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門市第十一中學 林秋燕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在這種新背景下,如何既響應國家的“雙減”政策,又能將知識有效內化,踐行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祖國接班人,是每個化學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那如何開發(fā)化學課程的育人價值呢?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推進項目式學習,恰恰能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而學到知識。
例如,我在上《燃燒與滅火》這一課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項目式學習案例:我先播放了一段某家庭住宅火災視頻,并讓學生充當消防員,根據(jù)逃生者的語錄和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進行火災事故調查,并向社會進行宣傳教育。“學生消防員”提出問題:住宅為何會著火?根據(jù)逃生者筆錄,該住戶女主人為了防疫,在家中噴灑了大量消毒酒精,而男主人不經(jīng)意間點燃香煙從而引燃了空氣中的酒精,立刻引燃了窗簾等物質引發(fā)的火災?!跋绬T”從住宅為何會著火分析得出燃燒的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溫度達到著火點。酒精是可燃物,且大量噴灑于空氣中與氧氣的接觸面積更大,男主人點燃香煙,使得溫度達到酒精的著火點,于是引發(fā)了熊熊大伙?!跋绬T”勘察事故現(xiàn)場,關注到一個細節(jié):門窗大開。這不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氧氣么?于是,“消防員”分析如何避免火災,得出滅火需要隔絕氧氣,并為逃生者介紹了潑水、用滅火器等幾種滅火方式,給該住戶提出逃生建議,火場逃生方法。最后,“消防員”幫助該住戶規(guī)劃火災逃生方案,并呼吁市民,平時就要做好規(guī)劃,制定火災逃生方案。通過這樣的項目式學習,學生牢牢掌握了燃燒和滅火的條件,并踐行到生活中,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充分體現(xiàn)了化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更應該將實驗融入到每一節(jié)課中,鼓勵學生參與實驗探究,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增強學習效果。
例如,在《燃燒和滅火》中,要引導學生如何在火場中逃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學生實驗:讓學生用一個大玻璃杯罩住高低燃燒的兩根蠟燭,觀察現(xiàn)象。學生實驗發(fā)現(xiàn),高的蠟燭先熄滅,低的蠟燭后熄滅。這顛覆了很多學生的認知,大家很是驚訝。于是我給學生講明了原因:蠟燭燃燒放熱,生成的二氧化碳受熱膨脹,密度變小,因此浮在玻璃杯上方。由此,我引申到在火災現(xiàn)場,燃燒產(chǎn)生的氣體及煙塵等有毒物質會積聚在火場上方,所以在火場中逃生時應該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彎腰或匍匐逃生。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我在課堂上還讓學生演練了一番,真正達到化學課堂理想的育人效果,帶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除了以上這幾個方面,“雙減”倡導學生作業(yè)形式的轉變。所以,在新時期背景下,教師可以適當布置一些實踐類的作業(yè)。借助實踐類作業(yè)達到最佳的課程教學效果,使得化學教學的開展更加具備魅力。
例如,在講解“水的凈化”相關知識點之后,學生已經(jīng)明確了水的重要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把這個知識點投入到實踐活動中。比如,可以讓學生在家鄉(xiāng)周邊開展活動,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對水資源的情況進行摸底調查。選取樣本,在教師指導下自制凈水器,并結合書本知識對樣本進行凈化處理。在這一過程當中,可以對一些重要發(fā)現(xiàn)進行視頻錄制,實驗記錄,后續(xù)進行小組分享,讓學生站在化學的角度說一說如何對水資源進行保護、凈化和利用。在無形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懂得應該對環(huán)境進行保護。
總之,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從探尋化學歷史、推進項目式學習、開展化學實驗、拓展課外實踐等幾個方向,多角度帶給學生更多的觸動和感染力,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化學課程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