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晨,陳建明
(蘇州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視角主義是尼采用來認識世界的方法論,維意志論是源于叔本華而被尼采發(fā)展了的一種世界觀本體論。本文擬對視角主義下維意志論作一初步探討。
視角主義是尼采最著名的哲學理論之一,相對于其“超人”、“權力意志”、“永恒輪回”、以及重估一切價值等理論來說,其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耙暯恰鳖櫭剂x,就是當人們認識外部世界事物的時候,是不可能處于全知全能的視野之中的,總是會被限制在一定的背景條件的視域框架之下。從詞源性解釋上來看,“‘perspective’來自中世紀拉丁語的‘perspectiva’,指‘光學’(optics)。它是由動詞‘看’(specere)加上介詞‘通過’(per)組成,意思是‘看穿’(seeing through)。”[1](P3-4)可以知道,當人們用眼去觀看外部世界的時候,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光”,人眼給大腦所呈現(xiàn)的外部世界畫面實際上是一個平面畫面。但正是因為有了“光”,這個二維平面畫面才有了三維立體感,也就是說,當人們用眼睛認識外部世界的時候,本身就已經(jīng)被限制在了一個有“光”的視角之下。當然,人除了可以用眼觀看世界,還可以用耳聆聽世界;用鼻聞到世界;用舌品嘗世界;以及用肢體感受世界。每一個感受器官都會讓人們處在不同的視角之下去認知世界,而當這些視角全部綜合起來,或許就可以使人更加靠近世界的本質。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器官的輔助,人才可以在不同位置用眼觀察世界的變換,用觸覺感受物體的邊界,使得三維世界的認知圖景可以打破二維視力呈現(xiàn)的畫面,讓人們知道生活在一個真真切切三維的空間之中,而不僅僅是二維的平面。
據(jù)此,當人逐漸積累了關于世界的感受性經(jīng)驗后,就會下意識性的將視角背后呈現(xiàn)的東西在腦中彌補出來,就好像一個正方體放在人的面前,人們雖然看到了正面,卻可以通過以往對世界的認知而彌補出一個正方體背面畫面的狀態(tài)。前提是人們之前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關于這個世界的經(jīng)驗感知,這也是“perspectivism”在國內(nèi)除了視角主義之外,被翻譯成透視主義的原因之一。不過在這里,筆者還是更認同朱彥明教授將其翻譯成“視角主義”而不是“透視主義”。因為一方面做為一個認識世界的個體,無論之前有過多少經(jīng)驗性的知識積累,也不可能完全認知世界的本質。因此,如果用“透視”取代“視角”,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將自我有限性的感受經(jīng)驗,主導規(guī)定了無限性的客觀事實,也就有可能墮入到認識論的唯心方向。尼采本人對此曾有過這樣的解釋:“透視主義只不過是總特性的一個復合形式。我的看法是,每一個特殊的物體都力求主宰整個空間,力求擴展自己的力量(——它的權力意志:),并且推斥一切與它的擴展相違背的東西。但他會不斷碰到其他物體的相同追求,并且最后會與那些與之十分相近的物體達成妥協(xié)達成一致’),——然后它們就這樣合謀權力。而且這個過程將不斷繼續(xù)下去……”[2](P1112)也就是說,透視主義只是一種闡釋外部世界特征的方法,這種方法下的世界是具有多元性的,從每一個體的視角作為起始,不斷豐富世界的解釋,力求達成一種“透視”效果,但絕非是形而上不變的絕對真理。不同的視角下會得出不同的透視性結論,要不斷通過多元的視角去探求世界的本質,這是一個開放性永無止境的過程,一但停止了這種追求,視角主義的內(nèi)涵意義也就不復存在。視角主義的核心應是一種圍繞生命運動而存在的藝術性活動,絕不是一種理性邏輯思辨的概念性活動,是基于尼采“權力意志”存在論本體下的生命開展,它以肯生命為最高目的,以成就超人為導向,最終完成一種生命的“永恒輪回”。這種藝術性的闡釋方法也與以往一切知識上的認識論不同,過去的認識論只在乎對于世界的觀察與認知,而尼采的視角主義認識論除了這一點外,還有著對認識本身的一種視角限制。換言之,視角主義在其之上還有著對認識中一行為本身的透視,它是一種哲學的方法論,而非簡單的認識論。對于世界的透視性認知,是要通過不同生命體下多元性視角去不斷永恒追逐的,在形態(tài)各異的生命視角下,就會有層出不窮的世界認知解釋,最終將這些解釋不斷充實到知識內(nèi)容之中,力求接近那最終的“真理”透視性效果,這才是尼采視角主義的真正內(nèi)涵所在。
