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對符號化法權的語義學解析*

        2023-03-12 20:08:42張之滄
        國外社會科學前沿 2023年1期
        關鍵詞:法權符號化權力

        張之滄

        “語言從我們的生命伊始,意識初來,就圍繞著我們,且與我們智力發(fā)展的每一步都緊密相關”,沒有這些表達人類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或客觀知識,就沒有人類文明的進化。尤其是今天,若離開由語言發(fā)展而來的信息化、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就幾乎不會有社會的存在和進步。然而,語言也必然一如其他事物都存在著內(nèi)在的矛盾和沖突。具體而論:一是語言作為人之感覺經(jīng)驗的表達,有其表面性、非本質(zhì)性、局限性和可錯性;作為抽象符號,與具體的感覺、心境和指謂對象之間存在差異性和矛盾性;作為約定俗成的產(chǎn)物決定其很難具有本質(zhì)性和一般性,而且一經(jīng)使用就會帶有使用者的動機目的、權力意志和個人認知,且常常會淪為流言蜚語。二是語言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會進入不斷豐富和多樣化的過程,以至今天,整個人類語言從最初的“咿咿呀呀”發(fā)展到全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數(shù)以千萬計的語種、言語和文字;使得語言從最簡單的信號依次演化為話語、文字、符號、數(shù)字和編碼等日益抽象的形式。正是通過這些形式使得全部語言都可以通過大數(shù)據(jù)或信息編碼獲得統(tǒng)一。既然語言和指謂之間存在諸多矛盾,那么屬于法律范疇的重要概念“法權”,也就必然擁有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矛盾。

        那么,究竟何謂法權?何謂符號化法權?符號化法權所涉及的法律、權利和符號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關系和矛盾?在日常的社會實踐和法律實踐中如何保障公民應該享有的那些被制度化、權力化、法律化、文字化及主觀化的權利?如何正確闡釋現(xiàn)行法律、宏觀權力、國家機器、微觀權力與公民權利的緊密關系?解答這些問題當然需要理論界通過對符號化法權的深入剖析,厘清權力和權利之間的辯證法;揭示權力異化和符號化法權對公民權的吞噬作用;遏制符號化法權對人們慣常享有的生命權、生存權、政治經(jīng)濟權、思想言論權等諸多人權的消解作用。而在現(xiàn)實中要想切實維護和保障公民權利,盡可能少地出現(xiàn)冤假錯案,關鍵就是要立足社會實踐驅(qū)除權力異化,轉(zhuǎn)變法律觀念,阻滯宏觀權力對司法和執(zhí)法實踐的干預,消除司法腐敗和知法犯法,消解語言符號的形式結構;認清法權本質(zhì),遵循法權演變規(guī)律,不斷思考、校正和踐行法權文本,使其能夠更多地反映人的本性和公民權益。

        一、符號化法權對權利本質(zhì)的疏離

        現(xiàn)實中有關法律制定、案件的審理、判決、執(zhí)行以及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等,無疑都是人們所關注的最嚴肅、最嚴謹和最重要的大事。也正因這些大事都與法律緊密相關,才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與法律實踐中,對法律文本普遍持有至真至善和公平公正的形象與期待,卻較少覺識一切法律文本作為一種符號化的形式固有某種抽象性、權力性、經(jīng)驗性、主觀性和功利性。結果,由于許多人都對語言符號的意義持本質(zhì)主義和客觀實在的偏見,將其和指謂對象完全等同,既沒有區(qū)分指謂對象固有的“在場與變動、應然和實然之間的區(qū)別”,也不懂得眾多“關于或然性事件的命題可以為與之相偏離的經(jīng)驗所證偽并做出相應的改變”。1[德]萊茵荷德·齊佩利烏斯:《法哲學》,金振豹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10 頁。以至機械地將滲透著社會權力、公眾意志、個人體驗、心理認知、個性偏愛、主觀想象和自私動機的符號法典都作為信仰和判斷的權威依據(jù),致使許多規(guī)章制度、法律條文,特別是法官在諸多案件的偵查、公訴和審理中,基于“口供文字”或某些描述性、經(jīng)驗性的“客觀事實”或“白紙黑字”進行的判決總是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冤假錯案。那么究竟怎樣才能避免這類悲劇性事件呢?顯然,從理論上以及從語義學的層面,對符號化法權的概念、異化現(xiàn)象及其對公民權利的消解和偏離作用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探討和批判,至關重要。

        至于何謂法權,作為階級社會、國家形態(tài)、宏觀權力、天賦人權和自我意識的產(chǎn)物,作為日常生活和法律實踐中依據(jù)某種實效和規(guī)范對人類行為發(fā)出的一套規(guī)則和法令,早在康德時代就對法權的本質(zhì)特征、價值功能從理論高度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指出,法權概念反映的是人際間的一種實踐關系和行動準則。只是這種準則既要能夠保證行動雙方都擁有自由,又要能夠使得雙方的自由行動“按照一個普遍的法則保持融洽一致”。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保證每一個“放任自流或是胡作非為”的人,都能夠根據(jù)一種普遍法則自由共存而不是相互侵害或阻礙呢?這就需要依法行動。如此,用法律文字規(guī)定和固定的“法權”形式就應運而生。

        當然,作為法律和權利相結合的法權,最早的符號化及其顯現(xiàn)的特殊性和階段性,當數(shù)代表人類原始時代的各種社會關系及法定權利的圖像、圖騰、木雕、泥塑、桃符或人的特定行為和姿態(tài)。進而是代表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諸多政治權力和法律、權利象征的石像、浮屠、臺階、腰帶、笏板、朝服、令牌、頂戴、花翎、玉璽、勛章等具有權威性和象征性法權形式的物化符號。誰擁有這些對象符號,誰就擁有某種權利或權力。只是這些圖像反映了符號化法權的最初形式和外在形象,以及法權之指謂的實在性、普遍性、形式性及由此帶來的利于交換、傳播、操作等方面的實踐價值和特征。隨著文字的出現(xiàn),人類對法權的符號表達就日益文字化和數(shù)字化。在這里,從皇權到各級權力通過文字符號傳遞的“圣旨、文書、文件、憲法大綱、法律文本、命令、書信”,賜予的“官階、謚號、封號、職稱、頭銜、旗幟、招牌”,制定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證書、廣告、商標”,簽訂的“契約、合同”等無一不是法權的符號化。以至現(xiàn)實中的諸多權利及與之相應的“各種權力只應看作是概念的不同環(huán)節(jié)”。

        換句話說,盡管一切法權都應該反映社會現(xiàn)實,代表公民權益,表達真實人性等與人類生存狀態(tài)緊密相關的方面,然而由于人類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語言作為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思想工具,總是具有一種內(nèi)化外部世界為己內(nèi)一部分或一構成形式的能力,結果也就自然地將自在存在的“天賦人權”或“社會權利”,在思維或語言主體的作用下,將其概念化、形式化、文字化、符號化和法律化,從原先不確定和復雜多變的模糊狀態(tài)上升到具有確定含義和“本質(zhì)”規(guī)定的符號的高度,將人類的各種權利都用法律文本和符號形式固定下來,從而至少自原始社會部落形態(tài)出現(xiàn)之后,人類便進入一個“依法治人和依法治國”的法權時代。

