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魏魏,魯亞蕊,張曉楠,叢 蘭
(威海市中心醫(yī)院電生理檢查科 山東 威海 264400)
癲癇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臨床表現為突然發(fā)生肢體、嘴角抽動、幻聽、幻視等,部分患者在數小時前可預感自己發(fā)病[1]。根據流行病學資料[1],我國癲癇患病率整體偏低,年患病率為28.8/10 萬,1 年內活動性癲癇發(fā)病率為4.6‰,癲癇已成為僅次于頭痛的第二常見神經病學疾病。癲癇有多種類型,根據發(fā)病機制分為全面型、局灶型、全面合并局灶型等,每一種類型的臨床表現不同,十分復雜,主要為突發(fā)性異常運動、精神障礙[2]。癲癇的病因很多,經過常規(guī)抗癲癇藥物治療,約70%的癲癇患者可以得到控制,其中,50%~60%的患者經2 ~5 年治療后可治愈[3]。癲癇的病因復雜多樣,包括遺傳因素、腦疾病、全身或全身疾病,其中遺傳因素是癲癇的重要病因,尤其是特發(fā)性癲癇。研究發(fā)現[4],遺傳性癲癇的某些分子機制是離子通道或相關分子的結構或功能改變。目前,腦電圖和腦CT 是診斷癲癇的重要手段,腦電圖和CT 可以從多個角度顯示大腦功能異常嚴重程度,方便臨床及時確診,并減少誤診病例,在現階段是診斷癲癇的主要方式之一。一般來說,腦電圖研究神經細胞的電生理變化,可以反映大腦的功能狀態(tài)。CT 主要檢查大腦解剖結構的變化,反映了大腦的結構狀態(tài)。在癲癇狀態(tài)下,腦電圖具有癲癇電活動,即棘波、棘慢波、多棘慢波、尖波、尖慢波,陣發(fā)性高波幅慢活動或陣發(fā)性一側異常放電等,在腦電圖檢查中,所顯示的癲癇指標更全面,被臨床作為診斷癲癇的關鍵方式。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腦電圖和CT 用于癲癇患者診斷中的具體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威海市中心醫(yī)院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癲癇患者100 例,其中男性51 例,女性49 例,年齡24 ~65 歲,平均(43.81±5.39)歲;病程為1 個月~15 年,平均病程為(3.54±1.81)年?;颊呔鶎Ρ敬窝芯恐榍液炗喼橥鈺<{入標準:①出現符合癲癇臨床癥狀;②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異常、軀體殘障者;②伴隨其他嚴重疾病者;③中途退出或不配合者。
1.2.1 腦電圖診斷
檢查開始前,指導患者暫時中斷應用治療藥物,使用19 導聯(lián)腦電圖儀(型號:EEG-1200C,廠家:廣州尼高力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頭皮電極按照國家標準設置,實施開閉眼反應與過度通氣測試,判斷儀器是否能夠正常使用。確認無誤后,正式進行腦電圖檢查,診斷標準為檢查結果顯示存在異常節(jié)律改變,部分指數下降,振幅降低,且多不規(guī)則,頻率減緩,呈癲癇樣放電,表現為尖波、棘波、多棘慢復合波形、尖慢復合波形等,局灶型慢波增加,同時波幅變大,慢波伴隨著散射的尖波、尖峰波以及尖峰慢復合波等。當檢查結果表現為能夠明確看到至少兩個異常波,過度換氣后異常波繼續(xù)增加,則確診為癲癇。
1.2.2 CT 診斷
使用GE Revolution CT 機器進行常規(guī)頭部掃描,進入檢查室后,輔助患者取平臥位,雙手放在身體兩側,將頭部放置于枕托內,操作CT 機器實施顱腦定位掃描,掃描范圍為從聽眥線平面連續(xù)向上掃描至頭頂,層厚5~10 mm。
