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竹 萬宜之
(1.中國政法大學(xué) 國際儒學(xué)院,北京 102249;2.西北師范大學(xué) 音樂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舜是上古五帝之一,其傳說在周武王時已然興盛,此前亦隱約可考(1)尤慎《春秋及其以前舜帝傳說新考》,《汕頭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第6期,第41-45頁。。史書典籍如《尚書》《國語》《左傳》《論語》《墨子》《禮記》《孟子》《竹書紀(jì)年》《越絕書》《韓非子》《天問》《列女傳》《史記》《論衡》等,對舜的事跡皆有記載。至隋唐,舜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流傳于敦煌地區(qū)的民間說唱文學(xué)——敦煌變文《舜子變》,即為明證。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中,舜被官方和民間合力塑造成人格完美的“至孝”“圣王”典范(2)諸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的孔子,“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孟子·萬章上》)的商湯賢臣伊尹,“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的孟子,激賞“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楚辭·九章·哀郢》)的屈原,自詡“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杜甫,以及“致君堯舜,此事何難”(《沁園春·孤館燈青》)的蘇軾。如此等等干霄凌云之言,即是明證。,其人其事傳頌古今(3)顧頡剛在其《虞初小說回目考釋》中講道:“舜的故事,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件故事,從東周、秦、漢直到晉、唐,不知有多少萬人在講說和傳播,也不知道經(jīng)過多少次的發(fā)展和變化,才成為一個廣大的體系;其中時地的參差,毀譽的雜異,人情的變化,區(qū)域的廣遠(yuǎn),都令人目眩心亂,捉摸不定?!鳖欘R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5頁。,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中國政治社會生活的影響,至深至遠(yuǎn)。本文以敦煌變文《舜子變》為切入點,以舜歌《南風(fēng)》的文化蘊義與歷史價值為核心,對舜文化從歷史之長度、地域之廣度、思想之厚度等幾個方面予以探究,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認(rèn)同、國族認(rèn)同,提供有益借鑒。
舜其人其事,最早載于《尚書·堯典》(4)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45-46頁。。帝堯“在位七十載”,欲傳位賢人。而其子丹朱不肖,不堪大任?!八脑馈币沧哉J(rèn)為德不配位,難繼帝位。帝堯遂提出“明明揚側(cè)陋”,讓“四岳”不計出身、地位,不拘一格薦舉賢才。于是,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惡劣家庭環(huán)境之中,卻又“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的舜,克制自己以諧和家庭關(guān)系,努力踐行孝悌之道,使家人不淪為殺子害兄的罪人,得到一致舉薦。接下來,帝堯提出“我其試哉”,對舜的人品德性、齊家能力、治國才能等進(jìn)行系列考察、諸多考驗,最終禪位于舜。
舜本于孝德,最終南面而王。那么,孝德與治政,二者有何關(guān)聯(lián)?帝堯君臣選擇繼任者,為何會將目光落到恪守孝道的舜?對此,儒家的解釋是,治政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確立了,治道自然實現(xiàn)。而孝悌,就是為人為政的根本。這就是《論語》所講的踐行孝悌之道的人,卻喜好犯上作亂、禍國殃民,這樣的情況少之又少,甚至不可能發(fā)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5)[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47-48頁。為政治國的根本是孝悌之道。所以說,盡管孝本身不等于道德意識,但孝“是一切實踐時機能力和道德意識之源。就此而言,孝與政治能力有內(nèi)在的相關(guān)性”(6)張祥龍《舜孝的艱難與時間性》,《文史哲》2014年第2期,第38-44、165頁。。故而,孝德與“莊、忠、敬、信、勇”諸德有了耦合,亦不足為怪。對此,儒家認(rèn)識深刻?!抖Y記·祭義》指出,生活起居不莊重、侍奉君上不忠實,奉公為官不敬慎、朋友往來不守信、臨陣抗敵不勇敢,統(tǒng)統(tǒng)屬于不孝,因為“五者不遂,災(zāi)及于親”(7)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第1332-1333頁。,失德無德會災(zāi)及父母親人。