        當然,這種法權作為“法規(guī)范不只是產(chǎn)生于國家權力的命令,也產(chǎn)生于法共同體的法習慣”。1[德]萊茵荷德·齊佩利烏斯:《法哲學》,金振豹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14 頁。以至法權便與強制手段和權限緊密結合。結果,就使得“法權和強制性權限是同一個意思”。2李秋零主編:《康德著作全集》(第6 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年,第240 頁。如此一來,法權所擁有的這種社會權力和法律性質(zhì)就使得法權中的主角“天賦人權”固有的自由本質(zhì)受到抵制和傷害。由此,人們又想到利用廣義法權,即“公道法權和緊急法權”來調(diào)整或限制強權。前者假定一種無強制的法權;后者假定一種無法權的強制。實施公道法權由公道和良知法庭執(zhí)行,因此公道法權的格言是“最嚴格的法權是最大的不法”。而緊急法權的格言是“事急無法”,即在緊急關頭,一切都服從本能和自然,即便給對方造成災害,也將免于懲罰。因為任何以概念表達的、帶有普遍性的法權總是不能很好地涵蓋一切個別、具體和偶發(fā)性的事件,因此“事急無法”就很自然。

        然而這兩種廣義法權,實際上是將法權劃分為實證法權和自然法權。前者反映立法者的主觀意志,當這種法權在現(xiàn)實中遇到麻煩和矛盾時,判斷和審判它的往往是人的良知,因為僵死的條文難以應對和滿足復雜多變的現(xiàn)實。后者則完全立足于先天原則,因為這是每個人“生而具有的法權”。比如按照《世界人權宣言》,“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這種“天賦人權”不以時空為轉(zhuǎn)移。而實證法權作為“獲得性法權”則是一定社會歷史時代的產(chǎn)物。它因國家民族和權力更替而異。在這里,沒有絕對的公正、平等,只服從財富和權力;只呈現(xiàn)出“法與時轉(zhuǎn),治與世宜”的總體趨勢。如此的法權也就失去普遍效力。特別是在強權政治國家,法權往往只是少數(shù)權貴用來壓迫多數(shù)人和牟取私利的工具。

        這樣的法權,當然就會經(jīng)常地失去公平和正義,以至不能反映、更不能代表廣大公民的權利和意志,因此也就不會受到廣大公民的擁戴和期盼。相反,會經(jīng)常成為壓抑人性、抵制進步的符號依據(jù)和邪惡勢力。它不僅會隱藏著陰謀和欺詐,而且一旦其虛假面紗被撕破,就常常會變成強者赤裸裸的迫害、懲罰或鎮(zhèn)壓。此時也就徹底暴露法權的本質(zhì):“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權力的一切決定都具有法律效力”;權力至上者的統(tǒng)治行為不受任何法律限制。1[英]哈耶克:《經(jīng)濟、科學與政治》,馮克利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424 頁。如此一來,歷史和現(xiàn)實要想真正體現(xiàn)法權的合理性與正當性,恢復法權的真實本質(zhì),就自然要求在人性化或歷史化的現(xiàn)實中,必須喚醒廣大民眾為實現(xiàn)法權的普遍性和總體人性而英勇斗爭。因為殘酷的現(xiàn)實告訴人們:從古至今“正是經(jīng)濟活動和戰(zhàn)爭將人性化現(xiàn)實的實在性,將人類歷史性存在的實在性,構建起來”。2[法]亞歷山大·法耶夫:《法權現(xiàn)象學綱要》,邱立波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年,第266 頁。使人們通過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宗教的多種途徑變成真正的法權主體,而不是使法權只是任人曲解、無視和宰割的一紙空文。

        事實上,人類歷史演變的趨勢和經(jīng)驗也表明:一切法權都會終結于公民、社會和政治的主性與奴性、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法;都會超越階級斗爭和國家權力達及公正和澄明;使法權主體“在法律活動中,必須從各種非法律性的利益中獨立出來,如同他必須從訴訟當事人的非法律性的性格中獨立出來一樣”。3[法]亞歷山大·法耶夫:《法權現(xiàn)象學綱要》,邱立波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年,第292 頁。使人們通過對法權的透徹理解和維護、通過切實的戰(zhàn)斗、勞作和奮爭,而變成名副其實的法權制定者、法權執(zhí)行者和法權受益者。

        不過,這種法權本性從自然法權向?qū)嵶C法權的蛻變,表明只要存在國家權力或宏觀權力,就不存在純粹法權。盡管法權在人們心中應具有日常實在性和普遍公用性。就其本性而言,“‘法權’現(xiàn)象(就其行為主義的方面來說),應指一個不偏不倚、公正無私的人的干預?!?[法]亞歷山大·法耶夫:《法權現(xiàn)象學綱要》,邱立波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年,第18 頁,第251 頁。在認識或?qū)嵺`欲求上應該反映人類行為的內(nèi)部規(guī)則和實在利益;應該向廣大公民界定權利的真諦,以反映法權本質(zhì)的現(xiàn)實性。然而一經(jīng)上升到法理學或進入社會現(xiàn)實,就會發(fā)現(xiàn):一切“特定法權的內(nèi)容都是由這個時代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等等理念共同決定”。2[法]亞歷山大·法耶夫:《法權現(xiàn)象學綱要》,邱立波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年,第18 頁,第251 頁。不僅其具體內(nèi)容取決于統(tǒng)治者的意識以及與被統(tǒng)治者的相互作用,即便是法權文本的構成意義,即由文字符號表達的“公民權利”也主要決定于制定者或?qū)嵤┱叩膹姍嘁庵竞椭饔^解釋。為此,歷史上的學者對人為法、理想法、自然法、現(xiàn)實法、經(jīng)驗法、分析法、功能法和非功能法等法權形式,都給予林林總總的釋義。也即,在他們看來,有怎樣的經(jīng)濟基礎、社會制度、權力形式、歷史形態(tài)、文化傳統(tǒng)和生存狀態(tài),就有怎樣的法權含義和法權解釋。

        很遺憾,普通民眾并不知曉法權與法律和權力之間的上述關系。只是認為它大多都是權力者進行的文字游戲;他們“所思考和言說的每一件事情幾乎都只是他們此時此刻的一種主觀性表達”。3Hilary Putnam, Realism with a Human Fa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p.106.比如眼下世界性的移民權問題,顯然屬于個體自由流動的自然法權范圍。為此,任何國家都“不能把公民身份作為聯(lián)系同樣合格的公民和非公民候選人之間的斷路器來使用,因為它可能使得對外國人和本族人的執(zhí)法復雜化,及至引起歧視”。4Michael Fix and Laureen Laglagaron,Social Rights and Citizenship: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The Urban Institute,2002,p.21.然而實證法權卻常常否定這種“生而具有的自由法權”,使自身日益遠離人的自然本性,而屈從于獲得性法權。

        也正因法權和現(xiàn)實之間有如此巨大差異,以至在莊嚴肅穆的法庭上,雖然許多法官本意上想依據(jù)“如山鐵證”進行公正判決,結果由于審判行為的政治性、權力性、個人能力的有限性和宗教信仰等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而往往事與愿違,偏離事實,致使審判實踐經(jīng)常是破綻百出。其間,通權達變和主觀議定充滿法庭,使許多判決只是法官“履行公事”撰寫的文本,“其作為可傳達的觀念內(nèi)容,規(guī)范不同于在其中被意識并‘現(xiàn)實化’的心理活動?!?[德]萊茵荷德·齊佩利烏斯:《法哲學》,金振豹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11 頁。此時此刻,使得法權既不是一把判斷真假善惡、是非曲直的標尺,也很少具有嚴密性和嚴謹性。許多情況下都是權力者用來控制民眾或鎮(zhèn)壓“犯罪者”的工具。換句話說,在法律實踐中,由于一切法權終歸是人類思維的升華及主觀意識和語言文字的結合,這樣在強權作用下也就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主客觀分裂、直至真假不分和黑白顛倒,造成法權與公民權益的對立,使法權逐漸失去可信度和效用,并在踐行中形成“權力大于真理和道德”的現(xiàn)實。具體而論:

