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興寧市第一小學 黃麗珍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如何開發(fā)歷史傳統(tǒng)文化資源提升現代教學實效性是全體教師亟需研究的現實課題。傳統(tǒng)文化歷經幾千年得以保存與傳承主要依附于漢字,漢字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也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漢字既是傳統(tǒng)文化,又是記錄歷史的主要載體,將其滲透于小學語文課堂可以使學生從小置身于漢字文化意蘊之中。
漢字發(fā)展在我國已經具備三四千年的歷史了,字義、字體都在發(fā)生著改變,這些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適當引入,提升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認同感。學生在了解漢字發(fā)展史的同時,對于教材知識的學習也會更加主動。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正處于積累漢字的關鍵階段,了解漢字文化發(fā)展史可以豐富其漢字儲備;高年級學生開始接觸一些古詩詞、文言文,滲透漢字文化可以促進學生理解其中的意境與哲理。將漢字文化滲透至語文教學,具體而言就是講解漢字的起源、發(fā)展、演變等歷史,引導學生了解造字法,降低其學習壓力,提升教學效率,切實實現小學教學中的減負增效、提質培優(yōu)。以部編版一年級上冊識字(一)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鞏固學生的漢字印象。如其中的“日月水火、耳口目”等漢字都屬于象形字,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借助多媒體展示漢字的演變過程,在演變中加深學生對于象形字的認知。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嘗試拓展課外知識,將更多的象形字融入語文課堂中,豐富學生的漢字儲備。
縱觀現代文字,很多來源于勞動人民,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不僅是民族文化的豐盈,更是農耕文明的充分凸顯。如生活中常見的一個形聲字,烤、煮、材、株、江等,這些字不僅可以從字形上判斷相關字義,還能從部首的讀音上判斷漢字讀音。在這些漢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其拆分理解,在拆分中正確書寫部首,并在規(guī)范書寫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口語交際:聊聊書法》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融入形聲字內容,并鼓勵學生在書法交流中養(yǎng)成練字的好習慣,如此不僅可以規(guī)范學生的漢字書寫,還能提升學生的漢字運用能力。
漢字不僅僅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更是一種固有的思維模式,文學先輩在創(chuàng)造漢字的同時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滲透漢字文化的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造字者,造字的邏輯思維是怎樣的,這個漢字想表達何種意思,在反復推敲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將會逐步提升。例如小學語文教材中常見的漢字“家、富、歪、塵”等,這些漢字在理解的同時可以想象造字過程,在想象中學生的思維空間將無限拓展。以“歪”為例,這個漢字很明顯,不正就是歪了,以“富”為例,上面是一個華麗的車蓋,下面有田,古代擁有耕田越多,人越富裕。這些漢字大有深意,學生在學習中可以站在造字者的角度去理解,如此既能豐富學習樂趣,又能加深學生的理解能力,而理解正是高效閱讀的關鍵所在。
中華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漢字傳達的意思是多方面的,這些漢字往往體現的不是本義,而是其中傳達的精神,抑或是某一種思維。如舒、德、好、正、靜等漢字,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其深層意思,并非漢字本義。以“舒”為例,這個字為什么要這樣寫,可以將其拆分為舍和予,舍為舍得,予即贈予,也可以引申為贊美的意思,舍得,有舍就有得,有贈予就有回饋,在舍與得,贈予和回饋中,人也就舒心了。以“正”為例,為人方正,做到守一而止、不偏不倚、心無旁騖,這個字傳遞出的更多的是道德品質,為人處世必須方正,做一個有道德、有正氣、有信仰的人。將漢字文化滲透至語文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培養(yǎng)其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漢字文化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將其滲透至小學語文教學既能提升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認同感,又能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中的寶貴資源。基于小學生的基礎能力,本文主要從激發(fā)學生興趣、規(guī)范學生書寫、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與道德品質四方面展開了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