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螺
法治教育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根據(j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法治教育在小學階段的定位是“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yǎng)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guī)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是“法治專冊”,所涉及的法律范圍廣、內(nèi)容雜,對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知識領域。
那么,現(xiàn)實中,六年級學生學法的途徑及知法的情況又如何呢?為全面了解學生的法治現(xiàn)狀,使教師能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有效地撬動學生已有的認知,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筆者在開學初對5 個班級的165 名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顯示,六年級學生學法、知法的情況并不理想。而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外部法治教育缺失,學生缺乏直觀體驗。雖然近年來對加強中小學生家庭法治教育的呼吁不絕于耳,但調(diào)查顯示,真正能予以落實的家長僅占少數(shù),大部分家長重視的始終只有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xiàn),并未真正對他們進行“法”的教育。
其次,教師缺乏法律相關的概念儲備。目前絕大多數(shù)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課均由其他科目教師兼任,只有個別學校由專職教師任教。一方面,教師會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自己任教的主課上,留給道德與法治課的備課時間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任課教師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識,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教學方法都有所欠缺,導致在課堂中難以落實相關的法律教學。
最后,法治專冊為新設內(nèi)容,課堂缺乏成熟范式的引導?!捌返屡c生活(社會)”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后,課程基本性質(zhì)的定位是什么,課程的內(nèi)容及其實施方式又有哪些新的變化和要求,尤其是法治內(nèi)容到底要教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問題始終困擾著教師。大部分教師仍處在摸索階段,缺少有效的教學方法及良好的法治教學范式的引導。教師只能按部就班,用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教學。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才能讓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識鮮活起來,讓學生喜歡上道德與法治課,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下面,筆者以《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為例進行分析。
教材體現(xiàn)了國家和社會對兒童道德發(fā)展的要求,這些要求往往是系統(tǒng)性的?!兜赖屡c法治》六年級上冊共有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以“我們和法律”為線索展開。第一單元“我們的守護者”,旨在讓學生體會法律就在生活中,了解憲法作為根本法保護著人們的生活,感受法律的守護作用,從而認識法律,尊重法律,單元的價值導向十分明確;第二單元“我們是公民”,以公民這一最基本的法律身份為線索,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家機構”,通過法律從哪里來、法律如何實施等內(nèi)容,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民主意識、程序意識和責任意識;第四單元“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以法律的應用為主要內(nèi)容,將守法維權的價值導向融入其中。教師只有理解了教材的設計意圖,才能合理地設定教學目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國內(nèi)外重大時政、社會熱點問題以及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都是道德與法治課重要的課程資源。合理利用這些課程資源有利于拉近學生與法律之間的距離,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執(zhí)教第一單元第1課《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生活中處處有法律,筆者在課前挑選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作為導入:明明和東東去西湖邊游玩,花了20 元請攝影師拍了一張合影。然而過了幾天,明明和家人再去西湖邊游玩的時候,竟然發(fā)現(xiàn)自己和東東的照片被商家掛在店里做宣傳。筆者提問:這件事和法律有沒有關系?筆者通過這個案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司空見慣的行為和現(xiàn)象中蘊藏的法律法規(guī),進而引導學生列舉自己身邊的事例,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法律,增強學生對法律的親近感。
探究性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夠增強學生的體驗感。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應嘗試開展探究性學習。在執(zhí)教第二單元第3課《公民意味著什么》的第一板塊時,筆者設計了一個“身份猜猜猜”的游戲,出示呈現(xiàn)不同情境的圖片,包括家庭、商場、高鐵、醫(yī)院、影院,請學生搶答后思考。
師:對比這些場所和各自的身份,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們的身份隨著場合的變化而變化。
師:你們觀察得很仔細,找到了其中的規(guī)律。請你們再想想,雖然我們在不同的場合有著不同的身份,但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是什么?
生:公民。
師:對于“公民”一詞,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生:公民是不是就是中國人?
生:“公民”到底有什么含義?
生:有中國身份證的人是不是就是中國公民?