        其一,不論是哪個領域,只要法權經(jīng)歷了符號化過程,都會滲入政治經(jīng)濟、權力意志、文化傳統(tǒng)、社會關系、宗教精神、倫理道德、情感偏好和意識形態(tài)等多種因素,使法權受到污染,從而不能正確指謂對象,且都具有偏離人性的特質(zhì)。即如布爾迪厄所言:由于那些日益符號化的權利是在特定場域中得到界定的,以至即便是“民主政治的領導人也和專制政治的領導人一樣都是自私自利的,他們都試圖以機會主義的態(tài)度獲得絕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1[美]曼瑟·奧爾森:《權力與繁榮》,蘇長和等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 年,第12 頁。它們不僅充當權力的運載工具,也經(jīng)常由于權力者的擁權自重、擁權自肥和主觀武斷,使得“權力總是呈現(xiàn)出不太合法的特性”。2[法]??拢骸稒嗔Φ难劬Α?,嚴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231 頁。此時的法權自然也就只是服務于統(tǒng)治者的工具,而不是民主權利的武器。這種法權和權利的分離,使得法權日益變成少數(shù)人的特權。這既導致人們的權利觀念的破碎化,也使得法權本質(zhì)被強勁地消解。由此,“它也剝奪了公民們一切共同的追求、一切彼此的關聯(lián)、一切共同協(xié)商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動的機會。”3[德]卡爾·洛維特:《從黑格爾到尼采》,李秋零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 年,第345 頁。

        其二,盡管權利的日益符號化和普遍化,使其在法權實施中變得越發(fā)簡單方便,但也增大了法權符號顯露的虛無性、權力性、主觀隨意性。此時,不僅那些當權者可以針對法權進行肆意地歪曲、篡改、控制和剝奪,那些無權者為了謀取私利也可以肆無忌憚地假傳圣旨,制造假公章、假公文、假文憑等虛假信息、虛假符號,猖狂地坑蒙拐騙。為此,在伴隨法權符號化的同時,那些話語霸權者也就日益增長極權主義,即如拉克勞所言:“西方社會在變成集體主義的過程中,卻同時也在朝著極權主義方向起飛?!?E.Laclau and Ch.Mouffe,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London,1985,p.172.使得在人類歷史上真正能賦予法權以實用意義的主體往往是那些統(tǒng)治階級或獨裁者,而非普通民眾。

        其三,微觀權力也能像宏觀權力一樣利用符號化法權來制約公民的實際權益。比如作為一種符號化法權的“個人崇拜”就往往具有壓倒一切的神圣性。這樣,伴隨高科技的迅速發(fā)展,原本存在于現(xiàn)實場域中各種權利和權力競爭也就日益轉(zhuǎn)化為信息化、符號化和網(wǎng)絡化的權利與權力間的競爭。由此,也使得現(xiàn)實中那些真刀真槍的競爭領域逐漸變?yōu)椤盃帄Z實施‘符號暴力’的壟斷性權力的領域”。5[美]戴維·斯沃茨:《文化與權力》,陶東風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年,第142 頁。結果,凡屬于某一社會階段的法權也總是暫時的、相對的和不斷變化的。當然,就法權的本質(zhì)而言,任何人違法就要受到制裁。因為法權一旦確立,就會超越特權變成一種普遍權力。但這并不能否定法權的工具性。相反,正是法和權的相互作用,才導致社會實踐中的法律條文往往被權力者當作純粹的文字符號,使法權淪為權力的奴婢,經(jīng)常受到權力的蹂躪。正像馬克思所言:憲法只不過是資產(chǎn)階級用來行使權力的招牌;一旦其切身利益受到危害,他們就會“采取一切手段迫使人們尊重憲法,甚至訴諸武力”。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435 頁。

        當然,對法權的認識和評價也有一個接受社會和法律實踐檢驗的過程。因為只有經(jīng)歷社會實踐,才能逐步實現(xiàn)法律條文和公民權利、民主意識與國家政權的統(tǒng)一。很遺憾,在案件審理或公民權的正當維護中,卻有不少法官不去努力避免法律條文的抽象性、僵死性、權力性、主觀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法權文本和指謂對象之間的差異性;總是想不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分析和對法律概念的本質(zhì)性批判,就讓自己還沒有精心解讀的“案件事實”符合已有的包含著權力意志、個人感情、物質(zhì)利益和各種復雜的社會意圖在內(nèi)的法律條文。換句話說,只要法官自私懶惰、傲慢無知或泯滅良心,毫無反思地認定某“案件事實”觸犯權力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就是犯罪,就難免出現(xiàn)冤假錯案,甚至導致公民有冤沒處申,有理沒處講的悲愴局面。正基于此,黑格爾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法的東西要成為法律,不僅首先必須獲得它的普遍性形式,而且必須獲得它的真實的規(guī)定性?!?[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等譯,商務印書館,1995 年,第218 頁。也即必須將符號化和普遍性的法律條文貫穿于具體的案件實施中,使其真正實現(xiàn)內(nèi)容和形式、法律和事實的統(tǒng)一。

        既然如此,衡量法權價值的標準就是看構成法權的各對范疇相互符合的程度。符合程度越大、越真實,就越具有普遍性、公眾性、權威性和有效性。而且不論是何種法權,只有真實性才最具有生命;失真的法權必將是軟弱無力和空洞短命的。而要想超越各種復雜的現(xiàn)實,回歸法權的真實性與合人性,就需要處處著眼人性來思考和表達法權;就需要圍繞修復人性和維護人權進行法權實踐,去除政治權力和話語霸權等外力對法權的干預;就需要考慮法權文本的語義語境的敏感性;從多元性、相對性和變化性高度來思考法權文本究竟“說了什么和在語義上表述了什么”。2[挪]赫爾曼·開普蘭:《自足語義學》,周允程譯,譯林出版社,2009 年,第263 頁。否則再好的權力形式都無法兌現(xiàn)法權的真實指謂。

        此外,自古以來之所以不存在普遍有效和一成不變的法律,就是因為社會變遷總是體現(xiàn)事隨時變、法隨人轉(zhuǎn)的辯證法。證明“一切個人都是社會關系的總體”3Adam Schaff,Marxism and the Human Individual,New York,1970,p.143.;一切權勢者都是借助法權名義施行統(tǒng)治。為此,任何法權總是指代權力性的法律利益。結果,由于法權的無限蔓延,不僅使其幾乎成為公民唯一擁有的權利形式,也使得法權冠冕堂皇地走到公民權利的反面,難以保證廣大公民的權利和推動“社會現(xiàn)實依照正義的理念走向進化”。4[法]法耶夫:《法權現(xiàn)象學綱要》,邱立波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年,第343 頁。相反,成為一些人壓抑和奴役另一些人的工具。因為在這些人看來,只有通過國家機器才能迫使人們“服從共同的規(guī)則,個人才可能在社會中與其他個體和平共處”。5[英]馮·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鄧正來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年,第113 頁。社會才可能河清海晏,權力者才可能在法權和暴力的雙重保護下相得益彰、平安無事。

