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一蘋,許葉蓁
(1.湄洲灣職業(yè)技術學院 學前教育系, 福建 莆田 351100;2.福建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期間,多次稱贊福建文化和旅游資源豐富,為推動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指明了方向。時任福建省委書記尹力在全省旅游發(fā)展工作視頻會議上指出要精心打造富有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產(chǎn)品,讓福建省旅游盡顯魅力、更富神韻,讓游客樂在其中、陶冶情操。時任福建省省長王寧也強調,要大力培育海洋旅游、文化旅游等新業(yè)態(tài),延伸旅游演藝等產(chǎn)業(yè)鏈。福建省政府印發(fā)《關于促進旅游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閩政〔2021〕8 號)》中明確“支持莆田依托湄洲島打響‘媽祖圣地,美麗莆田’旅游品牌”,并把“發(fā)展旅游演藝和音樂產(chǎn)業(yè)”列為“豐富旅游產(chǎn)品有效供給”的重要措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莆田湄洲島媽祖祭典音樂文化與旅游融合發(fā)展正處在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期。
湄洲島媽祖祭典音樂,是以媽祖祭典儀式為背景的一切音樂實踐活動,儀式前媽祖金身起駕與儀式中和儀式后的金身回鑾的音樂,是媽祖祭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湄洲,媽祖祭典音樂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品種繁多,有莆仙十音八樂、莆仙戲、大鼓吹、小鼓吹、車鼓樂、梆鼓咚、媽祖誦經(jīng)、全真派的鈴鼓擊奏、三獻禮儀式音樂和大型民俗歌舞《祥瑞湄洲》演出等。其中,器樂演唱的莆仙十音八樂是島內村民最為流行的表演形式。
媽祖祭典音樂的莆仙十音八樂沒有特定的曲牌,分為純器樂曲牌和器樂加入演唱的曲牌。十音八樂所用的樂器一般有:笛子、伵胡、伬胡、佬胡、八角琴、小三弦、云鑼等。
莆仙戲與其他媽祖祭典音樂形式關系密切,如在曲調上的相互融合滲透,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和藝術價值。在媽祖祭典儀式活動期間,島上人家會邀請親友觀廟會,看社戲,吃戲糜(飯)。莆仙戲演出劇目有《媽祖?zhèn)鳌贰赌窟B救母》以及一些比較流行的鼓勵為善的劇目。莆仙戲保持人模仿木偶的表演形式和特點,特殊的身段有對應的與木偶戲完全相同的鑼鼓經(jīng),如老旦“三腳杖”表演的鑼鼓經(jīng)。也有各自程式化的唱腔曲牌,如老旦教子時唱《桂枝香》。為適合莆仙戲曲牌演唱和男女演員的不同音域, 常以F 大調、G 大調、C 大調、D 大調和降B 調為常用調。莆仙戲特色伴奏有打擊樂器沙鑼與三板、石獅壓大鼓;吹奏樂器笛管、梅花;板面拉弦樂器伵胡、伬胡;彈撥樂器八角琴、小三弦等。
此外,許多前來參祭媽祖宮廟的人也會帶來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陣頭,在湄洲媽祖祭典活動中展現(xiàn)其民俗音樂文化魅力,如中國臺灣的“八家將”“哨角隊”“開路鼓”;廣東大鑼鼓;潮州英歌舞;福建閩南的木偶戲、歌仔戲、南音、籠吹;閩東的大鑼鼓、蓮花落、伬唱、評話等。
1.豐富性
