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倍(北京朝陽中西醫(yī)結合急診搶救醫(yī)院)
糖尿病是內分泌科的常見病?;颊叩呐R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長期的高血糖水平可導致神經、腎臟、心臟等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壽命的疾病。糖尿病在中醫(yī)中屬于“消渴”范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提及。其中《素問·奇病論》中寫道:“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敝嗅t(yī)將消渴癥分為“上消、中消、下消”,對應表現(xiàn)為口渴欲飲,喜歡喝水;消谷善饑,多食易饑;多尿。
其辨證分型較多,本文就濕熱困脾型進行詳細闡述。
濕熱困脾型是糖尿病常見的證治分型,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5 點。
1.舌脈:舌紅或淡紅,舌苔黃膩;形態(tài)多樣,多見脈濡、脈滑數(shù)。
2.面色發(fā)黃:蒸肝膽,肝失疏泄,膽汁不循常道而泛溢肌膚,則見面色發(fā)黃,且油垢多。
3.大便溏稀或滯澀不暢:濕熱下注大腸,腸道氣機不暢,導致便溏不爽。
4.飲水,渴不多飲:濕熱蘊脾上蒸于口,會引起口苦、口黏、渴不多飲。
5.肢體困重:脾主肌肉,脾虛則運化無力,阻礙經絡氣機運行,肢體失養(yǎng),導致四肢身體困重,神疲乏力。
1.飲食不節(jié) 長期食用肥膩、甜味的食物,有飲酒習慣。此類食物與酒不容易被脾胃消化,久而久之導致濕氣聚集在體內,郁而化熱,最終導致濕熱困脾。同時,飲食不節(jié)也是導致濕熱困脾型糖尿病患者體形肥胖的主要原因。
2.情志不調 長期忙碌于工作、學習等,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致使情志郁悒惱怒。而氣郁化火,可導致機體氣機運行不暢,氣不化津,進而引起濕熱。《醫(yī)原》中寫道:“思慮過度則氣結,氣結則樞轉不靈而成內濕?!边@句話說的就是憂思過度可引起氣結,而氣結可引起“濕”。
3.其他 糖尿病多發(fā)生于中老年群體,他們年齡漸長,陽氣不足,容易導致濕邪內生。同時,平時久坐,缺乏運動,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易生濕熱。
濕熱困脾型糖尿病以“濕熱”為主,多為本虛標實證,病位在脾,也可累及肝、膽、肺等臟腑,治療上以清熱、祛濕、健脾為主。
1.清熱利濕健脾降糖湯 方劑由葛根、山藥、焦山楂、瓜蔞仁、白術、陳皮、黃連、黃芩、清半夏、甘草組成。方劑中葛根具有升陽止渴、調節(jié)內分泌的功效;山藥具有健脾益胃、恢復體力、降血糖的功效;焦山楂具有消食健胃、化濁降脂、行氣散瘀的功效,對胃脘脹滿有一定的調理效果;瓜蔞仁可清熱化痰、潤腸通便、寬胸散結;白術可調理脾胃;陳皮可健脾開胃、燥濕化痰;黃連、黃芩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半夏可燥濕化痰;甘草可中和藥性。諸藥合用,可健脾利濕、清熱理氣。
2.芪山無糖顆粒 由生黃芪、茯苓、黃芩、黃連、川芎、山藥、山楂、葛根、蒼術、枳實制成的中成藥。生黃芪、山藥具有固表止汗、補氣升陽、健脾的功效;川芎、葛根可行氣活血、清熱生津;茯苓可健脾、寧心、利水滲濕;蒼術可燥濕健脾、祛風散寒;黃芩、黃連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山楂可健胃消食、化濁降脂?,F(xiàn)代藥理學顯示,山藥、蒼術、茯苓等藥物具有降血糖的效果,并且可改善胰島素抵抗。
濕熱困脾型糖尿病以“濕熱”為主,患者多身形肥胖,帶有肢體困重、脘腹脹悶、大便溏稀等表現(xiàn)。其病因與喜食肥甘厚味、好逸少動、情志不調等有關,在治療時需要遵循清熱祛濕健脾原則,在專業(yè)醫(yī)師辨證的基礎上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