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妮 劉洋 陳茜
傳統(tǒng)音韻:“情動于中,故形于聲”
三月的北京,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和風拂過這座既古且新的城市,如同奏響一首久遠的大地乏歌。在一場以“中國人的音樂”為主題的文化沙龍上,著名音樂理論家田青教授和現(xiàn)場聽眾分享了他對中國音樂的理解。
“一曲奏罷,整個劇場鴉雀無聲?!碧锴嘤靡淮紊斫?jīng)歷,講述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獨特魅力。那是10多年前,他在日本東京國立劇場的經(jīng)歷。在那場“守望家園——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專場晚會”上,作為主持人和藝術(shù)總監(jiān)的田青希望晚會能讓外國觀燎感到“驚艷”。然而,和一些用火爆二熱鬧的節(jié)目開頭“震場”的晚會不同,他安排的第一個節(jié)目是古琴演奏。
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完成了這曲唐琴演奏。琴聲悠揚,意境悠遠,現(xiàn)場觀眾在屏氣凝神中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韻味?!爱敃r現(xiàn)場掉一根針在地上都能聽見”田青說,“面對如此悠久厚重的文化和房史,面對全人類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那一刻你只能有一種態(tài)度,那就是:敬?!?/p>
類似的場景還發(fā)生在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田青講述,當時160多個國家的官員齊聚一堂,很多人是第一次現(xiàn)場聆聽中國人的音樂。一當來自中國民間的偉大作品《二泉映月》縈繞在殿堂中時,1000余名.觀眾神情肅穆,“就像在教堂聆聽圣樂”。田青說:“樂聲裊裊而逝后將近半分鐘,掌聲才轟然而起,久久不息,似乎是在向阿炳這位中國民間天才音樂家致敬?!?/p>
“千百年來,音樂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發(fā)揮著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田青介紹,中國人在阡陌間用歌聲尋求著愛情,行軍中用歌聲統(tǒng)一著步伐,勞作時用音樂標注著節(jié)奏。這正是古人說的“情動于中,故形于聲”。
文化意韻:“以樂為鏡,可知中國”
“為什么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因為對中國人來說,音樂有著柔和性情、淳化風俗的作用嗎?”這場沙龍上;有觀眾和田青現(xiàn)場交流。
“中國音樂的獨特之處,在于其中蘊含著一種人文精神。”田青說,“'詩禮樂,三者具足名為君子'。音樂是養(yǎng)成完美人格的最后一步和標志。所謂'通音聲為小悟,即懂音樂的人,已經(jīng)開始悟遣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古人生發(fā)出成于樂'的道德哲學。中國人認為,道德是人性的基點和開始,音樂是道德的升華和彰顯?!?/p>
“假如只讓我用一個字來概括中國音樂的話,那就是'和?!彼f,中國古人在音樂中追求的是平靜與和諧,是心與身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天地的和諧。這個和”字,不但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也是中國人和中國音樂的終極追求。
“和“從哪里來? 田青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親,“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最重要的一個詞,它不是一模一樣的“同就像音樂一樣,要有不同的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cè)?,假如音樂只是一個相同聲音的不斷重復,那“誰能聽之”?千百年來,中國人將這個從音樂中悟出的'“和而不同"的道理上升為哲學,成為貢獻給人類社會的中國智慧'。
“以樂為鏡,可知中國”。田青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講起一段在網(wǎng)絡上很火的短視頻:在機場候機大廳,一個小女孩用稚嫩的童聲唱起“一條大河波浪寬……”隨后,一個又一個旅客加入,眾口一音,聲動天地?!案杪暲锏净ǖ姆曳肌Ⅳ构奶栕?、花兒一樣的姑娘,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愛好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民族情感,這就是深植中國人內(nèi)心深處的'禮樂哲學‘?!?/p>
“懂得了中國人的音樂,也就懂得了中國人,懂得了中國。”田青總結(jié)道。
時代氣韻:“鳳凰鳴兮,于彼高崗”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氣韻,新時代要有怎樣的“新國風”?作為一位有著世界眼光的音樂學家,田青認為要從民族音樂的寶庫中汲取我們時代的新表達。
“民歌就是黃河水?!碧锴鄬γ窀?有著特殊的情感,在他看來,中華大地不同的土壤,結(jié)出了不同的民歌之花,映襯出厚重的歷史、孕育著相似的情感。幾年前,在歌唱家雷佳的“源遠流長尋根之旅”民族民間歌曲專場音樂會上,作為引言人的田青表示,音樂人要虛心向民間學習,兩只腳要踏在祖國的大地上。
在田青看來,民歌是一個民族的“名片”,一個民族的標志,一個民族完整、生動的心靈史?!霸诟呱骄X間產(chǎn)生的高亢響亮的民歌,在沃野田園中產(chǎn)生的舒緩婉轉(zhuǎn)的民歌,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產(chǎn)生的悠長曼妙的民歌,共同匯聚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歌合奏。”田青說,這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音樂的寶貴財富。
在“源遠流長尋根之旅″演唱會上,雷佳用蒙、藏、侗等多種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北方、江南等多個地方的方言,演唱了橫跨12個地域的15首民歌。用閩南方言演唱的《丟丟銅》,藏語演唱的《美人》,瞭亮流暢的侗族大歌《夏蟬之歌》,清奇婉轉(zhuǎn)的江浙吳語小調(diào)《紫竹調(diào)》……雷佳以民族與地方語言的吐字發(fā)音,唱出了歌曲原有的“生態(tài)”,為聽眾繪制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中國音樂地圖。
作為“新國風”音樂理念的代表和實踐者,雷佳曾表示,“新國風,就是希望在保持民間歌曲風味的同時,融入新的精神、實現(xiàn)新的表達”。田青認為,不管什么時代,任何新音樂的基礎(chǔ)都是傳統(tǒng)音樂。無論多新的音樂,都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育翳I離歷史?!爸挥性谶@片土地上,在贏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才可能創(chuàng)造所謂的新音樂?!?/p>
“《詩經(jīng)》中吟唱,鳳凰鳴兮,于彼高崗。'龍鳳呈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至境,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田青說,在這個夢想實現(xiàn)的過程中,中國人的音樂也將隨著鳳凰之鳴,聲播世界,樂動人心,合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