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富油煤地下原位熱解余熱利用過程數(shù)值模擬

        2023-03-31 12:30:14陳美靜漆博文王長安毛崎森車得福
        潔凈煤技術(shù) 2023年1期
        關(guān)鍵詞:半焦平均溫度氣井

        陳美靜,漆博文,王長安,毛崎森,車得福

        (西安交通大學 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陜西 西安 710049)

        0 引 言

        傳統(tǒng)煤炭利用過程會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1-2]。在我國力爭實現(xiàn)“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大背景下[3-4],為應(yīng)對碳減排挑戰(zhàn),亟需開發(fā)一種清潔、高效的煤炭利用方式。富油煤是焦油產(chǎn)率7%~12%的煤炭分類,我國富油煤資源預(yù)計總儲量超過5.5×1011t[5-6]。

        富油煤原位熱解是一種將煤原位轉(zhuǎn)化為油和氣并進行分級利用的新途徑[7]。煤熱解析出碳氫化合物燃料后,大部分碳仍留在地下形成碳基質(zhì),保留了原有骨架。傳統(tǒng)加熱方法主要包括電加熱、對流加熱和輻射加熱[8],其中對流加熱具有工藝成熟、油氣易產(chǎn)出等優(yōu)點[9]。油頁巖是一種與煤物理性質(zhì)和儲藏環(huán)境相似的高灰分沉積巖[10-11],以往原位對流加熱技術(shù)的研究應(yīng)用主要集中在油頁巖開發(fā)。SONG等[12]建立了適用于稀薄油頁巖地層的多邊形注熱原位開采方法,其中5個分支井、60°分支角和40 m分支井長的多邊井具有最佳生產(chǎn)性能。WANG等[13]提出了一種適用于油頁巖非水平分布的過熱蒸汽原位熱解新方法,發(fā)現(xiàn)有3條裂紋時,其與傳統(tǒng)井面布置具有相同的加熱效率。ZHU等[14]根據(jù)松遼盆地的試點項目建立了對應(yīng)模型,利用注高溫N2原位轉(zhuǎn)化工藝對油頁巖層生產(chǎn)性能和儲層物性演化展開了550 d調(diào)查。

        上述關(guān)于地層注氣原位熱解數(shù)值研究均聚焦于加熱過程。此外,煤層低溫熱解(500~700 ℃)后得到的半焦固體殘留,其孔隙結(jié)構(gòu)、導熱系數(shù)等物性參數(shù)均與原煤不同[15-16],因此冷卻與加熱過程的流體傳熱效果存在顯著差異。

        從經(jīng)濟性角度分析,半焦層熱解后的余熱利用極其重要。然而目前鮮見富油煤原位熱解提油后余熱回收研究,半焦層在不同初始條件下的降溫冷卻特性尚不明晰。筆者構(gòu)建了一種富油煤半焦層余熱利用的二維大尺度模型。通過多維度展示半焦層溫度,研究了冷卻介質(zhì)種類、入口流速及溫度、半焦層初始溫度、布井方式、水平裂縫數(shù)目、加熱時長和加熱介質(zhì)入口流速對半焦層余熱利用過程的溫度場和冷卻效率的影響。

        1 模型和方法

        1.1 幾何模型

        根據(jù)富油煤原位熱解實際地層結(jié)構(gòu)及數(shù)值模擬要求,對地層結(jié)構(gòu)進行簡化。分別采用5種模型評價各因素的影響,如圖1所示。模型1:挖設(shè)1口注氣井于最左側(cè)、1口生產(chǎn)井于最右側(cè),并輔以1條水平裂縫;模型2:挖設(shè)2口注氣井于左右兩側(cè)、1口生產(chǎn)井居中,并輔以1條水平裂縫;模型3:挖設(shè)2口注氣井分別位于左側(cè)和居中位置、1口生產(chǎn)井于右側(cè),并輔以1條水平裂縫;模型4:在模型1布井基礎(chǔ)上輔以2條水平裂縫;模型5:在模型1布井基礎(chǔ)上輔以3條水平裂縫。本文模型主要尺寸為煤層/半焦層10 m×10 m,注氣井/生產(chǎn)井直徑0.2 m,水平裂縫寬度0.03 m。水平裂縫不止1條時,總縫寬應(yīng)保持0.03 m,且每條縫寬以及裂縫位置采取等分的原則。

