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芳
【摘? ?要】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革命文化主題單元。教學中應處理好單篇、單元與整套教材的關系,處理好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的關系,處理好學生與文本的關系,幫助學生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對革命領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學習意愿,使其接受革命人生觀教育。
【關鍵詞】革命文化主題單元;理想和信念;單元整組教學
統(tǒng)編教材中,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形成多個主題單元。面對此類課文,如何教學才能確保既不失學科本色,又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化人的功能呢?面對以革命文化為主題的單元,如何才能在兼顧單篇特色的情況下,讓單元整組形成合力呢?下面結合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談談具體做法。
一、梳理:明晰學習目標,整體規(guī)劃教學路徑
本單元圍繞“理想和信念”這一主題,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古詩三首》《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人民服務》和一篇略讀課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從不同側面展現(xiàn)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節(jié)和民族精神。除此之外,教材還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板塊,指引學生在活動中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
(一)縱向比照,把握教學要義
1.精準定位人文主題
綜觀統(tǒng)編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主題單元,從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革命先輩)到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家國情懷)、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愛國情懷),再到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責任)、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革命歲月),最后到本單元(理想和信念),可以看出人文主題編排上的層次性:從初步感知偉人形象到逐漸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涵,最后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感召和啟迪,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精神追求,進而立下遠大志向。因此,對于革命文化主題單元的教學,不能籠統(tǒng)地理解為讓學生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而應按年段、有梯度、有側重地滲透人文內涵,真正發(fā)揮語文教材在立德樹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就本單元而言,教學重點是體會革命者的堅定信念和崇高信仰,從而激發(fā)對革命領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學習意愿,接受革命人生觀教育。
2.準確把握語文要素
統(tǒng)編教材中語文要素的編排有其序列性和發(fā)展性,體現(xiàn)了相互聯(lián)系、螺旋上升的特點。本單元指向表達的要素為“習作時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表達”,旨在引導學生思考習作內容與習作形式的關系,提高表達質量。指向閱讀的兩項要素中,第一項“關注外貌、神態(tài)、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是由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進階而來的。從“感受”到“體會”,要經歷對模糊的印象進行提煉的過程。為此,教材在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安排了“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作為過渡。至于第二項要素“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自三年級的綜合性學習單元開始,便在逐步學習查找、整理資料,借助資料理解課文和體會情感的方法。因此,本單元應強調對這兩項要素的綜合運用,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收集、閱讀資料,讓資料真正為解決疑難困惑、深入理解課文、體會人物品質服務。
3.整體著眼內容編排
與以往的革命文化主題單元相比,本單元多了綜合性學習板塊“奮斗的歷程”。它提供了“開展閱讀分享會”“制作小詩集”“寫一寫自己的心愿”三項活動,呈現(xiàn)方式與初中的綜合性學習相近,體現(xiàn)了小學教材與初中教材的銜接,旨在引導學生回望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奮斗歷程,從整體上建構黨史知識,并在活動中提升對閱讀方法和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能力。
(二)橫向聯(lián)結,形成單元合力
革命文化主題單元內各部分內容相互關聯(lián),一個單元就相當于一個“主題資源包”。教學時,不但要從人文主題層面進行整合,還要從語文要素層面著手統(tǒng)整。
1.把握資源的整合點
本單元中,與“關注外貌、神態(tài)、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這一要素相關聯(lián)的課文主要有《十六年前的回憶》《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以及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的第二題“想一想外貌和神態(tài)描寫對刻畫人物有什么作用”。教學時,可調整課序,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前移,適度整合:精讀課文滲透方法,略讀課文正向遷移,“詞句段運用”進行總結,三者形成合力,更利于語文要素的落實。從人文滲透的角度來說,如此調整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從《古詩三首》中感受詩人的志向及傳承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精神,進而體會李大釗、董存瑞等革命先烈的堅定信念和崇高信仰,之后總結共產黨人共同的革命信仰——為人民服務,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啟迪,層層深入,逐步打破“小我”與“大我”之間的壁壘。另外,對于綜合性學習板塊中的“制作小詩集”這一活動,考慮到詩歌研讀的相通之處,以及完成活動所需的時間,可使其承接古詩學習,以“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穿插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分步推進。
