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飛美 舒彩敏 楊瓊芳
(東陽市人民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浙江 金華 322100)
肺血栓栓塞癥(PTE)是肺栓塞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對患者健康具有極大威脅〔1,2〕。2018版中國《肺血栓栓塞癥診治與預(yù)防指南》建議〔3〕對確診的急性PTE患者進行危險分層以指導診治:首先,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者定義為高危,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者定義為非高危;其次,非高?;颊吒鶕?jù)是否存在右心功能障礙(RVD)和(或)心臟生物學標志物異常,進一步區(qū)分為中高危(RVD和心臟生物學標志物升高同時存在)、中低危(單純存在RVD或心臟生物學標志物升高)和低危(不存在RVD和心臟生物學標志物升高)。針對高危PTE及低危PTE的治療策略是明確的,但中危PTE特別是中高危PTE的最佳治療策略仍有爭議,尚不明確對這類PTE患者的初始溶栓治療能否在標準抗凝治療以外取得遠期獲益〔4,5〕。目前,急性中高危PTE的最佳治療策略國際各指南推薦意見不一致,缺乏共識,需要更多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支持〔6,7〕?;诖?,本研究旨在探討初始抗凝與溶栓治療對老年急性中高危PTE患者血漿D-二聚體、肌鈣蛋白(cTn)T、B型腦鈉肽前體(NT-proBNP)、血氣分析和超聲心動圖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擇東陽市人民醫(yī)院于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老年急性中高危PTE患者80例,依據(jù)隨機表法分為溶栓組(40例)與抗凝組(40例)。溶栓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62~75歲,平均(68.21±3.42)歲;體重指數(shù)(BMI)16~29 kg/m2,平均(22.71±2.28)kg/m2??鼓M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61~75歲,平均(68.51±3.46)歲;BMI 17~28 kg/m2,平均(22.98±2.34)kg/m2。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標準 ①依據(jù)《肺血栓栓塞診治與預(yù)防指南》〔3〕關(guān)于PTE標準,且經(jīng)CTPA、心臟彩超、心臟生物學標志物確診;②年齡60~75歲,性別不限;③發(fā)病至擬行抗凝或溶栓時間≤14 d;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 ①出血性腦卒中或不明原因的腦卒中病史;②3個月內(nèi)缺血性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③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腫瘤;④3 w內(nèi)嚴重的創(chuàng)傷、大手術(shù)或頭部損傷;⑤1個月內(nèi)活動性出血(如胃腸道出血、咳血、便血等);⑥出血高風險:出血性疾病、出血傾向、出血體質(zhì)或凝血障礙的證據(jù)或病史; ⑦嚴重肝功能障礙(如肝衰竭、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活動性肝炎等)。
1.4方法 溶栓組:采用初始溶栓治療,給予注射用阿替普酶50 mg溶于100 ml注射用水,2 h靜脈泵入;抗凝組:采用初始抗凝治療,初始以普通肝素注射液(初始劑量:80 U/kg)靜脈注射,然后繼以18 U/(kg·h)持續(xù)靜脈泵入給藥調(diào)整以實現(xiàn)并保持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為基線值的2.0~2.5倍。兩組接受標準劑量的初始溶栓或初始抗凝治療后,每間隔4 h測定APTT,當APTT低于基線值的1.5~2.0倍(或<80 s)時,開始皮下注射那曲肝素鈣注射液(86 U/kg),每12 h 1次。兩組療程均為7 d。
1.5療效標準 ①治愈:患者胸痛完全緩解,呼吸困難基本消失,CT肺動脈造影(CTPA)無充盈缺損;②顯效:患者胸痛顯著緩解,呼吸困難明顯消失,CTPA顯示肺動脈栓塞減少≥75%;③有效:患者胸痛有所改善,呼吸困難有所改善,CTPA顯示肺動脈栓塞減少≥25%并<75%;④無效:患者胸痛無改善,呼吸困難有所改善,CTPA顯示肺動脈栓塞減少<25%。
1.6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治療前后PTE患者血漿D-二聚體、cTnT和NT-proBNP水平,抽取患者治療前后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離心8 min,收集血漿,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D-二聚體水平,采用電化學免疫發(fā)光法測定cTnT水平,采用微粒子化學發(fā)光法測定NT-proBNP水平;②觀察兩組治療前后PTE患者血氣分析,采用血氣分析儀測定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和動脈氧分壓(PaO2);③觀察兩組治療前后PTE患者超聲心動圖,采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測定安靜狀態(tài)下肺動脈收縮壓(PASP),根據(jù)簡化的Bernoulli公式,三尖瓣峰壓力梯度=4×(三尖瓣反流速度),PASP=三尖瓣反流壓力梯度+右心房壓,肺動脈平均壓=0.61×PASP+2 mmHg;④觀察兩組PTE患者出血情況。