媽祖信仰具有廣泛的民間基礎,遍及閩、粵等沿海地區(qū)及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媽祖的故鄉(xiāng)湄洲島,每年都會吸引海內外眾多信眾前來參加媽祖祭典,并隨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音樂表演。湄洲媽祖祭典音樂融合著各地媽祖信俗地的文化習俗、社會風貌、審美追求等,具有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的特點,是一項珍貴的文化和精神財富。媽祖祭典音樂中,莆仙信仰地的音樂質樸粗獷;中國臺灣陣頭的音樂有著濃郁的民俗色彩,格調嚴肅,也有絢麗活潑的電音三太子; 廣東陣頭音樂呈現(xiàn)一種豪邁、強壯、威武的氣勢;福建泉州陣頭音樂較為古樸幽雅;漳州陣頭音樂淳樸爽直。而且福建有諸種方言,同一方言間還有腔調的差異,在方言的作用下,福建不同方言區(qū)的各陣頭音樂曲調和風格大相徑庭。
2.海洋性
在形式豐富的湄洲媽祖祭典音樂表演中,樂器形態(tài)和技巧特點表達了媽祖文化與海洋之間的關系。除了銅管樂器簫吶,其他樂器制作多為莆田盛產(chǎn)的龍眼木制作,后也以紅雙枝、紅木、紫檀等木材制作琴桿。伵胡、伬胡、佬胡、八角琴、小三弦琴頭形狀類似,常雕有蘭花;琴軸多為黃楊木,常雕有梅花和枝干;琴頭、琴桿組成似古代的官帽形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些拉弦樂器還會油漆貼金,其弓桿也是木制,并雕有竹葉,現(xiàn)在弓桿為竹制。樂器上雕刻著象征氣節(jié)、正直、清秀勇敢的梅蘭竹圖案,傳達了媽祖文化精神。彈撥樂器小三弦、八角琴都只一根琴弦,琴板上系弦的佛手叫“海底”;右手用指甲彈奏以彈、挑、滾技巧為主,三、五、七節(jié)奏為主要模式,即一二二三,一二二三四五,一二二三四五六六七;點狀性音色突出,“掌曲”師傅稱其二為控制音樂速度的“雙槳”。
湄洲媽祖祭典音樂形態(tài)體現(xiàn)了海洋文化特點。莆仙十音八樂以五聲音階為基礎, 清角fa 和變宮si 多為經(jīng)過音或調性交替時出現(xiàn)。清角、變宮兩音作為經(jīng)過音,常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變?yōu)槊芗凸?jié)奏十六分音符,或把四分音符變?yōu)檩^為密集的八分音符的加花演奏, 如5 3變?yōu)?6433653等,演奏時滑音多。清角、變宮在作調性交替音出現(xiàn)時,常有“清角為宮”往下屬調轉調和“以徵為宮”往屬調轉調;音樂畫面更滿,節(jié)奏明快。純器樂曲牌的節(jié)奏多底板,如X 0X X|X X X XX X X X|或0 XX X X X|或在音樂進行時通過拉弦樂器右手斷弓等演奏做稍微頓歇處理,其旋律結構、奏法特征以及曲調風格等方面,生動地表現(xiàn)了海浪層層跌宕的自然景象。
湄洲媽祖祭典儀式中的音樂內容也具有明顯的海洋文化特色,如祭典儀式中的《迎神曲》《進香曲》《祝文》《出海歌》《送神曲》歌詞內容;祭典儀式期間莆仙戲劇目等。
3.藝術性
媽祖祭典音樂對儀式活動起到烘云托月的藝術效果,除常用的音階調式、演唱演奏的技法和形式、樂器的加花變奏音色等表現(xiàn)手法外,湄洲媽祖祭典音樂的方言特征也十分明顯,形成了典型的地方風格特征。從藝術審美的角度,方言的融合滲透也可以進一步拓展媽祖祭典音樂之美,提升媽祖祭典音樂的文化性及藝術性。
(1)方言字調特征
方言中“字調”[1]的調值有高低與升降,所以字調本身包含著音樂的旋律因素。同時,字調有區(qū)別方言中字的意義, 因而牽制了音樂的旋律走向,影響著旋律進行。如果音樂的旋律和唱詞中的字調走向相矛盾或處理不當,勢必會影響聽眾對唱詞的理解?!奥暻豢梢噪S方言變, 方言卻不肯隨聲腔改”[2]“依字行腔、腔隨詞變”,都是基于實踐基礎上的。漢語方言眾多,各類方言字調不同,如表一。
表一 普通話與莆田話的字調、調值對照
從表一可以看出,普通話與莆田方言字調完全不同,形成了媽祖祭典音樂的地域特色。如湄洲媽祖祭典音樂中莆仙戲《狀元與乞丐》的梆鼓唱中有這樣的一句唱詞“獨占鰲頭聲明顯(?。保绻闷胀ㄔ捘睿渥终{關系是陽平—去聲—陽平—陽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字調調值走向如表二。
表二 普通話
這句唱詞,用莆田方言念,字調關系是陽入—陰去—陽平—上聲—陰平—陽平—陰入—(陰入),調值走向如表三。
表三 莆田方言
(2)方言語法形態(tài)特征
