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持續(xù)推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成為教育領域的重點話題,而美育則是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重點內容。小學美術鑒賞課是提高學生藝術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教師應予以美術鑒賞課足夠的關注,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小學美術鑒賞教學融合的策略。基于此,文章以“有生命的石頭”的教學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圖像轉向”;美術核心素養(yǎng);小學美術鑒賞課
作者簡介:唐晨怡(1992—),女,江蘇省常州市龍錦小學。
在新課改實施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將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學重點。為此,小學美術教師需在教學實踐中引入先進的教學策略,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興趣愛好,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案,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圖像轉向”對小學美術鑒賞課的意義
“圖像轉向”為藝術史家米切爾提出的藝術概念,又被譯為“圖畫轉向”?!皥D像轉向”的概念源自羅蒂的“語言轉向”,但“圖像轉向”不是對摹仿和再現理論的簡單延續(xù),而是針對圖像的一種后語言學、后符號學的重新發(fā)現,是一種視覺、機器、制度、話語、身體和比喻之間的復雜互動。在小學美術鑒賞課中應用“圖像轉向”,即借助圖像刺激學生的視覺,促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探究藝術作品,收獲豐富的情感體驗,感受經典藝術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形成獨特的藝術感悟。小學美術課本與圖像關系密切,教師可以借助圖像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素養(yǎng)[1]。
此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還需引導學生構建完備的知識體系。但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發(fā)展不均衡,許多學生難以借助專業(yè)術語描述自己內心的感受,對美術作品的鑒賞會因此難以順利進行下去。針對此現象,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其他方式進行表達,如鼓勵學生通過手工作品及圖畫完成內心感受的抒發(fā)[2]。
因此,小學美術鑒賞課中,教師需對圖像的重要性形成清晰的認知,明確在小學美術鑒賞課中應用圖像的現實意義,依據“圖像轉向”理念開展教學,以圖像為基礎,將教學內容以直觀、具體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在這樣的美術鑒賞課上,學生不僅可以順利完成美術作品鑒賞,提升藝術素養(yǎng),還可以掌握欣賞圖像的技巧,提升綜合能力。
二、在小學美術鑒賞課上實踐“圖像轉向”的教學策略分析
(一)合理制訂鑒賞教學目標
美術鑒賞包括文化理解、審美判斷等部分,在小學美術鑒賞課上,教師應將學生審美判斷能力的提升作為重點。為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針對美術作品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為學生充分發(fā)展思維能力提供一定的空間,并在此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而且學生發(fā)表的見解無須具備高深的學術用語,清晰表達自身內心真實想法即可。在剛開始表達時,學生可能難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鼓勵學生嘗試用幾句話說明自己看到美術作品后的感受。教師還可將學生劃分為多個活動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活動,交流彼此對美術作品的看法。此外,教師還可收集學生針對美術作品做出的評論,從中選出最佳評論內容,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美術鑒賞熱情[3]。
筆者在開展“有生命的石頭”美術鑒賞教學時,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1.帶領學生了解石頭在人類生活歷史和文明進程中有怎樣的作用;2.帶領學生欣賞不同時期石頭藝術作品的特色和造型特點,了解石頭藝術的相關知識,感受石頭藝術作品的文化藝術價值;3.帶領學生了解石頭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4.組織學生制作簡單的石頭藝術作品。
(二)巧用趣味導入
良好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極為重要。小學生較為活潑好動,喜歡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對于單調乏味的講解教學興趣不大。因此,在開展小學美術鑒賞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圖像轉向”理念,巧用多種元素進行趣味導入,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與學生展開高質量的溝通與交流。
筆者在開展“有生命的石頭”美術鑒賞教學時,便依據“圖像轉向”理念,借助“石”這一漢字進行導入。課堂伊始,筆者說:“聽說我們班的同學特別聰明,今天老師想考一考大家,你們知道與‘石’字有關的成語有哪些嗎?”在學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成語后,筆者繼續(xù)引導:“看來帶‘石’字的成語實在是非常多,石頭真是與古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啊?!惫P者順勢出示“石”這一漢字的象形字圖片,并詢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在前面的鋪墊下,學生很快認出這是“石”字,于是筆者又展示了三張圖片并繼續(xù)進行引導:“同學們,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賦予石頭生命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三張圖吧。”隨后,筆者講解三張圖的內容,介紹古代人民如何通過簡單打磨石頭制造捕獵的工具和生活的用品。由此,學生對石頭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
(三)給予學生鑒賞引導
小學階段的學生難以對文化底蘊豐厚的美術作品形成全面的認識,也可能無法正確認識教學內容[4]。而且在剛剛參與鑒賞教學活動時,學生會以自身情緒為依據描述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看法。以教師視角出發(fā),學生提出的這些觀點、意見會較為幼稚,但教師需以正確態(tài)度面對學生的想法和觀點,并予以學生鼓勵及支持,鼓勵學生全面分析、鑒賞美術作品,讓學生愿意也能夠表達自己對鑒賞作品的看法,并在表達過程中形成更為全面的認知。與此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從多視角、多層面出發(fā)分析問題,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鼓勵學生從情感表達、技法、色彩、風格等諸多視角出發(fā)深入賞析美術作品。簡言之,美術鑒賞的過程實則是學生個人對于美術作品產生個人感受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急于否定學生,而應不斷進行引導。由此,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會在鑒賞過程中不斷完善。