總的來說,尼采的視角主義是一種哲學認識論的應用方法,其主要是針對西方世界自柏拉圖主義以來的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批判,因為這種形而上學一但形成所謂的“理念”,就會阻礙人們用于觀察和探索世界的動力,是一種用虛假的理性來壓制本能沖動的做法。在尼采這,對于理性主義那種用所謂的“最高理性”來壓抑、控制甚至取代生命本能的做法,是一種在道德視角上的虛偽、懦弱和膽怯。如果世界因為有生命運動而得到了充分的展開與解釋,那么這種解釋一定是多元化的、不可通約的。
唯意志論(voluntarism)是一種本體論,用以解釋世界萬物構成運作的最終依據(jù)。“意志”英譯為“will”,它是世界上所有事物“意向欲望”的一種動態(tài)表達,與柏格森的“生命沖動”類似,具有“將要”、“慣于”、“志向”、“必定”等意味,是居于最高普遍性的抽象哲學概念。它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的、集體的、人類的意志,更有超出人類理性認知部分,但仍然以人類意識做為基礎模板的抽象意志。唯意志論主張的是人類意識之中意志部分是要高于理性的,并且它是宇宙的本質,特點是把意志自由和道德現(xiàn)象看作不受客觀規(guī)律和社會環(huán)境制約的東西,用意志自由來解釋宇宙和人生的問題。
在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中,所謂“意志”并不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一種心理品質,而是一種“求生意志”或“生存意志”,“這種意志是一種超時空的活動,一種絕對自發(fā)性的“行動”,一種以自身為目的的無止境的永不滿足的欲求,其基本點是求生存,正是這種生存意志構成了世界的本質。”[3](P16)就是這種“意志”利用“理性”做為工具來不斷的滿足自身的意欲,在身體上表達為需要繁衍后代,在精神上表達為滿足“自我”。叔本華在其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開篇就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在他看來,這種“生存意志”并非是一種物體,也不是一種精神,而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宇宙本體。它做為世界的本質是無處不在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意志的表象,意志不但是認識的主體,而且是身體的主體,是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整個世界都是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也就是說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這里就涉及到傳統(tǒng)西方哲學思考思維模式都是習慣將主客二分,叔本華認為當人們認識世界的時候都是不可避免的帶有以主體為前置條件的性質,相對于主體而言,其他所有都可以稱之為客體,并且此時客體也只是僅僅為了主體而表象顯現(xiàn)。如果此時將思維的主體拿走,那么整個形體世界也失去了表達,必然消逝坍縮,因為它只是在主體的感性中表示出的現(xiàn)象。當人做為主體的時候,能認識到的事物概念都是“意志”對于“理性”的一種控制,就是讓“理性”成為“意志”的工具以滿足其無盡的欲望目的。而當事物互相認識的時候,這時候是沒有真正主體的,它們之間只是在時空間隙轉變之中互為主客。因此,當一個人用他僅有的“理性”,可以認知物體,可以解釋社會行為,可以設立抽象概念,但就是無法觸及到真正的絕對主體——“意志”。因為這里所謂真正絕對的主體,它可以認識一切卻不能為一切所認識,真正的主體是不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所以,人是無法用所謂的“理性”去認知真正的“意志”的。叔本華這里用“意志”取代了康德的“物自體”,企圖用“意志”來融合物質與精神的對立。
