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歲
梁雨涵在自我介紹時說自己是個爽朗的急性子,但我從她的聲音與文字間捕捉到的全是細膩乖巧的一面,或許是因為我們在聊可以讓她一秒鐘變清靜的文學。
和大多數人一樣,梁雨涵的啟蒙讀物是《安徒生童話》,但她對文學的愛好像是天生的,五六歲時靠著拼音費勁地囫圇讀《安徒生童話》,即便一知半解,都覺得玄妙有趣。而長大一點,更是在閱讀中體會到人生百態(tài)的哲理,獲得人生初成長:比如總被人際關系和別人目光困擾的她,因為讀到“管他熙熙攘攘陽關道,我偏要一條獨橋走到黑”和“主角怎么會在意路人的想法”,便學著尋找自我、樂觀寬心一些;再比如她讀到《燒不盡》里主角寫給小女孩的信:“這世間的種種苦難,一如地球上的風浪、陰霾、寒冰雨雪。而我們的意志,便是天上的星辰??嚯y能遮擋我們的光芒,但永遠不能真正地毀滅我們”,也會“嘩”一下心頭明亮,熱淚盈眶之余再對生活中的糟糕多幾分堅韌與勇氣??傊莻€“聽書勸”的聰穎女生。
看得多了,自然會想寫,她的寫作必殺技是代入與共情。早在小學寫小兔子給大兔子買胡蘿卜的看圖寫話,梁雨涵瞥一眼黑白圖片,便能下筆如有神。她代入了自己給媽媽買東西的場景,再故事化一下,寫小兔子穿著青草裙在路上給鴨子先生指了路,又在菜市場和兔子阿姨還價……直到現在,她寫小說都會現場演繹,偶爾被爸媽看到會被說“神經病”,但她沉浸其中,慢慢地還喜歡上玩兒配音、讀一些網友分享的文案訓練自己的語感。
雖然喜歡,但有時她也會覺得寫作挺難的,家長的不理解和偶爾的靈感枯竭都讓她焦頭爛額,但每當她將自己代入一個個故事里,又會重新興致盎然。
不過,雖然堅持閱讀和寫作,梁雨涵對此卻是平常心態(tài),一直都隨心做與之相關的事情,并沒有選擇像許多人那樣去專業(yè)系統(tǒng)地學習,她怕機械的任務感會把這份喜愛磨滅、變得不純粹。
所以這一路與文字為伴,她一直在想讀時讀、想寫時寫、還因為寫作加入了一些圈子,認識了幾個年齡相仿的朋友,閑下來也會和他們聊一聊新文章的人物設置和劇情大綱,即便最后沒有寫出來,也收獲了歡樂的過程,這就已然讓她滿足。
就如梁雨涵所說,文學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會滲透進她的生活,即便看過的東西不一定會印象深刻,但總會在某一不經意間泄露出來,她的談吐間也處處透露著自謙、禮貌、乖巧與明事理。我想,她日后的成長一定會像她的文學生涯,日積月累厚積薄發(fā),在平淡的生活里讀寫出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