        當然,法權時代的出現(xiàn)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因為這里的法權“通常構成鞏固的國家基礎,以及個人對國家的信任和忠誠的基礎”。它們作為公眾自由的支柱,“本身就是自由和必然性的結合?!?[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等譯,商務印書館,1995 年,第265 頁。然而基于一切法權都與國家或氏族的社會制度、政權性質(zh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化傳統(tǒng)、貧富程度、人口數(shù)量、生活方式、生存狀態(tài)、性的結合與繁衍、父母和子女的身份等各種要素密切相關,因此有關人權的任何“符號形式也都首先要受到相關參與者所構成的社會組織制約,同時還要受到參與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直接條件制約”。7[英]羅伯特·霍奇:《社會符號學》,張碧譯,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 年,第19 頁。這樣,也就使其總是帶有社會歷史、國家形態(tài)、政治意識、習慣意向等屬性;使得許多法權形式上代表的是公眾權益,實際上只是一些特殊權益的實體或標記。那么究竟怎樣才能糾正法權本質(zhì)的逐漸喪失和偏離,使其變成能夠真正保護公民權利的法律工具呢?這就需要在消除符號化法權弊端的法律實踐中日益強化生命理性及其他有力手段的作用,且要時刻牢記:法權只要是人類意識的產(chǎn)品,就必須遵循理性思維,超越個別和特殊,通過法律把普遍意志與廣大民眾的權益相聯(lián)系,否則“不問他是誰,憑他自己的意志所下的普遍命令都不能成為法律?!徊贿^是長官的命令或行為而已”。1[法]魯索:《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7 年,第51 頁。此時,即使法權是人類歷史中法律、權利和政治實踐長期積淀的結果,它也只代表個人的權益或少數(shù)當權者的意志。

        二、強化符號化法權實踐中的生命理性和辯證法

        就上述符號化法權的變異和發(fā)展演繹的總體趨勢而言,顯然證明人類對法權的認識和實踐經(jīng)歷了從“具象或形象”到“抽象或概念”再到“再抽象或編碼”三個階段。雖然每一階段都是符號化法權對原物的反映和升華,但也都是對原物的超越、延伸、疏離和否定。由此,即使法權沒有完全離開指謂對象和客觀權利,也使法權與公民權利日益疏遠和偏離,并由此形成一種新的世界和空間,也即一個由文字、數(shù)字、信息和符碼構建的新的信息世界、符號世界和法權世界。換句話說,雖然符號化法權作為人類權利發(fā)展的結果和標志,固然有諸多的現(xiàn)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比如《人權宣言》中的許多文本化的人權規(guī)定都是對人的本質(zhì)、本性、關系、行為、尊嚴及生存狀態(tài)的規(guī)定、維護和保證,為此,盡管它只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建構系統(tǒng),但在世界范圍內(nèi)卻借助符號內(nèi)在包含的約定性、現(xiàn)實性及其產(chǎn)生的威力對反人權者卻起到極大的震懾作用。因為這些符號化法權一旦被全人類所認識,就會變成普遍的物質(zhì)力量,去遏制那些存心不良的權力、虛假意識、強權意志和主觀認知等因素對權利的破壞和干預,激勵人們?nèi)楦鞣N神圣權利和公正原則而斗爭。

        但任何符號化法權也必然會帶來許多負面效應,尤其是我們一旦把構成法權的話語或概念放在其演變的歷史中去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任何話語、概念作為一種抽象的符號都不可能是一個構成陳述整體的有效單位,因此也不能夠?qū)⒁粋€陳述群只限于相同的惟一對象。要認識到在一個代表整體的話語或概念中,那些被確定、被描述、被分析、被估計或者被判斷的各種各樣的對象的同時出現(xiàn)或連續(xù)出現(xiàn),都是人們在法律實踐中或法學研究中利用某種“規(guī)約”“限定”或人為地進行某種“轉(zhuǎn)換”的結果。實際上,這些人為制造出來的話語、概念或法權符號的整體卻內(nèi)在地包含著個別、特殊、差異和區(qū)別。因此,我們不能夠通過某種主觀性的“轉(zhuǎn)換”機制來抹殺或消除現(xiàn)實中存在的多種多樣的對象。“在這個意義上,話語當然不是一種理想的、無時間的形式,它也具有一種歷史?!?Michel Foucault,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New York,Panthon,1972,p.177.只是它的歷史性不是表現(xiàn)在歷史學家利用已有的文獻資料制造的“編年史上”,而是表現(xiàn)在一種變動性、相對性和多樣性上。特別是作為法權實踐的話語,本身就是一種具有連貫和連續(xù)形式的實踐,并通過實踐不斷地突破已有的話語和不斷地制造新的話語及其所代表的新的含義。

        人類只有穿過事物的表層,深入到事物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個體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嚴格審定被描述事物之間的界限,對所謂的整體或系統(tǒng)進行分離、對比、聯(lián)系、組合、分類和派生,打破原有的話語規(guī)則和傳統(tǒng),才能夠使我們的陳述方式和法權符號更具真實性、歷史性和知識性。而一旦進入具體生動,而又普遍流行的圍觀話語,就會發(fā)現(xiàn)在變動不定的權力機構中,法權必須作為一種歷史對象而不是給定的對象加以研究。因為整個法權歷史無非就是統(tǒng)治階級或法學家共同創(chuàng)造出的話語結構及演變過程。在這里,語言和法權符號的正當性并不在于真實性,只在于它具備用新方式說舊言語或用新的法權符號代替舊的法權符號的能力。

        為了維護人類的權利和未來,??铝⒅疽獜氖乱环N摧枯拉朽的事業(yè),摧毀舊制度,拋棄舊話語,創(chuàng)立新話語,解除現(xiàn)政權對人性的各種禁戒和束縛,“使得那些局部的、不連貫的、被貶低的、不合法的知識運作起來,去反對統(tǒng)一性的理論法庭?!?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年,第148 頁。為此,??抡J為我們不能一味固守邏輯主義和本質(zhì)主義。要從時空兩個緯度來看待一切法權和話語。比如迄今人類有關“瘋癲”的認識,其實只是現(xiàn)代醫(yī)學的主觀臆斷和人為性的劃分與割裂?,F(xiàn)實中并不存在這樣一群瘋子,只存在各類愚蠢者或聰明人的各種瘋態(tài)。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性格、脾氣、稟性、野心和幻覺,就有多少種瘋癲面孔”,而且主要是“人在對自身的依戀中,通過自己的錯覺而造成的瘋癲”。2[法]米歇爾·福柯:《瘋癲與文明》,劉北成等譯,三聯(lián)書店,2012 年,第22 頁。由此,使得在這類人的眼里,地球上發(fā)生的一切“都不是一種真實存在,只是一種話語性描述,甚至是漫無邊際的遐想。

        換句話說,這就是現(xiàn)實社會中符號化法權的本質(zhì)。即便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在其取得勝利后,也逐漸將原先帶有物質(zhì)動機的資產(chǎn)階級自由意志轉(zhuǎn)變?yōu)榧兇獾摹白栽谧詾榈淖晕乙?guī)定,轉(zhuǎn)變?yōu)榧兇馑枷肷系母拍钜?guī)定和道德假設”。由此,使得許多法權指謂的都不是人類與生俱來、不可讓渡的權利,而只是一些統(tǒng)治者為另一些被統(tǒng)治者強權規(guī)定的法律。因此,在諸如此類的世界里或符號化的法權體系中,“我們不能指望用一種精確的方法和通過作品、觀念和歷史來確定人的認識的這種變化,將其沉淀在我們之中并成為我們的實體?!?[法]A.J.格雷烏斯:《論意義:符號學論文集》(上冊),吳泓緲等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年,第18 頁。因此,眼下我們不能一味固守一種靜態(tài)的、一成不變的和主要強調(diào)空間性的結構主義認知論,而要對其進行批判、超越和否定;突出人的認識實踐所擁有的一種開放的、變動的和歷史性的后結構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特征。進一步說,我們現(xiàn)在能夠做到的就是對這些已經(jīng)符號化的世界、實體或法權,立足于辯證思維和生命理性的高度給予更精致、更準確、更辯證、更有效和更具實用性的修正、調(diào)節(jié)、辯護和說明,以盡可能地消除由符號化帶來的有關法權中眾多的主觀、添加、想象、曲解和誤解。讓符號化法權真正體現(xiàn)人類思維的高超、人類文明的進化;使其能真正代表人類權利的本質(zhì);表征人類權利的符號化、簡單化和實用化;從而在人類社會中能夠真正展示出“一種健康的、野性未羈的無言的青春力量”;“透露出一種生而自由的、已經(jīng)獲得解放的人性存在。”1[法]米歇爾·??拢骸动偘d與文明》,劉北成等譯,三聯(lián)書店2012 年版,第263 頁。

