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琳,陳 龍,劉泓辰,劉海強,劉達玉
(成都大學(xué) 食用菌加工團隊,四川 成都 610106)
杏鮑菇是集食藥功能于一體的珍稀食用菌[1-2]。我國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引種栽培杏鮑菇,其產(chǎn)量不斷提高,已成為我國又一重要食用菌。隨著杏鮑菇工廠化栽培熱潮的興起[3],杏鮑菇全國平均日產(chǎn)量已超過800 t,成都郫縣戰(zhàn)旗村某食用菌企業(yè)日產(chǎn)量超過40 t,市場應(yīng)用開發(fā)前景廣闊[4-5]。PE 包裝袋雖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PE 包裝會促使菇體表面結(jié)露而引發(fā)褐變,進而腐爛變質(zhì)。采用的納米保鮮袋以優(yōu)質(zhì)PE 材料為基礎(chǔ),添加納米TiO2和防霧母粒等材料加工而成;納米及防霧母粒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保鮮袋的透濕、透氣性能,防止“結(jié)露”現(xiàn)象的發(fā)生,更好地實現(xiàn)自主氣調(diào)[6-7]。采用高阻隔納米保鮮薄膜袋,真空包裝杏鮑菇,在+2 ℃低溫貯藏,探討了納米保鮮袋冷藏杏鮑菇過程中的氨基酸變化,分析了杏鮑菇貯藏保鮮品質(zhì)與游離氨基酸、氨含量的內(nèi)在關(guān)系。
采用某科技公司開發(fā)的普通PE 保鮮袋、高阻隔和低阻隔納米3 種保鮮袋。經(jīng)過前期試驗,杏鮑菇耐O2能力在5%以下,同樣氣調(diào)冷藏條件下,以高阻隔保鮮袋效果最佳,其他2 種保鮮袋貯藏時間較短。因此,僅選擇測定最佳效果下的氨基酸變化。
保鮮袋的物理性能見表1。
表1 保鮮袋的物理性能
杏鮑菇來自成都市郫縣戰(zhàn)旗村食用菌生產(chǎn)基地,采收后立即真空預(yù)冷至4 ℃以下,在冷間進行分揀,選取菇體完整、直徑大小均一、表面光潔、無病蟲害、長度16~18 cm 的中等大小杏鮑菇。采用高阻隔納米保鮮袋對杏鮑菇進行真空包裝,每袋2 000 g 裝,杏鮑菇袋內(nèi)并排平行排列,抽真空至袋膜貼菇體緊縮成型,真空度0.07 MPa 以上,但不能使菇體真空變形,扎牢袋口不漏氣,置于冷藏溫度為+2 ℃,相對濕度為90%的冷庫中貯藏,杏鮑菇貯藏25 d 左右為中期,貯藏40 d 以上為末期,定期取樣測定相關(guān)檢測指標,為了減小誤差,取樣后的杏鮑菇由于貯藏條件已經(jīng)改變,不再放回貯藏。因此,杏鮑菇貯藏試驗事先應(yīng)準備足夠的平行樣品。
測定高阻隔納米保鮮袋包裝的不同貯藏期的杏鮑菇的氨基酸含量。
(1) 樣品的前處理。準確稱取杏鮑菇搗碎樣品1.2 g 于15×150 mm 試管中,向盛有樣品的試管中加入10 mL 濃度為6 mol 鹽酸溶液,振蕩混勻。用酒精噴燈把該試管口下1/3 處拉細到4~6 mm,抽真空10 min 后封管。處理過的試管置110±1 ℃恒溫烘箱中沙浴水解22 h,拿出冷卻至室溫,搖勻過濾,取1 mL 濾液于50 mL 燒杯中,用60 ℃恒溫水浴蒸干濾液,加入0.02 mol 鹽酸溶液稀釋4 倍,用0.22 μm濾膜過濾后上機分析。
(2) 分析條件。一個樣品分析周期53 min,分析儀有2 根柱,即(a) 分離柱(4.6 mm×60 mm),洗脫液流經(jīng)此柱,流速0.4 mL/min,柱溫70 ℃,柱壓11.627 MPa;(b) 反應(yīng)柱:茚三酮及茚三酮緩沖液流經(jīng)此柱,流速0.35 mL/min,柱溫135 ℃,柱壓1.078 MPa。