當叔本華將此唯意志論下貫運用到人生觀上,就得出了意志是世界上的一切罪惡和痛苦的根源。這樣的結論對于人類的個體來說,其最終結果是什么?無疑是走向死亡。無論生存意志多么強大,最終仍是死亡取得勝利,這是無法改變也無可爭議的事實,這也是其痛苦人生觀和悲觀主義的源頭所在。叔本華曾說:“人生就如一場游戲,人們滿懷信心地在爭取幸福的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但孰不知,這正如貓在吃掉老鼠以前對其先玩弄一番一樣,老鼠滿以為是一種快樂的游戲,到最后終將明白,自己必被貓吃掉,這是不可避免的命運?!盵4](P32)正是由于“生存意志”的連綿不絕,不斷轉移變化并且永無滿足,所以生命的痛苦也將永無終結之日。叔本華吸取了佛學中的相關思想,認為擺脫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要不斷用“理性”否定的方法去對抗“生存意志”,棄絕這種毫無根據(jù)、沒有目的、無盡追求,永不停息的欲求沖動。人的“理性”只能認識現(xiàn)象,而對于“意志”的本質只能通過神秘的直觀,在這種直觀中才可以達到對“意志”的體悟,此時主體與客體已融為一體,即是“意志”在這里自己認識到自己,最終達到無欲的境界。否則,人將會永遠沉溺在生命的苦海當中,世間所謂的快樂,都是短暫的麻痹痛苦的瞬間,這場充滿漫長又痛苦的生存之夢,將永無停歇之日,人生就像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像鐘擺一樣來回擺動而已。
毋需置疑尼采是繼承了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但卻又區(qū)別于叔本華的單純的“生存意志”。在世界本體論的構成角度上來看,尼采遵循著叔本華的唯意志論立場,并且對其做出了高度的肯定,贊同叔本華用一種神秘的感性直觀去體驗“生存意志”。這樣就取消了先驗世界與經(jīng)驗世界的二分對立,使得人們對于理性規(guī)定的世界規(guī)則產(chǎn)生懷疑,從而得到世界萬物都離不開我的“意志”。但尼采的唯意志論不僅僅限制于此,他不把“意志”世界當作超出現(xiàn)象世界以外的超驗世界,而認為“意志”即存在于現(xiàn)象世界之中?!吧嬉庵尽焙汀皺嗔σ庵尽毕啾?,前者只是一種低級的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后者則是一種高級的人生追求欲望。相比較叔本華將這樣的“生存意志”應用在人生觀上,從而走向悲觀主義的消極虛無;尼采則是另辟蹊徑,將“權力意志”看成一種積極生命動力,表達為世界之中的萬事萬物都有著一種尋求自我成長,要求統(tǒng)治一切的“權力”追求欲望。盡管最后生命仍然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但是在其生命的過程中卻獲得了自我規(guī)定世界的價值,將叔本華的人生的悲觀轉變成了人生的悲劇。
尼采究竟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在繼承了叔本華的“生存意志”之后,又創(chuàng)新成“權力意志”?答案就是尼采的獨特的視角主義方法論。當人在思考任何一個外界對象時,必然會被限制在某一種背景視角之下,所以最后得出的理論必然是事物全貌的某一個視域角度下的,是不可能完全正確的,叔本華的“生存意志”如此,尼采的“強力意志”亦如此。當叔本華在談論世界只是我的表象,我的“生存意志”之時,實際上他已經(jīng)被理性思維限制在了一個視角之下。盡管叔本華極力想要脫離這樣的視角,以達到近乎“上帝之眼”那樣全景視域,但是作為一個有限的個體是無法達到的,最終只能落入所謂神秘主義的“感性直觀”。
總的來說,在叔本華可以表達的理性部分,其“生存意志”只是以一種自然生命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經(jīng)驗總結,只是被限制在自然生命過程中的理性表達。難道世界之中萬事萬物的存在都僅僅是為了滿足生存的欲望嗎?難道世上沒有為了否定生存欲望而存在的事物嗎?叔本華本身自己的那類似佛學般的否定“生存意志”,最得到生命的涅槃和清凈,難道不是“生存意志”的另一種結果表達?其實叔本華在敘述他所謂的“生存意志”的時候,是已經(jīng)把自己放在了一個超越全人類的視角之上,甚至凌駕于全世界萬事萬物的視角之上,以自己所觀察到的一些現(xiàn)實中的表象,企圖推出其背后概念性的真理。且不論這個世界本身是否真的存在某種意向性的目的,或者欲望性的運動。就算假定這樣的理論是有的,但對于一個有限的個體來說卻是無法全方位表達完整的,也是毫無意義的。個體甚至都不能完全表達完整自身的內(nèi)在,又怎么能去規(guī)定世界是目的和意欲呢?