師:大家很會提問,都圍繞“公民”這個詞語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疑問。同學們,“公民”一詞究竟有什么含義?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第3課《公民意味著什么》的第1課時——“公民身份從何而來”。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jīng)驗,討論、交流自己的身份,感知在不同場所的不同身份,并在對圖片的觀察和思考中,初步感知自己的身份。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在疑問中對“公民”的起源及含義產(chǎn)生探究的欲望,從而引出課題,為后面的活動環(huán)節(jié)打下情感基礎。
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精神,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要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以及身邊的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故事。在教學《公民意味著什么》第2課時“認識居民身份證”板塊時,筆者讓學生觀察身份證樣證,思考身份證上含有哪些基本信息。學生講到了姓名、性別等信息。
師:你們找的信息很全面,原來身份證上有這么多信息。(出示并閱讀法律條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三條:“居民身份證登記的項目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戶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號碼、本人相片、證件的有效期和簽發(fā)機關?!?/p>
師:同學們觀察過你和家人的身份證嗎?除了照片、號碼不同外,還有什么不同嗎?
生:我和爸爸身份證的有效期限也不一樣。
師:為什么你們的有效期限會不一樣呢?
生:因為年齡不一樣,所以身份證的有效期限是不一樣的。
師:你的判斷和分析很正確,我們國家的相關法律對此有明確的規(guī)定。(出示法律條文和相關表格)《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五條:“十六周歲以上公民的居民身份證的有效期為十年、二十年、長期。十六周歲至二十五周歲的,發(fā)給有效期十年的居民身份證;二十六周歲至四十五周歲的,發(fā)給有效期二十年的居民身份證;四十六周歲以上的,發(fā)給長期有效的居民身份證。未滿十六周歲的公民,自愿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的,發(fā)給有效期五年的居民身份證。”不同年齡段辦理的居民身份證,有效期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將法律條文轉化為下表(如表1)。
表1
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運用觀察、討論、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多種學習方式尋找身份證上的信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了解關于身份證的一些基本知識。筆者結合學生的生活,在教學中落實有關身份證的法律知識,為學生形成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奠定基礎。
為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并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憲法,學習憲法精神,強化法治意識,筆者結合六年級上冊法治教育專冊的特點,在第一單元設計了“讀憲法,知憲法”和“憲法在我心”法制小報評比兩個活動。學生通過細讀憲法文本,直觀地了解憲法的含義;通過閱讀憲法的內(nèi)容,明白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礎和依據(jù),從而認識到憲法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權威和法律地位。
此外,筆者還組織開展了“我是新聞播報員”活動,讓學生結合法治知識播報新聞。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直接將相關內(nèi)容摘錄在本子上進行朗讀;可以圖文結合,用PPT進行展示;可以把視頻插入新聞案例,進行點評……學生樂于準備,善于分享,不僅鞏固了課堂中所學的法治知識,還拓展延伸了相關的知識,由此進一步走近法律,提升法治意識。
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每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學校都會組織一場模擬法庭活動。參與活動的均為學校少年法學院的學員,普通學生則可以申請旁聽。活動中,學生換上不同的制服,扮演相應的角色。循循善誘的公訴人、言辭鋒利的辯護人、正襟危坐的審判員、追悔不已的被告人、積極作證的證人……每一位“演員”都充分演繹出了他們對法律的理解,展現(xiàn)出了正義的風采。
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通過參觀訪問、志愿服務等方式走向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拓展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學生利用周末,和家長走進憲法館,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曾經(jīng)走過的歷史。除了參觀打卡,學生和家長還積極參加館內(nèi)“法治大講堂”“憲法微課堂”等活動,有的學生還擔任起館內(nèi)的志愿者,為觀眾提供咨詢和講解服務。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法治的理論認知,更增進了學生對法治的情感認同,學生法治素養(yǎng)得到了極大提升。
實踐證明,以上教學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師生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學生層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探究學習能力,推動落實守法行為,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使法治觀念悄然入心;在教師層面,推動教師轉變教學理念,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同時提升科研能力和法治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