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名漢 黃允魁 陳月鋒 丁瑞鋒 景全榮 申文龍 趙 博 陳凱康
摘 要: 目前,國內袋栽食用菌液體菌種接種方式以人工和半自動機接種為主,生產(chǎn)效率較低、接種量精度較差、故障率高,尚未達到袋栽食用菌工廠化生產(chǎn)的要求。針對袋栽食用菌液體接種定位難、接種效率低、設備故障率高等問題,研發(fā)了一種可實現(xiàn)自動運輸、定位、夾緊、壓瓶、開蓋、噴射接種、壓蓋、檢測和輸送等工序的袋栽食用菌液體接種裝備,可完成全自動連續(xù)液體菌種接種。該裝備可有效減少人工作業(yè)強度,也可避免開閉蓋時間過長引起的外界環(huán)境雜菌侵入污染,提高液體菌種接種工作效率和出菇質量,實現(xiàn)袋栽食用菌液體菌種的自動化接種。試驗結果表明,接種能力≥3 236棒/h,平均3 256 棒/h(>3 000 棒/h);接種量一致性變異系數(shù)≤1.9%,平均1.72%(<2%);試驗工作56 h(MTBF>50 h)未發(fā)生故障;試驗打孔深度56.3~57.8 mm,平均值57.33 mm;試驗結果均滿足設計要求。在試驗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強度、剛度方面的故障和問題,說明機械部分設計的強度和剛度能夠滿足生產(chǎn)要求,機械性能穩(wěn)定可靠。
關鍵詞:袋栽;食用菌;接種裝備;液體菌種;打孔裝置;噴射裝置
中圖分類號:S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1795(2023)11-0085-08
DOI:10.19998/j.cnki.2095-1795.2023.11.015
0 引言
目前,我國袋栽食用菌生產(chǎn)總量居全球首位,但袋栽食用菌的生產(chǎn)裝備和技術實力較發(fā)達國家仍存在差距[1-3]。袋栽食用菌栽培生產(chǎn)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為接種。食用菌有液體菌種和固體菌種兩種形式,液體菌種因具有菌絲發(fā)育快、適合機械化作業(yè)等優(yōu)點成為食用菌行業(yè)的菌種發(fā)展方向[4-5]。自動化液體菌種接種機械國內尚屬空白,香菇、平菇、黑木耳液體菌種接種大都靠人工或半機械化進行。開發(fā)可靠高效的袋栽食用菌液體菌種接種裝備是當務之急[6-7]。
在袋栽食用菌液體菌種接種裝備研發(fā)方面,日韓和歐美國家在食用菌工廠化生產(chǎn)方面實現(xiàn)了混料、發(fā)酵、接種、覆土、噴水、采菇及清床過程的機械化,主要環(huán)境因素可遠程自動調節(jié)[8-9]。日本北研株式會社、森產(chǎn)業(yè)株式會社和食用菌中心是著名的食用菌生產(chǎn)研究機構,其在食用菌栽培技術裝備研究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韓國通過創(chuàng)新研發(fā)與改進,形成了食用菌規(guī)?;a(chǎn)工廠,韓國平昌郡建成韓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chǎn)基地。