莆田方言的“音和大量的形容詞重疊是有別于其他方言的最明顯的特征”[3]。莆田方言中有很多重疊詞,“名詞重疊、動詞重疊、形容詞重疊、數(shù)詞重疊”[4]。如形容詞重疊有表示比較級的AA 式和最高級的AAA 式,例:芳[pang533](香)、芳[pang533]芳[pang533](很香)、 芳[pang13] 芳[pang533]芳[pang533](特別香); 有比較級的AAB 式和AAAB式,例好[ho13]天(晴天)、好[ho13]好[ho13]天(天氣很晴朗)、好[ho42]好[ho13]好[ho13]天(天氣非常晴朗),最高級的第一聲讀后稍微頓歇。
(3)方言特征影響下樂器的定弦
媽祖祭典音樂中的樂器為了擴展音區(qū)應聲腔的要求, 其樂器的定弦在樂隊中形成了銜接弦、交叉弦關系, 從一定意義上降低樂器演奏技術難度。如低音板面拉弦樂器佬胡以f-c1(內弦空弦為小字組fa,外弦空弦是小字一組do)定弦,采用do-sol弦指法最為常見;中音板面拉弦樂器伬胡以c1-g1(內弦為小字一組的do, 外弦是小字一組的sol)定弦,采用1=F(5 2 弦)指法,演奏時內外弦空弦首調唱sol 和re;高音板面拉弦樂器伵胡以g1-d2(內弦空弦為小字一組sol, 外弦空弦是小字二組re)定弦,常采用re-la 弦指法。三件胡琴樂器間的空弦音形成了五度的銜接,即f-c1-g1-d2。從樂隊整體看,這種定弦擴展了樂器的音域,樂器在同時演奏旋律時不僅可以實現(xiàn)在一個把位上演奏旋律互相彌補,而且也避免因音域的限制而翻高八度的演奏突兀。銜接弦的定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演奏時熟練、快速換把的要求,左手可不太使用換把,技術相對簡單,也易于被休閑娛樂的人們接受。
在樂隊表演中, 同一樂器也有幾種不同的定弦,不同樂器間的定弦在樂隊中也形成了交叉弦的關系。如伬胡,除了上述定弦外,還有其他三種定弦方法,以g-d1 定弦在莆仙戲樂隊伴奏中最為常見,采用1=F(2 6 弦)指法演奏,俗稱四尺調;也有和二胡一樣的d1-a1 定弦, 即外弦是國際標準音A,內弦是外弦低五度音的D(小字一組的re),采用1=F(6 3 弦)指法,演奏時內外弦首調唱名是la 和mi,俗稱工四調;以f-g 定弦(內弦空弦是小字組的fa,外弦空弦是小字組的sol),采用1=F(1 5 弦)指法演奏,俗稱倒調。伵胡也有以f1-c2(內弦空弦是小字一組fa,外弦空弦是小字二組do)定弦,采用dosol 弦指法等。伬胡g-d1 或d1-a1 定弦與伵胡內外空弦f1-c2、佬胡f-c1 互為交叉弦。交叉弦增加了樂隊空弦音的個數(shù),既保證轉調后調式主音仍在空弦上、避免主音旁落,也有利于表演者在樂隊演奏其他旋律音時,互相傾聽,借助彼此空弦音平直穩(wěn)定、較為明亮的音色特點,短時間內進行對比音高,校正左手的音準。交叉弦有利于音樂和樂器演奏音準的穩(wěn)定,更添純樸、明亮的音色特點。
湄洲媽祖祭典音樂類型大多數(shù)仍處在“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或是盡管有一些為世人所了解,卻沒有相關的旅游配套開發(fā)。如果在旅游中加入音樂文化,那么旅游會更加充實,旅游品位也會得到提升。
莆田湄洲島有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優(yōu)勢,是媽祖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島上自然生態(tài)優(yōu)良,有山丘型景觀的媽祖山、奇特與象形山石的鵝尾山神石園、被譽為“天下第一灘”的九寶瀾黃金沙灘和觀瀾日出、煙墩山、湄嶼潮音等生態(tài)景觀。2012年,湄洲島獲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海洋局批準設立“國家級海洋公園”。2020年12月湄洲島被授予國家5A 級風景名勝區(qū),旅游已成為莆田湄洲島的支柱產(chǎn)業(yè)。湄洲文化底蘊深厚,是媽祖文化的發(fā)祥地。媽祖信仰既能促進兩岸和平統(tǒng)一早日實現(xiàn),也能推動沿海國家和地區(qū)的民族交融與和平發(fā)展。2006年,媽祖祭典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chǎn)。作為媽祖信俗文化一部分的湄洲媽祖祭典音樂,有著歷史人文積淀、廣泛的人民群眾基礎和多樣的藝術風格。其中,莆仙戲、莆仙十音八樂等都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還有一大批民間音樂列入福建省和莆田市非遺保護名錄。