生活在極端惡劣家庭環(huán)境中的舜,父母不慈愛、弟弟不友愛,他竟然還能堅持孝愛,毋庸置疑,其孝屬于反慈情狀下的孝愛。而這種艱難的反慈孝愛,常人難以企及。這就是為何孝德昭著的舜,會得到帝堯君臣的關(guān)注,并被列為考察對象的原因所在。當(dāng)然,儒家提倡孝道,不等于肯定孝子盲目服從的“愚孝”,而是“事父母幾諫”(8)[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第73頁。。父母有過,子女和顏悅色地勸諫,以免父母陷于不義、家族遭遇災(zāi)禍。如同舜那般,“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cè)”(9)[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2頁。。這才是大孝,因為這關(guān)涉更為深遠(yuǎn)的生存后果。
《尚書》所載的舜“父頑母嚚”,具體細(xì)節(jié)在《孟子·萬章上》中有載:“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舜)浚井,出,從而揜之。”(10)[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第303頁。舜的父母安排他修繕谷倉,等舜上了屋頂,即抽去梯子,瞽叟放火燒舜。又安排舜去淘井,然后用土填井,欲致舜于死地。
《史記·五帝本紀(jì)》以《尚書》《孟子》為底本,對舜的故事做了系統(tǒng)全面整理(11)[漢]司馬遷撰《史記》,第21-46頁。:虞舜,名重華。是黃帝八世孫。不過從其五世祖至舜,皆為庶人。舜早年從事過耕作、漁獵、制陶、作器、商販等工作。然而身為庶民的舜仁厚謙讓,在其影響下,良風(fēng)美俗得以形成,大家都愿與舜比鄰而居。然而,自身德才兼?zhèn)洌馊速澴u有加的舜,卻不得其家人歡心。舜父瞽叟盲,舜母早亡。瞽叟更娶,后母生弟象。(12)舜后母之說始自《史記》?!邦艕酆笃拮樱S麣⑺础?,然而“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舜年二十,以孝聞名天下。年三十,帝堯選拔繼任者,“四岳”推薦舜。隨后,帝堯?qū)λ凑归_考驗,嫁二女(娥皇、女英)于舜,以觀察其對內(nèi)的治家能力;安排九子與之相處,以觀察其對外的處世能力。舜父瞽叟與弟象,使舜“涂廩”“穿井”,借機“縱火焚廩”“下土填井”,欲致其于死地。舜憑借其卓越才智,悉數(shù)逃離死地,事后亦無怨懟,“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舜在行政治國方面,才能杰出,政績斐然,“年五十?dāng)z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繼位天子后,發(fā)揚光大德治傳統(tǒng),禮樂刑政治國,“南撫交阯、北發(fā),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fā)、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13)[漢]司馬遷撰《史記》,第43頁。,四方族群及民眾對帝舜的功德一致?lián)泶?,“?nèi)平外成”,諸夏太平,夷狄向化,天下太平。帝舜在位十七年,巡狩四方,最終崩于蒼梧之野。對此,《國語·魯語》亦載“舜勤民事而野死”(14)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秶Z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157頁。。終身勤勞民事,死于巡狩途中,堪稱悲壯。一幅孝德昭著、內(nèi)圣外王的孝子明君形象,躍然紙上!同時,這也說明中華民族從上古開始,就已經(jīng)有了族群融通、融合為一個統(tǒng)一的中華族群的歷史趨勢。
帝舜之后,夏禹繼位天子。史書典籍對帝舜天子之位的來龍去脈——堯舜禹“禪讓”,多有評述。禪讓,傳賢不傳子的政權(quán)交替?zhèn)鹘y(tǒng),是“天下為公”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公正、正義,一直為儒家所頌揚。《尚書·堯典》對此有載:“昔在帝堯,……讓于虞舜。”(15)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第22-23頁。這是傳世文獻(xiàn)中關(guān)于堯舜禪讓的較早記載。到了春秋時期,堯舜禹禪讓被孔子視為理想政治的權(quán)力交替模式。《論語·堯曰》篇載:“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匆嘁悦怼!?16)[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第193頁??梢?,孔子談到上古禪讓制,不僅有堯舜禪讓,還有舜禹禪讓?!豆曛窈啞ぬ朴葜馈烽_篇即云:“唐虞之道,禪而不傳?!?17)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123頁。唐堯虞舜,禪讓傳賢不傳子(孫)?!睹献印とf章上》亦引孔子言曰“唐虞禪”(18)[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第309頁。。此外,在《墨子·尚賢中》篇中也談到堯舜禪讓:“古者舜耕于歷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19)吳毓江撰,孫啟治點?!赌有Wⅰ?,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76頁。顯然,堯舜禹禪讓說在先秦已是廣為流傳。