        對此,法國的??略谜Z義分析法對人類文明史、文化史、認知傳統(tǒng)及權力作用等進行了深入的闡釋和剖析;從各個角度對長期統(tǒng)治人類歷史的理性功能、陳述形式、主體性及現(xiàn)代性等多個領域都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和否定;將20 世紀在認識和實踐領域流行的本質(zhì)主義和結構主義推到一種歷史學和解釋學層面,形成一種旨在消解理性和邏輯、解構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的后結構主義;確立一種具有時空特征的話語歷史與認知功能的方法論。以期發(fā)現(xiàn)帶有實用性的人間真理;重建感性論、知識論、倫理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此,也使我們相信:在認識論上,人之心智并沒有拋棄詞語和意象的感覺形式,“而是在于心智把語詞和意象都用作自己的器官,從而認識出它們真實的面目:心智自己的自我顯現(xiàn)形式。”2[德]恩斯特·卡西爾:《語言與神話》,于曉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88 年版,第115 頁。也就是說,在人類這里,一切語言符號的根本意義,就是它能否表達血肉之軀、也正基于此,法國解構主義者德里達提出結構消解論和書寫語言學。認為一切語言符號的指謂和意義都不是一個不變的存在物,只是一種痕跡,一種開放、多義和不穩(wěn)定的結構系統(tǒng)。隨著言語的發(fā)展和語境的不同,隨著使用主體的權力地位、知識修養(yǎng)、目的動機、上下文關系和使用場景的不同,其意義永遠在變化發(fā)展中。因此言語文字作為一類符號能指者,既不同于表征對象,也沒有確切的意義,只是對指謂對象的基本闡釋。世界上的一切,不論是外部世界還是內(nèi)部世界,其顯現(xiàn)的都是符號,區(qū)別只是“每一門具體科學的指謂對象都是一個特殊符號系統(tǒng),而認識的整體目標就是符號系統(tǒng)的總和”。3[法]A.J.格雷烏斯:《論意義:符號學論文集》(上冊),吳泓緲等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年,第161 頁。為此,人的認知只有通過一系列連續(xù)的元語言才能參與世界的形成,而每一種元語言就在確定下來的一剎那發(fā)生異化;既離開原有的指謂,也激發(fā)出一種無止境的知識系統(tǒng)及特有的退行結構。特別是在現(xiàn)代電訊技術和虛擬世界中,整個世界就是通過不同類型的語言進行的描述及由此構成的語言系統(tǒng)。這樣,德里達等就通過對語言符號的解構,解構了符號化法權可能包含的權利的客觀實在性。

        對此,??乱擦⒆銡v史學方法,指出歷史中的法權符號化,當然都擁有一定的歷史根源、發(fā)生背景、原因機制及前后關系,并試圖通過對歷史展現(xiàn)的大量素材進行分類、組合,以發(fā)現(xiàn)事件之間的連續(xù)性、必然性與統(tǒng)一性,進而尋找其中的合理性與現(xiàn)實性、本質(zhì)性與規(guī)律性;建立各種要素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構建有機整體。在他看來,這里,沒有歷史事件與符號文字、社會事件與語言表達之間的同構性美夢。絕大多數(shù)的歷史學家只能是利用手中的話語霸權“武斷地和權威性地”講述著與“歷史的本來面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歷史常常決定于人的語言?!叭藗兊男袆雍鸵鈭D都是被話語和非話語力量塑造出來的。”4[澳] J.丹納赫等:《理解??隆?,劉瑾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年,第118 頁。特別是20 世紀興起的結構主義一直試圖尋找潛藏在人類意識深處的一般結構;強調(diào)事物和歷史總是具有秩序、平衡、對稱、理性、穩(wěn)定性、不變性、整體性、系統(tǒng)性、規(guī)律性、必然性、超時空性和轉(zhuǎn)換性等特征。而??聞t指責“他們卻從來不覺得有必要自問是否他們已經(jīng)把活生生的、脆弱的、顫抖的‘歷史’漏過去了。將結構同變化對立起來是既不適合于歷史范疇的確定,也無疑不適合于結構方法的確定”。1[法]米歇爾·福柯:《知識考古學》,謝強等譯,三聯(lián)書店,2003 年,第12 頁,第203 頁。人類史證明:一切語言在進行修正和加速自身形式化和符號化的時候,都不會與意識形態(tài)相脫離。致使一切真理包括法律、法權也都是由滲透著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所構成,而不是最終的解釋。一切事實和解釋都必然被解釋和再解釋。

        正是由于人類史上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借助理性、知識和話語來控制與塑造人和法權的權力機制、技術統(tǒng)治和文化傳統(tǒng),而且?guī)缀跬耆^中世紀宗教神學對人的身心的奴役,以至??路磳θ祟悡碛歇毩⒌恼J識主體和實踐。認為一切都只是話語敘事;任何法權都要靠話語背景決定的合理性思維,從經(jīng)驗事實中得出正確結論。這樣,??乱簿途芙^歷史客觀性;認為那是歷史學家和法學家的主觀構造;過去只服從現(xiàn)在和未來的需要。因此人們通常對實體的認識是始終停留在語言范圍。在這里,語言就是存在。人的全部認識和實踐都嚴格地受制于語言。即便是科學,“也要把它歸結于那些過去應該說出的,或者現(xiàn)在應該說出的東西,以便使一個在必要的情況下符合科學性的試驗或者形式標準的話語能夠存在。”2[法]米歇爾·??拢骸吨R考古學》,謝強等譯,三聯(lián)書店,2003 年,第12 頁,第203 頁。

        既然如此,就不能夠把那種具有權力性、主觀性、抽象性及主體間性的符號化法權完全當作一種客觀存在或應然規(guī)定強加給廣大民眾。除非一些法權指令“能夠成為不同人之意識的相同內(nèi)容,從而構成主體間之行為導向的適當基礎”。否則,對任何打上文字印跡、語義結構、代碼轉(zhuǎn)換和權力意志的法權規(guī)范都需要進行分析批判和三思而行。要確識一切符號都不過是一種語義對象或符號組合,而非一種客觀實在。所謂的符號化法權,充其量表達的只是指謂對象的“深層結構的形式與符號學語法規(guī)則之間的關系”。為此,在確認法權的自然性、真實性與合人性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從符號形式進達于指謂對象和具體內(nèi)容,而且要從語法結構、語法系統(tǒng)的高度去認知符號化法權的意義、價值和實在性。就像人們通常所謂的“選舉權”,顯然在不同國家的法律文本中具有幾乎完全不同的形式、內(nèi)容、對象和規(guī)定。這樣一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我們遇到諸如此類的事件或事物時,我們就需要將其放在更高的生命層面、理性層面或辯證思維層面,也即生命理性的層面給予解釋和判定。

