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悅
1941年12月8日,日本進一步發(fā)動了向東南亞進攻的戰(zhàn)爭,侵略矛頭首先是指向英國的殖民地馬來亞和新加坡。由于英軍無力抵抗,侵略者僅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便占領了整個馬來亞,到了同新加坡僅隔一個海峽的柔佛。新加坡危在旦夕。這時,住在新加坡的以陳嘉庚為首的一批愛國僑領和以胡愈之、郁達夫為首的一批進步文化界人士,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犧牲,便決定分批撤離新加坡,疏散到印尼的各個島嶼上去。當年9月剛到新加坡工作的王任叔,也只好隨同文化界人士撤到蘇島。開始時是住在蘇西,后來又遷移到蘇北的先達和棉蘭,隱蔽在一些愛國華僑的家里。
王任叔在中國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和平、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士。在流亡期間,他忘不了祖國正在被侵略被奴役,也忘不了全世界人民正在受到法西斯的蹂躪和屠殺。當他到達先達和棉蘭稍為安頓以后,便開始聯(lián)絡當?shù)厝A僑特別是當?shù)氐膼蹏M步華僑青年,共同商討開展抗日救亡和反法西斯斗爭的工作。不久,他便參加和領導由當?shù)厝A僑所組成的秘密抗日組織“蘇島人民反法西斯同盟”,并出版了一份由他編輯的地下油印刊物《前進報》,號召華僑同當?shù)赜∧崛嗣駡F結合作,為反法西斯侵略而斗爭。
為做好團結印尼人民的工作,王任叔還利用工余之暇刻苦學習印尼文學。經過一兩年時間,他便學會了閱讀印尼文,這對他了解印尼人民過去受壓迫、受奴役的情況和當前他們爭取獨立斗爭的活動是大有幫助的。他后來創(chuàng)作《五祖廟》劇本,由于他能閱讀印尼文,因而也得到了有關華工被虐待被殺害的印尼文史料作為依據(j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反法西斯侵略戰(zhàn)爭勝利結束了。當?shù)厝A僑無不歡欣鼓舞,慶獲新生。但過后不久,祖國方面便傳來了內戰(zhàn)的消息。在印尼方面,荷蘭殖民主義者也試圖卷土重來,恢復殖民統(tǒng)治。在這一新形勢下,華僑面臨著兩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對祖國,要發(fā)動愛國民主運動,反對內戰(zhàn),爭取和平,反對獨裁,爭取民主。對僑居地方面,也必須加強同印尼人民的友好團結,支持他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面對這一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在愛國華僑中原有的地下抗日組織“蘇島人民反法西斯同盟”已不適應當時形勢,該同盟的領導人便決定將其改組為“蘇島華僑民主同盟”(不久,又改為“中國民主同盟蘇島支部”),領導和推動僑社的愛國民主運動。
“蘇島華僑民主同盟”除了在其領導下的工、青、婦等組織外,還建立了一個以愛好文藝的華僑青年為主所組成的文藝團體——“新中國劇藝社”。該社的主要任務是:以文藝形式,宣傳和推動華僑的愛國民主運動;傳播祖國的革命文藝,開展和活躍僑社中的文娛活動。此外,還負有宣傳和推動華僑加強同印尼人民的友好團結,支持他們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的任務。
1946年3月,在“新中藝”醞釀成立期間,就先后演出過兩個話劇和舉辦過革命歌曲的演唱會。兩個話劇是:《別后》(由徐安如編導。主題是揭露荷蘭殖民當局統(tǒng)治華僑所利用的“甲必丹制度”);《暴風雨之夜》(由林人歡編導。主題是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者侵占東南亞時的暴行)。革命歌曲演唱會曾演唱過《黃河大合唱》和中國、印尼的革命歌曲,這些演出得到僑胞的好評。在“新中藝”的帶動下,蘇北各地的華僑青年、婦女等團體,也都陸續(xù)開展了文藝活動。
王任叔除了積極支持和參加華僑社團所發(fā)動的愛國民主運動外,還把較多的精力放在促進華僑同印尼人民的友好團結和支持印尼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上。他主持出版了一份印尼文的《民主日報》。報上除了報道有關中國和國際上的重要新聞外,還著重發(fā)表當時各個原殖民地國家爭取獨立和解放的消息。他親自撰寫評論文章,表示支持爭取民族獨立運動并提供個人的見解和建議。
1946年4—5月,“新中藝”組成后,即著手準備到蘇北各地去巡回演出,以擴大對愛國民主運動和支持印尼人民爭取獨立斗爭的宣傳。為適應斗爭需要,“新中藝”便向王任叔求援劇本,他慨然答應,立刻動手,寫成了以五個被絞死華工的故事和印尼農民反對荷蘭資本家掠奪耕地的斗爭相結合的劇本《五祖廟》,供“新中藝”去試演。
“新中藝”還考慮到,當?shù)貎S胞大部分是閩南人,其次是潮汕和海陸豐人,僑胞之間通用的是閩南話,閩南話和潮州話是相通的。劇中的五個主角都是潮汕人,如果用潮州方言演出就顯得更為逼真,閩南人也完全能聽懂,效果會更好。此外,在有印尼人物出場時,“新中藝”又采用華工常用的華、印(尼)語混合的特殊語言,這樣,印尼人也可以聽懂。經過緊張的排練以后,《五祖廟》便在棉蘭試演了兩場,受到僑胞們的好評。在看到五個華工被絞死時,許多僑胞都紛紛落淚,對殖民主義者表示無限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