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寶珊 何慧
自信心對于一個人的知覺、情感態(tài)度、行動力、意志力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自信心在很大程度可以實現健全中小學生人格和培養(yǎng)學生樂觀心理的目的。莎士比亞說過:“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重要原因”。近年來,許多學校將增強學生自信心作為培養(yǎng)目標。本文從學生自信心影響因素出發(fā),從學校、家庭、自身角度,試探增強學生自信心的途徑和方法。
一、學生自信心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學生心理問題頻發(fā),年齡段越來越低,義務教育階段由于學生缺乏自信心而引發(fā)的心理問題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經問卷調查及觀察分析得出,中小學生自信心不足表現為表現力弱、畏懼困難、交往能力不強、考試焦慮等。自信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自信心不足會讓學生產生很多心理負擔,一旦這些心理負擔沒有及時得到緩解,會對學生身心發(fā)展造成極大影響。確立自信心,可以健全學生人格,培養(yǎng)學生樂觀的心理,繼而減少學生的心理問題。
二、學生自信心的影響因素
造成中小學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有很多,筆者主要從學校、家庭、自身、社會等因素探討如何影響自信心的發(fā)展。
(一)學校因素
學校是學生接受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生在面臨升學、年級變化以及學習難度的增加時也會引起學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另外,如果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忽視不同發(fā)展水平學生的需要,對全體學生提出一個共同的目標,使一些學生缺乏成功的體驗而經常體味挫折感。此外,由于傳統教育的弊端,學生缺乏動手、動腦、操作、探索的機會,無從感受自己的能力,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因而影響其自信心的樹立。
(二)家庭因素
來自家庭的影響有很多方面,如家長的素養(yǎng)、家庭經濟狀況等,但對學生自信心產生直接影響的是父母。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態(tài)度、評價和教育方式對學生的成長影響很大。
有的父母把學生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要求他們事事聽從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學生,并且過度嚴厲、粗暴,甚至苛刻,使學生缺乏關愛和積極的贊許。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自然會形成軟弱、無主見、膽小、不敢表達的特點。
還有的家長對學生期望值過高,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批評指責他們事事不如人,使學生望而生畏,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一旦期望落空,成就低于期望,更會使學生灰心喪氣,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成長,并由經常的自我懷疑走向自卑。有句話說,想毀掉一個孩子,就不停地說他。家長的行為及言語,都會使學生內化為對自己的評價。學生就會通過觀察父母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其實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三)自身因素
在心理學中,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表現為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但是由于遺傳素質、生理發(fā)展、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的不同,不同個體在容貌、性格、行為、智力等方面也會存在差異。通過個人評價問卷分析得出,小學生身心尚未成熟,事物認知程度和判斷能力較弱,因此判斷事物不夠客觀,小學生自我認知水平會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加強。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如果沒有學會自我評價,缺乏積極的自我體驗,他們就只能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評判自己,不能正視自己的長處而感覺“己不如人”,當尊重和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導致沮喪和自卑,從而懷疑自我價值。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小學生自信心的形成。
(四)社會因素
學生自信心的確立是在社會影響與其他因素的聯合驅動作用下共同形成的人格表現。社會影響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如各種社會關系、社會風氣、文化建設、親友關系等。積極的社會環(huán)境,能使學生健康地成長。個體都是通過相互關系從事社會活動,個體活動不但受社會關系的制約,還受社會環(huán)境各方面的影響??梢哉f,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對學生自信心的形成過程與發(fā)展造成了直接的影響。
三、增強學生自信心的途徑和方法
(一)學校需發(fā)揮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1.堅持以人為本。
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嚴格按照新課改及2022年新課標教學要求,要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核心素養(yǎng),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多學科學習與探究。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提供多樣化的參與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舞臺,并獲得參與感和認同感。同時,教師也應了解并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根據班級學生的不同特點,精心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大膽發(fā)言、勇于實踐、敢于探索,營造和諧的班級、課堂氛圍,盡量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2.尊重學生人格發(fā)展。
教師應尊重學生人格的發(fā)展,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多關注學生群體的交往,避免出現挖苦、譏諷、孤立、校園欺凌等問題。教師應積極關注學生的心理波動,做到及時干預,應根據學生個體實際情況,規(guī)劃干預計劃和措施。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在課堂上多鼓勵、少批評;多幫扶、少打擊,提前部署教學計劃和內容,采用多模態(tài)教學,豐富教學內容,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平等與民主是最理想的教育境界。培養(yǎng)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實際上是教學生做一個有自尊、自信的人。教師的細節(jié)表現會讓學生感受到尊重。如學生幫教師將講臺上落下的水杯或者眼鏡送回辦公室,教師以禮相待,說聲謝謝,甚至表揚學生的細心,學生會因為受到肯定而自我評價良好。從這一角度思考,教師的細微舉動將影響學生的心理成長。
3.協調家庭教育。
為進一步確保學生自信心的形成,建議學校、教師應該聯合家庭教育,在學校、家庭的相互作用下,驅動學生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人格塑造等。學校結合素質教育理念要求,根據學生需要,開發(fā)家庭教育課程,利用微課、慕課,開展家長沙龍等多種形式,豐富家長學校內容、形成家校合力,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引下,規(guī)范行為、健全人格、樹立自信心。