        為什么要把這類問題的處理放到生命理性的層次上進行辨識和考察?這顯然因為人世間的一切對象都與生命現(xiàn)象、生命本質(zhì)以及生命的基本特征有關。顯然因為人世間的一切事件無非都是生命沖動的外化或客觀化,也即每一種事物都是和“世界生命”這個整體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部分;都是一種永動不息的“生命之流”;或者說都是世界生命持續(xù)不斷地進行的創(chuàng)造活動,而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都必然表現(xiàn)為過程,表現(xiàn)為整體結構上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所以從機體論和過程論的角度上看,大至自然、社會,小至分子、原子,本質(zhì)上都只是某種機體和過程,具有生命的基本特性。它表明了生命體的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在此生命系統(tǒng)中,每一個要素都在這個高度有序化的物質(zhì)和能量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交換、流通、維持和增加其有序性的功用。所以,我們只有站在生命理性的高度,才能夠真正達到或?qū)崿F(xiàn)人和世界、物質(zhì)和精神、主體和客體、法權和權利的統(tǒng)一。如此一來,也就要求人們在從事這種實踐的時候,需要掌握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機智和聰敏,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需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因為一切事物或事件本質(zhì)上都是“一個具體的總體,是一個有結構性的、進化著的、自我形成的整體”。1[捷]科西克:《具體的辯證法》,傅小平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 年,第23 頁。也只有站在整體性的高度,才能夠把握具體權利的本質(zhì)。

        當然,這種生命理性或認識的辯證法并不渴望絕對正確地認識事件的一切方面,也不指望提供包含無窮方面和特性的“絕對正確的圖景”,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捕捉和描述相關事件的一切屬性、特性、關系和過程。但是站在生命理性和辯證法的高度,可以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一個具體的、有結構的和逼真的整體;一個生動的、變化著的和始終處在形成過程中的整體。這是一種既具體又抽象、既現(xiàn)實又歷史、既主觀又客觀的實在的整體;更是一個人化了的和屬人性的整體。立足于這種辯證思維和生命理性,不僅將十分有利于對符號化法權的認知、理解和實踐,確識世間萬物都存在于符號和語詞之中,也更加有利于消除符號化法權帶有的負面作用。因為任何事物一經(jīng)上升到“生命理性”的高度,它就會擁有認識和實踐上的最高價值,進而實現(xiàn)它所擁有的最高權力,真正地使符號化法權日益遠離往日那已經(jīng)異化了的本質(zhì),使其真正成為支配人類生存和意志的力量。

        三、遏制權力對符號化法權的消解作用

        既然符號化法權對公民權利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種消解和吞噬作用,那么在日常的社會實踐和法律實踐中究竟怎樣做才能夠盡量減輕、弱化或消除符號化法權對權利的否定呢?顯而易見,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通過切實可行的社會實踐逐步去除符號化法權中對公民權利具有吞噬作用的權力性、強制性、抽象性、模糊性和主觀武斷性。其中最有效的社會實踐,就是任何國家都需要創(chuàng)建能夠反映大多數(shù)公民意志和利益的民主制度、監(jiān)督機制、權力形式、法律體系和辯護機構以保障公民權利,消滅危害公眾利益的個人特權和政治極權?;蛘哒f,當下最好的做法就是爭取實現(xiàn)一種與更深刻、更完善和更自由的公民意識相適應的新的社會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使人們能夠獲得積極、健康的權利;能夠真正表征人格的自發(fā)活動。證明權利作為自我意識固有的本性具有自主性和選擇性等功能。在這個意義上,將權利上升到法律層面是社會進步的體現(xiàn),也是人們依據(jù)生命韻律、公民權利行動的必然要求。只有如此,才能讓人們不淪為法權的奴隸,避免專制者通過對法權的隨意解釋和肆意篡改法權本意,打著充滿權力欲的法權招牌,干著“比自己的惡劣本性還要殘酷的事情”。特別是權利中的那些符合生命本能和人類欲求的“自我規(guī)定”,往往是其他一切東西的現(xiàn)實性的開端和歸宿。正是這種自我規(guī)定構成公民權利的普遍本質(zhì),且不易被符號化法權消解。為此,至少自近代以來,整個民主政治在推行權利符號化的過程中,都極力推行民主制度所維護的公民權利。認為只有這種反映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且與人性契合的權利才真正代表公民權益,才能“通過理想的形式將其利益表現(xiàn)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1[加]琳達·哈琴:《后現(xiàn)代主義詩學:歷史·理論·小說》,李楊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第187 頁。繼而通過一個好的法制形式保證公民權利得到公正合理地實施;確保每個人的自由、平等和權益;讓每個人都能夠遵循內(nèi)在的自然法則,遵從人生真諦和生命規(guī)律,來構建自己的生活和維護社會秩序,而不是被迫服從具有壓迫、剝削、強占和掠奪性質(zhì)的霸權或黑惡勢力,而茍活偷生。

        當然,在那些已經(jīng)將民主政治變成“公民權利”的一種工具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國家,是比較好地解決了法和權的諧調(diào)關系,使得上至總統(tǒng)下至平民都必須依法行事,嚴格執(zhí)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信條。就像身患肝癌的億萬富翁斯蒂芬·喬布斯也必須恪守平等原則,同其他普通民眾一樣排隊等候肝源,并不能因為一個人“有權勢、有金錢、有地位”而享有優(yōu)先獲得肝源的特權。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制度和民主形式”以及“法律和權利”已經(jīng)完全統(tǒng)一。只說明人類開始逐漸進入一個平等施法的法治社會或法治階段,以及在權力的威懾下導致的民眾的自覺管轄和自我約束,或者說“考慮到人權的復雜性,允許特定的社會取向空間朝向那些能夠和特定的社會需要有最好對應的人權部分?!比欢匀粫嬖谠S多矛盾和問題。比如在當代流行的法權理論中,一些普遍人權論者認為,“人權就像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各種社會歷史語境中的情況一樣,只是原則、規(guī)則或規(guī)范性建議的一種代碼,根據(jù)那些不同的社會中流行的法律學基礎而被翻譯進入相關的社會。”2Manfred O Hinz,Human Rights between Universalism and Cultural Relativism? ASnA Conference,2005,p.20.正因如此,使得今天人類社會中的一些人仍是一如既往地利用權力內(nèi)在的邪惡力量來制約和削弱普遍性法權。

        特別是“宏觀權力”,可以說自有國家和階級以來就一直起著主宰作用。在民主國家里,它主要是一種治理國家和為民造福的強大力量。在非民主國家里,它作為國家或權力者個人的統(tǒng)治工具,不只是統(tǒng)治者推行權力意志和政治野心、進行殘酷剝削壓迫的暴力,也是統(tǒng)治者對被統(tǒng)治者實施“領導、指揮、支配、控制、管理和約束”的主要手段和形式。這些統(tǒng)治者的權力不僅高于法律,也直接干預、修改或重新制定他們可以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法權。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宏觀權力導致的這種法權異化?長期的社會實踐證明:一切法律或法權只有反映民心民意,代表公民利益,才是現(xiàn)實的和有生命力的,否則“當法律不得人心的時候,法律也就幾乎沒有力量了?!虼耍鳛橐环N有效的力量,法律依賴社會輿論和人心的程度,甚至超過它依賴警察權力的程度。法律在多大程度上受人擁護,是一個社會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3[英]羅素:《權力論》,吳友三譯,商務印書館2012 年版,第28 頁。只要實現(xiàn)這種權力形式,“它就無須時時刻刻為自身辯護,也無須不斷證明任何反對勢力都沒有力量把它推翻?!狈駝t,無論一個國家權力怎樣為自己涂脂抹粉,都不可避免地垮臺,就像一條河流無論怎樣清新,一經(jīng)嚴重污染就會變成一潭臭水。所以,為了使法權能夠真正推動公民正義,將其“引向一種以統(tǒng)一了平等原則與等價原則的平衡正義原則為基礎的、合題性的公民法權”,4[法]法耶夫:《法權現(xiàn)象學綱要》,邱立波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年,第295 頁。要盡量縮小認識和實踐差錯;最大可能地避免權力對法權的踐踏侵害;更少出現(xiàn)誤判或錯判,真正還原各項公民權利的原本含義。

