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珠江三角洲沙田系統(tǒng)經營的傳統(tǒng)生態(tài)模式與潮汐灌排技術

        2023-03-11 15:12:06
        地方文化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沙田珠江三角洲灘涂

        周 晴

        (華南農業(yè)大學,廣東 廣州,510642)

        沙田由珠江三角洲河口區(qū)潮間帶灘涂淤積而成的沙洲圍墾后形成。①樓桐茂著:《樓桐茂地理文集》,香港:銀河出版社,2006 年,第200 頁。20 世紀50 年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約有300 萬畝,連老沙田約400 萬畝,是華南重要的商品糧基地。②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勘測設計院:《珠江三角洲沙田水利情況的調查資料》,1963 年4 月,廣州地理研究所圖書館藏,65.4674。沙田研究是珠江三角洲地域開發(fā)研究中的重要課題,③王傳武:《珠江三角洲沙田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4 年第1 期。農業(yè)歷史的研究中對珠江三角洲沙田開發(fā)的耕作制度、耕作技術、水利問題等若干方面進行了較多研究,④彭世獎:《珠江三角洲沙田地區(qū)水稻栽培制度的變遷》,《學術研究》1997 年第10 期;吳建新:《民國廣東的農業(yè)與環(huán)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 年;衷海燕,潘雪梅:《民國珠江三角洲水利生態(tài)與沙田開發(fā)——以中山縣平沙地區(qū)為中心》,《中國農史》2013 年第 5 期。譚棣華從沙田地權、身份制度及宗族占有形態(tài)等方面討論清代珠江三角洲沙田開發(fā)的歷史情況;⑤譚棣華:《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年。劉志偉以番禺沙灣何族為中心的族譜資料分析珠江三角洲沙田的開發(fā)在明代以后迅速擴大,清至民國時期,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大部分被民田區(qū)的宗族所控制;⑥劉志偉:《宗族與沙田開發(fā)——番禺沙灣何族的個案研究》,《中國農史》1992 年第4 期;《地域空間中的國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清史研究》1999 年第2 期。黃志豪以東海十六沙為中心研究沙田開發(fā)過程中的社會歷史;⑦黃志豪:《土地開發(fā)與地方社會》,香港:文化創(chuàng)造出版社,2007 年。日本學者西川喜久子研究發(fā)現(xiàn)清乾隆年間開始加速灘涂的人工開墾,造成沙田急劇增加,清初以前珠江三角洲沙田的一般形態(tài)是沒有堤基與排灌設施的“潮田”,道光以后沙田圍筑趨向專業(yè)化,大規(guī)模修筑基圍,使沙坦成為肥沃的耕地;⑧西川喜久子著,曹磊石譯:《清代珠江三角洲沙田考》,《嶺南文史》1985 年第2 期;西川喜久子著,翟意安譯:《清代珠江下游地區(qū)的沙田》,《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年第3 期。曾昭璇等指出,順德、番禺一帶以南的沙田在清代中葉以后才大力墾殖,開墾時間在300 年以上。⑨廣東省地理學會編?。骸稄V東地理學會1963 年年會論文選集》,1964 年編印本,第33 頁。珠江三角洲的沙田系統(tǒng)不僅有其重要的農業(yè)文化遺產價值,沙田的開發(fā)中還有許多適應河口環(huán)境進行自然資源合理利用開發(fā)的歷史經驗。 本文結合歷史文獻、檔案資料與實地調查,對清代以來的珠江三角洲傳統(tǒng)沙田系統(tǒng)經營的生態(tài)模式與技術進行研究,挖掘沙田系統(tǒng)的農業(yè)文化遺產價值,同時也為當今珠江三角洲的河口生態(tài)修復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參考。 本文研究的傳統(tǒng)時代指明清時期至20 世紀60 年代,研究的沙田范圍主要位于珠江三角洲沙田分布中心的西、北江河口區(qū),即今中山、南沙、珠海等地區(qū)。①鐘功甫:《鐘功甫地理研究論文選集》,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7 年,第71—77 頁。