        圖1 不同布井方式及不同水平裂縫下的二維幾何模型Fig.1 Two dimensional geometric models of different well layouts and different horizontal cracks

        1.2 網(wǎng)格劃分和無關(guān)性驗證

        在ANSYS ICEM中對幾何模型進行網(wǎng)格劃分,如圖2所示。對水平裂縫和注氣井/生產(chǎn)井所在局部區(qū)域的網(wǎng)格進行適當加密,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網(wǎng)格質(zhì)量和計算結(jié)果的準確性。此外,剩余區(qū)域的網(wǎng)格略疏松,以便控制總網(wǎng)格數(shù)量,提高計算效率。

        圖2 網(wǎng)格無關(guān)性驗證及212 545個網(wǎng)格示意Fig.2 Grid independence verification and griddiagram of 212 545 meshes

        優(yōu)化網(wǎng)格數(shù)量是模擬的前提條件。采用8種網(wǎng)格數(shù)量,對比了生產(chǎn)井的平均出口溫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同網(wǎng)格數(shù)量下計算結(jié)果差異微小??紤]到計算結(jié)果的可靠性和資源的有限性,最終選取網(wǎng)格數(shù)為212 545。

        1.3 模型選取和邊界條件

        流動模型選取Standardk-εmodel;流體及固體溫度較低,可忽略輻射過程;對模型進行簡化,不考慮多相流動;注氣井入口采用速度入口邊界條件;生產(chǎn)井出口采用自由出流邊界條件;流體固體交界面采用無滑移邊界條件,壁面兩側(cè)溫度保持一致。此外,煤層/半焦層的孔隙率、滲透率、導熱系數(shù)、比熱容等參數(shù)在加熱及冷卻過程中不斷變化[17-18],這些參數(shù)簡化為恒定值。

        1.4 研究參數(shù)設(shè)置

        綜合評價了不同因素對余熱利用過程溫度場及冷卻效率的影響。數(shù)值模擬工況見表1。半焦層溫度<180 ℃時稱為充分冷卻(有效冷卻)。充分冷卻比即充分冷卻面積(有效冷卻面積)與幾何模型總面積的比值?;鶞使r為:介質(zhì)N2,冷卻介質(zhì)入口流速0.1 m/s,冷卻介質(zhì)入口溫度25 ℃,冷卻前半焦層初始溫度600 ℃,幾何模型1(1口注氣井,1條水平裂縫),加熱時長3 a,加熱介質(zhì)入口流速0.1 m/s。注氣井數(shù)目不同時,保證各工況下介質(zhì)注入流量相同。

        表1 數(shù)值模擬工況

        2 結(jié)果與討論

        2.1 半焦層余熱利用過程數(shù)值模擬

        2.1.1 冷卻介質(zhì)入口流速對半焦層溫度場和冷卻效率的影響

        通過注入冷卻介質(zhì)的熱對流提高傳熱效率,流動并攜帶地塊熱解余熱。入口流速顯著影響半焦層與流體的對流換熱系數(shù),使半焦層形成不同溫度場,進而產(chǎn)生不同冷卻效率。不同N2入口流速在基準工況下冷卻1.5 a后的半焦層溫度分布如圖3所示。由圖3可以看出,半焦層間熱傳導的存在使不同區(qū)域溫度各異,從而形成特定溫度場。介質(zhì)流速對半焦層溫度場的影響隨流速增大逐漸減弱。流速小于0.5 m/s時,溫度場隨介質(zhì)流速變化顯著,高溫區(qū)段面積逐漸減少且低溫區(qū)段面積相應(yīng)增大。其中,介質(zhì)流速為0.01 m/s時,生產(chǎn)井附近和距離豎直井/水平裂縫較遠處半焦層未有效冷卻,大部分區(qū)域仍處于高溫狀態(tài)。流速處于0.5~10.0 m/s時,溫度場呈明顯對稱分布。此時,流速對溫度場的影響效果難以通過肉眼分辨,各溫度區(qū)段面積近似保持不變,半焦層溫度不再由于流速增大進一步變化。由此可以看出,介質(zhì)流速對半焦層換熱的影響有限。

