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紅霞
(甘肅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50)
臨夏古稱河州, 位于甘肅省南部, 地處黃河上游的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處, 是臨夏花兒、河州彩陶、 河州磚雕的誕生地。 融合了漢族以及回族、 東鄉(xiāng)族等多個少數民族文化, 在他們的智慧下,留下了輝煌的歷史和文明。 經過數千年的傳承與發(fā)展, 臨夏的泥塑已有了自己的特色。 泥塑是一門與原始藝術有著緊密聯系的藝術, 它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最古老的一門藝術。 河州的陶藝在建造冰靈寺時已有。 那時, 建造炳靈的泥人都是從外地來的,而下層的工人則是本地人。 臨夏泥塑是我國幾千年前的一項民間傳統藝術。 到了漢朝, 泥塑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 漢代之后, 由于佛教的傳入,道教的興起, 河州一帶的宗教活動也隨之增多。 河州道教和佛教的崛起, 對泥塑的需求增加, 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臨夏泥塑傳統藝術的發(fā)展。 唐代是臨夏泥塑藝術的巔峰時期, 而臨夏泥塑藝術最直接的源頭就是泥塑。 此后, 臨夏一帶的泥塑作品被廣為傳播, 它的主題也由佛像延伸到玩具、 建筑、 農耕文化等其他領域, 拓寬了泥塑的發(fā)展渠道, 帶來了極大的發(fā)展[1]。
近年來,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迅速發(fā)展, 提倡“文化自信”, 并將其作為一種精神, 加以繼承和發(fā)揚, 臨夏泥塑最大的特色就是純手工捏塑, 造型獨特, 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民間美術大師的精湛技藝。 而臨夏作為河州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 又是我國少數民族和漢族文化的交匯點, 兩種不同的文化在這里相互融合、碰撞, 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 更易于進入千家萬戶, 為廣大人民所接受。
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 臨夏的泥塑作品在19 屆蘭博會上出現了。 蘭洽會是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西部商貿交流活動, 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和特色的大型展會, 展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 他們對臨夏的泥塑藝術贊嘆不已。 此后, 臨夏的泥人還多次參與各類展覽, 深受人們的喜愛。 當今社會, 政府不斷擴大就業(yè)渠道, 鼓勵各行各業(yè)的青年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這種大環(huán)境對臨夏泥塑文化的傳承也是十分有益的, 對臨夏泥塑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普及也是十分有益的。
臨夏泥塑與其他省份泥塑相比而言, 題材更為豐富, 能夠較大范圍的涵蓋臨夏的人文面貌、 民俗特征以及當地人的生活方式, 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作品均是來源于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 大體上臨夏泥塑主要有以下幾種: 人物泥塑(包括單人和群體)、 動植物泥塑、 建筑泥塑等, 都很好的反映了臨夏泥塑的特色。
臨夏泥塑主題文化中, 單體人物主題文化類型較為普遍。 人物的個體造型, 從人物比例、 表情、動作等方面都嚴格要求, 栩栩如生, 活靈活現。 發(fā)展到目前, 能夠反應單個人物泥塑的文化類型有:釘鞋匠、 葫蘆雕刻(見圖1)、 河州社火表演的小中郎、 拉花姐等。 單個的人物一般是在建筑、 植物等場景的泥塑作品中[2]。
圖1 泥塑-葫蘆雕刻
群體泥塑是群體人物場景泥塑, 群像的情景主要描繪的是田間的莊稼、 商販的叫賣聲、 農閑老人的下棋、 纏線、 農耕文化的弘揚、 青年男女的花燈對歌等, 充滿了濃郁的人文氣息(見圖2、 圖3)。
圖2 臨夏泥塑-八坊十三巷
圖3 臨夏泥塑-農耕文化
動物和植物的泥塑主題在場景泥塑中的表現尤其明顯, 在情景泥塑中, 常見的動物和植物就像是村口的老藤、 房子前面的樹、 牧場上的驢、 牛、 羊,還有田地里的莊稼, 這使得泥塑藝術更加生動。
臨夏的泥塑, 或素色或彩繪。 泥彩繪四佛即是在泥塑完成后涂上彩繪、 貼金、 彩繪而成的, 其彩繪效果極佳, 可以說是“隨類賦彩”。 泥人畫家通常使用傳統的彩漆, 以增加其真實感, 其表面光潔艷麗, 還有一些淺彩。