不過,關(guān)于禪讓說也一直存有質(zhì)疑之聲。如出土于晉代的先秦魏國史籍《古本竹書紀(jì)年》,披露給我們的是堯舜政權(quán)更迭并非通過禪讓,而是通過舜對堯的“逼篡”而達(dá)成,這就是“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20)范祥雍《古本竹書紀(jì)年輯校訂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2頁。?!俄n非子》亦云:“舜逼堯,禹逼舜。”(21)[清]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406-407頁??梢?,先秦實際流傳著兩個完全不同版本的舜故事,以及與此密切相關(guān)的兩個截然相反的舜形象:仁孝圣君——亂臣賊子。
其實,是“禪讓”,還是“逼篡”,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政治哲學(xué)觀。這里我們需要明晰的是,先秦諸子百家在論述其政治哲學(xué)思想時,往往援引古史傳說及人物以立論。因此之故,諸子各家出于各自的需要時常引證堯舜,并對其事跡予以轉(zhuǎn)述、取舍、發(fā)揮、詮釋。結(jié)果有二:其一,舜成為備受青睞的歷史傳說人物;其二,舜的形象在先秦諸子相互辯駁爭鳴的恢弘視野下,難以一致,可謂見仁見智。但就其后世影響而言,即對中國文化精神、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的深層浸潤,儒家為最。
儒家認(rèn)可堯舜禹禪讓,并且就舜之所以能夠受禪稱帝,論述深刻。從普通庶民,到南面而王天下,舜所憑籍的是什么?這個問題《孔子家語》給出的解答是:“夫舜起布衣,積德含和而終以帝。”(22)高尚舉、張濱鄭、張燕校注《孔子家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第453頁。德才兼?zhèn)涫撬茨軌蚴芏U稱帝的前提條件。當(dāng)然,德才兼?zhèn)洳坏扔谝欢ǔ晒?。郭店楚簡《窮達(dá)以時》云:“有其人,無其世,雖賢弗行矣。茍有其世,何難之有哉?舜耕于歷山,陶埏于河滸,立而為天子,遇堯也?!?23)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第111頁。德才兼?zhèn)渥鳛槌晒Φ那疤峄A(chǔ),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時,千里馬得遇伯樂。對此,《孟子》曰:“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有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24)[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第309頁。儒家頌揚、肯定堯舜禹禪讓說,是對公平公正良好的社會政治文化環(huán)境的期許,對“公天下”與“賢人”政治的肯定。
至西漢,太史公司馬遷歷經(jīng)諸多史籍考證與多方實地考察,“厥協(xié)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25)[漢]司馬遷撰《史記》,第3319-3320頁。,對諸子百家之說予以取舍統(tǒng)一,對帝舜的德化與治功贊嘆不已,指出“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26)[漢]司馬遷撰《史記》,第43頁。。《史記》這一論斷,甚是公允。也正是憑籍史遷對帝舜道德風(fēng)范與政治功績的闡述及肯定,陰謀篡位的帝舜形象從此消散。換言之,帝舜德治天下、四海咸服、天下歸仁的圣王形象,得以強化并從此定型。
儒家認(rèn)為,德治仁政是實現(xiàn)“大同”理想社會的前提,而禮樂教化則是德治仁政的具體落實,舜歌《南風(fēng)》而“天下治”,就是上古禮樂教化、天下歸治的寫照。早在先秦,舜歌《南風(fēng)》已廣泛流傳,諸多典籍對此有載(27)《尸子·綽子》《禮記·樂記》《孔子家語·辨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詩外傳》卷4、《淮南子》之《詮言訓(xùn)》《泰族訓(xùn)》篇、《新語·無為》《說苑·建本》《越絕書》卷13等皆有記載。。如《孔子家語·辨樂》載:“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fēng)》之詩,其詩曰:‘南風(fēng)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fēng)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28)高尚舉、張濱鄭、張燕校注《孔子家語校注》,第453頁。