根據患者后期臨床觀察結果,比較腦電圖和CT 診斷異常結果,臨床在對腦電圖檢查結果進行評價時,檢查結果分為廣泛輕微異常、廣泛中度異常、廣泛嚴重異常、局限性慢波、局限性棘波及廣泛性棘波,計算腦電圖和CT 診斷總異常率。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0 例癲癇患者中腦電圖診斷異常率為85.00%(85/100),其中廣泛輕微異常14 例,廣泛中度異常27 例,廣泛嚴重異常5 例,局限性慢波28 例,局限性棘波7 例,廣泛性棘波4 例,正常15 例;CT 診斷異常率為67.00%(67/100),其中異常67 例,正常33 例,腦電圖診斷異常率高于C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顱內腫瘤、腦血管疾病、腦外傷病腦電圖異常占比低于CT,顱內炎癥、隱源性癲癇病因中腦電圖異常占比高于CT,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腦電圖和CT 診斷異常結果比較[n(%)]
表2 腦電圖和CT 病因檢查結果比較[n(%)]
癲癇的發(fā)病機制非常復雜,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與抑制的失衡導致癲癇發(fā)作,主要與離子通道神經遞質和膠質細胞的變化有關。癲癇可見于所有年齡組?,F今,臨床對于癲癇依然存在認識不足等問題,部分學者認為癲癇屬于離子通道性疾病,與離子缺陷有直接聯(lián)系,其中鉀、鈉、鈣通道與癲癇的關系較為明確[5]。癲癇放電與神經遞質密切相關。通常情況下,阻礙性神經遞質與興奮性神經遞質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神經元膜十分穩(wěn)定,但當興奮性神經遞質與阻礙性神經遞質不平衡時,可導致膜不穩(wěn)定和癲癇放電,保持神經元興奮性正常的前提條件為神經元微環(huán)境電解質不存在不平衡情況。在神經元的生存環(huán)境中,膠質細胞發(fā)揮重要功能,當星形膠質細胞對谷氨酸或γ 反應時,氨基丁酸攝取的變化可導致癲癇發(fā)作[6]。癲癇患者主要采取服藥抑制病情,如果病灶位置準確,可以通過手術治療。如果手術和藥物治療無效,可以使用生酮飲食。也可以通過神經調節(jié)來治療。癲癇通常以突然發(fā)作為特征,患者無明顯感覺和不適。該病的發(fā)病時間相對較短,通常患者在5 min 內清醒。同時伴隨頭暈,具有反復發(fā)作性。在病史中,應該詢問患者是否有家族史、出生、生長發(fā)育、腦炎、腦膜炎、腦外傷等病史,檢查身體是否有神經系統(tǒng)和全身疾病的跡象,然后選擇相關檢查,以進一步確定原因,其中腦電圖,尤其是視頻腦電圖監(jiān)測對區(qū)分癲癇發(fā)作和非癲癇發(fā)作具有重要價值。
一般情況下CT 可以檢測癲癇,而腦部CT 檢查是診斷癲癇的必要步驟之一。通過CT 檢查可以判斷患者身體的癲癇性質,同時也方便醫(yī)生知道患者的癲癇發(fā)生部位。最重要的是顯示癲癇的嚴重程度,但不排除例外,例如病情相對特殊或非常輕微,需要使用其他方法來診斷患者是否患有癲癇。金常學等[7]在探討長距離視頻腦電圖(V-EEG)在癲癇診斷中的作用實驗中,對所有患者均使用常規(guī)腦電圖(EEG)技術和長期V-EEG 技術診斷為癲癇。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腦部CT 檢查,將這些患者的腦部CT 檢查結果作為診斷其病情的依據,在診斷的準確率方面,遠程V-EEG 診斷癲癇樣放電高于常規(guī)EEG(P<0.05)。腦電圖與CT 掃描相結合可以提高癲癇的診斷準確率,同時,CT 檢查更有利于清晰顯示病灶位置,對病因進行分析。這是因為CT 重點檢查大腦解剖結構變化,當出現腫瘤、腦梗死、硬化灶等病理改變時,能夠敏感察覺,進而準確查明病因。不過在診斷過程中,CT 確診癲癇的敏感性不如腦電圖,對隱源性癲癇異常檢出率較低,誤診或漏診風險高。