氨基酸不僅是人體進行新陳代謝必須的重要成分,具有各種生理功能,而且也是重要的營養(yǎng)成分和呈味物質(zhì),在杏鮑菇營養(yǎng)和呈味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根據(jù)氨基酸呈味特性的不同,將氨基酸分成4 組,即鮮味、甜味、苦味和無味。谷氨酸與天門冬氨酸呈現(xiàn)很強的鮮味,丙氨酸、甘氨酸、絲氨酸和蘇氨酸表現(xiàn)出純厚的甜味,而精氨酸、組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和色氨酸則屬于苦味氨基酸,無味氨基酸包括賴氨酸和酪氨酸。杏鮑菇中游離氨基酸含量及其種類尤其重要,屬于重點檢測的質(zhì)量指標之一。但是,在杏鮑菇貯藏保鮮過程中,氨基酸含量變化可能也是一個負面的測定指標。
新鮮杏鮑菇的游離氨基酸圖譜見圖1,新鮮杏鮑菇的脯氨酸圖譜見圖2,貯藏中期杏鮑菇的游離氨基酸圖譜見圖3,貯藏中期杏鮑菇的脯氨酸圖譜見圖4,貯藏末期杏鮑菇的游離氨基酸圖譜見圖5,貯藏末期杏鮑菇的脯氨酸圖譜見圖6。
圖1 新鮮杏鮑菇的游離氨基酸圖譜
圖2 新鮮杏鮑菇的脯氨酸圖譜
圖3 貯藏中期杏鮑菇的游離氨基酸圖譜
圖4 貯藏中期杏鮑菇的脯氨酸圖譜
圖5 貯藏末期杏鮑菇的游離氨基酸圖譜
圖6 貯藏末期杏鮑菇的脯氨酸圖譜
不同貯藏期杏鮑菇的氨基酸組成及含量見表2。
由表2 可看出,各種氨基酸含量基本上都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而增加,新鮮杏鮑菇的氨基酸總量為1 163.418 mg/100 g,貯藏中期的杏鮑菇氨基酸總量為1 391.869 mg/100 g,貯藏末期的杏鮑菇氨基酸總量為1 578.509 mg/100 g。氨基酸含量的增加與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的下降有關(guān),鮮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含量的變化并不規(guī)律。因此,氨基酸含量的變化并不能很好地解釋杏鮑菇的失鮮現(xiàn)象,但是,同時也檢測到新鮮、中期和末期的杏鮑菇中,NH3含量分別為32.727,33.388,51.263 mg/100 g,尤其末期NH3含量大幅上升,指示著蛋白質(zhì)腐敗分解,也可以用來解釋杏鮑菇的失鮮的原因,建議作為杏鮑菇貯藏保鮮質(zhì)量的負面檢測指標。之所以每次檢測有2 個氨基酸圖譜,是因為脯氨酸的檢測波長和保留時間與其他氨基酸有差異;這里只檢測了17 種氨基酸的含量,因為色氨酸的處理和檢測方法不一樣,因而沒有檢測其含量。
采用高阻隔納米保鮮薄膜袋,包裝杏鮑菇,在2 ℃的低溫下貯藏,探討了納米保鮮袋對杏鮑菇貯藏過程中的氨基酸變化。杏鮑菇中各種氨基酸含量基本上都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而增加,新鮮杏鮑菇的氨基酸總量為1 163.418 mg/100 g,貯藏中期的杏鮑菇氨基酸總量為1 391.869 mg/100 g,貯藏末期的杏鮑菇氨基酸總量為1 578.509 mg/100 g。氨基酸含量的變化并不能很好地解釋杏鮑菇的失鮮現(xiàn)象,但是,同時也檢測到新鮮、中期和末期的杏鮑菇中,NH3含量分別為32.727,33.388,51.263 mg/100 g,尤其末期NH3含量大幅上升,指示著蛋白質(zhì)腐敗分解,建議作為杏鮑菇貯藏保鮮質(zhì)量的負面檢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