南風(fēng)是溫暖、生長、化育萬物之風(fēng)?!赌巷L(fēng)》詩意是:南風(fēng)和暖,輕輕吹拂,民憂消解;南風(fēng)時來,習(xí)習(xí)吹動,財貨阜盛。質(zhì)言之,《南風(fēng)》詩有兩層義蘊:其一,“解民之慍”,治政者要致力于社會公正、政治正義,以化解民眾的慍怒不滿情緒,實現(xiàn)社會和諧;其二,“阜民之財”,治政者要注重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jì),使民眾衣食無虞、財貨充足,生活安康。顯然,民眾精神生活的滿足與物質(zhì)財富的豐裕,治政者都要重視。此外,《越絕書·越絕外傳·枕中》載范蠡曰:“盛夏之時,萬物遂長。圣人緣天心,助天喜,樂萬物之長。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fēng)》之詩,而天下治。言其樂與天下同也?!?29)李步嘉校釋《越絕書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311頁。圣人明君舜,順天應(yīng)時,樂與天下,參贊天地之化育,才有“歌《南風(fēng)》之詩而天下治”,天人同喜,君民同樂,喜樂與共。
在儒家歷史敘事中,帝舜是制禮作樂、德化天下的圣王,《尚書》《左傳》《禮記》等對此皆有明確記載。如《尚書·舜典》篇載:“舜繼堯為帝,分官任職,明布政教,舉賢任能,天下太平?!?30)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第73-79頁。其中,帝舜賦予契司徒之職,并告知其“敬敷五教”(31)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第75頁。,要廣布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彰明人倫,寬厚待民,從而形成一個政通人和、天下太平的大同盛世。還有,帝舜任命夔為樂官,并明確其工作職責(zé)是通過詩歌聲律,培養(yǎng)德行端正的治國君子,以實現(xiàn)“神人以和”(32)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第78-79頁。的宗教政治與世俗政治有序的治理目的。
要之,史書典籍中的舜歌《南風(fēng)》等故事,成功塑造了帝舜孝德昭著、仁政愛民、四海咸服的圣王形象,其所彰顯的“君子德風(fēng)”(33)[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第138頁。既“薰”且“時”,禮樂教化適宜適時,文化融通、天下歸仁的“南風(fēng)”意象,使得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文化理念和思維模式漸趨一致,為文化認(rèn)同與國族認(rèn)同,奠定了人文基礎(chǔ)。
《舜子變》在敦煌遺書中有兩個卷號:甲卷(S.4654)存前題,乙卷(P.2721)存后題。王重民先生將兩卷釋錄并收在《敦煌變文集》中,故事大致完整保全。至于《舜子變》的成文年代,據(jù)乙卷后題“天福十五年”(34)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260頁。,當(dāng)是公元950年,也由此推斷出《舜子變》成文不晚于唐五代,反映現(xiàn)了當(dāng)時關(guān)隴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jì)、文化狀況。
《舜子變》故事內(nèi)容大致如下(35)項楚《敦煌變文選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245-260頁。:舜子生母樂登夫人病逝,死前殷殷叮囑舜父瞽叟善待舜子,“立(妾)有孤男孤女,留在兒婿手頭,愿夫莫令鞭恥”。舜母死后三年,瞽叟打算再娶,舜子對此毫無異議,“阿耶若取得繼阿娘來,也共親阿娘無二”。瞽叟再娶,之后去遼陽經(jīng)商(36)歷史上的敦煌,曾是軍事要地,也是僧人求法傳道、商賈百工云集的絲路重鎮(zhèn)?!端醋幼儭分蓄沤?jīng)商,另外,舜子在學(xué)堂讀《論語》等,后來歷山躬耕、市集糶糧、出仕為官、繼位天子,縱觀舜的一生,閱歷豐富,士農(nóng)工商,皆有從事。這一情節(jié)設(shè)定,符合唐五代時期敦煌地域特征。,三年無有音訊。一天獲悉瞽叟行將歸來,后母“立讀(五毒)嗔心便豈(起)”,“心里當(dāng)時設(shè)計”,開始設(shè)計迫害舜子。
第一次,后母設(shè)苦肉計,讓舜子去后院摘桃,自刺其腳,以此誣陷舜“樹下多里(埋)惡刺”,導(dǎo)致其受傷。這還不止,更為惡毒的是,后母惡語跌出,“見妾頭黑面百,冀生豬狗之心”,誣告舜企圖非禮自己。不出所料,瞽叟信以為真,勃然大怒,呼喚舜子異母弟:“象兒!與阿耶三條荊杖來,與打殺前家哥子?!毕蟛坏患觿窠猓炊渚率?,遞上一根粗重荊杖,盛怒之下的瞽叟打得舜子“鮮血遍流灑”。舜子大孝感天動地,“感得百鳥自鳴,慈烏灑血不止”,獲上界帝釋救護(hù),“上界帝釋知委,化一老人,便往下界,來至方便與舜,猶如不打相似”。大難不死的舜子,無怨無悔,繼續(xù)行孝悌之道。而且,這個“桃園誣陷”情節(jié),不見于之前有關(guān)舜的故事。