臨夏泥塑主題文化在建筑中較為普遍, 當地關于建筑的泥塑比較有名, 其中以常天平泥塑作品為代表, 他的作品可謂是人人稱贊, 其中《東公館的通天樓》、 《老式房屋》 等更是老少皆知, 聞名海內外。 這些泥塑建筑作品, 充分體現了藝術家們高超的藝術技巧和對建筑結構的認識, 豐富了泥塑作品的藝術內涵(見圖4)。
圖4 臨夏泥塑-東公館
民間手工藝多為家族傳人或口口相傳, 很少有文獻記載, 也無相關的學?;蜓辛暟嘟淌?, 制作技藝僅限于幾個傳承者, 而泥塑技藝也不能免俗。 新中國建立以后, 國家在恢復傳統工藝的基礎上, 通過出口民間工藝品來獲得外匯。 學習泥塑看似容易,但學習時間長, 內容枯燥, 最終能學好的人屈指可數。 現在的社會, 泥塑是沒有收入的, 傳承者自己的子女都不愿意學, 更別說在外面找徒弟。 據有關學者對泥塑傳承者的訪談: “弟子倒是有, 不過年輕人愿意做, 能堅持下來的已經不多了。” 可見, 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大背景下, 僅靠傳統的宗派傳承方法來發(fā)展民間工藝品, 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發(fā)展需要[3]。
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生命線,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出口創(chuàng)匯產品由傳統的泥塑、 剪紙、 刺繡等傳統手工藝品轉變?yōu)橛衿鳌?金器等現代商品。 由于市場的萎縮, 傳統手工藝如泥塑制品的發(fā)展受到了制約。 其實, 一件形體與神韻俱佳的陶藝作品, 是藝術家們精巧而又別出心裁的作品, 往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在上市之前, 還要進行制模、 翻模、 模具生產、 人工修坯等工序, 時間長, 產量低。 而機器批量生產的泥塑產品, 也在不斷蠶食著傳統的傳統泥塑市場, 使得傳統的泥塑藝術難以在物質上獲得預期的回報。 由于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關注不是很高, 使得媒體的“搶奪” 和“文化” 的傳播距離越來越遠, 使得傳統的“泥塑” 傳承和發(fā)展舉步維艱。
中國的父母都有一個愿望, 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 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才, 而民間泥塑這類看似前途暗淡的傳統手工藝自然不在父母與孩子的選擇中。 這并不是一個人的問題, 而是一個缺乏正確的教育方向的問題。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 泥塑并非徹底消失, 幼兒教育工作者們也發(fā)現, 泥塑可以改善兒童的動手能力, 促進兒童的智能發(fā)展。 教育導向的缺失, 其根源在于對社會發(fā)展的忽視, 我們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在這一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 許多東西都丟失了。 日本于1950 年就已經制定了世界上首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 《文化財產保護法》。 隨后, 歐美等國家也頒布了相關法律, 而我國于2011 年才出臺相關法律進行非遺的保護。 傳統民俗文化意識的薄弱, 使民間手工藝的生存空間進一步縮小[4]。
泥塑是我國首批入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由于受政策的限制, 在區(qū)域以外地區(qū)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此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方法也有偏差,在資訊不發(fā)達的年代, 它的傳播速度較慢, 范圍較窄。 目前, 國內泥塑僅存的天津泥人張發(fā)展還算不錯, “泥人張” 傳人本身就有很強的品牌意識, 他們組建了一個推廣運營團隊, 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同時, 在區(qū)域內也重視自身的推廣, 進入中小學、 大專院校開設研修會。 傳統媒介具有較長的時間和較大的受眾基礎, 但是, 在目前的大背景下,用傳統媒介進行民間泥塑的推廣是十分困難的。 臨夏泥塑還是局限在用傳統媒介進行推廣, 顯得宣傳力度不夠。