        一、基于河口植被演替的灘涂促淤開發(fā)模式

        傳統(tǒng)時代,本地區(qū)人們在對珠江口岸段灘涂資源開發(fā)利用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沙田開發(fā)背后有一套傳統(tǒng)地方知識與技術體系,珠江三角洲傳統(tǒng)時代的灘涂圍墾是基于河口植被生態(tài)演替的圍墾模式,有著對河口植被生態(tài)演替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 珠江口三角洲的溺谷灣在淺灘自然發(fā)育過程中,當河口灣潮流在沿岸淤積到一定程度之后,沙灘淤泥停積,天然紅樹林開始形成;天然紅樹林隨著地形的淤高,又有一個向蘆葦平原演化的自然過程。20 世紀60 年代初期,曾昭璇等在珠江口地區(qū)調查時發(fā)現(xiàn),珠江口典型的紅樹林海岸灘涂有多種擴展方式。 紅樹林海灘向海擴展方式也依靠于各種紅樹生態(tài)特征:珠江口的海灘紅樹林群落中,首先生長白骨壤及桐花樹等外緣的先鋒性樹種;主要紅樹如秋茄廣泛分布于紅樹林中軟泥深厚的海灘中部,內緣淡水多、洪水帶來沙質淤積物較多的近高潮線淺灘中,紅樹群落中多為木欖、海漆等。 紅樹林海灘淤高過程中,半紅樹植物如老鼠勒、金蕨、臭茉莉、堿蓬、鹽地鼠尾草、結婁草等生長,桐花樹、木欖等也可再生。當沉積淤泥加厚使紅樹林海灘加高到漸近高潮線附近時,由于露出水面時間加長,洪水時淡水淹沒時間較多,蘆葦、莎草科草本植物繁生,紅樹林海灘就變?yōu)榧t樹林平原,當?shù)赜址Q“蓢林平原”。 紅樹林平原到達蘆葦平原的最后階段,由于地勢漸高,紅樹苗木生長不利,蘆葦群落不斷侵入繁生,洪水期沙泥堆積不斷加強,地面變高變干,土質變硬變淡不利于紅樹林根系生長,而蘆葦在這種條件下最合宜,以蘆葦群落為主的紅樹林平原表土層結構堅實,質地松軟,有利墾殖。②曾昭璇,黃少敏,張杰人:《河口紅樹林海岸地形演變及其農業(yè)評價——以珠江三角洲為例》,1963 年10 月,廣州地理研究所藏,57.15574,油印本。

        珠江三角洲地方傳統(tǒng)經驗中,將灘涂圍墾至成田的生態(tài)演替過程,可以歸納為魚游、櫓逼、鶴立、草蒲、草田、圍田六個階段,分別對應沙田形成地貌發(fā)育過程的深水灘、淺水灘、泥灘、草灘五個階段的不同生態(tài)特征,是對珠江口灘涂生態(tài)演替過程的地方語言表達,對處在不同演替階段的河口灘涂的主要生態(tài)特征凝練總結。圖1 所示為潮間帶灘涂向沙田地貌演變的具體過程。其中,櫓逼、魚游、鶴立為自然淤積階段。 魚游階段指灘涂在低潮時魚類群游覓食,一般水深1.5~2.0 米,水下已形成沙灘或泥灘。由于淤積過程,水層變淺,劃舟經過時往往阻礙舟撐,稱為櫓逼階段。隨著灘涂沉積不斷地發(fā)展和淤高,地面開始露出低潮線,水面形成潮泥灘,浮游動物很多,鶴類等涉禽大量在此活動覓食,稱為鶴立階段。 鶴立階段在低潮時,白鶴能立于其上,捕食魚蝦,水深一般為0.2~0.3 米。 灘涂前緣的靜水或背風處秋茄、老鼠勒和桐花樹等構成紅樹群落,沿岸白灘亦通過人為拋石,種植水生植物加速泥沙沉積與灘涂的演替,在草田階段可人為控制灘涂土壤的脫鹽與定向發(fā)育。海涂土壤進入鶴立時期,最低潮位時水深0.2 米左右,這種沒有生長植被的泥灘在低潮時出露,在珠江口一帶都稱為白灘,白灘時期最低潮位時灘涂地表已露出海面。草蒲階段指在低潮時,白灘已經露出水面,茳芏或蘆葦草灘群落成片,土壤在生物作用下迅速演化,形成了海濱鹽沼。③董兆英:《珠江口灘涂圍墾工程經驗》,《人民珠江》1982 年第6 期。從魚游到草圃,再開墾成沙田的過程,是生物與人為因素共同參與作用的過程,明代以來通過人工措施使這一過程大大加速。

