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沿東小學 吳立華
項目學習活動是一種教學方法,是讓學生通過圍繞一個主題項目的真實學習任務,在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下綜合各學科知識,設計并實施一系列的探究、實踐和體驗活動,并把學習成果進行表達和交流,從中獲得知識與技能、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的教學模式。
我校通過項目學習活動把知識與知識、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有效統(tǒng)整起來,依托活的學習內容,活的學習方式,打通知識與知識、學科與學科、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顚W與活用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學校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將生活常識、各學科知識的學習結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容進行創(chuàng)造性重組,經過反復探索和論證,最終設計了三類項目活動。
第一類是生活類綜合實踐活動。這類活動主要針對學生在與自我、他人、自然和社會相處的過程中產生的盲知和茫然,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認識世界,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為學生成為擁有中國靈魂和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打下堅實根基。
第二類是學科類學習活動。教師將不同學科的課文合理整合開發(fā),并轉化為問題驅動的探究式學科課程,引導學生用探究的方式完成項目學習任務,最終達成學習目標。這種學習方式有效改變了知識碎片化、書面化的課堂教學現狀,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整體理解和把握,以及知識的活學活用。
第三類是跨學科學習活動。教師將一個領域的知識點和能力點融合在一個綜合性任務驅動的項目活動中,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采取多種學習方式進行探究,改變知識單一化、孤立化的現狀,促進學生形成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綜合能力。
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來自于興趣和內心的需要。學校在設計項目學習活動時,抓住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定位真實的生活問題,從孩子的經驗出發(fā),通過進一步發(fā)問引發(fā)他們更多的思考,在“憤悱”之時引出學習任務。
如,在進行四季課程的“春之聲”項目學習時,組織學生來到春意盎然的校園里,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天氣,并合理拋出問題:為什么天亮的早了,黑的晚了?為什么植物在春天發(fā)芽?引導學生也說一說自己還有什么疑惑,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適時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歸納分類,提出學習任務,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自選任務,自由結組,選出組長,制訂研究計劃,討論研究措施和方法。學生在查閱資料、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與大自然同頻共振,激發(fā)學生對美好生活和事物的向往,促進了學生進一步探索大自然和宇宙奧秘的積極性。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知識的獲取一定是在大量的實踐中得到。脫離了“做”,任何僅靠死記硬背得到的知識,只會是主觀上的空談,做不到活學活用。
教師應明確指導責任,把教和學有效的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做到“自得”和“自動”。如,針對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學校組織了“漢字文化傳承人”項目學習活動,給出了具體的問題情境,并制訂了多樣化學習任務:借助課本和多種媒介學習、搜集漢字的演變和相關知識;給學校各功能室設計門牌的形狀、字體,畫出圖樣并說說設計理由;組織宣傳活動,講故事、猜字謎、表演、畫海報、排演劇本等;清查社區(qū)不規(guī)范漢字,給居委會寫一封信;撰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他們會根據“做”的需要去“學”,教師根據“學”的需要去“教”,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以“做”為中心,師生形成學習共同體。這樣“以做引學,以學促教”的活動方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學生在真實的情境和活動中獲得解放,充分感受到了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他們在探究和實踐的過程中學得投入,做得開心,同時還培養(yǎng)了組織、協(xié)作、交往、表達等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