我國對于液體菌種工廠化生產(chǎn)技術和裝備的研究起步較晚, 并且整體食用菌工廠規(guī)模仍相對較小[10-14]。在生產(chǎn)裝備方面,連云港國鑫食用菌成套設備有限公司研制出 GXJZ-Y 型液體菌種自動接種機,可以完成開蓋、接種和壓蓋等一系列作業(yè)工序。但目前國內使用較多的仍然是半機械或半自動化裝備,液體菌種接種技術及裝備仍無法達到食用菌工廠化生產(chǎn)的需求[15-18]。因此,國內急需研究開發(fā)適宜工廠化袋栽食用菌液體菌種自動接種的生產(chǎn)技術與裝備。
本研究設計一種可實現(xiàn)自動運輸、定位、夾緊、壓瓶、開蓋、噴射接種、壓蓋、檢測和輸送等工序的袋栽食用菌液體菌種接種裝備,可有效減少人工作業(yè)強度,避免開閉蓋時間過長引起的外界環(huán)境雜菌侵入污染,提高液體菌種接種工作效率和出菇質量,實現(xiàn)袋栽食用菌液體菌種的自動化接種。
1 總體方案
1.1 接種孔數(shù)量和孔距確定
根據(jù)市場調研情況,選擇菌袋尺寸(折徑×長度)17 cm×51 cm, 充填扎口后尺寸( 直徑×長度)108 mm×420 mm。根據(jù)香菇等食用菌工藝,一般在菌棒上打4~5 個接種孔,常規(guī)4 個。根據(jù)調研結果,本裝備確定4 個接種孔,端部2 個接種孔應盡量靠近端口,防止端口雜菌的侵入繁殖,但離端部近不利于機械打孔和后期貼膜,因為端部的收口,使端部形狀成為圓錐形。綜合考慮暫定種穴分布尺寸如圖1 所示。
1.2 種穴深度確定
種穴深度決定菌種接種面積和分布,將會影響菌種在菌棒中的菌絲生長分布。按照菌絲生長路徑物理長度核算,對于直徑108 mm 的菌棒來講,打孔深度應58 mm 左右。
1.3 香菇液體菌種接種機整體布置設計
按照接種效率3 000 棒/h 的要求,單個菌種接種時間僅有1.2 s/棒,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要完成單個菌種輸送、打孔、接種和貼膜功能是非常困難的。試驗研究,如果4 棒同時喂入, 4.8 s 內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結合每棒需要4 孔接種,則打孔、接種、貼膜需要16 個工作部件同時進行。根據(jù)試驗臺試驗情況,采用壓力平衡罐連接16 個接種頭的方案可行,噴液量(接種量)大小完全可以控制,但要完成打孔、接種、貼膜等工序,接種頭左右移動不方便整體布置,借鑒壓力平衡罐連接16 個接種頭方案,將左右移動更改成上下移動,左右布置打孔頭和貼膜裝置。簡化接種裝備機械結構,采用氣動,機械與PLC 控制結合,配以光電傳感、磁性傳感和激光測距等傳感元件,形成一線布置。在試驗研究基礎上,完成了袋栽香菇接種機整體布局三維設計及樣機試制工作,如圖2 所示。
2 系統(tǒng)部件設計
2.1 菌棒輸送排隊裝置
菌棒輸送采用膠帶傳輸,考慮各工序配合,將輸送膠帶采用3 級傳送,膠帶速度采用變頻調速,膠帶輸送方案如圖3 所示。
無論人工或機械上料,4 個菌棒不可能整齊歸一,為節(jié)約輸送排隊輔助時間,流程上需要增加一個打孔等待工序,打孔、接種、貼膜工作時,排隊工序已將定位好的4 個菌棒等待進入,為防止個別菌棒沒有對齊,排隊工位采用全通道光電檢測智能識別,對每個菌棒到達位置進行檢測,4 個菌棒同時到達指定位置,菌棒前端定位對齊(圖4),4 通道光電同時有信號,在得到放行指令后,定位板才能提升至上位,對菌棒放行,保證4 個菌棒同步進入打孔工序。排隊過程如圖5 所示。
2.2 多組位復合式打孔技術與裝備
16 個打孔沖頭為圓柱形,打孔時如不加以固定,打孔受力時極易發(fā)生偏移和錯位,仿人工固定,將打孔沖頭固定在一個平板上,和氣缸連接做上下移動,滿足打孔和接種要求。由于菌棒為打孔前先行固定,然后打孔,因此打孔裝備需要對打孔沖頭外形尺寸和固定板形狀進行試驗設計。