據(jù)2022年10月湄洲島旅游和文化體育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2022年1 至9月份,湄洲島預計接待國內旅游人數(shù)325.2 萬人次, 較2021年同期的309.19 萬人次, 同比增長5.18%。旅游收入預計19.9 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18.85 億元,同比增長5.57%。2022年國慶,湄洲島共接待游客21.8 萬人次,同比2020年國慶黃金周增長8.25%(2021年國慶湄洲島景區(qū)未對外開放)。假日期間,祥瑞湄洲、晨拜媽祖、沙灘音樂節(jié)、醉美夢幻森林等極具湄洲島特色文化底蘊的多元夜間業(yè)態(tài)備受游客青睞。尤其是2022年國慶期間恰逢農(nóng)歷九月初九媽祖羽化升天1035 周年紀念日, 湄洲媽祖祖廟開展的系列紀念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選擇續(xù)住島上來體驗這一盛大活動。據(jù)統(tǒng)計,共有近2000 萬人次的觀眾通過直播平臺參與了此次盛會。
湄洲媽祖祭典音樂是一項珍貴的文化和精神財富,融合著各地媽祖信俗地的文化習俗、社會風貌、審美追求等,在守護傳承的傳統(tǒng)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審美文化的轉變、民俗活動減少和方言淡化等原因導致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傳承機制以及保護意識不強等。音樂和旅游產(chǎn)業(yè)的融合為媽祖祭典音樂的保護和傳承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整理媽祖祭典音樂資源,建立完善的音樂數(shù)據(jù)庫,進行系統(tǒng)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盡可能地保留媽祖祭典音樂傳統(tǒng)風貌和風格,為與旅游產(chǎn)業(yè)融合做好資源儲備,為媽祖祭典音樂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打好基礎。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社會中,一方面保護民間媽祖祭典音樂的原貌,另一方面也要借助新科技,挖掘媽祖祭典音樂文化特征,總結音樂語匯,以恰當?shù)乃囆g表演形式呈現(xiàn)給游客,適應審美發(fā)展需求的同時,形成音樂文化與旅游產(chǎn)業(yè)互相促進的良好局面。此外,在帶動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政府、專家學者、開發(fā)者也會對傳統(tǒng)的祭典音樂文化有更多的關注。旅游為媽祖祭典音樂文化的展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傳播傳承交流平臺。
隨著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單靠自然景觀吸引游客的旅游方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文化旅游逐漸成為一種備受人們追捧的旅游方式,同時又能促進區(qū)域旅游產(chǎn)業(yè)的經(jīng)濟效益。湄洲媽祖祭典音樂只有在祭典、朝拜時才有表演,這就導致了大量的游客雖然到了島上,只能進香、觀光,并沒有感受到濃厚、完整的媽祖文化[5]。設立媽祖祭典音樂文化研學旅游等,打造一個匯聚學習、體驗、家國情懷、海洋文化為一體的媽祖音樂文化景觀,用音樂文化豐富旅游文化資源,提升旅游品位,增強莆田旅游吸引力,推動莆田旅游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