2.找準要素的落腳點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均對應“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一要素。除了都需要針對創(chuàng)作背景、學習疑難等查閱資料外,助學系統(tǒng)還指明了每篇課文的側重點:《古詩三首》一課可將“查閱相關資料”引向詩人,幫助學生體會詠物詩如何托物言志;《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中有“受刑”“遇難”等多處留白,引導學生在資料補白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為人民服務》的課后習題引導學生關注“閱讀鏈接”,說說對課文中關鍵語句的體會;《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學習提示”鼓勵學生去讀更多的革命先烈的故事,加深對革命理想的理解。只有準確把握語文要素在每篇課文中的落腳點,才能幫助學生進行綜合運用。
鑒于以上分析,可將整個單元的教學統(tǒng)整為“誦經典·編詩集”“識英雄·學黨史”“中國夢·我的夢”三項活動,形成以革命傳統(tǒng)教育為主線、語文要素無痕滲透的學習網(如表1)。
二、實施:優(yōu)化學習策略,充分展開學習過程
組成單元的各部分內容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開展整組教學時,要處理好文本的獨立性與單元的整體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兼顧學生的真實學情,優(yōu)化學習策略,確保學習活動充分展開。
(一)多法并舉,拉近生本距離
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往往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政治性。學生受知識背景的限制,難免產生閱讀障礙,情感上也難以形成共鳴。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是確保學生與文本展開有效對話的前提。
1.聯(lián)結生活,拉近時空距離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演講,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無論是文本內容,還是表達形式,都讓學生感到陌生,再加上特殊的歷史背景,造成學生與文本之間存在多重鴻溝。教學時,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現(xiàn)象切入,能有效喚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師:“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你在生活中看到過嗎?
生:家里的一個搪瓷杯上有這幾個字,還有一個軍綠色的背包上也有。
生:我爸爸是黨員,他佩戴的徽章上有這五個字。
生:參加假期小隊活動時,看到紅色紀念館外墻上有“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
生:舉行閱兵儀式時,國家領導人說“同志們辛苦了”,解放軍就整齊地回答“為人民服務”。
師:這五個字印在水杯上、背包上,刻在徽章上、紅色紀念館的墻上,回響在閱兵儀式上……這是因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要說它的來歷啊,還得從毛主席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的演講說起。
一旦學習與生活相聯(lián)結,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隔閡也隨之消融,同時他們還對這樣理性的文本產生了探究的興趣:張思德是誰?為什么毛主席要在他的追悼會上演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什么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這為后續(xù)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情感距離
小學階段描寫戰(zhàn)斗英雄的課文有不少,如《劉胡蘭》《黃繼光》《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等等。教學此類課文,繞不開通過人物言行體會人物形象。教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時,可創(chuàng)設“為戰(zhàn)斗英雄拍攝紀錄片”的大情境,引導學生分鏡頭聚焦人物的言行、神態(tài),聚焦戰(zhàn)斗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深度參與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可適時引入電影《董存瑞》中的相關片段,開展“我與大導演比戲”的活動。這樣不僅能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其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還有助于學生感受不同媒介的表達效果,提升審美鑒賞能力。
3.融合學科,拉近認知距離
沒有具體的革命背景作支撐,就難以深入理解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的信仰、擔當。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時,要想學生深入體會李大釗的形象,就需要提供“編輯《新青年》雜志”“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等相關史料。綜合性學習板塊中的“閱讀材料”安排了描寫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厚革命情誼的《偉大的友誼》。如果缺乏對文本背景的了解,學生會出現(xiàn)認知上的困惑:他們也與中國共產黨的黨史相關嗎?此時,勾連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的“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單元,回顧《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中國有了共產黨》等課文,便能彌補學生認知上的空白。
(二)多維認知,把握人物形象