2.2.1 打孔沖頭設計方案
(1)采用外套筒直徑26 mm、內桿直徑18 mm 組合,外套筒先行切割菌袋固定,內桿再進行打孔作業(yè)??讖捷^大,有毛邊,切割力較大,并且外套筒回位時,帶起菌棒,有時會發(fā)生菌棒偏移,影響接種頭的對孔性。
(2)采用外套筒直徑20 mm、內桿直徑15 mm 組合,外套筒內邊倒角,形成刃口先行切割菌袋固定,然后內桿打孔。外孔徑適中,孔型較小,外套筒刃口對菌棒薄膜有切割作用,孔口光滑。但外套筒回位時仍能造成菌棒偏移現(xiàn)象發(fā)生。
(3)將外套筒改制成菌棒上表面仿形扶持機構,內桿直徑19 mm,并且設計出錐面,仿形扶持機構扶在菌棒表面,確保菌棒在打孔過程中不發(fā)生周向轉動偏移。內桿直接打孔,孔口適中,內桿回位出菌棒后,扶持機構再放行回位,未出現(xiàn)菌棒帶起現(xiàn)象,但出現(xiàn)菌棒受力側向變形。
(4)進一步改進第3 種方案,在打孔和接種工位兩側同時增加氣動定位機構,保證菌棒受壓過程中不向兩側膨脹,避免發(fā)生變形。打孔沖頭設計方案如圖6 所示,打孔效果如圖7 所示。
2.2.2 參數(shù)確定
孔距120 mm、距外端30 mm、孔深65 mm,考慮基料反彈;經(jīng)打孔試驗,最終確定孔徑Ф20 mm。為避免薄膜整片切斷壓入孔底,采用實心孔針+弧形壓板孔前先行定位,減少菌棒變形及徑向偏移。打孔沖頭和打孔系統(tǒng)設計如圖8 和圖9 所示。
2.3 多組定量噴射裝置接種機構
接種裝置分別由定位系統(tǒng)和噴射系統(tǒng)組成,菌棒輸送到接種工位后,采取與打孔工位相同的定位方式,以保證接種噴頭插入后與菌棒打好的孔洞保持同心,以免接種噴頭與培養(yǎng)基料接觸,發(fā)生感染。接種裝置上方菌液緩沖壓力罐,接種時分布式釋放接種壓力,保證接種量的均勻性,接種裝置可一次完成4 棒16 孔均勻噴射接種,三維布置如圖10 所示。在樣機調試過程中對不同接種時間、不同接種壓力進行了試驗研究,優(yōu)化出了最優(yōu)接種參數(shù):接種時間0.25 s、接種壓力0.20 MPa。
2.4 多工位貼膜裝置
菌棒完成接種后,為防止在搬運裝箱過程中基料從接種孔中散落,需要對多接種孔位進行貼膜覆蓋,貼膜覆蓋后,在貼膜機構出口端設置浮動輥組,使薄膜與菌棒表面進一步黏合,防止在轉運過程中薄膜脫落。
貼膜機構采用技術較為成熟的伺服貼標機經(jīng)改進后形成適合菌棒孔穴貼膜的新機構。貼膜機構受結構尺寸限制,不能4 組貼膜機并排,采用每2 組前后錯位布置,形成4 組貼膜系統(tǒng),如圖11 所示。貼膜技術難點在于檢測孔穴位置和多組孔位連續(xù)貼膜。
第1 次采用激光光纖探頭檢測菌棒端部位置,通過算法計算出菌棒第1 個孔穴位置,以及后面3 個孔穴位置,但由于端部封邊位置出現(xiàn)的不規(guī)則,造成檢測誤判,影響貼膜的準確性。
經(jīng)改進,將激光光纖探頭前置到貼膜機構前面,檢測第1 個孔穴出現(xiàn)后預置延時指令貼膜,基本上解決了貼膜的準確性。由于每棒中的孔距一定,第1 個貼膜后,僅靠延時控制就能準確發(fā)出其余3 個貼膜指令。
貼膜設置菌棒高度仿形機構,如圖12 所示,根據(jù)不同菌棒高度自動仿形調整貼膜位置。
2.5 系統(tǒng)綜合智能PLC 控制系統(tǒng)