        圖3 不同冷卻介質(zhì)入口流速下的半焦層溫度分布Fig.3 Semi-coking area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inlet velocities of cooling medium

        有效冷卻面積是衡量富油煤余熱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標。不同介質(zhì)流速下,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如圖4所示。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呈單調(diào)變化。隨冷卻介質(zhì)流速增大,半焦層平均溫度降低且有效冷卻面積擴大。流速在0.5~10.0 m/s時對半焦層冷卻效率的影響較弱,不同流速下變化曲線幾乎重疊。冷卻介質(zhì)流速為0.5 m/s 時,半焦層冷卻3 a后的平均溫度和充分冷卻比分別為205.5 ℃和52.3%,較0.01 m/s流速下半焦層平均溫度降低217.1 ℃、充分冷卻比增大48.5%,此時流速對冷卻效率的影響顯著。然而介質(zhì)流速從0.5 m/s提高至10.0 m/s時,平均溫度降低7.8 K且充分冷卻比僅增大2.8%。因此在較大冷卻介質(zhì)入口流速下(>0.5 m/s),不建議通過增大流速提高富油煤余熱利用效率,會造成較大能量損耗。

        圖4 不同冷卻介質(zhì)入口流速下,半焦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Fig.4 Curves of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effective cooling area of semi-coking area with cooling duration under different inlet velocities of cooling medium

        2.1.2 冷卻介質(zhì)入口溫度對半焦層溫度場和冷卻效率的影響

        不同初始溫度的冷卻介質(zhì)與半焦層形成不同溫差,進而影響傳熱效果。不同入口溫度下(25、50、100和150 ℃)冷卻1.5 a后半焦層溫度分布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隨著冷卻介質(zhì)溫度降低,水平裂縫附近及幾何模型上部區(qū)域不同溫度區(qū)段面積變化顯著,存在總體向低溫段移動的趨勢。幾何模型下部區(qū)域溫度場受介質(zhì)溫度影響微弱,僅能從肉眼辨別出最高溫度區(qū)段面積隨介質(zhì)溫度升高而略增大。此外,冷卻介質(zhì)溫度越高,水平裂縫以上區(qū)域的半焦層溫度越均勻,由介質(zhì)與半焦層間的溫度差導致。二者溫差越大,傳熱效率越高,整個地塊溫度下降越快。

        圖5 不同冷卻介質(zhì)入口溫度下的半焦層溫度分布Fig.5 Semi-coking area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inlet temperatures of cooling medium

        不同介質(zhì)入口溫度下,煤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如圖6所示。冷卻介質(zhì)入口溫度25 ℃時,冷卻3 a后半焦層平均溫度降至232.1 ℃,充分冷卻比達43.4%。入口溫度為50、100和150 ℃時,充分冷卻比分別為38.1%、25.0%和6.1%。表明本研究范圍內(nèi)介質(zhì)溫度與半焦層充分冷卻比呈近似線性關(guān)系。盡可能降低介質(zhì)溫度有助于加速冷卻過程,從而提高地塊熱解后的余熱利用效率。

        圖6 不同冷卻介質(zhì)入口溫度下,半焦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Fig.6 Curves of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effective cooling area of semi-coking area with cooling duration under different inlet temperatures of cooling medium