不久,后母與弟象又生毒計,并慫恿瞽叟陷害舜子,讓舜修繕倉舍,趁機縱火,“三具火把當(dāng)腳燒”,“第一把火把是阿后娘,續(xù)得瞽叟第二,第三不是別人,是小弟象兒”,危急時刻,早有防備的舜子“權(quán)把兩個笠子為翅,騰空飛下倉舍”,又“感得地神擁起,遂不燒毫毛不損”。至此,后母仍不善罷甘休,再設(shè)毒計,讓舜去淘井,瞽叟趁機取大石填井殺舜,“帝釋變作一黃龍,引舜通穴往東家井出”,再次救舜不死。之后,舜子前往親娘墓前哭訴,尋找親情撫慰,并接受親娘亡靈指點,前往歷山躬耕避難。舜子初到歷山,“種子犁牛,無處取之”,一籌莫展。然而,“天知至孝,自有群豬以觜耕地開壟,百鳥銜子拋田,天雨澆溉”。至孝舜子得到善報,豐衣足食,生活無憂。與之相反,屢次迫害舜子的家人們,則遭到惡報:瞽叟失明“兩目不見”,后母“頑愚”,弟象“癡癲”。(37)《舜子變》中這一父失明、母頑愚、弟癡癲情節(jié),其他文本中未有。一家人“極受貧乏,乞食無門”,落魄至極。
十年后,舜子到集市糶米,不計前嫌,暗自幫助后母,瞽叟有所察覺,隨后父子相認(rèn),抱頭痛哭,“舜子拭其父淚,以舌舐之,兩目即明。母亦聰慧,弟復(fù)能言”。與舜子和解后的家人們,瞬間痊愈。瞽叟認(rèn)識到“吾子孝”,隨即“將刀以殺后母”。舜子以德報怨,為后母說情,一家人摒棄前嫌,“一心一肚快活,天下傳名。堯帝聞之,妻以二女,大者娥皇,小者女英。堯遂卸位與舜帝。英生商均,不肖。舜由此缷位于夏禹王”。舜子晚年,其子商均不賢,禪位于夏禹。
《舜子變》(以下簡稱“變文”)的故事內(nèi)容,顯然取材于《史記·五帝本紀(jì)》中有關(guān)舜的記述,在保留故事主體情節(jié)的基礎(chǔ)上展開豐富想象。變文摒棄了史筆的弘大概括敘事之法,汲取了從先秦《詩經(jīng)》到漢賦的“賦”的表現(xiàn)手法。而且,敦煌變文作為一種民間俗文學(xué),以說唱的形式敘述故事,故事人物常取材于歷史傳說,加以藝術(shù)塑造與想象,盡管不是歷史事件的如實記錄,也非真實人物的傳記,卻憑籍飽含時代地域特色與歷史文化意蘊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文化表述,呈現(xiàn)出一抹最真實的文化歷史,體現(xiàn)出民間對歷史文化的美善合一的獨特敘事。
還有,由于變文的主要受眾是基層社會民眾,對趣味性與娛樂性較為重視,故而《舜子變》對帝舜的文治武功、堯舜禪讓等未多論及,僅在文末一筆帶過,其濃墨重筆于舜子大孝感天動地,通過對故事情節(jié)的渲染、夸張,吸引受眾,引發(fā)共情,如此才能在寺院書場、瓦肆勾欄,受到青睞,甚至達(dá)到歡聲雷動的熱鬧景況。故而,《舜子變》的敘事架構(gòu)與人文意蘊,與以往有所區(qū)別,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對原有故事的時間次序做了調(diào)整,使故事發(fā)展更趨合理?!胺購[”“掩井”這兩次謀害,此前多有記述。不同的是,《史記》等史料文獻(xiàn)中“焚廩”“掩井”二事,發(fā)生在帝堯妻二女于舜之后。而這點歷來備受質(zhì)疑:舜成為帝堯之婿,家人示好尚且不及,怎敢“焚廩”“掩井”謀害帝婿?針對于此,《舜子變》調(diào)整了時間次序,將謀害情節(jié)設(shè)置在舜妻二女之前。最后“大團(tuán)圓”結(jié)局:舜子與家人矛盾消解,“一心一肚快活”。這也符合民間藝術(shù)的審美意趣。
第二,對原有故事不合情理之處做了修正與增補,使故事線索更加清晰,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盡管《史記》首次肯定舜母是后母,但在舜屢遭迫害的幾次事件中,后母未曾出現(xiàn),迫害舜的主謀自始至終都是舜父瞽叟。這一點顯然有違情理:瞽叟與舜是親生父子,即使受到后妻挑撥、蒙蔽,怎會屢屢主動設(shè)計、置親子于死地?眾所周知,由于非血緣關(guān)系、情感差異、個性不同、利益沖突等方面的原因,后母與前子女的關(guān)系較為復(fù)雜,存在一定矛盾。這不僅是一個家庭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對此,《舜子變》將迫害舜的罪魁禍?zhǔn)?,修正為后母,是后母一手策劃、直接實施,瞽叟只是受后妻欺騙蒙蔽而加害于舜子,才符合現(xiàn)實人情,引起共情。
第三,通過增加故事情節(jié),以強化善惡有報思想。施害者得到惡報,瞽叟“失明”、后母“頑愚”、弟象“癡癲”,落魄遭罪。后來與舜子和解后,惡疾瞬間痊愈。一病一愈,皆是果報。而受害者舜子,在苦心志、勞筋骨等艱難歷練中,屢次獲得神力護(hù)佑,同時人生漸入順境,孝名昭著天下,娶妻帝堯二女,繼承帝位,獲得圓滿結(jié)局。這是儒家積善余慶、積惡余殃(38)《易傳·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周易正義》,第31頁。),佛家因果報應(yīng),道家“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39)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第336頁。,民間信仰“人有一虧、天有一報”“善惡終有報”“化惡為善”等思想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