采用西門子S7-1200 系列PLC 作為系統(tǒng)主控制器,進行數(shù)據(jù)的采集和處理,以及對執(zhí)行機構(電機、氣缸)的邏輯控制等,如圖13 和圖14 所示。
控制信號來自光電傳感信號、磁性傳感信號、延時信號和激光光纖信號等,執(zhí)行元器件為氣缸、電磁閥、氣動閥、步進電機、變頻電機和觸摸屏等。
3 接種參數(shù)試驗
3.1 液體菌種接種量及控制試驗臺接種試驗
對現(xiàn)有試驗臺進行了改進,探索袋栽香菇液體菌種接種機打孔、接種、貼膜工藝路線,進行了不同接種壓力、不同接種時間工藝驗證試驗,試驗臺和試驗結果如圖15 所示。接種優(yōu)化參數(shù):接種時間0.25 s、接種壓力0.20 MPa。
3.2 樣機裝配和調試試驗
完成袋栽香菇接種裝備的整臺樣機試制裝配和工況調試工作后,對整機進行性能試驗。由于整機氣動系統(tǒng)配備的主進氣管路直徑Φ 8 mm,聯(lián)動開機時氣路供氣不足,氣缸出現(xiàn)乏力,后將主氣路管徑增大至Φ 10 mm 后, 各工序工作正常,通過對控制延時,氣缸節(jié)氣閥調整,各工序動作時間疊加等邏輯控制時長的調整和優(yōu)化,在壓縮空氣系統(tǒng)壓力穩(wěn)定在0.78 MPa情況下,峰值接種效率達到了3 520 棒/h,其接種量均勻性、貼膜準確性基本達到設計要求。2022 年10 月,進行了疲勞試驗和性能穩(wěn)定性試驗,如圖16 所示。
對打孔深度、接種能力、接種效率、接種量一致性及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等接種裝備關鍵工作參數(shù)和工作穩(wěn)定性,進行了大量試驗。試驗結果如表1、表2、表3 和表4 所示。樣機試驗結果:接種裝備接種能力≥3 236 棒/h,平均3 256 棒/h(>3 000 個/h);接種量一致性變異系數(shù)≤1.9%,平均1.72%(<2%);試驗工作56 h( MTBF>50 h) , 未發(fā)生故障; 打孔深度56.3~57.8 mm,平均值57.33 mm;試驗結果均滿足設計要求。
4 結束語
本研究可有效減少人工作業(yè)強度,也可避免開閉蓋時間過長引起的外界環(huán)境雜菌侵入污染,提高液體菌種接種工作效率和出菇質量,實現(xiàn)袋栽食用菌液體菌的自動化接種。在試驗過程中,未出現(xiàn)強度、剛度方面的故障和問題,說明機械部分設計的強度和剛度能夠滿足生產(chǎn)要求,機械性能穩(wěn)定可靠。
參考文獻
王溢洋,張國慶,秦嶺,等.塊菌人工栽培現(xiàn)狀及菌根苗培育方法的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通報,2023,50(3):1 245-1 264.
WANG Yiyang, ZHANG Guoqing, QIN Ling, et al. Current statusof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truffle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n preparationmethods of seedlings with truffle mycorrhiza[J]. Microbiology China,2023,50(3):1 245-1 264.
鄭秋樺,聶國添,曾松榮,等.固態(tài)發(fā)酵食用菌渣生產(chǎn)蛋白飼料的工藝優(yōu)化研究[J].飼料研究,2022,45(19):84-88.