        既然如此,我們當然也就需要使權力性法權適應社會現(xiàn)實,合乎人的既定行為、自然需求以及合人性的道德規(guī)范?!霸趦?nèi)容上能夠為法共同體的絕大多數(shù)成員所接受”;“在各種信念自由競爭狀態(tài)下,所有人都應有同等地參與表決和作出決定之權利,包括在有關法和正義的問題方面?!?[德]萊茵荷德·齊佩利烏斯:《法哲學》,金振豹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89 頁。在方法上,則要堅持使用擇優(yōu)原則、多元主義、語義詮釋學、“無蔽性真理觀”和辯證法;反對邏輯中心主義;去除主觀意識的“跨步、跳躍和臆斷”;拋棄“權力中心論”。根據(jù)“知識考古學”“生存分析論”“日常生活哲學”和“協(xié)同性實用論”來確定語詞和法律條文的意義;同時不忘考慮各種偶然因素和主觀意志,以準確把握“法律、法權、公民權、事實、證據(jù)”等概念文本的真理性、客觀實在性,以及可能蘊含的無盡意義。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使廣大民眾徹底地覺醒,再也不要在其最神圣的權利或法權被無約無束的權力所褻瀆的時候,還執(zhí)迷不悟地“首肯自己之被支配、被統(tǒng)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準!”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4 頁。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馬克思的教導:人不是物,“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

        特別是以國家權力為主導的階級社會,由于廣大公民擁有的權利實際上只存在于觀念或理論形態(tài)中,因此公民權利的正當性與現(xiàn)實性還需要統(tǒng)治它的社會制度和權力法律的維護與支撐。然而現(xiàn)實中,并不是任何一種社會制度都會有如此的社會公德或合理性。歷史經(jīng)驗告訴人們:只有建立和完善由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民主制度才有可能實現(xiàn)此一善舉,因為只有廣大民眾掌管政治權力才會“特別地看重個體的自由和人權的價值”;才會真正地關注國家政治,關心公眾事務,滿懷政治熱情,積極參與政治,以期把命運和天賦人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權力者由于狂妄偏執(zhí)、自私及邪惡運用國家暴力服務個人目的;才會使得國家權力能夠真正地保證公民享有更多權利,擁有更多自由,獲得更多利益;既能為廣大公民履行道德責任提供最大機會,又能激發(fā)人的潛能獲得充分發(fā)揮;既能夠確保每位公民政治平等,利益分配公正,又能夠反過來造就明智和努力進取的民眾。所以民主制度,不僅是社會制度發(fā)展的必然,也是完善人性、發(fā)展人權、祛除法權異化的內(nèi)在要求。

        當然,維護公民權利正當性的關鍵因素還在于社會的權力形式。由于從古至今的權力都充滿暴力,所以當代的理論家極力主張權力要從過去的鎮(zhèn)壓和施暴轉(zhuǎn)向一種“溫柔的”強力,使廣大公民能自覺守法、接受規(guī)訓和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對此,新尼采主義者??绿岢觥拔⒂^權力論”,使全體公民在普遍的權力話語、權力科學和權力規(guī)訓的統(tǒng)治下,開始一種用精心設計的懲罰政治學、懲罰經(jīng)濟學和權力意識形態(tài)來控制犯罪行為,使司法和懲罰成為一項突出公眾權利的大事。因此即便是民主國家也需要全體公民加強法治建設,樹立法律理念,及至經(jīng)常地為法律而戰(zhàn),以制止貪婪,防止腐敗,懲治違法亂紀,保障社會安定,維護社會正義。在理論上,要不斷完善和豐富對各種法律及法權的認識。在實踐上,要充分體現(xiàn)公民自由意志的契約性和公眾性,擺正法權關系,真正維護法的尊嚴,發(fā)揮法的效用。把法置于民主政治的掌控之下,讓法律和公民權利緊密地融合為一,使得不論是誰,也不論他是如何的位高權重,只要違背民心,觸犯法律,全體公民就有權對其制裁懲罰,以弘揚公理,抵制邪惡;譴責一切運用暴力手段侵害他人自由、強奸民意、頑固推行個人主觀意志的做法。只有如此,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被內(nèi)在地要求必須參加并團結成社會,不僅成為人類社會契約的一方,而且會將社會主義和“普遍的人類之善”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方才可以眾志成城地團結一致謀求舒適、安全、和諧的生活,實現(xiàn)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人生。

        而要想維護公民權利固有的正當性、合法性、合理性,嚴格限制權力對符號化法權的消解作用,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嚴格遵循如下的原則和內(nèi)容:一是堅持平等正義原則,這不僅因為平等正義是政治學、法學和社會學中涉及的兩個最基本概念,是判斷和維護公民權利的兩個最具引力的要件,還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對整個人類行為的規(guī)定、評判、調(diào)停、干預和施暴的邏輯與根據(jù)。當然,現(xiàn)代社會要實現(xiàn)公民權利的正當性還缺乏平等的基礎和現(xiàn)實,但只要堅持斗爭,就可以去除各種不平等現(xiàn)象,贏得政治上的自由、平等和民主,去除不公,消除人性異化。二是堅持自由快樂原則,即要求人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把自由快樂從公民權利中去除;要始終把人學目標確定為爭取人的權利,恢復人的尊嚴,強調(diào)人的價值,推翻對人的壓制。要確識人的存在權利和對幸福的追求才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三是堅持權利、責任和義務三統(tǒng)一的原則,即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人在對世界負責的同時,也應通過合理的選擇對自己負責。從而在面對責任和義務時,同樣不失自身所擁有的追求快樂與幸福的自由選擇權。四是堅持至真至善原則,即在現(xiàn)實生活中,既要立足“真”來規(guī)定權利的本質(zhì);要認識到只有反映公民的自然本性、生命本性、社會本性和人之本性的權利才具有至真性。也就是說,公民權利也只有是對現(xiàn)實的正確反映,才具有普遍性,對人生才具有意義。與此同時,這種意義當然也就體現(xiàn)了公民權利的至善性。證明只有那些既能夠給整個人類帶來好處、利益和文明,又能夠使人生得到滿意、快樂和幸福的權利才是真正的公民權利。

