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充閭
汴河阻凍
杜牧
千里長河初凍時,
玉珂瑤佩響參差。
浮生恰似冰底水,
日夜東流人不知。
唐宣宗大中二年秋,時任睦州刺史的杜牧,遠(yuǎn)赴京師長安擔(dān)任從六品的司勛員外郎,所謂“七年棄逐,再復(fù)官榮”。冬月,他從偏遠(yuǎn)的浙西趕到了豫東宋州寧陵一帶,路過汴河(即隋煬帝時開鑿的通濟(jì)渠),正值河水初凍,舟楫不通,行程受阻。在那冰凌重疊的河道上,由于冰塊擠壓、冰水相擊,傳出一種參差作響的“叮咚”聲,如振玉珂,如鳴佩環(huán)。見此情景,詩人忘記了旅途的勞頓和行程的阻塞,一時百感中來,詩興勃發(fā),口占了這首七絕。
詩的前兩句,是眼前景況的實寫。后兩句由景入情,抒發(fā)感慨。詩人想到自己,多年來,一直出守在外,駐扎在黃州、池州、睦州。那無影無形的錦樣年華,不知不覺間飛速地溜走,轉(zhuǎn)眼間已經(jīng)四十六歲了。宛如冰下流淌的汴河水一樣,每時每刻,都在悄沒聲地滾滾東流,實在是令人驚悚。
現(xiàn)代著名學(xué)者顧隨激賞此詩,許之以“有分量,沉重”。那么,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這個“有分量,沉重”呢?
原來,這里說的是時間。從古代開始,時間便是一個充滿哲思,卻又難于索解的話題。中國古代哲人避開作結(jié)論、下定義的表述方法,而是通過比興、借喻來加以描述。例如: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則把時光比作日影,著眼于它的飛速,“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到了現(xiàn)代,散文家朱自清緊貼著生活實際來寫歲月的匆匆:“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p>
而杜牧則是以詩的形式,刻畫了時光的潛消暗逝。人之內(nèi)在的細(xì)微變化,外表上往往顯現(xiàn)不出來,不知不覺中就由少而老、由壯而衰了,恰如冰底之水悄悄流淌。這里的潛臺詞是:人不知者,我獨知也。說來既有分量,又感心情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