        圖1 灘涂地貌發(fā)育過程示意圖

        明代中后期開始,當?shù)厝艘呀浾莆樟撕涌诤碁┩可鷳B(tài)的演變規(guī)律,通過生物技術措施人為地加速其演替過程,使灘涂加速堆積并改良土壤,使之成為可開墾種稻的沙田,沙田區(qū)在開發(fā)泥灘初期有將紅樹植物與和短葉茳芏一起種植的習慣。 在短葉茳芏群落中,局部地方會有紅樹林的常見樹種如桐花樹(Aegiceras corniculatum)、假茉莉(Clerodendron inerme)和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等星散分布其中,①廣東省植物研究所編著:《廣東植被》,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 年,第268 頁。如小欖李寅健的家譜記載:“家有良田,瀕海多浮生,則督群工筑堰堤,種草蓢,輒成沃壤,園林疏竹,恒視溉植。 ”②《泰寧李氏族譜》卷3《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閩粵(僑鄉(xiāng))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20 冊,第488—489 頁。這里所說的種草蓢即咸水草、蘆葦與紅樹林群落的營造。本地知識分子對這種人工加速灘涂形成的經營進行過細致的描述,龍廷槐描述清中葉時珠江口地區(qū)人工造沙田的過程,先是拋石種草:“石基既累,幸不為風浪沖刷,積之數(shù)年,或十數(shù)年,潦泥淤與基平,則又運石再累,至再至三,如是者又數(shù)年、十數(shù)年,漸積漸高,于是潮退盡時而坦形可見,乃運高田有草之硬泥,四周筑為大堤,中間間以小堤,縱橫棋布,又曰硬泥基。 基既成,又幸不為風浪沖刷,閱數(shù)年,潦泥復淤與基平,又再筑,又積之數(shù)年、十數(shù)年,泥復與基平,則坦形亙然出面矣,名之曰‘水坦’。 水坦泥土如漿,踐之滅頂,乃用小艇,載蘆荻散栽之(粵人名為蓢),數(shù)年后,荻茂根蟠,其土漸實,則去荻而種之以草,四周乃留荻,以御風濤,名曰草坦。 ”③龍廷槐:《敬學軒文集》卷1《與瑚中丞言粵東沙坦屯田利弊書》,《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第12 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年。拋石堤和種水草可加速灘地淤積,是護灘護堤、改良土質尤其是沙質泥灘土質的有效措施。

        種植蘆葦截留泥沙是明末珠江河口區(qū)人工促淤形成沙田的重要技術之一。 據嘉靖《廣東通志》記載:“遵順德而南至于香山新會,皆瀕海,多沙坦,民種蘆積土,其成田也,數(shù)千百畝可趼而待也。 ”④黃佐:《泰泉集》卷27《農政論》,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第34 冊,合肥:黃山書社,2015 年,第320 頁。黃佐還提到明中葉以后至清初香山一帶的淺海灣直接承西江水流,清流較盛,多以種植蘆葦促淤淺:“夫種蘆積泥,所費至尠也。浮生成田,動至阡陌,其利百倍?!雹萼囘w修,黃佐纂:嘉靖《香山縣志》卷2《民物志·食貨》,《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廣州府部(三四)》,第32 頁,屈大均也講述到香山的農田是由人為種植蘆葦加速灘涂的淤積而成:“舟島日凝,與氣俱積,流塊所淤,往往沙潬漸高,植蘆積土,數(shù)千百畝膏腴,可研而待。 ”⑥屈大均著,李默校點:《廣東新語》卷2《地語·沙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年,第47—48 頁。到清代前期,當?shù)厝藙t多選擇種植茳芏來加速灘地的形成,清初香山一帶的人們多在灘地種植茳芏,《廣東新語》說香山沙田形成過程中要植簣草,這種簣草即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am):“每西潦東注,流塊下積,則沙坦?jié)u高,以簣草植其上,三年即成子田。 ”⑦屈大均著,李默校點:《廣東新語》卷2《地語·沙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年,第666—667 頁?!昂垺庇旨毞譃閮煞N,嘉靖《香山縣志》記載:“簣,水草也,種之積泥可以成田,方、圓二種。 ”⑧嘉靖《香山縣志》卷之2《民物志》。方、圓描述的水生植物主要利用部位“莖”的形態(tài)特點,茳芏有短葉茳芏和茳芏兩大類。 茳芏與短葉茳芏最大的不同在于茳芏的莖粗壯,呈銳三棱形,而短葉茳芏的莖稍柔弱,常呈扁圓形,葉鞘一枚極長而頂有一短葉片,①吳德鄰主編:《廣東植物志》第8 卷,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 年,第327 頁。茳芏多為野生種,而短葉茳芏為栽培種。②吳德鄰主編:《廣州植物志》,第742 頁。 顏素珠編著:《中國水生高等植物圖說》,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年,第275—276 頁。郭璞注《爾雅》時,曾有“芏草生海邊,似莞藺,今南方越人采以為席”。 唐代南方人陸德明在《釋文》中記載了芏草:“今南人以此草作席,呼為芏,音芏?!雹酆萝残兄骸稜栄帕x疏》,《郝懿行集》第 4 冊,濟南:齊魯書社,2010 年,第 3538 頁。珠江三角洲沿海灘地一直有種植茳芏促淤的傳統(tǒng),茳芏也可用于編織草席、草帽和提籃等,莖和葉為優(yōu)良的造紙原料。④吳德鄰主編:《廣東植物志》第8 卷,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 年,第327 頁。

