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永瑞
山西近年新發(fā)現(xiàn)北魏乙弗莫瓌銘磚(以下簡稱“乙瓌銘磚”)和莫瓌子乾歸元息貳虎妻陽平長公主銘記磚(以下簡稱“陽平長公主銘記磚”),關(guān)于其出土情況,張慶捷先生稱出自應(yīng)縣北魏墓,朱明歧先生稱出自應(yīng)縣大黃巍鄉(xiāng)。乙弗莫瓌,出自乙弗鮮卑,其先世為吐谷渾渠帥,居青海,號青海王。乙弗莫瓌在《魏書》中作乙瓌,孝文帝姓氏改革時乙弗氏改為乙氏,《魏書》盡用新姓。2016 年春,大同市北朝藝術(shù)博物館(后成為大同市博物館分館)購藏了數(shù)十塊乙瓌銘磚和兩塊陽平長公主銘記磚。張慶捷先生在《北魏乙弗莫瑰父子墓磚銘跋》(載《宿白紀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22 年,第236—246 頁)一文中公布了這批資料,對其文本進行了釋讀,并旁參《魏書》《北史》和武周《乙弗玉墓志》等文獻對乙瓌家族史進行了梳理考證。白月在《大同市博物館藏北魏乙弗氏文物研究》(載《西部考古》第22輯,科學出版社,2021 年,第126—133 頁)中亦對文本進行了釋讀。
陽平長公主銘記磚透露了兩條學界未曾知曉的重要信息:乙貳虎是乾歸元息,貳虎尚陽平長公主。張、白二位由于未能正確釋出和理解“元息”一詞的含義,未能正確釋出“貳”“虎”二字,均將陽平長公主誤解為乙乾歸之妻。筆者通過釋讀陽平長公主銘記兩磚字詞,并結(jié)合《魏書》《北史》《乙弗玉墓志》,推測乙貳虎與《魏書》所載乙乾歸之子海為同一人。
乙瓌銘磚和陽平長公主銘記磚的性質(zhì)不同,乙瓌銘磚大量制作,是建墓用磚;陽平長公主銘記磚是置于墓中的墓銘。
陽平長公主銘記整磚及拓片,最下圖為上丁面(《宿白紀念文集》)
陽平長公主銘記斷磚(《宿白紀念文集》)
乙瓌銘磚,約長26 厘米,寬13 厘米,厚4 厘米。其一平面模印陽文,字體介于隸楷之間。磚銘的內(nèi)容為官爵、姓名、紀年,根據(jù)銘文內(nèi)容多寡和排列順序可將乙瓌銘磚分為三類。第一類兩行27 字,銘文作“侍中征東大將軍啟府儀同三司駙/馬都尉羽真西平王乙弗莫瓌専(磚)”;第二類三行43 字,作“侍中征東大將軍啟府義同三司駙/馬都尉羽真西平王乙弗莫瓌専/代大太安四年四月廿一日歲在戊戌造”;第三類三行43 字,作“大代太安四年四月廿一日歲在戊戌造/侍中征東大將軍啟府儀同三司駙/馬都尉羽真西平王乙弗莫瓌専”。
陽平長公主銘記磚共兩塊,約長29 厘米,寬15 厘米,厚5.2 厘米。一塊基本完整,一塊斷為兩截。銘文主要刻劃在磚的兩平面,刻劃較為錯落工整,但受載體影響(磚的磕碰、斷裂等),一些文字不易識別。兩磚銘文內(nèi)容相同,相互對照有利于釋讀。銘記整磚“征”字刻在上丁面,斷磚“庚”下脫一“午”字。結(jié)合兩磚,將其銘文移錄如下:
大代太和九年歲在乙丑,正月己巳朔,二日庚午,使持節(jié)征東大將軍泰州刺史駙馬都尉羽真西平王乙弗乾歸元息貳虎妻陽平長公主阿若□□銘記。
乙弗莫瓌家傳見于《魏書·乙瓌傳》《北史·乙瓌傳》,后者為刪略前者而成,無溢出字句。乙瓌曾孫瑗之女為西魏文帝文皇后,《北史·后妃傳上·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對乙瓌家族事跡亦有敘及。《魏書·乙瓌傳》曰:
乙瓌,代人也。其先世統(tǒng)部落。世祖時,瓌父匹知慕國威化,遣瓌入貢,世祖因留之。瓌便弓馬,善射,手格猛獸,膂力過人。數(shù)從征伐,甚見信待。尚上谷公主,世祖之女也。除鎮(zhèn)南將軍、駙馬都尉,賜爵西平公。從駕南征,除使持節(jié)、都督前鋒諸軍事。每戰(zhàn),身先士卒,勇冠三軍。后除侍中、征東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進爵為王。又為西道都將。和平中薨,時年二十九。贈太尉公,謚曰恭。
