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濤 陳書艷
糖尿病腎臟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我國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KD,現已成為慢性腎臟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終末期腎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1]。糖尿病患者出現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表現。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蛋白尿發(fā)病10年后ESRD的累積發(fā)生率為40%,發(fā)病15年后的累積發(fā)生率為61%,ESRD的發(fā)生率與蛋白尿持續(xù)時間顯著相關[2]。我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薦采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UACR)評價蛋白尿水平,臨床上常將UACR 30~300mg/g稱為微量白蛋白尿,UACR>300mg/g稱為大量白蛋白尿[1]。血糖控制不佳是出現蛋白尿和(或)發(fā)展至ESRD的獨立預測因子[3]。目前主要采用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反映血糖控制狀況,但其不能反映即刻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動情況,而葡萄糖目標范圍內時間(time in range,TIR)可以很好地彌補HbA1c該方面的不足[3~5]。2019TIR國際共識推薦將TIR高于70%作為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標[6]。但對于切點的劃分目前仍存在一些爭議,因此,本研究擬通過探討TIR評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蛋白尿控制的切點,為早期臨床干預蛋白尿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
1.研究對象: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選取2021年7~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內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209例。納入標準:①符合1999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T2DM診斷標準;②年齡≥18周歲;③患者知情同意,并能獲取完整的臨床資料。排除標準:①其他類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類型糖尿病);②糖尿病合并急性并發(fā)癥;③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或已有其他可能導致產生尿蛋白疾病(如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風濕免疫疾病者);④近期有重大外傷、骨折、外科手術、感染等應激狀態(tài)者或近期發(fā)生過心腦血管意外者。該研究經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XHEC-D-2022-051),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2.研究方法:根據戴冬君等[7]應用TIR評價T2DM血糖控制情況的適宜切點分析中TIR的劃分,將研究人群分為4組,即TIR1組(TIR>85%)、TIR2組(70% 1.各組臨床資料特征比較:共納入T2DM住院患者209例,將受試者根據TIR水平分為4組,4組間DM病程、UA、HbA1c、MG、TAR、MAGE、CV、胰島素使用及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使用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表1)??傮w而言,TIR越低的患者,其HbA1c、MG及TAR越高,血糖波動(MAGE、CV)越大,胰島素和GLP-1RA使用的比例越高。 表1 T2DM患者根據TIR水平分組后各組基本特征 2.以TIR切點進行分組后異常UACR患病情況:在研究人群中,共有50例(23.9%)患者UACR異常。異常UACR的患病率隨TIR的降低呈逐漸升高趨勢(圖1)。其中,異常UACR在TIR1組(TIR>85%)中患病率為11.4%,在TIR2組(70% 圖1 不同TIR組T2DM患者異常UACR的患病率情況 3.TIR與各指標的相關性分析: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TIR與糖尿病病程、HbA1c、TAR、MG、SDBG、MAGE、CV、胰島素使用及GLP-1RA使用呈負相關(r分別為-0.266、-0.531、-0.915、-0.805、-0.679、-0.491、-0.280、-0.322、-0.209,P均<0.05),與年齡、性別、高血壓患病率、SBP、DBP、BMI、腰圍、Scr、UA、TC、TG、HDL-C、LDL-C、TBR、ACEI/ARB使用、他汀類使用及口服降糖藥使用無顯著相關性(P均>0.05)。 