        清代中后期以來,為加速灘涂改造成沙田,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多選擇咸水草即短葉茳芏(Cyperus.malaccensis. var. brevifolius)來改良灘涂土壤,加速沙田土壤的形成。當?shù)厝诉x擇在泥灘階段種植短葉茳芏。 短葉茳芏生長迅速,繁殖很快。 相比之下,蘆葦?shù)母o分布在深土層中,根莖節(jié)長,分蘗節(jié)疏散,對于阻隔淤泥作用較短葉茳芏(Cyperus.malaccensis. var. brevifolius)為差,⑤中山大學地質地理系:《珠江三角洲沙圍田土壤形成過程及其肥力演變》,廣州地理研究所,1960 年,編印本。通過種植短葉茳芏可以更快促進泥灘的發(fā)育。 短葉茳芏莖較茳芏細小,呈銳三棱形,稍柔弱,常呈扁圓形,葉鞘一枚極長而頂有一短葉片。⑥顏素珠編著:《中國水生高等植物圖說》,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年,第275—276 頁。短葉茳芏是茳芏的變種。 陳元松等的研究表明,茳芏和短葉茳芏都適宜種植在鹽度小于10‰的灘涂,但短葉茳芏適宜萌芽的鹽度為5‰,茳芏適宜萌芽的鹽度為10 ‰,⑦陳元松:《鹽度脅迫對茳芏、短葉茳芏萌芽的影響》,《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 年第17 期。短葉茳芏地下走莖發(fā)達,無性繁殖力強,用途比茳芏廣,短葉茳芏還可供制作草席、牲畜飼料、燃料和編織、捆扎。 根據珠江水利局的試驗資料,種咸水草后,每年灘面淤積速度可比白坦階段增加0.05~0.07 米。種草時的灘面高程以-0.6~-0.8 米,即低潮時大部分灘面出露時為好。種植時要按地形情況分片集中種植,種的時候株距不宜過疏,片距不能太大,以提高成活率,使草根能迅速發(fā)育,交織一起,增強抵御風浪的能力。⑧董兆英:《珠江口灘涂圍墾工程經驗》,《人民珠江》1982 年第6 期。民國時期中山縣黃角的咸水田中也栽植短葉茳芏,稱咸水草,多銷往日本及臺灣等地,咸水草栽培管理極為粗放,于年冬植苗,經年余成長,五、九兩月即行割刈,曬干后以待出售,產量大約每畝每年在十五擔至二十余擔之間。 咸水草連續(xù)生長數(shù)年后改種水稻,種水稻時將土裂開,顛倒放其位置,既將咸質覆于下層,又增加有機質,因而水稻產量倍增。⑨國立中山大學廣東土壤調查所編:《中山縣土壤調查報告書》,1933 年11 月,第50—51 頁。短葉茳芏又稱“咸水草”,地下莖分布在土壤表層或地表,根莖節(jié)短,每個根莖節(jié)分蘗叢生,植株密集,根系稠密而呈圓錐形分布,不僅有利于阻留懸浮物質的沉積,還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珠江口地區(qū)當海灘淤積在-0.2 米以上時種植咸水草和改良土壤,使海灘淤積速度可比潮積土(白灘)快1~2 倍。 萬頃沙的農民在灘涂的鶴立階段就開始種咸水草。⑩連兆煌:《珠江三角洲萬頃沙的土壤》,華南農業(yè)大學農史室藏,油印本,1954 年。一般種過咸水草的土壤加速了海濱鹽土中的草甸化過程,由于地勢淤高,潮水影響減弱,潛水面下降,開始出現(xiàn)脫鹽和脫沼澤化過程。 一些情況下可使海濱鹽土發(fā)育過程跳過紅樹林階段,直接由潮積土轉化為海濱草甸沼澤化重鹽土,這在珠江三角洲河口地區(qū)為常見現(xiàn)象。[11]唐永鑾,曾燕祥,麥榮基:《廣東海濱鹽土的基本特征》,《土壤通報》1965 年第6 期。

