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咔
安土城復原品。建于1576年的安土城5層7階的巨大天守是日本最早的天守閣,并從此向全國推廣開來。
如果說寺社佛閣是日本觀光的代表符號,那么近些年來“城巡禮”的熱潮亦是不容小覷。在日本人氣景點排行榜中,松本城、姬路城等一度與京都的金閣寺、伏見稻荷大社這樣的著名景點并駕齊驅(qū)。其中,姬路城在2015年結束“平成大修理”后,一年的參觀人數(shù)約有287萬人。
據(jù)稱,日本的城起源于彌生時代。最初是指為了防御外敵入侵,在村落周圍挖起堀(壕溝)或筑起土壘形成的環(huán)濠村落,以及在丘陵上建造的高地村落。以此為伊始,伴隨時代變遷,城的功能漸漸發(fā)生變化,選址、造型等不盡相同的城紛紛登場。
傳聞日本曾有25000座以上的城存在過。僅在江戶時代初期,就建造了大大小小約400座城郭。然而,因戰(zhàn)亂、藩主轉(zhuǎn)封等原因遭到廢棄的城次第增加,江戶時代后期僅存200座左右。1615年德川幕府頒布《一國一城令》,原則上一個領國只能擁有大名的一座居城,于是多數(shù)城被遺棄。1873年明治政府發(fā)布《廢城令》,規(guī)定全國城郭除了用于軍事或特例外,全按廢城處分。再加上各種火災、地震等天災人禍,大部分城都陸續(xù)遭到毀壞。
如今真正得以幸存下來,以堅毅的姿態(tài)展現(xiàn)歷史原貌的僅有12座,分別是姬路城、彥根城、犬山城、松本城、松江城、弘前城、丸岡城、備中松山城、丸龜城、松山城、宇和島城、高知城。其中,前5座被指定為國寶,即“國寶5城”,后7座被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chǎn),總稱“重文7城”。
雖說現(xiàn)在全日本大概有200座城可供參觀,但大部分都是戰(zhàn)后復原重建。城曾是大名或藩主們的重要戰(zhàn)略據(jù)點,也是與家人的居住之所。守城便是守國,城的攻守之難易往往直接連接著城下町庶民們的命運之輪,甚至,延續(xù)到彼時難以想象的后世。
從城所在的地形來分,大致可以分為山城、平山城、平城3大類。山城是最早的形態(tài),從古代持續(xù)到近世,在日本廣泛筑造。尤其在戰(zhàn)亂頻仍的南北朝時代到戰(zhàn)國時代初期,城大多是造于險峻山地,充分借助地形優(yōu)勢形成天然要塞,城與山渾然一體,起到戰(zhàn)略防衛(wèi)的作用。其中,岐阜的巖村城、奈良的高取城、岡山的備中松山城被譽為日本三大山城。巖村城海拔721米,是全日本最高的山城。
戰(zhàn)國時代中期以后,兼具軍事和政治經(jīng)濟機能的平山城是主流。隨著槍的普及,為了避免城進入射程圈內(nèi),需要增加堀的寬度,確保留出足夠?qū)拸V的空間。另外,當合戰(zhàn)減少后,大名們紛紛從山城遷入與領民們居住的領地相近的丘陵或平地。平山城,便是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之中誕生于丘陵的城郭。日本三大平山城一般是指岡山的津山城、兵庫的姬路城,以及愛媛的松山城。
到了戰(zhàn)國時代末期,戰(zhàn)亂逐漸平息,城的戰(zhàn)略意義隨之減弱,更多是作為政治據(jù)點彰顯權威。因而,這個時期的城多筑于平地,即平城。城域廣闊,天守氣派絢爛,城主居住的本丸御殿更是極盡奢華。城體本身防御機能降低,抵御外敵基本是利用堀和石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平城有長野的松本城、京都的二條城、廣島的廣島城。
要說到城的象征,非雄偉的天守莫屬。此前所提到幸存的12座城亦被譽為“現(xiàn)存12天守”。天守是日本城中位置最高的建筑且最具代表性,是城主(大名)權利的象征。天守從結構來分,有獨立式、復合式、連結式、連立式。從形狀來看,可分為望塔型與層塔型。屋頂多是采用入母屋破風、千鳥破風、唐破風、切妻破風,起到華麗的造型作用。在屋頂正脊一般會裝飾鯱,一種虎頭魚身的海獸,與懸魚一樣有著防火的寓意。墻壁顏色則大致可分為黑白兩派。無論是何種構造,占據(jù)中核(本丸)位置,高聳于石垣上的這座高層建筑,往往第一時間就能吸引大家的注意,相當于城的門面,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的形象與氣質(zhì)。
