摘 要:對于我國的人才培養(yǎng)來講,高校是最為關鍵的一個階段,其是人才成長的搖籃和培養(yǎng)的基地。高校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我國國民綜合素質的水平。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課程,能夠幫助高校更透徹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有助于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探索,同時也更有利于優(yōu)秀人才的培養(yǎng)。本文主要針對高校思政課、思政教育標準化進行研究,探尋創(chuàng)新策略,以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課程思政,思政教育,標準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4.036
當前,我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已經邁入到新的時期,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當中的重要構成,對于綜合性人才的培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同時也為更好地貫徹國家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的戰(zhàn)略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因此,對于高校而言,更應當做好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同時不斷做好思政課程教育標準化的建設,豐富課程的內涵,將黨和國家的先進價值觀貫穿其中,通過思想政治課程傳遞給大學生,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實現(xiàn)全面育人。
1 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標準化創(chuàng)新原則
1.1 黨建引領思政教育
實際上思政教育是我國高校的重要教育戰(zhàn)略,在進行思政教育的時候,要從黨組織結構優(yōu)化的角度出發(fā),以黨章引領思政教育,運用價值引領教育的思想原則。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標準化創(chuàng)新工作開展時,要率先強化黨建思政工作的領導小組團隊建設,在高校內部要構建校黨委書記、院級黨總支書記、各黨支部書記等思想政治教育團隊[1]。在明確了團隊架構之后,還需要明確思政教育的權利、責任和實際職能,制定出思政教育的方針與目標。以黨建作為引領,配合思政專業(yè)的教師進行教學,同時還要有專門的輔導員進行指導,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1.2 黨的路線方針落實
要在標準化的背景下做好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工作,而且還要將正確的價值觀落實到具體的思政工作當中去,那么高校教育工作者就必須要用好學校內部的各級黨支部,以此作為陣地,在高校內部實行思政教育的常態(tài)化學習。需要注意的是,要堅持黨建作為主要領導核心,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執(zhí)行路線是黨的路線,真正實現(xiàn)黨建、團建、班建一體化的工作,真正讓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常態(tài)化發(fā)展。另外,還要注意結合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巧妙地將黨的方針路線融入到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去,讓大學生建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為大學生提供精神養(yǎng)分,提升其政治素質和思想覺悟,進而實現(xiàn)黨建工作的標準化。
1.3 構建思政育人標準化格局
對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建設而言,高校思政育人標準化才是其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則。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委統(tǒng)一領導的,有組織、有紀律的。所以實際上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一直都堅持黨政兩方面同樣重視,同時還要促進各個支部之間共建和聯(lián)動,其工作覆蓋了高校的全體人員。因此,必須要建立高校思政育人的標準化格局,這樣才能讓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建設和發(fā)展。
2 高校思政課課程教育標準化創(chuàng)新載體分析
2.1 課程思政載體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教育教學方面進行探索,就誕生了思政課程。從當下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高校在思政課程上采用的教育是非常豐富的,而且層次性和引領性都很強,能夠讓學生充分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實際內涵。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生活的艱辛與革命的偉大,同時也感受祖國不屈的奮斗歷史。所以在標準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不能和思政課程的載體脫離開來[2]。
實際上思政課程主要涵蓋了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當下思政教育的理論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內容主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思想道德修養(yǎng)以及法律法規(guī)常識等等方面的內容,經過合理的編排和挑選,其教學內容對于大學生的思想引領的意義和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有著重要影響。
2.2 思政教育網絡陣地
我國社會經濟與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在標準化的大背景下,高校要進行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就必須要與網絡陣地相融合,以此為載體進行創(chuàng)新。所以高校內部必須要成立思想意識形態(tài)工作小組,做好網絡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對于網絡時代的信息特點要加以利用,完善媒體創(chuàng)新體系,做好相關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分析,同時對于各種媒介的戰(zhàn)略性應用也同樣要做到位,這樣才能將當下所有的傳播手段都充分利用起來,發(fā)揮各自長處,同時相互補充。除此而外,高校還要積極地搭建網絡思政平臺,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服務,讓思政的教育內容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去,并且對學生的意識和行為做好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為其精神的發(fā)展指明方向。
3 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標準化創(chuàng)新的路徑研究
3.1 做好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標準化創(chuàng)新機制完善
高校想要做好思政課程教育標準化的創(chuàng)新,就必須提前做好科學合理的制度建設,同時還要有科學性強和可操作性強的教學大綱、教學規(guī)劃、教學目標,而且思政課程教育教學的管理制度也要跟上,這樣才能從頂層制度設計的層面來給高校的思政課程教育提供保障,讓其更有效地開展。而且高校還要協(xié)調各個部門與內部各個層級之間對思政教學展開研討活動,從實際的學習情況和問題出發(fā)進行討論,進而完成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更重要的是,高校內部還要有針對不同專業(yè)特點的思政教育質量評價體系,通過更加科學的量表和機制提升思政教學的實效性。最后,高校的師風師德建設也要同步跟上,讓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跟得上實際教學需求,進而更好地落實思政教育工作,讓教師隊伍的思想層面達成統(tǒng)一,通過自身的規(guī)范言行,潛移默化地為學生做好示范[3]。
3.2 提升高校思政課程教育創(chuàng)新的重視度
要強化高校思想道德建設,首先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更有針對性,同時教師還要充分重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明白之所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主要是為了達成育人的目標,從根本上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這樣才能優(yōu)化高校校園環(huán)境。思政課程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陣地,因此從事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員要對實際工作的情況有精準的理解,重視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和心理上的發(fā)展變化,在教學中更靈活地應用教材,讓學生感悟更深,進而助力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3.3 強化思政教育和其他專業(yè)教學的有效融合
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開展需要通過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兩種方式相結合的模式進行,也就是說將思政教育和其他專業(yè)的教學進行有效融合,讓學生在實踐當中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進行驗證,不但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與實操的能力,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綜合素養(yǎng)。高校的各個專業(yè)之間存在十分明顯的差異性,思政課程可以和專業(yè)進行深度融合。比如:對于外語專業(yè)的學生,高校安排的實踐內容可以是做英語志愿者活動,支援公益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專業(yè)對社會的價值,而且也讓學生在開展志愿活動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感悟,學習美好的道德品質,提升思想道德素質與專業(yè)能力。
4 結 語
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任務與目標就是要實現(xiàn)立德樹人,所以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論的實踐教學,這對于高校的教育教學以及優(yōu)秀的人才培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做好標準化的建設,同時還要結合時代的變化與發(fā)展在課程上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貫徹和落實先進的價值觀理念。同時在思政教育方面做好創(chuàng)新,最終提升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際效果,讓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莎嬋.基于課程思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研究[J].學周刊,2023(02):3-5.
[2]王福軍.“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J].黑河學院學報,2022,13(10):78-80.
[3]呂文丹.基于標準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的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J].中國標準化,2022(18):171-173.
作者簡介
唐艷蓉,本科,從事教學管理、輔導員工作。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