ZHENG Qiuhua, NIE Guotian, ZENG Songrong, et al. Study onprocess optimization of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of edible fungus residueto produce protein feed[J].Feed Research,2022,45(19):84-88.
潘子煜,王籽晗.食用菌液體菌種便捷式轉移接種裝置[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中學生,2020(11):24-25.
徐名漢,景全榮,司偉偉,等.食用菌液體菌種接種裝置設計及參數(shù)優(yōu)化試驗[J].農(nóng)業(yè)工程,2015,5(1):51-55.
XU Minghan, JING Quanrong, SI Weiwei, et al. Design and parameteroptimization experiment on inoculation devices of edible fungi liquidspawn[J].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5,5(1):51-55.
楊小兵,馬海萍.食(藥)用菌的快速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食用菌,2007,26(5):19-23.
YANG Xiaobing, MA Haiping. Rapid & 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iqueson edible-medicinal mushrooms[J]. Edible Fungi of China,2007,26(5):19-23.
魏禮文.食用菌菌種液體培養(yǎng)及自動接種的簡易裝置[J].惠州大學學報,2001,21(4):68-71.
WEI Liwen.A simple installation of edible fungus seeds in solution andautomatic inoculating[J].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2001, 21(4):68-71.
王東.猴頭菌的栽培技巧[J].農(nóng)村百事通,2001(3):31.鄧衍領.新型食用菌裝袋裝瓶機在五河縣研制成功[J].脫貧與致富,2001(6):22-23.
田星. 食用菌無菌接種器問世[J]. 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 1997( 6) :46.
宇文軍利. “ 真菌專用接種裝置” 在真菌生產(chǎn)中的應用研究[J].江蘇食用菌,1994(1):2-4.
李健,胡志強,杜忠偉,等.3 種配方栽培樺褐孔菌比較試驗[J].中國林副特產(chǎn),2023(2):25-27.
李巖杰,杜成志,陳英健,等.不同類型平菇菌種培養(yǎng)及生產(chǎn)應用對比試驗[J].食用菌,2022,44(6):47-49.
陳長卿,鄭濤,劉丹,等.袋栽食用菌液體接種機研發(fā)[J].農(nóng)業(yè)工程,2022,12(9):15-18.
CHEN Changqing,ZHENG Tao,LIU Dan,et al.Development of liquidinoculum machine for bagged cultivation of edible fungi[J].AgriculturalEngineering,2022,12(9):15-18.
石志輝,覃培升.竹屑袋料栽培香菇試驗[J].廣西農(nóng)學報,2022,37(4):22-26.
SHI Zhihui, QIN Peisheng. Experiment on cultivation of lentinulaedodes with bamboo chips[J].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e,2022,37(4):22-26.
柳鳳玉,梁曉生,程群柱,等.不同刺孔次數(shù)和數(shù)量對香菇生殖生長的影響[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22(14):30-32,37.
LIU Fengyu,LIANG Xiaosheng,CHENG Qunzhu,et al.Effects ofdifferent times and numbers of puncture on reproductive growth of letinousedodes[J].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14):30-32,37.
張媛哲,李雪姣,楊世麗,等.河北邢臺市食用菌設施高產(chǎn)綠色栽培關鍵技術[J].農(nóng)業(yè)工程技術,2022,42(11):78,80.
曹瑤,李榮春,楊林雷,等.金耳栽培基質物質降解與轉化規(guī)律研究[J].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2021,52(9):2 516-2 523.
CAO Yao,LI Rongchun,YANG Linlei,et al.Regulation on the degradationand transformation of Naematelia aurantialba( Bandoni &M.Zang) Millanes & Wedinmedium[J].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2021,52(9):2 516-2 523.
羅連富. 2 種食用菌菌種接種設備[J]. 中國食用菌, 2020,39(10):46-49.
LUO Lianfu. Two kinds of inoculation equipment of edible fungi[J].Edible Fungi of China,2020,39(10):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