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圓
有一句話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其實不僅下棋如此,人生亦如此。有時你或因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做錯了一件事,動錯了一個念頭,輕則損名折利,重則積錯難返。為人處世,要謹言慎行,守住口,護住心。
有句話說,禍從口出。
通常我們身體出問題,大體是因為吃壞了東西。但我們?nèi)橇说?,多半由于言語不慎。所以,但凡說出的話,都需反復斟酌。
能不說的,不說。不能說的,一字也不泄露。可說可不說的,最好沉默。
《舊唐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唐代功臣劉文靜,曾經(jīng)與李淵的寵臣裴寂不和。有一次他對弟弟說道:“我有一天會殺死裴寂的!”其實這不過是他酒后失言,逞一時口舌之快。不料卻被劉文靜的一個姬妾聽到,傳到了李淵那里。最終劉文靜就因為這一句不該說的話,獲罪被殺。
《曾國藩傳》中也有一則故事。
曾國藩在打下太平天國后,雄踞東南,儼然擁有半壁江山。這時,湘江名士王闿運來到曾府,他一心尋找明主,想做開國功臣。見面之后,他勸曾國藩不要幫助朝廷,而是擁兵自重,乘機自立,并且要曾國藩以韓信為前車之鑒。
曾國藩見王闿運滔滔不絕,卻始終微笑不語,只是用手指蘸著茶水在桌面上寫了一連串的“妄”字,此時王闿運才恍然大悟,自己犯了大忌。
《周易》中有云: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你說出的每句話,都代表著你的思想。一旦你多言說錯了話,無論是說者無心,還是聽者有意,都易讓自己惹禍上身。
據(jù)《說苑·敬慎》中記載,孔子在參觀周王祭先祖的太廟時,看到臺階右側立著一個銅鑄的人,嘴被扎了三道封條。在這個銅人的背面刻著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边@給孔子以極大的震撼和啟發(fā),并以“三緘其口”教誨弟子。
古往今來,寡言保身的人,實有大智慧。在與人交談時,一定要深思熟慮,切不可輕言妄語。
《呂氏春秋》中有言:“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雖悔無及?!?/p>
意思是,在行動之前,一定要考慮周全,如果莽撞行事,只會給自己帶來遺憾和懊悔。
明朝首輔大臣徐溥,一生嚴于律己。他在書桌上放了兩個裝豆子的瓶子,時刻提醒自己慎行。每當自己做對一件事,就往瓶中投一粒黃豆;相反,行為上有什么過失,就往另一個瓶子內(nèi)投一粒黑豆。這兩瓶豆子時刻提醒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做事前能多方思忖最終的“后果”,就不會在事后去妄想那些不切實際的“如果”。
《三國演義》中,有兩則故事。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為了報吳國奪荊州、關羽被殺的仇,準備即刻啟程,率大軍攻打吳國。當時諸葛亮深謀遠慮,勸他為大局著想,當下最重要的不是報私仇,而是為了江山社稷,先忍辱負重,聯(lián)吳抗曹。但劉備當時被怒氣沖昏了頭,他下旨說,以后誰敢阻止伐吳,定斬不赦,群臣雖知此行兇多吉少,但也不敢再勸諫。
果不其然,由于蜀兵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zhàn)速決,加之入夏后,天氣炎熱,士氣低落,后來劉備為了避暑,在山林中安營扎寨,誰知吳國將領陸遜看準時機,火燒連營七百里,最終劉備戰(zhàn)敗,病死在白帝城。
建安五年,袁紹準備起兵攻打曹操。當時,他手下的謀臣田豐曾勸阻他說,曹操善用兵,變化無窮,不能輕視,最好按兵不動,跟曹操打持久戰(zhàn)和游擊戰(zhàn)。但袁紹太急于求成,結果曹操抓住時機,突襲袁紹布置在烏巢的糧倉,致使袁紹大軍慘敗于官渡之戰(zhàn)。
有一句話說,沖動是魔鬼。
人一生的成敗、得失與對錯,并不在于一時的輝煌,一兩次的意氣用事,就可以讓你功虧一簣。
所以,凡事三思而行,不可莽撞,不可冒失,不可輕率,如此方能不入困境。
《中庸》中有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币粋€人的品德如何,要看他在最細微、最隱蔽、最不易被察覺時的所言所行。
元朝的大學問家許衡,盛夏時經(jīng)過河陽,路上有一棵梨樹,眾人都爭先恐后地去摘梨來吃。
許衡獨自端坐在樹下,安然如常。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吃,許衡說:“不是自己擁有的卻摘取它,不可以?!?/p>
那人說:“現(xiàn)在時局混亂,這棵梨樹沒有主人了?!?/p>
許衡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難道也沒有主人嗎?”
許多時刻,當一個人學會慎獨,不是為了讓別人贊揚,而是讓自己無愧亦無咎。
清代有個叫葉存仁的官員,從政三十余年,甘于淡泊,從不茍取。
一次離任時,僚屬們臨別饋贈禮品,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來。葉存仁見狀將贈品原封退回,并賦詩一首相贈:
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
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還有這樣一則故事。晚清重臣曾國藩,從未因為自己位高權重而謀取私欲。他非常喜歡書法,在擔任兩廣總督期間,有一個縣令投其所好,送給他一本王羲之的書法。
這本書法是宋代《淳化閣帖》的祖本,異常珍貴,價值連城。曾國藩愛不釋手,但后來依舊原封不動地退還給了縣令,并說:“我年過五十,能看到這樣的東西是我的福氣,但不能留下?!辈⒃诋斕斓娜沼浿袑懴掳藗€字:世間尤物,不敢妄取。
有史以來,無論是為官政要,還是平民百姓,最過不了的,是自己的“良心關”;最抵御不了的,是在名利誘惑下的思想松動;最難恪守的,是為人處世始終如一的清白和坦蕩。
做了虧心事,以為神不知鬼不覺;違背了原則和底線,以為天不知地不知;行不正,身不端,以為可以掩人耳目。但最難欺騙過去的,其實就是自己。
慎獨,并非為了得到好名聲,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心安。
人這一生,高明之處,就在于一個“慎”字。
慎言,可避災。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
慎行,可少悔。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慎獨,可心安。多少心虛,皆因缺乏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