地域文化通常以本地商品為載體, 如刺繡、 書畫、 香包、 剪紙等。 臨夏的泥塑文化與藝術作品,更是臨夏地區(qū)幾千年來文化的演變與發(fā)展。 比如勞作的場景, 家庭生活的場景, 豐收的喜悅, 過年的喜悅。 泥塑是一種以三維和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在觀眾看來, 并不困難, 因為它是一種很好的表現方式, 可以讓觀眾更好的理解。 近年來, 由于民間文化的宣傳, 臨夏的泥塑藝術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臨夏的民間文化與民俗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地方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因此, 要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文化, 必須要有合適的載體, 而最能直接地反映這種優(yōu)良傳統的就是泥塑。 因此, 泥塑和相關的手工藝品應該被大力弘揚, 并將其作為當地的一張名片。
衍生產品的開發(fā), 不僅為地方民間傳統美術的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也能發(fā)展地方經濟, 讓傳統的手工藝者找到一條新的發(fā)展之路, 讓年輕一代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讓傳統的民間藝術得以傳宗接代, 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水平的不斷提高, 可以進行如下產品的設計: 1) 文具類, 如書簽是在大眾閱讀時用作標識定位的文具類,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工具。 書簽的整體設計是以泥塑的形象、 造型、 紋樣等為主題, 以青銅為主要原料, 采用仿琺瑯工藝。 銅質書簽, 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不會損傷書本、 金屬, 使用壽命長。 設計強調了臨夏泥塑文化的深刻內涵, 并將其美好的寓意融入當代生活, 傳遞著民間傳統藝術的智慧和靈魂。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 書簽分為兩種, 一種是直接插在書里的, 一種是夾在書里的, 很容易做標記;2) 裝飾性的, 例如, 徽章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裝飾品, 它小巧精致, 具有很好的裝飾性, 因此受到人們的歡迎。 徽章所傳遞的是品牌文化, 精神,是品牌凝聚的精髓。 整個徽章的設計是以泥塑自身的文化象征為標志, 以銅制和壓克力為主要原料。銅制的徽章, 采用仿琺瑯工藝, 整體美觀大方, 亞克力紋章的質感高, 耐磨損, 不易損壞, 顏色豐富,適合個性化的設計, 而且材料環(huán)保, 經久耐用。 圖案可以制作成系列, 也可以是單個的, 除了一般的圖案, 還可以添加祥花瑞草、 吉祥語等。 比如: 桃代表著吉祥、 長壽, 也代表著人生的更好、 更不會有壞運氣; 蓮花是吉祥、 富貴、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3) 限定性, 由泥塑所傳遞的吉祥祝福, 與中國傳統節(jié)慶所蘊涵的美好意蘊相通, 設計與中國傳統節(jié)慶相契合, 并以節(jié)慶為主題, 進行了一系列的節(jié)慶活動。 以泥虎獸為主要主題, 通過對各種節(jié)日猛虎的表現手法, 構造出傳統的節(jié)日小虎, 并以插圖的形式加以展示, 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延伸設計。 除了圖形化之外, 虎形的表情、 動作都偏向于擬人化, 更有親和力, 場景以各種傳統的節(jié)慶元素為背景, 比如春節(jié), 舞獅、 煙花、 鞭炮等元素代表著喜慶、 祥和, 而元宵節(jié)則以燈會、 元宵等為主題, 寓意合家團圓[5]。
比如可以考慮將泥塑融入特殊職業(yè)教育中, 在很多時候, 由于聽力障礙, 耳聾患者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精神方面的問題。 在一些小的案例中, 這種精神問題可能導致失聰患者的妄想; 如果有嚴重的心理問題, 就會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 所以, 在對聾人進行選修課程時, 除了注重其自身的能力之外, 還要注重其心理素質的建設。 在我國民間美術中, 泥塑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 在當前的特殊教育專業(yè)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泥塑教學中,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 又能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yǎng), 同時也能使他們的觀察和實踐活動得到鍛煉,從而增強他們的生存能力和自信[6]。