        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歷史文獻中有許多關于人為加速河口灘涂演替進行沙田開發(fā)的記載。 例如民國《番禺縣續(xù)志》:“下番禺之田瀕江海者,或數(shù)年,或數(shù)十年,輒有浮生”,沙灘浮生的過程是“其初魚游鶴立,即有富豪承沙報稅,察其可植蘆蕩,便當升科,名曰‘草白坦’,其稅只列下則。 迨沙浮水面,漸可植禾,成為坦田,遂升中則。若至沙墄鞏固,田可再熟,則當升上則稅矣。”[12]番禺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持整理:《番禺縣續(xù)志(民國版)》點注本,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270 頁。河口灘涂促淤形成沙田的過程中有一套傳統(tǒng)的地方知識與技術體系,種植適宜的水生植物是人工加速灘地演替的最直接的手段。 《廣東新語》總結沙田開發(fā)時種草促淤的重要性:“其田在海瀕,彌望斥鹵,自一沙至于八沙,外沙歲有贏壤,三歲種草,四歲種禾,子田之利,常浮于其母,有肥毋磽,秋糧亦薄,此則水田之美者。 ”①屈大均著,李默校點:《廣東新語》卷14《食語·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年,第335 頁。珠江口淺海灣內由于淤泥不斷沉積而把天然紅樹林埋于下層,深的1 米以下,淺的30 厘米左右,這一類耕作土壤在珠江三角洲地區(qū)被稱為“咸酸田”,紅樹林殘體在長期被淤泥埋藏過程中,進行緩慢的嫌氣分解,形成黑色的腐植坭層,當?shù)胤Q之為“木屎層”,富含單寧和還原性硫化物等,如20 世紀60 年代初期番禺縣石樓公社勝洲大隊的一處咸酸田剖面,100 厘米以下就發(fā)現(xiàn)黑色木屎層,有硫化物氣味。②廣東省土壤普查鑒定,土地利用規(guī)劃委員會編印:《廣東農業(yè)土壤志》,1962 年10 月,第114—116 頁。20 世紀60 年代初期李春初等在西江河口區(qū)紅樹林調查中發(fā)現(xiàn),紅樹林生長的地區(qū)一般都適于茳芏的生長,改種茳芏即咸水草促進淤泥沉積,是取代紅樹林加速灘地淤高和克服土壤反酸的有效辦法。 珠江口地區(qū)經驗是每三尺間種一顆茳芏,一年全部發(fā)展成為草地,土壤也富含有機質,5 年內就可圍墾。③李春初,曾遠圖,全勝:《西江三角洲的紅樹林海岸》,1965 年,油印本,廣州地理研究所藏,57.15574.據羅章仁等在磨刀門的實測考察,當海灘灘面高程達到-0.6 米左右有跳魚活動時種草效果好,種草可使灘地淤高速度增大1 倍以上。④羅章仁,楊干然:《關于磨刀門海灘圍墾的意見》,1973 年,編印本。