然而,在學生嘗試鑒賞石頭藝術作品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鑒賞過于主觀,學生通常以自己主觀意識、個人喜好為依據做出評價,進入美術鑒賞的誤區(qū),但這也是學生必須經歷的學習過程。于是,在學生嘗試鑒賞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從款式設計、色彩搭配及實用價值等角度出發(fā)評價藝術作品,借助正確的溝通及引導方式拓寬學生的鑒賞視野,幫助學生掌握美術作品鑒賞方式,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藝術素養(yǎng)。在學生評價結束后,筆者主動引導學生道:“你說得對,但是可以針對這一作品的色彩搭配再展開深入的思考。”由此,不僅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增加了,學生也可以準確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更順利地掌握鑒賞美術作品的技巧,提升審美素養(yǎng)。
(四)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美術鑒賞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精神層面活動,在美術鑒賞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收獲諸多感受,發(fā)展多項思維能力,因此,教師理應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小學美術鑒賞課的質量,讓美術鑒賞課真正發(fā)揮作用??紤]到小學生社會經驗不足,且身體發(fā)育尚未完全,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美術作品時,應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美術鑒賞活動中保持熱情和專注度,并在鑒賞過程中逐步積累社會經驗和情感體驗[5]。為此,教師可適當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展示圖像及播放音樂等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筆者在開展“有生命的石頭”美術鑒賞教學時,先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木魚石的傳說》這一音樂作品,學生隨即被美妙動聽的音樂作品所吸引。在播放此首歌曲后,筆者向學生提出問題:“歌里為什么說石頭會唱歌?它為什么能給勇敢者以智慧,給勤奮者以收獲,給懦弱者以堅強,也能給善良者以歡樂?這石頭里究竟隱藏著什么?有著怎樣的秘密?石頭是有生命的嗎?”這一系列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及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參與美術鑒賞活動。
(五)融入相關文化內容
提高教學效率的一項重要策略,便是在美術教學活動中融入相關文化內容,如此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美術作品形成全面的認知,讓學生客觀、全面地解讀美術作品,還有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美術鑒賞方法,學生能夠由此獲得鑒賞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帶領學生鑒賞美術作品時,教師還應適當講解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代,以及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境,幫助學生了解美術作品背后的故事,推動其深入參與鑒賞活動,形成良好的審美素養(yǎng)。
在開展“有生命的石頭”美術鑒賞教學時,筆者先展示了泰國石頭建筑的圖片,并對學生說:“同學們,老師今年去泰國旅游了,泰國的玉佛寺金碧輝煌,非常美麗。但在這個建筑里面,最讓我感興趣的是走廊上的柱子。你們仔細地觀察一下這個廊柱,上面鑲嵌的是什么呢?”與此同時,筆者將圖片放大,引導學生觀察細節(jié)圖,由此學生會逐漸意識到石頭的重要作用。隨后,筆者利用微課讓學生了解石頭的歷史,并告訴學生:“金屬工具出現以前,遠古先民使用天然的石頭做工具,后來學會了將天然的石塊打磨成更考究的工具,考古學家將這一時期稱為‘石器時代’。”與此同時,筆者出示了原始石器、石斧、石犁等的圖片,讓學生按照出現時間給這些石頭工藝品排序,并且引導學生思考排序的理由。在學生對石頭工藝品有所了解后,筆者出示世界上著名的石雕作品的圖片,包括樂山大佛、非洲石雕、智利巨石像、石象、巨石陣等,帶領學生欣賞,加深學生對石頭工藝品的色彩、造型、內容等的了解,并以此為基礎鼓勵學生感知、評價所鑒賞作品,在潛移默化中推動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形成。此后,筆者利用微課,引入與石頭工藝品有關的課外知識,并將重點和難點知識標出來,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然后對石雕作品進行鑒賞及分析。
(六)優(yōu)化鑒賞評價體系
在開展小學美術鑒賞教學時,教師需重視鑒賞評價體系的優(yōu)化,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為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為此,教師需明確評價標準,健全評價體系,明確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也需要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從中積累經驗,獲得能力的發(fā)展。
在開展“有生命的石頭”美術鑒賞教學時,在學生充分了解與石頭相關的知識后,筆者便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材料,鼓勵學生自主完成石頭藝術品創(chuàng)作,為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提供充足的空間。在學生創(chuàng)作完成之后,筆者組織了班級內的展覽活動,并鼓勵班級內的學生參與最佳藝術品的投票評選。評選過程中,筆者還隨機選取了幾名學生,讓他們闡述自己對某件作品的看法。由此,學生不僅對相關美術知識、美術作品產生了深刻的印象,也對欣賞圖像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結語
綜上所述,美術鑒賞作為小學美術教學活動的主要構成部分,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積極探索提高美術鑒賞課教學質量的方式,以滿足新時代對于美術教學的高要求?;诖?,教師需重視“圖像轉向”的教育價值,將圖像作為切入點,推動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邵元燕.小學美術欣賞課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08):172-173.
[2]林大汕.美術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美術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0):111-112.
[3]王國照,陳蔚.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美術鑒賞教學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05):164-165.
[4]王燕.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美術鑒賞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3):246.
[5]房晶晶.發(fā)現美,欣賞美:小學美術鑒賞教學策略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07):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