        2.1.3 冷卻介質(zhì)種類對半焦層溫度場和冷卻效率的影響

        N2、CO2和水蒸氣常用作煤的熱轉(zhuǎn)化氣氛,在地層注氣過程得到廣泛運用[8]。地塊余熱利用過程中,由于3種氣體的比熱容各異,相同溫度介質(zhì)所攜帶熱量不同,評價介質(zhì)種類對冷卻效果的影響至關(guān)重要。CO2和水蒸氣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可能與熱解氣和殘留焦炭反應(yīng),但是冷卻過程溫度總體較低,因此本研究僅考慮其作為換熱載體的影響。不同冷卻介質(zhì)下煤層溫度分布如圖7所示,設(shè)置介質(zhì)入口溫度150 ℃,分別在N2、CO2和水蒸氣氣氛中冷卻1.5 a。由半焦層溫度分布可以看出,3種氣體冷卻效果排序為:CO2>N2>水蒸氣。CO2比熱容最大,相同溫度下能吸收更多熱量,半焦層換熱更多,因此溫度最低。N2和水蒸氣條件下冷卻的半焦層溫度分布較為相似,同一位置均降溫至相近溫度區(qū)段,而CO2冷卻時幾何模型最上部區(qū)域高溫段消失。此外,幾何模型下部區(qū)域溫度場受介質(zhì)種類影響微弱,僅能肉眼辨別出CO2冷卻時的高溫區(qū)段面積最小。

        圖7 不同冷卻介質(zhì)下半焦層溫度分布Fig.7 Semi-coking area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cooling medium

        不同介質(zhì)種類下,煤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如圖8所示。由于此時入口溫度較高(150 ℃),介質(zhì)冷卻能力有限,因此將充分冷卻溫度界限提升至200 ℃。根據(jù)圖8(a)可知,隨冷卻介質(zhì)流入,3 a后半焦層平均溫度降至約300 ℃,且不同介質(zhì)間半焦層溫度差異較小。N2、CO2和水蒸氣流入3 a后的半焦層充分冷卻比分別為15.7%、18.9%和14.5%。因此,在實際允許情況下,選擇CO2作為換熱介質(zhì)有助于半焦層充分冷卻。

        圖8 不同冷卻介質(zhì)下,半焦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Fig.8 Curves of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effective cooling area of semi-coking area with cooling duration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cooling medium

        2.1.4 半焦層初始溫度對溫度場和冷卻效率的影響

        促進焦油生成的最佳溫度為450~650 ℃[19]。半焦層溫度對加熱產(chǎn)油過程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有必要討論半焦層初始溫度對余熱利用的影響。各初始溫度半焦層冷卻1.5 a后溫度分布如圖9所示。隨初始溫度降低,半焦層溫度逐漸向低溫段移動。500 ℃時冷卻效果最佳。然而,由于各煤層初始溫度分布不同,冷卻相同時長后的半焦層溫度分布無法作為判斷冷卻效果的依據(jù)。此外,不同半焦層初始溫度下,煤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如圖10所示。半焦層平均溫度隨半焦層初始溫度下降和冷卻時長的延長而降低。初始溫度每降低50 ℃,冷卻3 a后的半焦層平均溫度下降約18 ℃。充分冷卻比隨半焦層初始溫度的下降和冷卻時長的延長而增大,且增幅隨初始溫度下降略有上升。其中,初始溫度500 ℃半焦層最終溫度為196.1 ℃,充分冷卻比為52.2%。因此,在不考慮冷卻介質(zhì)對流換熱前所消耗時間的前提下,半焦層冷卻至較低溫度后再流入冷卻介質(zhì)進行余熱回收,明顯改善了冷卻效率。

        圖9 不同半焦層初始溫度下的溫度分布Fig.9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temperatures of semi-coking area

        圖10 不同半焦層初始溫度下,半焦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Fig.10 Curves of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effective cooling area of semi-coking area with cooling duration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temperatures of semi-coking area

        2.1.5 布井方式對半焦層溫度場和冷卻效率的影響

        單口井注氣常見問題是冷卻介質(zhì)流動不均、半焦層降溫慢。為了縮短冷卻時長、提高半焦層冷卻效率,進一步評價了不同注氣井數(shù)目及其位置排布對半焦層溫度分布的影響,具體如圖11所示,分別選擇模型1、2和3進行冷卻換熱1.5 a。研究表明增加注熱井數(shù)量可以提升流體加熱均勻性,為可行方法[20-21]。從流體冷卻過程可知,與單口注氣井相比,2口注氣井呈相似溫度分布,幾何模型上部區(qū)域逐漸向低溫段移動且溫度分布更加均勻?!鞍夹汀眳^(qū)域由1個變?yōu)?個,每個“凹型”區(qū)域呈獨立軸對稱狀態(tài)。水平裂縫以下區(qū)域均未有效冷卻,不同工況下同一位置顯示出相同溫度區(qū)段,但仍能辨別出單口注氣時幾何模型下部區(qū)域高溫段面積最大。