        除咸水草外,人們在珠江口濱海灘涂的開發(fā)過程中,還通過種植其他多種植物加速土壤的發(fā)育。一般灘面較低的地方主要種三合草,坦面較高的多種元草。濱海沙田區(qū)老農傳統(tǒng)經驗認為大尾草的品種比較好。 栽種時株行距0.5 米左右,水草栽培后,草根互相交織,固結土層。 在沙灘淤高期間,因有些灘面高低不平,可采取低處密植,高處疏植的方式,調整灘面的高程。 種植水草的時間一般在農歷3~4 月或8~10 月之間,此時氣溫較高,洪水、臺風和咸害較輕,水草成活率高又易于生長,種下一年后就可覆蓋灘地。 種草的同時人工開挖潮溝,即結合開溝以便潮水進出,以利于泥沙均勻沉積。 在受風浪的地段,例如燈籠沙地區(qū),在0.3~0.6 米,寬3~6 米的土堤上栽種寬達2.5~3 米的白骨蓢,這樣對灘面水草的生長更有保證,更有利于促淤。⑤佛山地區(qū)革命委員會《珠江三角洲農業(yè)志》編寫組:《珠江三角洲農業(yè)志(初稿)二珠江三角洲堤圍和圍墾發(fā)展史》,1976 年,編印本,第 123 頁。濱??陂T附近風浪大,水勢猛,沙田圍墾前還需對堤圍采取拋石措施,抵抗?jié)q潮和洪水對圍堤的沖刷。 為了節(jié)省石方,有些地區(qū)在堤外拋石3 米至4 米寬作為外側,內側種紅樹植物及水草,或只在原堤基兩旁拋石,中間種植紅樹植物和水草;對于風浪不大,成灘時間較長,灘面高、土層較緊實的沙坦,就不用拋石,直接在沙灘周圍種植紅樹植物或水草,甚至直接拍圍。 例如中山小淋和燈籠沙兩地,在拍圍之前,沿規(guī)劃基底種植紅樹植物“紅骨蓢”,寬約0.5~0.8 米之間,成一蓢帶,這種防護林帶和石基一樣,具有穩(wěn)固基底土層及促進坦面淤高的作用。⑥佛山地區(qū)革命委員會《珠江三角洲農業(yè)志》編寫組:《珠江三角洲農業(yè)志(初稿)二珠江三角洲堤圍和圍墾發(fā)展史》,1976 年,編印本,第 122 頁。傳統(tǒng)時代沙田在筑圍堤時,多在堤基沙槽上壓放竹條。用竹做基底,有減少堤基下沉,節(jié)省土方的作用。 傳統(tǒng)時代,一些地區(qū)在拍新圍、筑圍堤后,即在基圍上種竹,為以后再拍新圍作好準備。例如,萬頃沙地區(qū)20 世紀60 年代以前有在基圍內坡種竹的習慣。栽種一種名為“大頭典竹”的竹種,具有早生、快發(fā)的特點,一般種植6~7 年后,一株竹有百多條,種一圍竹足夠兩圍壓底之用。 在小林、燈籠沙等淤積較快的地區(qū),筑圍堤時除在靠海的當風一面基段砌石外,其他部分的基底一般只將紅樹林帶壓下作為圍堤的基礎。⑦佛山地區(qū)革命委員會《珠江三角洲農業(yè)志》編寫組:《珠江三角洲農業(yè)志(初稿)二珠江三角洲堤圍和圍墾發(fā)展史》,1976 年,編印本,第 127—129 頁。

        灘涂被圍墾后,土壤在自然發(fā)育過程中鹽分不斷降低,所生長的不同植物群落也隨之更替。 沙田區(qū)的民眾經過長期觀察,根據不同植物群落作為土地利用的指示植物來斷定適宜水稻栽培時間。海涂拍圍后首先生長的是耐咸性最強的紅樹林、秋茄等植物群落,隨著灘涂淤高,土壤鹽分降低,便出現(xiàn)蘆葦、老鼠簕等群落,以后又由稗草為主的禾本科植物群落代替,到這時,當?shù)厝瞬耪J為可以栽培水稻。①佛山地區(qū)革命委員會《珠江三角洲農業(yè)志》編寫組:《珠江三角洲農業(yè)志(初稿)·珠江三角洲堤圍和圍墾發(fā)展史》,1976 年,編印本,第129 頁。此時,還需要先通過種植其他作物改良土壤。例如20 世紀50 年代初期,萬頃沙地區(qū)圍墾后先種三年至五年蓮藕或菱角后種水稻,以輪作方式改良土壤,調查中萬頃沙的沙田仍保持這種耕作制度,“新成之圍田初期多種蓮藕,使土壤不致太濕而便于翻土。 ”②連兆煌:《珠江三角洲萬頃沙的土壤》,華南農業(yè)大學農史室藏,油印本,1954 年。