媽祖文化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橋梁,音樂作為媽祖文化品牌塑造和傳播莆田城市形象的重要傳播媒介,將湄洲媽祖祭典音樂與旅游產(chǎn)業(yè)融合,深入挖掘音樂文化的資源,注重產(chǎn)品生產(chǎn)、市場開發(fā),在黨的指示下,充分發(fā)揚文化自信,形成強有力的文化品牌, 正向激勵和影響新時代年輕人,借助旅游平臺,持續(xù)加強兩岸民間交流,增強臺灣同胞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用媽祖文化拉近兩岸民眾情感聯(lián)系,展示兩岸同根同源、同心同行的血脈親情,在探索兩岸融合發(fā)展上不斷推動以情促融,維護國家和平統(tǒng)一。
“天下媽祖,祖在湄洲”,湄洲媽祖文化以及濱海風光的優(yōu)勢資源,是做大旅游產(chǎn)業(yè)的前提。媽祖祭典音樂呈現(xiàn)的獨特性、豐富性、海洋性,為實現(xiàn)發(fā)展音樂旅游產(chǎn)業(yè)、打響“媽祖圣地、美麗莆田”的旅游品牌奠定了基礎。音樂文化沒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經(jīng)營者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征,持續(xù)創(chuàng)新湄洲音樂節(jié),以媽祖祭典音樂為元素,在淡季時候精心組織、策劃、開展高品質的音樂旅游產(chǎn)品,展現(xiàn)媽祖品牌,通過音樂表演與音樂文化體驗活動,讓游客多了解當?shù)仫L土人情,感受媽祖的大愛與海洋波瀾壯闊的氣息,為莆田和企業(yè)創(chuàng)造更多的效益。
政府要推進媽祖祭典音樂旅游開發(fā)進程,打造“媽祖祭典音樂+旅游”產(chǎn)品。組建音樂旅游基礎設施的修建,如特色文化街、展覽館等音樂休閑娛樂場所, 為媽祖祭典音樂與旅游的融合提供設施保障。政府和學校與行業(yè)協(xié)會和企業(yè)形成合力,采取積極措施培養(yǎng)當?shù)鼐用竦囊魳沸摒B(yǎng)和素質,在湄洲營造濃郁的祭典音樂文化氛圍,為媽祖祭典音樂與旅游的融合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氛圍。政府聯(lián)合相關學者專家,參與到媽祖祭典音樂與旅游融合的開發(fā),整理挖掘并生動呈現(xiàn)媽祖祭典音樂文化,對優(yōu)秀的項目和企業(yè)給予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并對湄洲島的服務人員進行集中培訓,提高綜合素質能力的同時有效講解,進一步宣傳湄洲島雄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此外,還要起到監(jiān)管作用,在保護珍貴的媽祖祭典音樂文化資源基礎上, 防止盲目開發(fā)和粗制濫造,保證旅游的質量和品位,確保媽祖祭典音樂與旅游融合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以湄洲媽祖祭典音樂文化旅游資源為基礎,結合市場需求,挖掘其旅游價值等進行深層次的旅游產(chǎn)品提升,從音樂觀賞到音樂文化體驗、開發(fā)音樂工藝品等,推動湄洲媽祖祭典音樂文化內涵的發(fā)揮和延伸。湄洲媽祖祭典音樂中的胡琴樂器,構圖飽滿奢華,雕刻精美細致,可以為旅游紀念品設計提供參考;媽祖祭典音樂中胡琴類樂器為了擴展音區(qū)應聲腔的要求,其樂器的定弦在樂隊中形成了銜接弦、交叉弦關系,從一定意義上降低樂器演奏技術難度,為旅游中體驗式音樂活動提供了可能;其音樂的方言性特征,為用“樂器說話”提供了實踐理論依據(jù),為旅游中的體驗式音樂活動增加趣味。媽祖祭典音樂中莆仙十音的音樂旋律結構、 奏法特征、曲調風格等方面生動地表現(xiàn)了海浪起伏等海上景象,在旅游體驗中引發(fā)媽祖子民與海洋生態(tài)和諧共生的精神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