4.開展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咨詢形式。教師在積極的心理學理論背景下,關注學生需要,開展團體輔導,可以推動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一是幫助學生進行正確自我認識與評價。通過團體輔導幫助學生找到閃光點,并將閃光點進行展示,從而讓學生的自信心進一步得到提升。在進行團體輔導時,可以開展具有趣味性特征的活動,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然后針對學生的表現給出積極的評價。教師要善于發(fā)掘學生的特長與優(yōu)點,鼓勵與引導學生參與并展示,讓學生在愉悅的過程中發(fā)現自己的特長,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如某個學生文字功底較好,形象俱佳,可以讓學生自行擬稿,并成為一些活動的主持人。面對教師的夸獎、同學的認同,團體輔導讓學生找到了自信。二是幫助學生成為集體中的一員。幫助學生融入集體是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缺乏自信心的學生一般沒有集體歸屬感,而團體輔導是為了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接納能力。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團體輔導過程首先需要營造一種接納包容的積極氛圍,其次要搭建學生表現的平臺,最后要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從而找到歸屬感。例如,在進行勞動教育課程中,可以對某個學生說:“能不能幫其他同學擺放好勞動工具?”“多虧了某某同學把桌面的垃圾收拾好了,我們應不應該用掌聲感謝她呀?”這樣學生會產生自豪感,有利于自信心的培養(yǎng)。
5.建設特色課程。
要想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課程建設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學生在校期間能通過各類課程進行系統的知識、技能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信。在學校安排的課程基礎上,可以開展跨學科學習,在增強知識聯系的同時,提升學生各方面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2022年印發(fā)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了新課標內容,正式確立了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教育課程的地位。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自上而下重視落實課程的實施與開發(fā)。行政部門進行指導,學校成立由校長、德育處、教學處、學科骨干等為核心的課程研發(fā)團隊和實施團隊,結合所在地區(qū)和學校特色開展勞動教育課程,使學生在勞動平臺上提高自信心、實現五育并舉。如“玉米的移栽”課,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基地,了解土壤環(huán)境、學習玉米移栽的方法、探究移栽的相關知識、團結協助實踐勞作、培養(yǎng)學生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與品質。在這個課程中,學生能參與勞動,并動手實踐、樹立自信心,從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夠更從容地進行學習。
(二)家庭需發(fā)揮支持與認同的作用
學生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別人怎樣看待他們?yōu)榛A的。學生行為背后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一個行為不當的學生,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學生。父母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觀念往往對學生個體自信心的培養(yǎng)產生直接影響。如果父母日常表現熱情、包容和關愛,學生會時刻感到溫暖和放松,學生在溫暖的家庭環(huán)境中形成自信心理。反之,父母經常發(fā)脾氣、冷淡、過分強勢或溺愛,都會對學生自信心形成造成阻礙。為此,父母應該正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給學生正確的指引,為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一是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為其忙前忙后,將學習、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學生習慣了別人的安排,就沒有了自己選擇的機會,從而形成過多依賴他人的習慣,一旦脫離依賴,就會無從適應。父母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要讓他們有選擇的習慣,可引導其主動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到初中或以上階段的學習就能更快適應,并且遇事能夠很好的解決。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學生具有獨立的想法和需求,如果父母對學生提出的想法和要求一直否定,這是不對的。父母對學生的否認,是對學生的一種打擊,讓學生不喜思考、怯于表達、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導致學生自信心的缺失。父母應該跟學生分析實際需要,引導學生找到更好的方式方法進行處理。面對學生愛好,在符合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情況下,適度的鼓勵和支持,也是一種協調親子關系的途徑。三是認同和鼓勵學生。學生的自信心來自父母的稱贊與表揚。很多父母經常感嘆“上了初中后,孩子不主動跟我說話了?”父母該思考一下,學生上初中后有沒有夸學生“作業(yè)做得好快”。關注學生成長的每個細節(jié),點亮學生的自信心父母功不可沒。
(三)自身需發(fā)揮自我評價的作用
學生自身因素是前提條件。自信心是指學生對自己學習、生活的認識與充分估計,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對自己的肯定。本質上是對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的估計與評價。
1.關注自身優(yōu)點。
發(fā)現優(yōu)點能讓自己更熱愛生活,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充滿期望與信心。執(zhí)行優(yōu)點可以讓人具有行動力和驅動力,成為行動的王者。參與活動時,可以想想自己的優(yōu)點,有助于增強參與活動的自信。
2.實施自我心理暗示。
“我能行”,讓別人看到你的智慧、自信?!拔也恍小?,讓別人看到你的膽怯、無能、自卑。我們應該不斷對自己進行正面、積極的心理暗示,避免負面的影響,經常自我鼓勵:“我行”“我很棒”“我能做到”等,不斷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3.樹立自信形象。
保持自信的形象,要有得體的儀表,如著裝清爽利落、面帶笑容、禮貌文雅,讓人感到發(fā)自內心的自信。另外,要注意全面營養(yǎng),經常進行體育鍛煉,保持快樂的心境,對增強自信心也很有幫助。
4.參與自信心訓練。
自信心對自身發(fā)展十分重要。訓練自信心有利于形成積極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態(tài)度。在學習過程中,應重視自信心的培養(yǎng)與訓練,除了參與各種課程學習以外,還要積極拓展跨學科學習形式與內容,積極參加團體輔導活動,有需要也可尋找專職心理教師開展個體輔導。自信心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不斷努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們除了在學校學習文化知識外,還需要建立強大的自信心。我們能為學生做的就是教會他們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依賴于別人的贊揚或者觀點。讓學生能有大量為家庭、學校、社會做出貢獻。把學生當成有個體差異的社會人,了解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不同階段會呈現出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科學育人,影響中小學生自信心發(fā)展的因素很多,要科學地分析,找到自信心訓練的途徑和方法,才能幫助學生樹立強大的自信心。這需要教育大環(huán)境中每一個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遠。學生只要相信自己、不懼困難、勇往直前,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