事實上,在城的諸多構造中,天守的歷史尚淺,從戰(zhàn)國時期安土桃山時代的大名織田信長1576年興建安土城時才被真正采用,當時稱之為“天主”,以此契機向全國推廣開來。安土城5層7階的巨大天守不只是防御設施,更多的是彰顯統(tǒng)治者的權力與威嚴,可惜1852年本能寺之變后,隨著信長時代的逝去,安土城也永遠地消失在了原因不明的大火中,現(xiàn)在只能從遺留的城跡中遙想當時的輝煌。后來統(tǒng)一天下的大名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也分別構筑了大阪城與江戶城,并且無一例外都擁有豪華氣派的天守。日本廣播協(xié)會(NHK)大河劇《真田丸》里戰(zhàn)國末期名將真田幸村第一次看到安土城和大阪城的天守時,均被它們的氣勢震懾。誠然,那是與地方城郭截然不同的規(guī)模。不得不說,為統(tǒng)一日本做出了巨大貢獻并被世人稱為“戰(zhàn)國三杰”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這3位戰(zhàn)國大名,也在建筑上留下了“天下人”才有的格局。
城內(nèi)除了天守,還有土壘、石垣、堀、橋、櫓、門、塀等重要防御結構,以及御殿、庭園等城主用來執(zhí)行政務、日常起居的生活空間。當然,對守城起到作用的還有圍城而建的城下町。以城為中心,通常設有侍町、足輕町、町人、寺町等,從家臣到庶民、僧人,按照不同身份由里側(cè)到外側(cè)而居。從某種程度上,也奠定了現(xiàn)在一部分日本城市的格局。
2006年,財團法人日本城郭協(xié)會秉承各縣1城以上、5城以內(nèi)的原則選定了“日本100名城”,并在翌年實施了蓋章集印活動,讓更多人奔向了城巡禮之旅。不過,在一眾名城中居于上位的“三名城”則無定論,因時代背景、規(guī)模、設計者等為依據(jù)來判定難免眾說紛紜。相對而言,大阪城、名古屋城、熊本城的接受度較高,姬路城在明治時代以后也成為熱門之選。這其中有3座筆者曾親自游歷并留下過深刻印象。
首先是位于大阪市中央?yún)^(qū)的大阪城,是大阪觀光的必去景點,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城市地標。大阪城別稱錦城、金城,平山城構造。大阪市民們親切地稱之為“太閣殿下的城”。從1583年到1598年的15年間,豐臣秀吉不斷改修大阪城,深信其堅不可摧。然而,相對于東、西、北均有天然河川圍擁的優(yōu)勢,南側(cè)便成了敵軍容易進攻的唯一薄弱點。為此,1614年大阪冬之陣時真田幸村在南側(cè)修筑了出城真田丸(防御工事),成功擊退了德川軍??上?,秀吉構筑的大阪城最終于1615年在夏之陣中陷落,與豐臣家一起消泯于熊熊烈焰之中。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大阪城遺構,是德川秀忠于1620年開始重建的德川大阪城。
其天守是第3代,由1931年市民捐助復原,外觀上看是5層,內(nèi)部有8層。天守內(nèi)部是歷史博物館,包括城跡在內(nèi)的大阪城一帶整修為大阪城公園。1953年,城內(nèi)13棟建筑被指定為日本國家文化遺產(chǎn)。1955年,大阪城跡被指定為日本國家特別史跡。曾經(jīng)戰(zhàn)火彌漫的權力紛爭之地,如今變身為景色怡人的都市公園——白壁金瓦的天守占據(jù)中心,梅林和西之丸庭園四季草木豐茂,櫻花季更是吸引花見客無數(shù);大阪城音樂廳、大阪城大廳里常年有多姿多彩的活動舉行,棒球場、弓道場、修道館等設施為運動愛好者們提供了好去處?,F(xiàn)今聚焦宣傳城市魅力的大阪馬拉松,無論怎么調(diào)整路線,都不會繞開大阪城公園。