要之,與敦煌其他變文中的歷史人物故事一樣,《舜子變》中的故事顯示了不同于史書典籍的歷史存在。這種創(chuàng)作于基層社會士人或民眾的民間說唱文學(xué),既有對史書典籍的回應(yīng),也有自己的獨有特色,為我們從社會歷史、地域空間、民風(fēng)習(xí)俗等視野,研究儒家德化天下、修齊治平,提供了有趣的材料。
前文已述,舜歌《南風(fēng)》而“天下治”,德化天下、和洽族群、天下歸仁的“南風(fēng)”意象,彰顯著傳統(tǒng)樂教的藝術(shù)審美、人生倫理與政治哲學(xué)價值。敦煌變文《舜子變》作為先秦樂教在后世的一種流變形式(40)先秦之樂與今日之樂不同。今人談及“樂”,一般指音樂,而先秦之樂則是“詩歌舞”三位一體。《樂記》云:“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毕惹刂畼吩诤笫腊l(fā)生了流變——詩詞、音樂、舞蹈、歌曲、戲曲、小說、書畫、雕刻、建筑,以及當(dāng)今的電視、電影等,都涵括其中。,相較于其他有關(guān)舜的故事、傳說,其別具一格的“南風(fēng)”意象,就在于其獨特的文化融通理路。
歷史上的敦煌,是東西不同文化匯流之地。早在西漢,敦煌郡就被賦予一種特殊職能,即“西漢政府對西域諸國的管理,主要通過敦煌郡進(jìn)行”(41)鄭炳林、許程諾《從匈奴西域到西漢通西北國與通西域》,《敦煌學(xué)輯刊》2021年第4期,第1-13頁。?!逗鬂h書志·郡國志》“敦煌郡”條亦有“華戎所交,一都會也”(42)[晉]司馬彪撰,[南朝梁]劉昭補注《后漢書志》志23《郡國志五·敦煌郡》,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521頁。之說。季羨林先生在其《敦煌學(xué)、吐魯番學(xué)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yuǎn)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43)季羨林《敦煌學(xué)、吐魯番學(xué)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紅旗》1986年第3期,第29-33頁。明確肯定敦煌地區(qū)是世界四大文化體系匯流的重要場域,敦煌文化是東西不同文化不斷匯流的結(jié)果。而敦煌變文作為敦煌文化的縮影,同時也是一定歷史時期的民間佛教文化,其獨特的文化融通理路,班班可考。(44)參萬宜之、張展碩《論敦煌變文的文化融通特質(zhì)》,《絲綢之路》2022年第3期,第119-122頁。
盡管《史記》等文獻(xiàn)中有關(guān)舜遭遇家人死亡迫害的記述,沒有神通廣大的幫助者,而是完全憑借其自身才智得以逃脫。不過,在《列女傳·有虞二妃》《竹書紀(jì)年》等史籍中,一直流傳著鳥工、龍工神力之說。如《今本竹書紀(jì)年·帝舜有虞氏》載:“舜父母(未指明為后母)憎舜,使其涂廩,自下焚之,舜服鳥工衣服飛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龍工衣自傍而出?!?45)王國維《古本竹書紀(jì)年輯校·今本竹書紀(jì)年疏證》,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1年,第56頁。舜借助鳥工、龍工神力,方才大難不死。而在《舜子變》中,舜子在遭遇“杖責(zé)”“修廩”“填井”之難時,能夠化險為夷,是得益于帝釋、地神等神力的幫助,而非傳統(tǒng)的鳥工、龍工神力。
舜子在第一次遭到后母誣告、瞽叟杖責(zé)毒打,承蒙“帝釋”化身一老人護(hù)佑,完好無傷的舜子隨后“歸來書堂里,先念《論語》《孝經(jīng)》,后讀《毛詩》《禮記》”(46)項楚《敦煌變文選注》,第248-249頁。等儒家典籍。這一書堂讀書情景,在舜子第二次遭到迫害后再次重演,即瞽叟后母等假借修廩,趁機放火,舜子在自救的同時,也得到地神及時隆地護(hù)佑而平安落地,毫發(fā)未損的舜子依然“歸來書堂里,先念《論語》《孝經(jīng)》,后讀《毛詩》《禮記》”(47)項楚《敦煌變文選注》,第253頁。。第三次淘井遭填,“帝釋”化作“黃龍”,引舜出井。
兩次救助舜子的“帝釋”,是佛教諸天之主(48)敦煌變文與佛經(jīng)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對此,錢鍾書有言:“敦煌變文乃佛書之支與流裔。”見氏著《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冊,第247頁。。眾所周知,佛教在“五帝”時代尚未傳到中國,但《舜子變》的故事情節(jié)就設(shè)置在這樣一個奇詭時空之中。帝釋兩次搭救舜子于危難并為其指點迷津,其目的就在于凸顯儒佛一體、華夷一致。此外,舜子在遭到修廩火燒之難時,救護(hù)他的神力來自道教地神。還有,舜子遭到家人迫害之后,沒有還擊、復(fù)仇的想法與行動,而是第一時間到書堂讀《論語》《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這一情節(jié)盡管言辭簡約,然而通過神乎其神、細(xì)致入微的描寫,在思想蘊涵與藝術(shù)構(gòu)想方面,為受眾刻畫了一幅生動的仁孝有禮的儒生形象,同時也彰顯了民間俗文學(xué)的神話色彩、渲染、夸張、通情等,神奇性不述自明。一幅儒佛道三教融通、合力傾情塑造的孝子形象,繪影繪聲。