        二、利用河口潮汐灌排的沙田水利特點

        珠江三角洲的潮水是河口沖淡水受海潮的頂托,每日隨著海潮的漲落往返徘徊于珠江口的淡潮。沙田區(qū)利用潮水灌溉,在海潮漲潮時,潮波經珠江口溯江而上,迫使珠江下游的河水向上游倒涌成為淡潮區(qū)。 三角洲河口的淡潮使瀕海的沙田在晚造得到大量淡水的灌溉,得到豐收,如遇旱年,珠江口一帶沙田的晚造亦受咸潮的威脅。 本地區(qū)根據潮水排灌條件差異將沙田分成高、中、低幾類,③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勘測設計院:《珠江三角洲沙田水利情況的調查資料》,1963 年4 月,廣州地理研究所圖書館藏,65.4674。20 世紀50 年代水利部門的調查中,即根據不同的潮水排灌條件將沙田分為高沙田、中沙田、低沙田三類。 其中,高沙田地勢高,舊歷每月初三、十八大潮才能上田,潮灌的保證程度低,旱患威脅大,但潮排條件好,土壤比中、低沙田瘦瘠,地下水離地面0.66 米,耕作方面可進行水旱輪栽;低沙田地勢較低,漲潮時每天都可以引潮水上田,灌溉極易,但排水期潮谷水位也常高于田面,利用潮谷排水的機會不多,漬水威脅較大,這類田土壤極為肥沃,結構糊爛,地下水位離地約0.33 米;中沙田介于高沙田、低沙田之間,地勢高低適中,既可以在漲潮時灌溉,又可以在退潮時排水,潮水排灌最方便。④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勘測設計院:《珠江三角洲沙田水利情況的調查資料》,1963 年4 月,廣州地理研究所圖書館藏,65.4674。

        從灘涂圍墾而成的沙田仍利用潮汐水文環(huán)境進行大排大灌,當潮水漲至田面以上高程時,便可由涵竇引潮入田灌溉;當潮水退至田面高程時便可關閉涵竇,每天潮灌的時間視潮期與田面高程的不同而異,如《嶺南雜事詩鈔》中所言:“粵東瀕田之區(qū)可以塞潮種植者,經營圖度,覆土筑堤,以障潮汐,留水門以通消納,謂之潮田。 ”⑤雷夢水主編:《中華竹枝詞(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年,第2812 頁。大排大灌的主要特點是,利用一天二次的漲潮期和退潮期的便利條件,每天灌水一次,又排水一次。 灌時一般水層深達5 至6 寸,或更多,排時徹底排干,田面不留水層。 因沙田區(qū)田塊較大,沙田區(qū)一丘稻田叫“一間田”,面積少則70 至80 畝,多至一百畝,田面不平整,往往同一間田內高低相差達5 至6 寸,甚至更多。 大排大灌適應對高低相差大稻田的排灌,深灌時高處稻苗也有點水層,不致缺水,排干時低處稻苗則能暴露空中不致浸壞,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辦公廳編:《國營農場工作經驗選編》,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65 年,第29 頁。同時還可達到正確調節(jié)田間小氣候、增加土壤通氣性能的作用。⑦廣東省水利電力廳農田灌溉研究站:《珠江三角洲中珠聯(lián)圍水利情況調查報告》,1962 年1 月,廣州地理研究所圖書館藏,65.4674。沙田區(qū)利用大排大灌調整田間小氣候環(huán)境,如在溫度較低的時候利用上午一段時間,讓水給太陽照曬,提高溫度,在臨近中午時將水灌入田中,到傍晚或翌日清晨將水排出,溫度過高時,在日出以前將較清涼的水灌入田中,到了下午或傍晚又將田里的熱水排出來。通過排灌調節(jié)田水溫度,使其適于水稻生長的要求。沙田區(qū)同時可利用潮汐灌溉水中的浮游細坭的沉積以增加天然肥料的來源。 每天排灌既能滿足水稻對水分的要求,又能供應土壤空氣,利于沖積土壤中的肥料的分解和稻根生長。 插秧初期的深灌水,還有護秧和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辦公廳編:《國營農場工作經驗選編》,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65 年,第29 頁。

        沙田區(qū)利用潮排潮灌的渠系布置以適應潮汐和以排為主的要求來設計。例如20 世紀50 年代白蕉一帶低沙田區(qū)以方形渠系為主,灌水時由渠的兩側浸入田面,流速不能過大,否則水稻會傾倒。 沙田內河系交錯,水流相互頂托,流向復雜。梪河是直接與水梪銜接的渠道,在一間田中斷面最大,是該間田的排灌骨干與圍內水量調度的重要渠道、圍內及該間田水上交通的骨干。水流過梪后,其灌水量很大,主流順著進梪方向向前沖擊,從灌水的角度要求有一條斷面較大的渠道與水梪直接銜接,從排水角度同樣要求水流順暢,主流集中,排水水面積降至最小。 在大排大灌的圍設置梪河很有必要,梪河的位置布置在一間田的中央并與該間田的長邊平行。 1956 年以后,白蕉公社沙田區(qū)實行渠系的整改時,加深梪河,就在圍中間設一條較寬深的渠道,稱為中心河,中心河溝通全圍水系,構成田間水網系統(tǒng),調節(jié)圍內水量及水位,調劑用水,是圍內交通的骨干,也是直接灌水的引渠和輸水渠。①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珠江三角洲沙田水利工作組:《白蕉公社低沙田圍內排灌系統(tǒng)的現(xiàn)狀及整改意見》,1961 年7 月,廣州地理研究所圖書館藏,65.4674。