        圖11 不同布井方式下的半焦層溫度分布Fig.11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semi-coking area under different well layouts

        不同布井方式下,煤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如圖12所示??芍獌蓚?cè)2口注氣井及左側(cè)2口注氣井的平均溫度曲線和有效冷卻面積曲線幾乎重合。冷卻介質(zhì)流入21個月時,曲線出現(xiàn)轉(zhuǎn)折,有效冷卻面積由快速擴大突變?yōu)榫徛鲩L。此時,兩側(cè)2口注氣井和左側(cè)2口注氣井的充分冷卻比分別是57.4%和57.1%。冷卻3 a后,1

        圖12 不同布井方式下,半焦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Fig.12 Curves of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effective cooling area of semi-coking area with cooling duration under different well layouts

        口注氣井、兩側(cè)2口注氣井和左側(cè)2口注氣井的半焦層平均溫度分別為232.1、186.2和187.1 ℃,充分冷卻比分別為43.4%、62.5%和62.3%。因此在半焦層冷卻過程中,增加注氣井數(shù)量有助于改善半焦層溫度均勻性,提高冷卻效率,但半焦層冷卻效果幾乎不受注氣井位置的影響。

        2.1.6 水平裂縫數(shù)目對半焦層溫度場和冷卻效率的影響

        適當增加水平裂縫數(shù)能顯著增強注熱效率,提高原位熱解油氣產(chǎn)率[9,17]。對于熱解后的余熱回收,水平裂縫通過擴展對流傳熱面實現(xiàn)半焦層有效降溫。分別模擬了1、2和3條水平裂縫下的半焦層溫度分布如圖13所示。不同裂縫數(shù)目半焦層的溫度分布差異明顯,形狀各異。隨裂縫數(shù)目增多,地塊各區(qū)域溫度均顯著向低溫段移動,且有利于提高半焦層溫度分布均勻性。設(shè)置3條水平裂縫時,裂縫間充分冷卻,裂縫以外區(qū)域溫度稍高。

        不同水平裂縫數(shù)目下,煤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如圖14所示。隨水平橫縫數(shù)目增加,半焦層平均溫度下降、有效冷卻面積增大。冷卻時長15個月時,3條水平裂縫半焦層的有效冷卻面積出現(xiàn)轉(zhuǎn)折,增長速率減緩。此時,1、2和3條裂縫工況下的充分冷卻比分別為19.7%、35.2%和65.1%。2條和3條裂縫工況下半焦層充分冷卻比在冷卻至33個月后達到100%,此時1條裂縫半焦層的充分冷卻比為39.9%,冷卻3 a后僅43.4%。可見此設(shè)置工況下,雙水平裂縫布置足以滿足半焦層的有效冷卻要求。

        圖13 不同水平裂縫數(shù)目下的半焦層溫度分布Fig.13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semi-coking area under different numbers of horizontal cracks

        圖14 不同水平裂縫數(shù)目下,半焦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Fig.14 Curves of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effective cooling area of semi-coking area with cooling duration under different numbers of horizontal cracks

        2.2 煤層原位熱解及半焦層余熱利用過程耦合數(shù)值模擬

        上述討論基于確定降溫前半焦層初始溫度的前提下展開,然而原位熱解實際情況是加熱后直接注入冷卻介質(zhì)吸收帶走地塊余熱。因此,完成冷卻過程各參數(shù)評價后,進一步考慮加熱過程,討論煤原位加熱-冷卻全過程溫度分布及最終冷卻效率。原位熱解過程設(shè)置參數(shù):加熱介質(zhì)入口溫度600 ℃,煤層初始溫度27 ℃。