子乾歸,襲爵。年十二,為侍御中散。及長,身長八尺,有氣干,頗習書疏,尤好兵法。復尚恭宗女安樂公主,除駙馬都尉、侍中。顯祖初,除征西將軍、秦州刺史,有惠政。高祖初即位,為征西道都將,又為中道都將。延興五年卒,時年三十一。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謚曰康。
子海,字懷仁。少歷侍御中散、散騎侍郎,卒時年四十一。贈散騎常侍、衛(wèi)將軍、濟州刺史,謚曰孝。
子瑗,字雅珍。尚淮陽公主,高祖之女也,除駙馬都尉,汝南王友,固辭不拜。歷濟南太守。時為逆賊劉桃攻郡,瑗逾城獲免。后都督李叔仁討桃平之,瑗乃還郡。后除司農(nóng)少卿,銀青、金紫、左、右光祿大夫,中軍將軍,西兗州刺史。天平元年,舉兵應(yīng)樊子鵠,與行臺左丞宋顯戰(zhàn),敗死,時年四十六。
瑗弟諧,字遵和。武定中,司馬。
諧弟琛,字仲珍。解褐司空參軍事。稍遷東平、濟陰二郡太守,散騎常侍。卒時年四十九。
《北史·后妃傳上》曰: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陽人也。其先世為吐谷渾渠帥,居青海,號青海王。涼州平,后之高祖莫瓌?chuàng)聿柯淙敫剑荻ㄖ荽淌?,封西平公。自莫瓌后,三世尚公主,女乃多為王妃,甚見貴重。父瑗,儀同三司,西兗州刺史。母淮陽長公主,孝文之第四女也。
武周久視元年(700 年)《大周故乙弗郡君墓志》(收入《山西省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碑志集萃》,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2016 年)曰:
除了太和九年(485 年)正月初二的紀年外,陽平長公主銘記磚文本信息可拆分為三條。
第一,使持節(jié)征東大將軍泰州刺史駙馬都尉羽真西平王乙弗乾歸。
其實,《魏書》所記“泰州”曾是學術(shù)史上一樁公案。清朝學者錢大昕、《魏書》點校者唐長孺等均對北魏泰州沿革進行過考證,已指出多個《魏書》中存在的“秦州”確定為或懷疑為“泰州”訛誤的例子。周偉洲先生在《北魏泰州設(shè)置延革考》中對前人有關(guān)北魏泰州沿革研究進行過梳理總結(jié),指出北魏泰州治蒲坂,神?元年(428 年)置雍州,延和元年(432 年)改泰州,太和十八年(494 年)遷都后罷,天平(534—537 年)初復,后陷。原領(lǐng)河東郡、華山郡、澄城郡、白水郡,太和十一年(487 年)后領(lǐng)河東郡、北鄉(xiāng)郡。北魏秦州治上封城(今甘肅天水秦州區(qū)),而泰州所治蒲坂(今山西永濟西南蒲州鎮(zhèn))地處關(guān)中與河東的戰(zhàn)略要沖。
銘記磚及北魏墓志中“泰”字寫法
北魏墓志中“秦”字寫法
銘記磚及北朝石刻中“貳”字寫法
陽平長公主銘記兩磚均作“泰”,是原始文獻。筆者頗疑今諸本《魏書》《北史》載乙乾歸于獻文帝初除征西將軍、秦州刺史事中的“秦”為“泰”字之訛。
第二,乙弗乾歸元息貳虎。
“元息”,張慶捷先生已釋出,但其忽略此二字;白氏只釋出“元”字。按:元息即元子,可以指長子,也可專指嫡長子。
北朝鎮(zhèn)遠將軍造像題名『夏侯貳虎』
第三,貳虎妻陽平長公主阿若□□銘記。
乙貳虎妻“陽平長公主”或“陽平公主”之稱不見于《魏書》《北史》。陽平,北魏相州所轄郡名,治館陶城(今河北館陶縣館陶鎮(zhèn))?!般懹洝敝纤淖?,張先生釋作“阿若益得”;白氏釋作“阿□□磚”,意“磚銘記”連讀。筆者贊同對“阿”和“若”的釋讀;對于“益”“磚”則存疑;“得”,視其字形恐非?!鞍⑷簟酢酢?,其中文字或為陽平長公主鮮卑語名之漢語音譯。
據(jù)《周書》卷二七《宇文測傳》記載,宇文測尚魏宣武帝女陽平公主,拜駙馬都尉。宣武帝女陽平公主與乙弗貳虎妻陽平長公主非一人。