《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小學階段要“激發(fā)學生對革命領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學習意愿,感受忘我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拼搏的高尚品質和愛國主義情懷”。統(tǒng)編教材中,革命領袖、革命先烈的人物傳記占有一定比重。教學時,要避免人物形象臉譜化,讓他們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
1.史料拓讀,明晰革命先烈的“精神形象”
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描寫的人物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這個烙印便是人物的“時代形象”。了解“時代形象”是讀懂人物的基礎。另外,課文記錄的是特定環(huán)境下的特定事件,它賦予了人物在該事件中的“角色形象”。如果教學僅停留在體會“角色形象”上,就會導致人物身上貼滿標簽,學生無法聚焦其最核心、最根本的品質,也就是人物的“精神形象”。
《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還原了李大釗在危難時刻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從容赴死的形象。這一形象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國奮斗。教學時,結合課文的“留白”還原相關史實,以“真”促“情”,能有效幫助學生透過人物的“角色形象”讀懂其“精神形象”(如圖1)。
2.主題聯(lián)讀,構建革命領袖的“立體形象”
教材中編排的革命文化題材的課文篇幅有限,雖人物形象鮮明,但在學生腦海里留下的往往是單一、碎片化、平面化的印象。圍繞人物展開主題聯(lián)讀,能幫助學生整體構建人物形象。如,統(tǒng)編教材中關于毛主席的教學資源較為豐富,在各年級單篇閱讀的基礎上,以本單元課文《為人民服務》和綜合性學習板塊中的“閱讀材料”《毛主席在花山》為契機,引導學生圍繞“偉大領袖毛澤東”這一主題進行聯(lián)讀,能幫助學生構建立體的領袖形象:他是心系百姓、深受愛戴的革命領袖,他是樂觀無畏的無產階級戰(zhàn)士,他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大書法家,他也是舐犢情深的普通父親。此外,還可以結合綜合性學習板塊中的“開展閱讀分享會”活動,設置“人民的好總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等主題,引導學生在廣泛閱讀中全面準確地認識革命領袖;設置“長征”“東北抗日聯(lián)軍”等主題,引導學生構建革命英雄群像,于無形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價值觀的引領。
(三)多層推進,根植紅色基因
革命文化主題單元教學的關鍵是找準語文要素與人文內涵的融合點,避免空洞說教、生硬灌輸,在單元整體推進中,逐步讓革命文化與學生的心靈契合,使學生真正理解傳承千年的民族精神,理解革命文化的當代意義。
1.互文參讀,從“感受”走向“認同”
革命文化主題單元中,學習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性極強。教學時,引導學生在同一組文章甚至更大的范圍里進行“互文參讀”,能有效加深他們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如教學《為人民服務》一課時,可根據(jù)課后習題,聯(lián)系李大釗、董存瑞、紅四團等英雄事跡,加深學生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理解。學完《古詩三首》后,可在后續(xù)的教學中不斷勾連其中的詩句,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中積淀的民族氣節(jié)、精神追求的感受:李大釗經受嚴刑拷打,卻始終保持堅定的革命信念,不正詮釋了“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嗎?葉挺被非法逮捕后,面對威逼利誘,以一首《囚歌》表明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不正是“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寫照嗎?學生在反復涵泳中體會到正是這種民族精神使中華兒女團結一心,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并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2.主題深耕,從“課本”走向“生活”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習要跳出課本,借力生活這個更大的舞臺。如,在推進“制作小詩集”活動時,結合很多紅色詩歌被改編成歌曲的實際情況,可安排“唱紅歌·頌黨恩”活動,鼓勵學生向父母、祖輩學唱紅歌,呼喚手把手地傳承紅色文化。許多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的紅色文化氛圍濃厚。教師可借助這些資源,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黨史學習活動。當然,還可以關注社會動態(tài),組織“為時代英雄‘畫像’”“尋找身邊的英雄”等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當代紅色精神”。
3.讀寫融通,從“小我”走向“大我”
閱讀和習作相互依存。本單元中,不同體裁的課文不僅從宏觀上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表達形式,還從微觀上提供了語言表達范例。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除了具有“前后照應”“對比烘托”等突出的表達特點外,全文始終穿插著“作者的聲音”——“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革命事業(yè)的信心”等,以強化情感的抒發(fā);《為人民服務》第二自然段“名言引出觀點—具體闡述觀點—舉例論證觀點”的表達方法,第三自然段運用大量關聯(lián)詞使句子之間聯(lián)系緊密、意思層層遞進的寫作手法……都是學生的習作范例。學生的習作完成后,教師可將它們按照內容分成個人、家庭、社會三個篇章,匯編成《中國夢·我的夢》,讓學生感悟到“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萬萬小家成國家,同心筑夢興中華”。
教材體現(xiàn)國家意志。在教學革命文化主題單元時,只有充分領會編者意圖,處理好單篇和單元整組的關系、語文要素與人文內涵的關系、學生與文本的關系,才能確保在語文要素有效落實的同時,讓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成為學生的精神底色。
參考文獻:
[1]崔巒.革命文化方面的教材與教學[J].七彩語文,2021(28):20-25.
[2]陳先云.“文道統(tǒng)一”原則下教材選編特點及教學建議:以統(tǒng)編教材中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為例[J].江蘇教育,2019(73):7-10,13.
[3]凌虹.在系統(tǒng)推進中追求長效發(fā)展:統(tǒng)編教材單元整體教學路徑初探[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0(9):4-8.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