        2.2.1 原位熱解加熱時長對余熱利用過程的影響

        原位熱解的獨特特征為煤尺寸大、地下空間限制導致覆蓋層對煤施加應(yīng)力等[11]。這些因素使煤層內(nèi)傳熱性能較差,需將目標地塊的目標煤層一次性完全熱解,因此加熱和降溫過程所需時間跨度很大。為評價不同加熱時長對冷卻效果的影響,設(shè)置1、2和3 a三個工況進行討論,如圖15所示。由圖15可以看出,加熱時長越長,冷卻相同時長后半焦層溫度越集中于低溫段。加熱1 a時,半焦層溫度最低,但加熱時長小于冷卻時長,因此無法說明半焦層得到充分冷卻。加熱時長延長至2或3 a時,水平裂縫以上半圓形區(qū)域和半焦層最下方矩形區(qū)域溫度明顯高于其他位置,說明與其他低溫段相比,其加熱過程所吸收的熱量顯著超過冷卻過程散失的熱量。

        圖15 不同加熱時長熱解后的余熱利用過程溫度分布Fig.15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waste heat utilization process after pyrolysis with different heating durations

        不同加熱時長下,煤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如圖16所示??芍煌訜釙r長下煤層平均溫度曲線形狀相似,冷卻前平均溫度分別達238.7、332.0和396 ℃。然而,不同加熱時長下半焦層有效冷卻面積曲線差異較大。加熱1 a的煤層冷卻15個月后,充分冷卻比達100%。加熱2 a的煤層冷卻9個月后的充分冷卻比為27.5%,迅速增大至30個月后的94.1%,之后增長放緩,3 a后達到100%。加熱3 a的煤層在冷卻3 a后,充分冷卻比為73%。此工況下,半焦層充分冷卻的必要條件是冷卻時長大于加熱時長,最小差值需根據(jù)實際條件確認。

        圖16 不同加熱時長下,半焦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流通/冷卻時長的變化Fig.16 Curves of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effective cooling area of semi-coking area with flow/cooling duration under different heating durations

        2.2.2 原位熱解加熱介質(zhì)入口流速對余熱利用過程的影響

        流體與煤層表面的對流換熱系數(shù)受加熱介質(zhì)流速影響,此外流速變化間接影響流入目標地塊的熱流體流量。不同加熱介質(zhì)入口流速下冷卻1.5 a后半焦層溫度分布如圖17所示。可知不同流速的溫度分布形狀相似,顏色差異說明加熱介質(zhì)流速越大、半焦層溫度越高。這是由于大流速下表面對流換熱系數(shù)更大,因此換熱更充分,煤層加熱效率更佳。此時冷卻時間小于加熱時長,根據(jù)第2.2.1節(jié)結(jié)論可知半焦層未達到充分冷卻所需條件。圖17(a)顯示各區(qū)域分布均集中于低溫段,進一步說明冷卻效果還受介質(zhì)流速影響,加熱介質(zhì)遠小于冷卻介質(zhì)流速時,不需遵循冷卻時長大于加熱時長的硬性要求。半焦層冷卻效率同時受加熱/冷卻時長、介質(zhì)流速等因素影響,本質(zhì)由加熱和冷卻所吸收和散失的熱量差決定。

        不同加熱介質(zhì)流速下,煤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冷卻時長的變化如圖18所示??芍訜? a后,由低到高介質(zhì)流速對應(yīng)的半焦層平均溫度分別達到206.6、367.5、396.0、420.8和424.1 ℃,在此基礎(chǔ)上冷卻3 a后平均溫度分別為77.2、127.4、136.8、144.0和144.4 ℃。加熱介質(zhì)流速0.01 m/s的半焦層冷卻21個月后充分冷卻比達100%。0.05和0.10 m/s流速下煤層/半焦層平均溫度和充分冷卻面積隨介質(zhì)流入時間變化曲線幾乎重疊。加熱介質(zhì)流速對煤層平均溫度上升的貢獻有限,超過一定范圍后繼續(xù)提升介質(zhì)流速會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浪費。