另一座是名古屋城,被認為是近世城郭的最高峰,可以用氣勢逼人、豪華絢爛來形容。據(jù)說是德川家康在關原會戰(zhàn)勝利后,為了抑制大阪的豐臣勢力,于1610年下令集合全國大名之力,即“天下普請”的方式筑城,是當時造城技術之大成。建成之后,從德川家康的第九子德川義直開始,一直成為尾張德川家17代的居城。名古屋城擁有諸多別名,如“金鯱城”“金城”“柳城”“龜屋城”“蓬左城”。當?shù)厝顺Uf一句名言——“尾張名古屋因城而榮”,由此可見名古屋城對城市的影響之深,它于1930年被指定為城郭中的國寶第1號。
以名古屋城為中心整修的名城公園于1931年開園。城內(nèi)主要分為本丸(中心)、西之丸(西南)、二之丸(東南)、御深井丸(西北)4個區(qū)域,園內(nèi)一年之中都洋溢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其初代天守完成于1612年,是5層5階、地下1層的構造,為史上最大面積的天守。在空襲中燒毀后,于1959年重建,改成了鋼筋混凝土結構。雌雄兩尊大金鯱挺立于屋脊,不只是名古屋城,也是名古屋的城市象征。天守內(nèi)部設有博物館,樓頂是展望臺,目前為了應對設施老朽化、抗震性低等問題,采取了閉館措施。本丸御殿作為尾張藩主的住所和執(zhí)行政務的政廳,建成于1615年,被譽為近世城郭御殿最高杰作,與二之丸御殿并稱為武家風書院造的雙璧,毀于空襲后,從2009年開始進行復原工事,于2018年正式對外全面公開。內(nèi)部裝飾華麗至極,每個房間的風格各異。天井畫、狩野派障壁畫、金飾等豪華絢爛,根植于武家文化的江戶造型之美,讓人頗為震撼。
熊本城常被譽為日本三大名城之一。2016年遭地震毀壞后,至今仍在修復當中。
姬路城高聳于姬山之上,在市內(nèi)很多地方都能一眼窺見它的美妙身姿。
名古屋城的本丸御殿,內(nèi)部裝飾華麗至極,每個房間的風格都不相同。
最后,是姬路市仙氣飄飄的姬路城。姬路城高聳于姬山之上,在市內(nèi)很多地方都能一眼窺見它的美妙身姿,集顏值和防御力于一體,被視為木造建筑的最高杰作,是日本城郭中極為特別的存在,在日本現(xiàn)存城跡中規(guī)模最大,還難得的保存著當時的天守。正如其別稱“白鷺城”所示,純白外墻的雄偉天守,猶如一只白鷺正優(yōu)雅地展開雙翼?,F(xiàn)有城郭構造為渦郭式平山城,相傳是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池田輝政修筑。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姬路城的天守建于1609年,為現(xiàn)存12天守中最高的一座(約31.5米)。作為典型的連立式天守,由5層6階、地下1層的大天守與東、西、干三座小天守構成,并以渡櫓相連。中堀以內(nèi)的城域基本都屬于國家特別史跡,大小天守與渡櫓等8棟被指定為國寶,74棟各種建筑則被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chǎn)。1993年,姬路城與奈良法隆寺一起被登錄為日本最初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姬路城歷經(jīng)400多年的歲月,依然風姿不改。經(jīng)過耗時5年半的“平成大修理”后,這座白色之城更是“美白效果”加倍。至于為什么是白色,傳聞一是為了彰顯城主權力,二是涂抹白灰泥為了防火。當今,姬路城最美的時節(jié)莫過于櫻花季,三之丸廣場、西之丸庭園等場所內(nèi),約1000株櫻花競相盛開,與純白天守彼此依偎,構成令人驚嘆的櫻花名城之絕景,無怪乎能入選日本櫻花名所100選。
現(xiàn)在日本47個縣廳所在地里,至少30個都是由原本的城下町發(fā)展起來的都市。并且,大多數(shù)城址依然占據(jù)都市中心位置。在成為市民們散步、集會的公共場地的同時,仍作為地域的象征迎接著海內(nèi)外旅客的不斷到來。
(責編: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