泥塑是聾人職業(yè)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 泥塑作為一門美術專業(yè), 可以給孩子們帶來藝術享受, 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藝術技能。 其中,對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 不僅要通過實踐來提升耳聾人的自立能力, 還要培養(yǎng)一種具有豐富技能的謀生技能。 鑒于泥塑教育在聾人職業(y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關部門應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改善教學環(huán)境, 以促進聾人的健康成長。
臨夏泥塑與其它非遺項目一樣, 存在著年齡結構不合理、 人口老化等問題, 在當今社會, 單靠口傳、 師、 家傳等方式已無法滿足傳統文化傳承的需要, 應積極引導非遺技藝進校園, 通過教育教學改革和學校平臺推廣非遺。 應在大學、 高職院校進行泥塑藝術教育, 以提升泥塑傳承者的文化和藝術修養(yǎng), 拓展其視野。 支持和完善臨夏泥塑藝術的傳承鏈, 提升其傳承能力, 增強其傳承活力。 利用學校的平臺, 通過產學研結合, 拓展臨夏泥塑藝術的傳承群體, 解決了因人才短缺而造成的生產困難[7]。
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 要加強對特色文化產業(yè)的拉動。 臨夏泥塑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要起到引領和促進工業(yè)的融合。 當地政府要建設泥塑村落、 鄉(xiāng)村旅游景點等融合發(fā)展。 并且建設一批文化博覽館、 泥塑街等, 逐步形成特色文化產業(yè)園區(qū), 以此來形成泥塑發(fā)展產業(yè), 促進臨夏的泥塑產業(yè)化發(fā)展。 通過對泥塑、 胡蘆雕刻等工藝的研究、 設計、 生產、 流通、包裝、 消費等環(huán)節(jié)的整合, 可以有效地整合現有的民間文化產業(yè)[8]。
臨夏的泥塑旅游產品通過游客的購買, 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既可以提升旅游產品的品牌, 又可以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 臨夏的泥塑旅游產品的品牌建設已迫在眉睫。 當然, 泥塑是一種品牌旅游產品,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涉及到很多因素。 但是,強大的品牌競爭力、 高效率的技術開發(fā)是產品包裝的先驅。 既是產品形象的化身, 也是品牌形象的具體表現, 在產品包裝中, 品牌的融合既是對產品的標識, 也是對消費者的信賴和品質的保障, 因此,旅游產品泥泥狗必須以具有吸引力的產品包裝來體現其品牌的定位, 并以系列化的方式來傳達其鮮明的品牌形象[9]。
中國民間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 56 個民族各具特色, 一代代傳承下來, 一直延續(xù)到現在。 民間文化在不同的民族、 地域之間產生、 發(fā)展、 擴展, 豐富了人民的生活, 加強了各族人民的團結, 是中華民族的一座文化瑰寶。 民間文化源自民間, 為大眾服務, 最終融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里。 臨夏泥塑是我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 其色彩鮮艷,形象質樸, 寓意吉祥, 藝術內涵豐富, 在很多造型上都采用了寫意的形式。
當代兒童服裝可以借鑒臨夏泥塑的藝術特點和表達方式, 創(chuàng)造出富有趣味性、 時尚性、 民間性的童裝, 為中國兒童服裝的發(fā)展增添一份新的力量。利用服飾使孩子們喜歡上傳統的民間文化, 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 絕非一蹴而就。 孩子們在服飾方面的選擇并不固定, 他們會因為動畫或是游戲中的角色而愛上這些衣服。 與此同時, 孩子們的新鮮感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 喜新厭舊是很正常的事情, 比如孫悟空, 明天就會變成奧特曼。 用色彩和圖案來吸引兒童, 能讓兒童“看” 到傳統的民間文化。 傳統的民間文化能否真正地滲透到孩子的心里, 還需要學校、 家長、 各種活動、 服飾等多方面的影響。 兒童服裝的影響雖然不大, 但也很重要, 因為兒童服裝的設計, 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兒童的審美觀, 使兒童能夠認識美, 從而產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