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贛貞
心若計較,處處是陰霾;心若放下,處處是陽光(圖為疫情中的人們)
歷時3年,隨著新冠疫情防控政策進一步優(yōu)化調整,我們的生活逐步回歸常態(tài)化。疫情會對經(jīng)濟產(chǎn)生什么樣的長遠影響?后疫情時代會是什么樣子?疫情后會不會一切都恢復如常?在《韌性社會》一書中,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馬庫斯·布倫納梅爾用“疤痕效應”這個形象的概念,深入探討了這幾個關鍵問題。他認為,新冠疫情與20世紀初那場金融危機不同,從表面看似乎并不存在金融危機前的那種結構性失衡,給人們一種錯覺,似乎只要疫情過去,經(jīng)濟就會很快復蘇,實際不然。
布倫納梅爾指出,新冠疫情可能會在三個維度上留下長期的“疤痕效應”:一是打擊樂觀精神和風險承擔意愿,給人們留下“疤痕”。二是人力資本因為失業(yè)期延長而受損,給勞動力市場留下“疤痕”。三是債務積壓,特別是破產(chǎn)程序如果久拖未決,會給企業(yè)留下“疤痕”。 所有這些都會打擊經(jīng)濟活動。
“疤痕”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對個體以及組織的心理和決策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布倫納梅爾在書中指出,從歷史上看,經(jīng)歷過大蕭條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疤痕效應”,隨后更少參與冒險行為。危機越大,“疤痕效應”就越明顯。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經(jīng)濟走向復蘇時,風險規(guī)避態(tài)度也可能會拖需求的后腿。有歷史學家認為,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的肆虐,深刻改變了幸存者們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他們更加珍惜人生,享受生活,這一態(tài)度的改變甚至給文藝復興鋪平了道路。
簡單來說,“疤痕效應”指在過去遭受創(chuàng)傷,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傷口會愈合,但“疤痕”還在。它時刻在提醒著人們過去的傷痛,哪怕是康復后——仍然會有一定影響。為什么會有“疤痕效應”呢?答案是四個字:預期改變。新冠疫情積攢下的“疤痕效應”影響久遠,對人類的活動和心理必將產(chǎn)生長期的影響。后疫情時代,個體和企業(yè)要從風險管理轉向韌性管理,培養(yǎng)自己在遭受沖擊后用動態(tài)方式進行恢復的能力。以前成功靠宏大愿景,未來成功靠堅韌靈魂。
在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邀請10位志愿者參加一項名為“疤痕實驗”的心理實驗活動。他們被分別安排在10個沒有鏡子的房間里,并被詳細告知此次實驗的目的及方法:采用以假亂真的化妝技術,變成面部丑陋的人,然后在指定的地方觀察和感受陌生人對他們的反應。
研究人員在每一位志愿者的左臉頰上都精心涂抹出令人生厭的“疤痕”,并用隨身帶的小鏡子讓他們看到自己恐怖的“尊容”,隨后告知每一位志愿者,為了讓“疤痕”更逼真更持久,需要在上面涂抹一些粉末。事實上心理學家并沒有這樣做,而是用濕棉布將剛剛涂好的假“疤痕”和“血跡”徹底清理干凈。
志愿者們分別被帶到了各大醫(yī)院的候診室,裝扮成急切等待醫(yī)生治療面部“疤痕”的患者。候診室里人來人往,全是素昧平生的人,志愿者們可以充分觀察和感受人們的種種反應。實驗結束后,他們向研究人員講述了自己的感受,普遍認為眾多的陌生人對自己感到非常厭惡,他們的眼睛總是直勾勾地盯著自己的“疤痕”。
心理學家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是對這一實驗結果仍然驚訝不已:人們關于自身錯誤的片面認識,竟然會如此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他們對外界的感知。在現(xiàn)實中,我們雖然沒有外在的“疤痕”,可內心常常會認為自己有一些缺陷。在有了這樣的認知后,會在與外界交往中不知不覺地用我們的言行反復進行驗證,直到認定我們確實就是那樣一個人。我們認為別人討厭自己,認為別人對自己有惡意,認為這個世界不公平,其實只是因為心里帶著那個莫須有的“傷疤”在看世界。