        此外,在杜絕權力對符號化法權本質(zhì)的消解作用上,至少還要確識,只有在微觀層次上,才能確切地體現(xiàn)公民的權利和權力之間的辯證法;才能夠真正擺脫權力對權利的統(tǒng)治;顛覆“權力高于一切”的歷史,擺脫公民權利虛無化的現(xiàn)實,使權力既能夠恢復其服務和管理人的功能,又能夠產(chǎn)生和發(fā)送真理的效應。要確認任何國家政權都不能把捍衛(wèi)個人的自由與權利排除在大眾民主之外;僅把大眾民主、捍衛(wèi)人權、公民自由等當作一種象征性的權利框架或符號系統(tǒng)。公民一定要確信:在國家權力的行使中,無論是懲罰、規(guī)訓、全景式監(jiān)獄,還是技能、知識和真理中,無處不滲透著權力。為此,人們要善于能動地發(fā)現(xiàn)、組織和利用它,并逐步樹立起微觀權力場域的概念,以及通過它進行斗爭的意識。這需要在廣大公民的權利意識作用下,積微觀權力為宏觀權力,依據(jù)權力的社會性、約定性、民主性、公眾性和服務性,要求一切權力者還民主權利于公眾;消除舊的權力觀,樹立新的權力觀;確認權力就是策劃、組織、協(xié)調(diào)和管理的職能;宗旨就是執(zhí)行普遍理念,實施普遍事務,維護公眾利益;使那些出讓自身權利的公眾能夠?qū)⑵洹耙暈楣沧杂傻谋U稀薄?[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等譯,商務印書館,1995 年,第284 頁。特別是在一種真正的民主政體中,絕不可把公民的權利和權力視為空氣,在原來權力占據(jù)的地方安置上一個虛空的權力主體,即一些專制機器精心打造的“人民”這個毫無實質(zhì)性內(nèi)容的主體。

        再則,也只有強化微觀權力,才能夠遏止公權濫用。由于權力的產(chǎn)生是人類發(fā)展進程中的一種面對人性惡的不斷滋生,采取的一種無奈之舉,這樣,權力也就伴隨人的惡行而自動地帶有惡的性質(zhì)和功用。換句話說,在人類社會中哪里有權力,哪里就有“罪惡”。這些罪惡既可能包括以惡治惡的善舉,也可能包括以惡治善以及本身就是制造罪孽的惡行。那么怎樣才能使得權力真正做到抑惡揚善,真正成為有利于維護和保證廣大公民行使自己正當權利的保證呢?這就需要一方面加強公民權利所擁有的微觀權力建設,另一方面要求為官者至少需要確立和實施一些新的權力理念。要確信現(xiàn)代社會,尤其在民主國家,所謂的“權力”或國家權力和宏觀權力,作為個人權力或微觀權力集腋成裘的結果已經(jīng)不再屬于任何個人。任何當權者都要以平等的身份行使自己的職權,而不可獨斷專行。也正是基于對權力的性質(zhì)和功用進行的微觀分析,福柯才提出一種“權力壓抑說”;要廣大公民認清權力本質(zhì),強化自身的權利意識,運用微觀權力遏制宏觀權力,牢牢掌握話語權力,在不斷變革的新時代真正地把握自己的命運,使自身的肉體和精神從有悖人的自然本質(zhì)的外在性統(tǒng)治中獲得解脫和釋放。

        除此之外,在遏制公權濫用方面,還要確立公權觀念和民主意識,以去除官員肆無忌憚地濫用公權,以權謀私,并日益變得貪婪,蛻變?yōu)閲壹纳x。要促使所有官員都全心全意甘當人民公仆,出以公心地捍衛(wèi)公眾利益,絕不可以公肥私。要貫徹權力即管理的理念,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洞悉權力意志的本質(zhì)。確識“權力意志既不在于欲求,更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創(chuàng)造與給予”。2[法]吉爾·德勒茲:《解讀尼采》,張煥民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年,第36 頁。因此要想充分發(fā)揮人的權力意志或自由意志,最好的社會制度保障還是民主政治,因為只有民主才能最大程度展示和發(fā)揮每個人與生具有的自由意志、權力意志和天賦人權,以真正實現(xiàn)個體權利和集體權利、微觀權力和宏觀權力的統(tǒng)一。

        再則,權利和權力固然具有自然性和客觀性,但是它需要人們的覺識和斗爭,方能真正將其潛在性變?yōu)閷嵲谛浴τ诿總€公民來說,放棄斗爭就是“放棄自己的自由,就是放棄自己做人的資格,就是放棄人類的權利,甚至就是放棄自己的義務”。3[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2 年,第16 頁。相反,只有經(jīng)過斗爭,人們才可能獲得自己的權利和權力,并真正建立一個合乎自由意志的民主政府。正基于此,馬克思堅決主張通過暴力革命消滅舊的生產(chǎn)關系,建立新的聯(lián)合體來“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對立的資產(chǎn)階級舊社會”,最終在消滅剝削壓迫、金融權貴、私有制度、異化勞動的基礎上,實現(xiàn)“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只有如此,廣大公民才能夠盡早地擺脫黑暗、愚昧和落后,把自己從奴役中解放出來。其正當?shù)臋嘁娌拍軌虻玫阶罱K的維護和保證。

        而要想杜絕權力異化和對公民權的侵害,就需要將每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都歸于最基礎的人權——生命權的支配,使得人類孜孜以求的“正義、自由、平等、獨立自主、理性、革命和啟蒙”等思想逐漸被生命權的實踐所取代。確識與權力、地位、真理、道德、榮譽相比,只有通過生活實踐和自身技術給身體、性愛、欲望、生理、心理、語言等生命要素帶來滿足和愉悅,才能夠真正使人的生命充滿活力,使人生富有意義,使生活充滿情趣。而對于一系列與政治經(jīng)濟、法律、權力、科學技術和文化習俗等相關問題的有效解決,也將表明人類社會是如何從古代對人類肉體和精神的瘋狂肆虐的權力形式,逐步演化為一種以公民權利和微觀權力為主導地位的政治制度,并在這種權力形式下,來設計自己的政治法律行為,把許多權力實踐轉(zhuǎn)變?yōu)榕c公民意志、生命權利相結合的民事行為。也只有在這種情勢下,人的自然權利或天賦人權才能夠真正成為屬人的存在。此時的符號化法權才能夠在社會權力、抽象思維和語言魔力的作用下完成與公民權利之間的實質(zhì)性統(tǒng)一,而不是與它要表征的公民權利相背離。也只有到了這一階段,長期被閹割的人類權利才有可能真正地復活,并日益變得豐富和豐滿。如此一來,也才有可能證明如下真理“:社會的性質(zhì)是整個運動的普遍的性質(zhì);正像社會本身創(chuàng)造著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創(chuàng)造著社會?!?[德]馬克思:《1844 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劉丕坤譯,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75 頁。社會和人以及人類創(chuàng)造的全部文明、包括一切符號化的存在,就是在這種不斷否定、不斷超越和相互作用的辯證法中不斷地得到推動、修正和去除,從而不斷地得到完善、發(fā)展和前進的。

        猜你喜歡
        法權符號化權力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滲透“符號化”思想的實踐研究
        新中國成立初社會主要矛盾轉(zhuǎn)變與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民法治理念及其法權設計的形成
        不如叫《權力的兒戲》
        電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8
        關于一階邏輯命題符號化的思考
        現(xiàn)代流行服飾文化視閾下的符號化消費
        權力的網(wǎng)絡
        博客天下(2015年12期)2015-09-23 01:47:57
        與權力走得太近,終走向不歸路
        清風(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喚醒沉睡的權力
        浙江人大(2014年8期)2014-03-20 16:21:10
        權利的道德基礎—一種關于康德法權思想的解讀
        明代商人的法權地位
        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10-21 22:43:11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老色匹|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日韩成人无码v清免费| 中文字幕人妻乱码在线|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剧情| 在线天堂www中文|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电影网|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 十八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牛鞭伸入女人下身的真视频| 亚洲九九夜夜|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精品黄色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不卡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另类人妖| 中文字幕第七页|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色哟哟亚洲色精一区二区| 夜先锋av资源网站|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人妻蜜桃臀中文字幕|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 | 午夜福利一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精品亚洲国产探花在线播放| 亚洲女人天堂成人av在线|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av一区二区| 极品人妻少妇av免费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免费大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妇无乱码大黄aa片|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国内人妖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18禁裸体动漫美女无遮挡网站|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