尼采在這個方面顯然比叔本華洞徹的更深,他敏感的察覺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權力意志”主體是圍繞著人類而展開,但是他并沒有找到正確的途徑,只是從一個唯心觀念的“意志”跳入了另一個唯心觀念的“意志”之中。當尼采大談世界的一切都是“權力意志”的分化,追求食物的意欲、追求繁衍的意愿、追求權力的意向、追求控制事物的意圖等等時候,其實他比叔本華的視角更為狹窄,卻得出了與叔本華一樣的最終世界本原性的答案。尼采“權力意志”的視角是偏向“人類中心論”的,而“人類中心論是一種相對主義的觀點,它主張認識要以人類特性為轉移,不存在超越人類特性的純客觀認識。”[5](P20-22)因此,當尼采將視角限制在人類社會的一些道德和規(guī)則上時,卻得出了超越人類特性的純客觀認識,也就必然會出現(xiàn)理論上的矛盾。這種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二律背反,尼采只有設立出他的“超人哲學”信仰,才可以勉強在邏輯層面上得到自洽。
簡而言之,尼采的“權力意志”是站在自然人類價值觀的視角下所得出的一種結論,但他卻把這種片面性的理論結果,推用到世界萬事萬物上去,這顯然是不合理的。盡管在人類世界中,大多數(shù)人在追求控制世界的力量、追求社會至高的權力,但也不能代表所有人都是有著這樣的追求,更不能代表所有生命都是這樣的追求。當視角從個體窠臼拓展到世界的舞臺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看似個體追求自我的超越,追求至上的力量,其實都是為了之后世界能變得多姿多彩。只是個體在生命的周期內(nèi)還不自知,因為個體終究是有限的存在,而世界才是無限的舞臺。
綜上所訴,視角主義既是一種認知事物方法,也是一種哲學反思的方法,是必須要從生命當下的視角中才能展開的,“世界的樣子必然是從生命視角上顯現(xiàn)的樣子?!盵6]視角主義本身也是限制于生命視角之下,只有生命體才有擁有所謂視角的背景。當下最為顯著的視角主義也只是站在人類生命下相對而言顯現(xiàn)出視角。這么說起來視角主義就有點近似于相對主義,但它絕不是相對主義。因為尼采的視角主義是從批判過去那種形而上學的唯實論而來,堅決不承認世界有一個同一性的“理念”預設,并且也不會同意相對主義最后得出的結論:即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價值對錯,只有立場不同帶來的結果。[7](P36-40)視角主義只是提供人們一種認識世界與自身的方法,并不給出最終的結論。而結論是需要無數(shù)生命不斷前赴后繼的去發(fā)掘詮釋的,是一個開放性的思考過程。這種方法論是可取的,但如果當將其運用在唯意志論上時候,就會出現(xiàn)戲劇性的偏差,因為在唯意志的本體理論中,“意志”是優(yōu)先于理性的存在,但視角分析是要基于理性的認知能力,這就必然導致用此方法得出的“意志”本體墮入神秘的虛無主義,所誕生的一切理論也一定是浮在空中的夢幻樓閣,是經(jīng)不起歲月的磨礪與歷史的迭代的。
唯意志論的概念是叔本華最先使用并發(fā)揚起來的,尼采的思想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不過在尼采的中后期,他卻用視角主義的方法創(chuàng)新超越了叔本華的“生命意志”得到了所謂的“權力意志”。但是,這些理論在本質上仍然是空洞和虛構的形而上學理論。視角主義是一個較好的思考世界與認知事物的工具方法,但它絕不能應用于所謂意志論的本體思考中,這樣只會得到一個懸隔天空的烏托邦夢幻知識大廈,應將其用在現(xiàn)實具體事物的研究與發(fā)掘之上。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才有可能將其上升到一種人生世界觀的信仰,與哲學認識論互為表里、彼此成就,共同構成了視角主義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