心理學家指出,一方面,如果你不認可自己,別人也不會認可你。這就要求始終相信自己,不論自己有或是沒有缺陷,都要堅定不移地相信并認可自己。只有堅定這樣的信念,才可以讓我們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挫折,獲得他人的真心認可。另一方面,對自己的錯誤認知,會扭曲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比如說一些自卑的人,總是覺得自己不如他人,并覺得所有人都是這么認為的,進而愈加強化了自己的自卑心理。實際上呢?并沒有人歧視他。他之所以感到自卑痛苦,只是源于他對自己的認知出了問題。
不難看出,我們所認為的外界對我們的評價,很大程度都源于自我的內在暗示,這就是所謂的限制性信念。外在世界是由內在暗示創(chuàng)造的,一個人的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他就能感受到怎樣的事實。這也告訴我們,不自信的根源就是對自我的認知產(chǎn)生了偏差。你自信,別人眼中的你就不會自卑;你靚麗,別人眼中的你就不會丑陋。一個從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一個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視的眼光。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句話:“希望是美好的東西,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東西永遠不會消逝?!贝蚩遄约旱?,從來不是外在的壓力,而是內心的恐懼;困住自己的,不是周圍的黑暗,而是內心的不確定;可以解救自己的,不是外面的環(huán)境和機遇,而是自己內心的那份堅持和相信。
當一個人擁有了積極的好心態(tài),就能更好地面對挫折。不妨去做一些可以提升自我價值和自我肯定的事情,比如去做一些志愿者活動或是社會公益,在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中提升自我價值,放下那個“傷疤”,用充滿愛的眼晴去看這個世界,也許你就會發(fā)現(xiàn)更多更美好的事物,認識到那個其實還挺優(yōu)秀的自己。
有這樣一句話:“昨天的太陽,曬不干今天的衣裳?!比松谑溃l都有放不下過去的人和事,但為此耿耿于懷,最后往往會傷人傷己。發(fā)生的已發(fā)生,無法再重啟,失去的已失去,無法再重來。不如轉換心態(tài),放下該放下的,看淡該看淡的。將往事清零,才能輕裝前行。許多時刻,失去對我們并不會造成多大的傷害,真正傷害我們的是面對失去的心態(tài)。有些東西緊抓不放,是對自己的折磨,有些事情糾纏不清,是對自己的迫害。與其跟自己做不必要的內耗,還不如及時止損,讓該過去的過去,該來的才會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對這些事情的觀念?!庇羞@樣一則心理小故事:有位農婦不小心打破了一個雞蛋,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她沿著這種思路想下去了:一個雞蛋經(jīng)孵化后可以變成一只小雞,小雞長大后成了母雞,母雞下很多蛋,蛋又可孵化為很多母雞。最后農婦大叫一聲:“天呢!我失去了一個養(yǎng)雞場?!笨梢韵胂笏龑鯓油纯嘞氯?。失去一個雞蛋竟放大成失去一個養(yǎng)雞場,在常人看來確實有些荒誕,但生活中確有這樣的人。
孩子“陽”了,焦急的母親一邊守著孩子,一邊又焦急地想著孩子的學習肯定被耽誤了,耽誤了學習肯定影響升學,影響了升學就會影響就業(yè)。如此這般,母親會被痛苦折磨的像熱鍋上的螞蟻。我們總覺得活著很累,總有排解不完的痛苦,這是為什么?原因很多,但原因之一肯定是常犯一種錯誤——放大痛苦。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并不看他過去和現(xiàn)在碰到了多大的困難和麻煩,而是看他是否有一顆足夠樂觀的心,去看待明天和未來。哈佛大學曾經(jīng)做過一項歷經(jīng)80年的大型研究,發(fā)現(xiàn)長壽秘訣中,良好的心態(tài)排在第一位。實際上,人的一生總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遺憾的是,所有擁有都不復歸來。幸運的是,所有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得到補償。
人生很短,三晃兩晃就過完。疫情過后,看太多離合悲歡,心里苦澀難言,正如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所言:“人生苦難重重?!敝灰嬲斫獠⒔邮芰巳松嚯y重重的事實,那么心里就會釋然,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于懷了。畢竟太陽每天會照常升起,生活還要繼續(xù),相信人生依然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