在《舜子變》中,舜子前往歷山躬耕,添加了“豬耕鳥田”情節(jié)。這是將文獻(xiàn)典籍中的“象耕鳥田”說,移植至此。“象耕鳥田”講的是虞舜、夏禹葬身之地蒼梧、會稽的神異景觀,見于古本《越絕書》《論衡》等。如《論衡·書虛篇》云:“傳書言,舜葬于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田。蓋以圣德所致,天使鳥獸報佑之也。世莫不然。……鳥田象耕,報佑舜、禹,非其實也。”(49)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77-179頁。盡管王充對“傳書”所言“鳥耕象田,報佑舜禹”說,持批駁意見,認(rèn)定其虛言非實。但既然是“傳書”之言,而且“世莫不然”,這也從反面證明“鳥耕象田”是上天對舜禹的“報佑”,此說由來已久,流傳甚廣。《舜子變》改“象耕”為“豬耕”。這些細(xì)節(jié)描寫,既渲染氣氛、吸引受眾,同時也生動表達(dá)了舜子大孝感天動地,好人得天報佑的樸素思想。
顯然,《舜子變》中的佛教帝釋、道教地神等新創(chuàng)神話情節(jié),不同于一直流傳的鳥工、龍工等神力。這是在傳承歷史記述的基礎(chǔ)上,雜糅了有關(guān)史書典籍與民間各種傳說,作出了與時偕行的創(chuàng)新,具有鮮明的時代、地域特色。舜故事的這一獨特演繹,其內(nèi)容貌似荒誕無稽,實則有其合理之處。
中國本土文化尤其是儒家,認(rèn)為孝道是至德要道。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的《孝經(jīng)》云:“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50)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孝經(jīng)注疏》,第4頁。孝道的倫理價值和政治意義顯著,個體立身行事,家族和睦興盛,社會國家和諧富強,皆貫穿其中。因此之故,中國本土文化對外來佛教的“不忠不孝”甚是不滿。針對于此,佛教不能不予以調(diào)適?!端醋幼儭分械姆鸾痰坩尭袆佑谒醋有⒌?,多次助舜轉(zhuǎn)危為安,以此表明佛教并非異端,儒佛義理相通?!耙驗槊褡宓膶嵸|(zhì)在于文化,民族關(guān)系的實質(zhì)依然”(51)賀更粹《儒家博愛觀對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影響》,陳明、朱漢民主編《原道》第38輯,長沙:湖南大學(xué)出版社,2020年,第212頁。,佛教文化在其中國化的過程中,與中國本土文化互為融通,積極彰顯孝道,認(rèn)同世俗政治,重塑佛教不孝不忠的倫理標(biāo)識,以消解其異端身份。這一文化認(rèn)同心理意識,對促進(jìn)中華民族的文化認(rèn)同、族群團(tuán)結(jié)、國家統(tǒng)一等問題,意義深遠(yuǎn)。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寧夏固原出土了北魏墓漆棺,研究認(rèn)為應(yīng)屬于北魏太和八年至十年,即馮太后推行漢化政策期間之物,所以“在漆棺畫上,可以明顯地覺察到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并而未合、匯而未融的時代氣息”(52)固原縣文物工作站《寧夏固原北魏墓清理簡報》,《文物》1984年第6期,第46-56、104-105頁;孫機《固原北魏漆棺畫研究》,《文物》1989年第9期,第38-44、12頁。。漆棺畫中孝子圖文,其中有八幅是關(guān)于舜,榜題和圖畫與敦煌變文《舜子變》大致無異。這里需要注意兩點:其一,繪畫中既有儒家的孝子圖,道教的東王父、西王母像,還有佛教的菩薩像;漆畫人物舜、郭巨等人皆是鮮卑服飾裝扮,展現(xiàn)出濃郁的鮮卑色彩。顯然,整個漆棺繪畫折射出鮮明的文化融通意趣。其二,北魏太和年間,早于五代后漢的“天福十五年”(變文《舜子變》抄寫年代)400 多年。根據(jù)固原漆棺畫舜孝圖與敦煌變文《舜子變》二者之間的相似特征,可以推斷,北魏時期《舜子變》故事在整個北方地區(qū)已廣泛流傳。
要之,批閱史書文獻(xiàn)及出土材料,我們看到唐代之前有關(guān)帝舜的記述,已漸興族群和洽、文化交流與融通之義。敦煌變文《舜子變》,在此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強化了其文化融通、認(rèn)同義蘊,對帝舜故事賦予新的內(nèi)容與意義,賦予其拓展時空想象的奇異特征與神奇色彩,這展示了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時代性、地域性與傳承性。從這個意義上講,《舜子變》的創(chuàng)作傳承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傳統(tǒng)的禮樂教化、德化天下的基礎(chǔ)上,與時偕行、因地制宜地彰顯文化融通理路,刻畫出別具一格的“南風(fēng)”意象,堪稱出彩。也因此生成了中國歷史上特有的多元文化相互融通、美美與共的泱泱風(fēng)范。
