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媽媽,周末我們班有植樹節(jié)活動。”小學(xué)二年級的兒子在放學(xué)路上,興高采烈地對我說。哦,原來植樹節(jié)要到了??粗t撲撲的小臉蛋,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參加植樹節(jié)活動的情形。
記憶中的家鄉(xiāng),是上世紀80年代四川西南一個小縣城,被連綿起伏的丘陵環(huán)抱。我還記得,植樹節(jié)前老師通知我們要一起上山植樹,同學(xué)們都興奮起來,嘰嘰喳喳商量著。
“媽,我們學(xué)校要組織植樹?!被氐郊?,我著急地給母親說。
“哦,山上缺水,種樹可以緩解水土流失,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你們要認真種哦?!?/p>
“那該怎么做呢?”我問道。
“要讓樹長得好,不僅要選樹苗、澆水、施肥,而且要種得直,就像人一樣筆直,成為有用之材。”母親笑著說。
植樹節(jié)當天,老師們在前面帶路,同學(xué)們戴著紅領(lǐng)巾,穿著白膠鞋,背上裝著干糧的書包,提著農(nóng)家肥,排好隊向幾里外的山地步行前進。雖然農(nóng)家肥很重,路上還要避開大卡車揚起的灰塵,但大家一路歡歌笑語。
在目的地,我們分成小組,挖坑、澆水、施肥,膠鞋早已裹滿泥漿。每種下一棵小樹苗,我都認真檢查是否種成了“歪脖子”樹。
轉(zhuǎn)眼多年過去,回鄉(xiāng)探親,只見當年和同學(xué)一起種下的樹苗已經(jīng)長成一片茂密的樹林。而附近的家家戶戶,早已經(jīng)用上自來水,有了蓄水池,門前屋后桃花盛開、李樹繽紛、果樹成林,更是一番新景象。
參加工作后,我進入市紀委工作。有一年的植樹節(jié),單位在岷江河邊的一片空地,同事們種下竹子、海棠、櫻花等樹木,放置了“清風林”刻石。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老鄉(xiāng)蘇軾在他的詩詞歌賦中常常使用“清風”二字,他一生清貧,一世坦蕩,也尤其喜歡竹子。他曾寫道,“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p>
“在清風林,能感受到蘇軾所說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無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在這里可以欣賞秀美山川,體會君子正直、廉潔的人生品格,讓大自然的美滋養(yǎng)心靈。”當時,一名同事笑著說。
仲春,每當游人來到清風林,就會看見岷江河邊油菜花金黃成片,豌豆花、胡豆花五顏六色,還有成排的竹子翠綠挺拔,“清風林”幾個字更加鮮艷奪目。
“媽媽,我們?yōu)槭裁匆矘??”孩子的提問,將我的思緒拉了回來。
“一棵棵樹苗成長為防護林,能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以結(jié)出甜美的果實,提供給我們食物。它們一身都是寶。我們要多植樹、愛護樹木、重視樹木?!蔽医忉尩溃皹淠静粌H對人類有益,同時也被寄予了深厚的情感。就像三蘇祠的‘父親樹’和‘兄弟樹’?!?/p>
“什么是父親樹、兄弟樹?”孩子好奇地問。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優(yōu)秀的人具備的品質(zhì),就像高大茂盛的大樹一樣,會給后人帶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三蘇祠是三蘇父子的故居,蘇洵夫婦在這里教育子女成為棟梁之材,傳承了蘇家優(yōu)秀的家風,祠堂里有一棵‘父親樹’,就是用以紀念他。祠堂里還有兩棵緊挨的銀杏“兄弟樹”,就像蘇軾、蘇轍兄弟,不論經(jīng)歷怎樣的人生坎坷,都互相攙扶、為百姓做好事?!?/p>
聽完我的回答,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哦,原來種樹還有那么多的故事,我也要種好我的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