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小學 謝志健
青蛙砍了些竹子,把竹子破開,一根一根地接起來,接起來的竹子就像一根管道架在泉眼和泥塘之間,清涼的泉水順著竹子“管道”“嘩嘩”地流向泥塘,很快就灌滿了泥塘。像這樣由竹筒連接而成的引水設施輸供水的技術,叫作“竹筧引水”,這可不是青蛙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巧妙地利用天然材料的智慧結晶。
竹筧好似山間的血管,既可以把山里清甜可口的泉水送到各家各戶,滿足人們的飲食起居需求,又可以讓山澗溪水順著竹筧奔流而下,澆灌梯田里的莊稼,帶來勃勃生機。
制作竹筧時,我們一般在竹林里尋找筆直粗壯且纖維強度較高的優(yōu)質毛竹伐下,去頭去尾,剔去枝椏,除去里面的竹節(jié),使之平滑。由于毛竹底部粗、頂部細,我們可以以粗管套細管的形式實現(xiàn)承插連接,且吻合緊密。成百上千個竹筒科學合理地連接起來,就能形成一套長達數(shù)里的竹筧引水系統(tǒng),造福一方百姓。
竹筧引水也有缺點,比如竹筒易被腐蝕、易開裂等,但是它就地取材、運輸方便、造價低廉,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在大山里發(fā)揮著作用。
竹筧引水是利用什么科學原理把水從一處引到另一處的呢?在科學中,我們把傾斜放置的竹筧稱為“斜面”,斜面是一種簡單的機械。我們可以用幾個塑料槽搭一個較長的斜面來模擬竹筧引水,當從高處倒下一杯水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水會快速地流向低處,且不會出現(xiàn)飛濺和灑落現(xiàn)象,省時又省力。竹筧引水就是讓泉水利用自身的重力順著竹筧從高處流向低處,方便快捷,且不需要施加人力,從而減輕勞動人民的負擔。
生活在城市里的同學可能對竹筧引水有點陌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斜面的運用。
在山巒疊嶂的地區(qū),工程師和工人叔叔利用斜面原理設計修建了許多盤山公路。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就是通過延長路程從而減小斜面坡度的方式讓汽車輕松地行駛在陡峭的山坡上。還有我們熟悉的螺絲釘,如果把它的螺紋放大,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好像是斜面繞在了鐵釘上。螺紋越密就相當于斜面的坡度越小,我們擰起螺絲釘來就越省力。看來,這簡單的斜面還真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