        圖17 不同加熱介質(zhì)入口流速熱解后的余熱利用過程溫度分布Fig.17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waste heat utilization process after pyrolysis under different inlet velocities of heating media

        圖18 不同加熱介質(zhì)入口流速下,半焦層平均溫度和有效冷卻面積隨流通/冷卻時長的變化Fig.18 Curves of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effective cooling area of semi-coking area with flow/cooling duration under different inlet velocities of heating medias

        3 結(jié) 論

        1)冷卻介質(zhì)流速對半焦層冷卻效果有限。隨介質(zhì)流速增大,半焦層平均溫度降低且有效冷卻面積擴大;然而較大冷卻介質(zhì)入口流速下(>0.5 m/s)的影響較微弱,不建議通過進一步增大流速以提高富油煤余熱利用效率,將造成較大能量損耗。此外,盡可能降低冷卻介質(zhì)溫度有助于加速半焦層冷卻過程。在實際允許的情況下,相較N2和水蒸氣,選擇CO2作為冷卻介質(zhì)有助于半焦層充分冷卻。

        2)在不考慮冷卻介質(zhì)對流換熱前消耗時間的前提下,半焦層自然冷卻至較低溫度后再流入冷卻介質(zhì)進行余熱回收,能顯著改善冷卻效果。

        3)增加注氣井數(shù)量有助于改善冷卻過程中半焦層溫度均勻性,提高冷卻效率,但半焦層冷卻效果幾乎不受注氣井位置影響。

        4)本研究工況下,雙水平裂縫布置足以滿足半焦層有效冷卻要求。冷卻33個月后,2條裂縫半焦層和3條裂縫半焦層的充分冷卻比同時達100%,因此,無需進一步增加水平裂縫數(shù)量擴展對流傳熱面積。

        5)半焦層冷卻效率同時受加熱/冷卻時長、加熱/冷卻介質(zhì)流速的影響。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半焦層充分冷卻的必要條件為冷卻時長大于加熱時長。加熱介質(zhì)流速對煤層平均溫度上升的貢獻有限,超過一定范圍后繼續(xù)提升介質(zhì)流速會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浪費。本研究中對應(yīng)的最大加熱介質(zhì)流速為0.05 m/s。

        致謝:本文研究立題得到了邱愛慈院士和王雙明院士的指點和啟發(fā),在此由衷地表示感謝。

        猜你喜歡
        半焦平均溫度氣井
        3月熱浪來襲悉尼或迎165年以來新紀錄
        大同石炭系煤高灰半焦浮選脫灰研究
        南方地區(qū)圓拱形和鋸齒形大棚內(nèi)溫度四季差別探究*
        勘 誤
        氣井用水合物自生熱解堵劑解堵效果數(shù)值模擬
        沉降爐中半焦與煤燃燒特性對比研究
        能源工程(2021年1期)2021-04-13 02:05:44
        基于STM32F207的便攜式氣井出砂監(jiān)測儀設(shè)計
        電子制作(2018年9期)2018-08-04 03:31:16
        云南保山氣溫變化特征及其均生函數(shù)預(yù)測實驗
        氣井出砂動態(tài)監(jiān)測技術(shù)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2期)2018-04-18 07:13:33
        K-Fe復(fù)合催化劑對煤半焦氣化速率與產(chǎn)物的影響
        色狠狠色狠狠综合一区| 日本女优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 人人爽人人澡人人人妻| 国产高级黄区18勿进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av日韩免费| 国产黑丝美女办公室激情啪啪| 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 无码h黄动漫在线播放网站| 国产丝袜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诱惑人的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午夜福利视频男同女同| 久久狼人国产综合精品| 风流老太婆大bbwbbwhd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无套中出学生姝|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噜噜| 日本韩国三级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后入|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爽| 欧美xxxxx精品| 中文字幕av长濑麻美| 国产女厕偷窥系列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不卡| 亚洲图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蜜芽尤物原创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自拍午夜伦理福利|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性色a+v| 中文乱码字幕在线中文乱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影院| 毛片大全真人在线| 99成人无码精品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在线|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韩国欧美在线|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丝袜美腿国产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