4.TIR分組與異常UACR的相關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在校正了協(xié)變量(性別、年齡、DM病程、BMI、UA、SBP、HDL-C、SDBG、MAGE、ACEI/ARB類藥物使用)后,相較于TIR≤40%組,異常UACR的風險在40% 表2 TIR、HbA1c與異常UACR發(fā)生風險的相關性 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TIR與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存在密切關聯。Guo等[9]研究發(fā)現TIR與心臟自主神經病變(CAN)的任何階段存在相關,并且該相關性獨立于HbA1c和血糖變異性,根據TIR的四分位數(以41%、64%、83%為切點)進行分組后發(fā)現,隨著TIR升高,CAN的患病率以及嚴重程度呈現下降趨勢。Lu等[10]研究發(fā)現,在T2DM患者當中, TIR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存在明顯相關性,在男性患者中,TIR每升高10%,發(fā)生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異常的風險降低9.1%。王丹鈺等[11]在一項對216例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研究中發(fā)現,TIR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顯著相關,根據TIR四分位數(以50%、70%、85%為切點)進行分組后發(fā)現,TIR水平越低,冠脈病變程度就越重。Lu等[12]的另一項包含3262例T2DM患者的橫斷面研究分析了TIR與視網膜病變(DR)的關系,結果發(fā)現,TIR與DR的患病率存在明顯相關性,且該相關性是獨立于HbA1c而存在的,并且在進一步根據TIR的四分位數(以51%、71%、86%為切點)進行分組后發(fā)現,DR的發(fā)生率隨TIR的上升而呈下降趨勢,TIR四分位數分組與DR的嚴重程度顯著相關。唐青青等[13]在一項探討TIR、HbA1c與DR相關性的研究中也驗證了這一點,研究結果表明TIR可預測糖尿病患者發(fā)生DR的風險。Beck等[14]利用1440例糖尿病患者的7:00時血糖計算得出的TIR,探討了TIR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微量白蛋白尿的關系,結果發(fā)現,TIR每降低10%,視網膜病變進展的風險率增加64%,微量白蛋白尿發(fā)生風險增加40%。Yoo等[15]研究支持TIR和TAR是確定蛋白尿風險的有價值的指標,建議通過提高TIR和降低TAR來減少蛋白尿的風險。 糖尿病蛋白尿的產生通常與高血糖和血糖波動密切相關[16,17]。高血糖可通過多種途徑導致糖尿病患者循環(huán)內皮祖細胞數量減少和功能受損,從而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16]。血糖波動可通過增加氧化應激,損傷內皮細胞,從而造成血管損傷[18]。Monnier等[19]研究發(fā)現,與慢性持續(xù)高血糖比較,餐后血糖波動對氧化應激的觸發(fā)作用更為具體。早期強化血糖控制有利于降低DKD進展的風險[20,21],但目前主要用于反映血糖控制狀況的HbA1c存在不能反映即刻血糖和血糖波動的不足[4],因此,較于單純控制HbA1c而言,早期控制TIR能夠同時減少暴露于高/低血糖的時間,降低血糖波動,從而減少由此引發(fā)的氧化應激反應、炎性細胞因子轉錄及血管內皮損傷,從而早期降低糖尿病患者發(fā)生蛋白尿的風險[22]。 2019年TIR國際共識提出將TIR高于70%作為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標,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TIR四分位數分組來評價TIR與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但由于不同受試人群其TIR分布情況不同,四分位數往往不同,因此,如何進行具體的TIR切點劃分值得進一步探討。戴東君等[7]研究發(fā)現,采用40%、70%、85%作為TIR切點可對T2DM患者的異常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發(fā)生風險進行有效區(qū)分,建議作為評價T2DM患者血糖控制差(TIR≤40%)、未達標(40% 本研究采用戴東君等對TIR切點劃分方法,在209例T2DM患者中觀察到,以該切點進行分組后,HbA1c、MG、TAR、MAGE、CV等血糖參數呈現隨TIR減少而增加的趨勢,TIR與反映血糖控制水平指標(HbA1c、TAR、MG),反映高血糖水平指標(TAR)、反映血糖波動水平指標(SDBG、MAGE、CV)有明顯相關性,同時,異常UACR的患病率隨TIR的降低而逐漸升高,在校正了性別、年齡、DM病程、BMI、UA、SBP、HDL-C、SDBG、MAGE、ACEI/ARB類藥物使用等因素后,隨著TIR的升高,異常UACR的風險明顯降低,以上結果表明研究中的TIR切點不僅可以用于反映血糖控制水平,還能反映血糖波動水平,同時有助于評估DM患者發(fā)生蛋白尿的風險。 此外,通過對評價血糖控制情況的TAR、TIR與TBR三者的相關性分析中發(fā)現,TIR與反映高血糖水平的TAR存在顯著相關,而與反映低血糖水平的TBR的則無明顯相關性,提示TIR在提示低血糖風險的能力較弱,因此,在低血糖風險較高的糖尿病人群,如老年糖尿病患者、脆性糖尿病患者等當中,可聯合使用TIR和TBR以實現更全面的血糖監(jiān)測,減少血糖控制過程中發(fā)生低血糖的風險。 綜上所述,以40%、70%、85%作為TIR切點,不僅可評價血糖控制水平,反映血糖波動情況,亦有助于評估DM患者發(fā)生蛋白尿的風險。本研究作為一項橫斷面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是研究總體樣本量較小,其次沒有進行前瞻性研究,從而無法進一步追蹤TIR與蛋白尿的因果關系,因此尚需進一步展開多中心,大樣本量、前瞻性研究予以證實上述切點的適用性。結 果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