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殖民地小說》的連載中,幾乎每幅插圖都畫上了“熱氣球”。像神奇的咒語,熱氣球象征著清末人心中共同的志向:飛翔,人們夢想“飛往行星的世界”。在這篇小說里,作者開始思考地球和太陽系其他行星的關系。
清朝末期的中國留給人們閉關鎖國、落后愚昧的印象。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外部世界的信息不斷通過各種渠道涌入,盡管沒有接受過理解這些現(xiàn)象的訓練和知識,但一部分中國人依靠自己的既有知識儲備,以文字和圖畫勾畫出了一個充滿科幻感的世界。
《點石齋畫報》封面
光緒七年(1881 年),一顆彗星的尾巴從中國東北的天空擦身而過。與以往說彗星是不祥之兆的理解不同,此時的報章雜志開始刊登“什么是彗星”的科普文章,并聲明“若說彗星是戰(zhàn)爭、災荒以及政變的征兆,那是毫無根據(jù)的迷信”,致力以科學開啟民智。
1884 年,《點石齋畫報》創(chuàng)刊,畫報展示的奇幻世界成為中國人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那些掛著龍旗的熱氣球和插著翅膀在空中飛行的機械,雖然沒有人親見,畫師們卻憑著天才的想象和妙筆,將它們畫得栩栩如生,既神秘又詭異。
畫報是最直觀的方式,卻無法將那些機關奧秘一一詳述。1902 年10 月,梁啟超主編的月刊《新小說》在日本橫濱創(chuàng)刊(第二年遷至上海),率先使用小說分類,其中一項即為“科學小說”??茖W與文學的交匯成為一時風潮,吳趼人、徐念慈、包天笑、陸士諤等文人參與到翻譯和創(chuàng)作科幻的潮流中??苹眯≌f開始走進中國人的閱讀世界。
如今,在孔夫子舊書網(wǎng)上,依然能找到法國科幻作家凡爾納作品《十五小豪杰》的最早中文翻譯版本。這個由梁啟超翻譯的文言文版本,開啟了中國科幻歷史。
在中國科幻文學史上,1904 年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
據(jù)科普文藝作家葉永烈的考究,1904 年是中國科幻小說的誕生年。這一年,著名翻譯家徐念慈完成了科幻小說《新法螺先生譚》的寫作。同年,清末重要文學雜志《繡像小說》以連載的方式,刊載了現(xiàn)今已知最早出版的中國原創(chuàng)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
《月球殖民地小說》全書共計35 回,約13 萬字,講述的是一樁發(fā)生在清朝的離奇故事:湖南湘鄉(xiāng)人龍孟華殺人報仇,官府要捉拿他。他在逃亡過程中遇到俠義之人李安武和他的日本朋友藤田玉太郎,搭乘空中軍艦在地球周邊到處冒險尋找妻兒,甚至登上了月球,最終與兒子重逢。
《月球殖民地小說》斷斷續(xù)續(xù)連載了一年,最后還沒寫完就沒了下文。在《月球殖民地小說》的連載中,幾乎每幅插圖都畫上了“熱氣球”。像神奇的咒語,熱氣球象征著清末人心中共同的志向:飛翔。
在這篇小說里,作者開始思考地球和太陽系其他行星的關系。
“藤田玉太郎從自己的飛船上看見月球人巨大、精巧且閃閃發(fā)光的宇宙飛船。他抱著胳膊,心想:單照這小小月球看起,已文明到這般田地……”此后,藤田玉太郎埋首研究,想制造出在宇宙空間能夠自由飛行的新式飛翔機械。
無獨有偶,康有為的《大同書》中也深藏著“飛往行星的世界”的理想:“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海王諸星之生物耶,莽不與接,杳冥為期。吾與仁之,遠無所施。”蔡元培的新年夢里更明確表示,要排馭空氣,到星球上去殖民,這才是地球上人類競爭心的歸宿。
來自佛山的吳研人在1908年寫了《新石頭記》。在這部小說里,出現(xiàn)了飛車、電炮、潛艇等現(xiàn)代化科技名詞,還有驗骨鏡、驗臟腑鏡、人造氣候等高新科學。
科幻小說自清末引入中國,作為一種與現(xiàn)代性有關的夢,參與著中國現(xiàn)代化方案的想象與建構。
科幻小說之所以被梁啟超等知識分子推崇,與中國內憂外患的社會環(huán)境不無關系。維新派人士崇尚西方的科技文化,希望能夠師夷長技,憑借這些小說改良思想,補助文明。但是那時中國大部分讀者似乎對科幻小說中那個天馬行空的世界有些陌生和不適,有人甚至將其評價為“怪誕支商之著作”“佶屈聱牙之譯本”。
沒有科學,難有科幻。民國時期以自然科學技術作為支撐的科幻小說發(fā)展狀況并不如意。20 世紀20 年代,科幻創(chuàng)作愈加稀少。當時較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品是葉勁風的《十年后的中國》,小說里的“我”受西方技術X 光的啟發(fā),研制出一種超能光波,日本入侵時,“我”就使用這種光武器迎戰(zhàn),擊退侵略者。
最終,科幻在中國的第一次浪潮,在民國初年基本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