盡管《舜子變》中的故事人物、《論語》等儒家典籍,出現(xiàn)時代序列混亂問題,如此顛倒錯綜、雜糅古今,卻也反映出變文作者在力圖文化融通中的煞費苦心。而且,《舜子變》中的這一竭力融通儒釋道、三教化洽景況,在無論是講經(jīng)或講史的其他敦煌變文中,也是俯拾皆是。如《父母恩重經(jīng)講經(jīng)文》中歌詠父母恩德的詩偈:“入為侯,出為將,土地(土地神)保持(保護(hù)、報佑)人敬仰。……捷徑無過行孝養(yǎng)?!?53)項楚《敦煌變文選注》,第1086頁?!胺鹣П娚笐z男女?!鹑缒敢鉄o殊,母似佛心堪論?!?54)項楚《敦煌變文選注》,第1118-1119頁。這些白話禪詩,肯定積極入世,歌頌“佛心—母意”同恩,外來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儒道文化“互相融合的痕跡較為清楚”(55)張子開《敦煌文獻(xiàn)中的白話禪詩》,《敦煌學(xué)輯刊》2003年第1期,第86頁。。又如《降魔變文》在講說《金剛經(jīng)》之前,率先對時君唐玄宗大力頌揚,指出對道家“無為之化”與儒家“堯舜之風(fēng)”的風(fēng)教探尋,在“注解釋宗”中“加以化洽”,以儒釋道三教為主流的中國文化亦因此而“重興”“重耀”(56)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第552頁。。
一個淺顯的道理,小到個體、家庭,大至族群、文化,或夜郎自大或妄自菲薄,皆無益于其“重興”“重耀”。眾所周知,“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活的生命。文化交流、文化融通、文化認(rèn)同諸問題,在當(dāng)今世界顯得越來越重要”(57)向世陵等《儒家博愛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418頁。,尤其是在“人類已經(jīng)制造出了能夠毀滅人類自身的科技成果”的當(dāng)今時代,“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能力決定了人類在這個地球上能否生存下去的能力”(58)姜宗強《對話意識:新文科背景下哲學(xué)學(xué)科發(fā)展的新思路》,《西北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9年第5期,第26-30頁。。在文明交會過程中,外來文化自覺向本土文化靠攏,本土文明對他文明信仰體系的接受,是文化融通,也是最深層次的文化認(rèn)同。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文明’與‘文明’之間,戰(zhàn)爭、沖突、征服是常態(tài),而對話、交流、互鑒則往往是短暫的臨時的。而正是這些短暫的文明間歇期,為人類文明的進(jìn)步與發(fā)展帶來了無法估量的積極作用”(59)吳根友《我們的文明與世界的文明》,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23年,第2頁。?!端醋幼儭肥窃谀媳背莆宕奈幕寥郎?,對中國傳統(tǒng)儒道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所進(jìn)行的一場別出心裁的文化大融通。而且,在強調(diào)“和實生物”(60)《國語·鄭語》:“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集解》,第470頁。)和合方能相濟(jì)相成,生成百物,生生不息;反之,相同難以為繼。的傳統(tǒng)中國“和”文化底蘊下,敦煌地區(qū)的多元文化融通進(jìn)程從未輟止(61)據(jù)考“元代晚期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因素在敦煌地區(qū)是真實存在的,不容置疑?!眳罡粚W(xué)《元代敦煌伊斯蘭文化覓蹤》,《敦煌研究》2018年第2期,第11-21頁。。這也表明了,在中華文明的演進(jìn)中,以儒家為主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被生硬地鑲嵌在里頭的,而是活出來的”,身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我輩需要“在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肌理中把握與儒家的契合之道”(62)任重《儒生》卷4,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5年,第358-359頁。。這對中國文化的圓融日新,乃至世界文明的互鑒和諧,皆意義匪淺。
綜而言之,舜的故事自古以來被廣為傳頌,表明其在民眾的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傳頌舜的故事,不僅在弘揚孝道孝德,更是頌揚圣王關(guān)懷民生、德化天下、天下歸仁的文化融通、政治認(rèn)同諸意義,折射出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內(nèi)在精神力量。敦煌變文《舜子變》基于歷史人物、融合儒釋道三教文化,因時因地制宜,光大德化傳統(tǒng),恢弘“南風(fēng)”意象,其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與地域文化特征,彰顯出唐五代時期敦煌地區(qū)民間說唱文學(xué)藝術(shù)思辨的深沉與寬博,超越了帝舜故事的時空意義與文化界別,反映了多元文化的深度融合與文化認(rèn)同,唱響了一曲自成一格的“南風(fēng)”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