乙瓌尚太武帝女上谷公主,乾歸尚景穆帝女安樂公主,據(jù)該特定時期郡長公主的級別,乙貳虎妻陽平長公主應(yīng)是帝女;再考慮其年齡,陽平長公主很可能是文成帝之女,也有可能是獻文帝之女。
銘記稱乙貳虎為乾歸元息,即乙乾歸長子,而《魏書》《北史》只載乙乾歸一子乙海。筆者推測,乙貳虎與乙海為同一人。
首先,據(jù)銘記,貳虎尚陽平長公主,其應(yīng)為帝婿;《乙弗玉墓志》載乙海官駙馬都尉,北魏時期駙馬都尉為尚公主者本職或加官。
其次,據(jù)銘記,貳虎為乾歸元息,這種身份一般情況會襲爵;《魏書》只言乙海“謚曰孝”,《乙弗玉墓志》載乙海為魏“西平孝公”,顯然,乙海曾襲爵。乙海卒年四十一,經(jīng)推算他應(yīng)卒于太和(477—499 年)末或宣武帝(499—515 年)初,顯然活過了太和十六年(492 年),該年正月開建五等,“制諸遠屬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為王,皆降為公”(《魏書·高祖紀下》)。乙??赡芤u爵時由王降為公,也可能開建五等時降爵。
另外,孝文帝為北魏王朝爭取正統(tǒng)地位而進行了重塑華夏傳統(tǒng)的文化建設(shè),姓、名改制即其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魏書》中記載了較多的孝文帝賜名事例。從中可見,孝文帝一方面給代人賜以華夏式的名和字;另一方面給華夏士人賜名,以單名取代其原有的二名(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名)(羅新:《說北魏孝文帝之賜名》,《文史》2011 年第3 期)?!百E虎”與“海”的名稱差異,正與孝文帝太和后期的賜名現(xiàn)象相吻合。雖然“貳虎”之名與其曾祖“匹知”、祖“莫瓌”、父“乾歸”這樣的鮮卑語命名不同,似是漢語命名,但其名不雅?!昂!弊鳛閱蚊?,可能是孝文帝所賜。
關(guān)于乙海之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超先生表示:“另一種可能:陳寅恪的《北朝胡姓考序》中曾說,胡人‘兼有本來之胡名及雅譯之漢名’。以此推論,或有可能貳虎是胡名譯音。海是漢名。又武定八年(550 年)源磨耶墓志中稱其為‘魏故源貳虎之曾孫’。源氏也是胡姓,史稱河西禿發(fā)氏之后裔,北魏賜姓源氏。所以貳虎是胡名的可能較大?!?/p>
《魏書》中另有兩人與乙貳虎姓名相近,乙肆虎和乙龍虎。乙肆虎其名僅于補本《魏書》卷二〇《文成五王傳》有載,其事溢出《北史》卷一九《文成五王傳》。《魏書·文成五王傳》載:“安樂王長樂,皇興四年(470 年)封建昌王,后改封安樂王……后與內(nèi)行長乙肆虎謀為不軌,事發(fā),賜死于家。葬以王禮,謚曰厲?!币引埢?,《魏書·禮志四》載:“延昌二年(513 年)春,偏將軍乙龍虎喪父,給假二十七月,而虎并數(shù)閏月,詣府求上。領(lǐng)軍元珍上言:‘案《違制律》,居三年之喪而冒哀求仕,五歲刑。龍虎未盡二十七月而請宿衛(wèi),依律結(jié)刑五歲。’”三公郎中崔鴻在此案辯駁中有這樣一句話涉及乙龍虎身份:“案三年之喪,沒閏之義,儒生學士,猶或病諸。龍虎生自戎馬之鄉(xiāng),不蒙稽古之訓。”
銘記所載太和九年(485 年)正月初二的日期可能是陽平長公主卒日或葬日,乙海之子瑗天平元年(534 年)卒,時年四十六,可知瑗生于489 年,非陽平長公主所生。
綜上,本文通過對太和九年乙弗貳虎妻陽平長公主銘記的文本釋讀,提取出貳虎是乙弗乾歸長子和貳虎尚陽平長公主這兩條不見于史籍的信息。再參照《魏書》《北史》《乙弗玉墓志》,筆者推論,乙弗貳虎即《魏書》所載乙乾歸之子海。陽平長公主銘記言乙弗乾歸官泰州刺史,筆者頗疑今諸本《魏書》《北史》載乙乾歸于獻文帝初除征西將軍、秦州刺史中的“秦”為“泰”字之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