1.7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行χ2檢驗、t檢驗。
2.1兩組療效比較 溶栓組總有效率(90.0%,治愈18例、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4例)顯著高于抗凝組(70.0%,治愈14例、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12例;χ2=5.00,P<0.05)。
2.2兩組血漿D-二聚體、cTnT和NT-proBNP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血漿D-二聚體、cTnT和NT-proBNP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溶栓組治療后血漿D-二聚體、cTnT和NT-proBNP水平顯著低于抗凝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漿D-二聚體、cTnT、NT-proBNP水平、血氣分析、PASP和肺動脈平均壓比較
2.3兩組血氣分析比較 兩組治療后PaCO2顯著低于治療前,而PaO2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溶栓組治療后PaCO2顯著低于抗凝組,而PaO2顯著高于抗凝組(P<0.05)。見表2。
2.4兩組PASP和肺動脈平均壓比較 兩組治療后PASP和肺動脈平均壓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溶栓組治療后PASP和肺動脈平均壓顯著低于抗凝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氣分析及PASP和肺動脈平均壓比較
2.5兩組出血事件比較 溶栓組出血事件12例(30.0%),抗凝組7例(17.5%)。兩組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χ2=1.726,P>0.05)。
PTE主要是指靜脈系統(tǒng)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引起的一種疾病,其臨床和病理生理特征主要為呼吸功能和肺循環(huán)障礙,極大程度上威脅了患者生命安全〔8,9〕。急性中高危PTE患者主要是由于低氧因素、神經(jīng)體液因素及肺動脈管腔內(nèi)血栓梗阻等導致肺動脈收縮,造成肺血管阻力增加、肺血管床截面積縮小,均會引起不同程度肺動脈壓力升高〔10,11〕。因此,及時有效地治療急性中高危PTE尤為重要。針對急性中高危PTE患者臨床上需遵循“早期識別與診斷、及時搶救與治療及規(guī)范隨訪與管理”三個要素。而其中規(guī)范化溶栓或抗凝治療是降低復發(fā)、減少病死率的最關(guān)鍵要素〔12,13〕??鼓扑幹饕ㄆ胀ǜ嗡?、低分子肝素等。溶栓治療是急性中高危PTE重要的一種治療手段,溶栓藥物主要是將纖溶酶原轉(zhuǎn)化為纖溶酶來主動溶解血栓的一類藥物,由于早期血栓消解,從而能夠迅速改善右心功能障礙及肺動脈壓與阻力比值〔14〕。同時,溶栓治療能夠在早期使右心功能和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恢復正常,以此可減少復發(fā)率及病死率。阿替普酶是常見的一種溶栓藥物,對纖維蛋白特異性較高,可選擇性結(jié)合血栓表面的纖維蛋白,可使纖維酶原激活,從而達到良好溶栓作用〔15〕。本研究表明,初始溶栓治療可提高短期療效、改善患者血氣分析。超聲心動圖測量是易被接受、可重復、方便及安全的一種方法,在臨床上較普及。本研究表明,初始溶栓治療可降低PASP和肺動脈平均壓。臨床研究報道顯示,溶栓治療增加了輕度出血的風險。本研究表明,雖采用溶栓治療短期療效良好,但仍需注意出血風險。
D-二聚體主要是在纖溶酶作用下交聯(lián)纖維蛋白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其水平升高反映了纖溶和凝血系統(tǒng)激活,并且其血漿水平能夠代表體內(nèi)纖維蛋白的生成及凝血酶的活性情況,故而可作為體內(nèi)血栓形成的一種指標〔16,17〕。cTnT具有高度心肌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已成為最理想的一種心肌梗死標志物,并且是微小心肌細胞損傷時的特異性與敏感性較高的一種標志物。研究報道顯示,cTnT水平升高,則說明急性肺栓塞存在微量心肌損傷,并且其水平變化與肺栓塞危險分級關(guān)系緊密〔18〕。NT-proBNP主要是心臟壓力及超負荷時B型利鈉肽激素原在酶切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無活性氨基酸片段,PTE患者因肺循環(huán)阻力增大、肺血管有效血流量減少等原因?qū)е掠倚氖液头蝿用}壓力持續(xù)上升,以此來刺激并增加NT-proBNP合成及分泌〔19,20〕。本研究表明,初始溶栓治療可顯著降低血漿D-二聚體、cTnT和NT-proBNP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