腦電圖是診斷癲癇最重要的輔助檢查方法,通過使用精密電子儀器放大并記錄頭皮上大腦自發(fā)生物電位而獲得的圖形,是由電極記錄的腦細胞群自發(fā)的、有節(jié)奏的電活動,主要分為常規(guī)腦電圖、動態(tài)腦電圖監(jiān)測和視頻腦電圖監(jiān)測。腦電圖記錄的腦活動模式不僅可以解釋癲癇、腫瘤、創(chuàng)傷和退行性疾病等腦疾病引起的局限性或彌漫性病理表現,而且對代謝和內分泌紊亂及中毒等腦外疾病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變化具有診斷價值。腦電圖檢查是檢查腦功能變化的有效方法。由于腦功能的變化是動態(tài)的和多變的,對于一些臨床腦功能障礙患者來說,腦電圖檢查沒有發(fā)現異常,不能完全排除腦疾病的存在。相反,應定期進行腦電圖復查以準確發(fā)現疾病。由于腦電圖可以準確地記錄癲癇發(fā)作期間的分散慢波、棘波或不規(guī)則棘波,腦電圖檢查對于癲癇的診斷非常準確,在對抗癲癇藥物停藥方面具有指導作用[8]。這種檢查方法已被臨床認可用于癲癇的診斷,并具有許多優(yōu)點,如高檢測靈敏度高、檢測率高、無創(chuàng)性等,是一種簡單、經濟性好的檢查方法。腦電圖是這種疾病的最佳檢測方法,可以充分反映患者的病情,是判斷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颊叽竽X物質受損,容易導致腦神經代謝速度變慢,神經傳導速度也相應變慢。在病毒的侵入下,患者身體受到一定影響,特別是大腦運作將發(fā)生改變,進而干擾機體活動,產生一系列癥狀。最早出現的癥狀為非外在表現,即只是腦電圖出現異常變化,此時不干預,隨著病情進一步加重,再出現外在表現[9]。后期,由于病情越來越嚴重,患者由前期的頭暈、嘔吐發(fā)展為認知障礙或精神障礙,采取治療措施后,盡管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可腦電圖仍然難以恢復正常,但相比急性期明顯好轉。可知,癲癇患者的病情與腦電圖之間密切相關[10]。因此,對此類患者進行腦電圖檢查可識別疾病,有利于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腦電圖診斷異常結果高于CT 診斷,CT 診斷病因分析各有優(yōu)勢。由此分析,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腦電圖檢查十分關鍵,直接影響是否能夠及時確診,進而決定接受治療的時間。關于腦電圖診斷癲癇的靈敏度,受多種因素影響,癲癇發(fā)作頻率、患病類型、有無應用藥物等,都將對最后的檢查結果造成干擾。有研究發(fā)現,反復檢查是提高腦電圖靈敏度的可靠方式[11]。在關于腦電圖診斷癲癇的臨床特征中,首要變化表現為彌漫性慢波或者是局灶性慢波,其次是局部棘波;棘波、尖波、棘慢波和棘慢波合成等Lame 放電僅在某些情況下出現;當慢波增加,提示大腦代謝能力減弱,此時處于抑制水平,或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當部分神經元受損時,在神經功能部分被抑制狀態(tài)下,腦電圖提示腦電波振幅降低,頻率減慢;當神經元完全受損時,腦電圖顯示為平波。此外,在整個檢查過程中,可以結合各種刺激方法來改善診斷。常見的刺激方法主要包括過度通風和閃光刺激以及藥物和睡眠刺激。臨床資料顯示[12]。在臨床上70.0%的癲癇患者是通過多種刺激方法聯(lián)合診斷的。此外,臨床實踐中對患者的腦電圖檢查對判斷癲癇病變具有重要意義。腦電圖可以定期檢測患者的正常休眠期,從而更好地了解患者腦電圖的放電情況,有效避免臨床實踐中癲癇的漏診和誤診。然而,在臨床診斷項目中,一些患者在癲癇發(fā)作期間有一些特定放電,而這種特定放電在癲癇發(fā)作期無法檢測到。因此,在這類患者的臨床診斷中,應有效結合患者的腦電圖觀察,并加強對既往病史的觀察,以便做出綜合判斷,提高診斷效果。在對患者進行腦電圖檢查時,應有效排除其他外部因素,以避免假陽性癲癇。綜合腦電圖與CT 診斷的優(yōu)缺點,在臨床診斷中,兩種診斷方法可以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提高準確率。
綜上所述,腦電圖和CT 均能夠診斷癲癇,但腦電圖在癲癇的臨床診斷中應用效果更明顯,能對患者腦電異常放電情況進行觀察,準確觀察患者腦電異常放點情況,有利于臨床診斷準確度提高,可作為癲癇診斷可靠標準,值得廣泛推廣與應用于臨床診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