        圖2 沙田排灌系統(tǒng)示意圖②圖片改繪自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珠江三角洲沙田水利工作組:《白蕉公社低沙田圍內排灌系統(tǒng)的現(xiàn)狀及整改意見》,1961 年7 月,廣州地理研究所圖書館藏,65.4674。

        沙田排灌系統(tǒng)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利用潮汐退漲水位的變化實行自流灌溉與排水。 20 世紀60 年代初期,廣東省水利部門認為沙田灌排主要標準應為枯水期(3、4 月水稻用水時)即舊歷初三、十八的大潮峰水位高出田面,使每個月最少有兩天河水能上田灌溉,3、4 月潮水位0.8 米至1.0米,因此沙田的耕地高程應該在該水位以下;潮區(qū)洪水對潮位的影響微弱,潮水位年內變化不大,排水期一般年份的潮谷水位應低于枯水期的潮峰水位。③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勘測設計院:《珠江三角洲沙田水利情況的調查資料》,1963 年4 月,廣州地理研究所圖書館藏,65.4674。20 世紀60 年代初期廣東省水利部門調查總結,沙田潮排潮灌有調節(jié)田間小氣候及水溫、取得淤肥抬高田面、少生雜草減少中耕勞力、減少病蟲害、水稻生育較正與谷粒結實、居民食用活水等六個好處。④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勘測設計院:《廣東省白藤水利工程規(guī)劃會匯報資料(規(guī)劃中間階段)》,1963 年4 月,廣州地理研究所藏,65.4674。

        為達到自流灌溉目的,灘涂圍墾時必須選擇淤積到適當高度的海坦進行圍墾。 圍墾的方法是修筑土堤,遇較大的河溝則建閘銜接土堤,圍內的田面高程一般在0.2~0.8 公尺(珠江零點)之間,潮水位在普通潮峰水位以下,一般潮谷水位以上,因為這種田面高度對于利用潮峰灌溉和潮谷排水均甚適宜。 灌溉水源的潮位變化大都在-1.0~1.5 公尺之間,每年3、4 月春耕需水時間,潮水的變化則在-1.0~1.0 公尺之間,沒有很高的水頭,可以作為自流灌溉,同時還有時間上的限制。由于潮水漲退有時間性,為滿足灌溉需要,必須盡量利用潮峰多放水入圍。 同時,為了避免引水上田及水入閘后經過太長的河溝,使水頭損失太大,致不能自流上田漫灌,于是采用多處分散進水的辦法,本地民眾的經驗是“逢涌筑閘”“高田闊閘、低田窄閘”。 窄閘是指利用閘控制潮水漲退通過,窄閘孔的流速大。⑤麥蘊瑜:《珠江三角洲引潮灌溉與排水的措施》,灌溉系統(tǒng)新建改建科學技術交流會議大會秘書處:《灌溉系統(tǒng)新建改建科學技術交流會議報告及論文集(I)》,北京:中國水利出版社,1957 年,第 184—201 頁。為達到沙田排灌系統(tǒng)勤灌引淡洗咸,快速降低土壤鹽分的作用,梁光商20 世紀30 年代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萬頃沙沙田每一個小圍都設閘:“每一小圍內,約有平疇之稻田一頃(實則約八十畝),概無基,只有深闊各五尺之排水溝,依溝以為經界。 每一圍或數(shù)圍,于接港汊處,設一水閘,潮水漲時則灌水,水足則閉閘,退時復開閘而排之,若水過咸則閉閘以拒之。 ”①梁光商:《東莞沙田農業(yè)考察報告》,載于倪根金,陳志國主編:《民國農業(yè)調查報告輯刊(第一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8 年,第 469 頁。

        沙田圍內按河溝劃分灌區(qū),沿河溝兩岸仍需筑小堤,小堤上每隔約300~500 公尺置放一木制小涵洞,稱為“木梪”。 灌區(qū)的劃分一般是60~80 市畝一單元,由一木梪控制排灌。 潮水由基圍的水閘灌入河溝內,再經木梪流入灌區(qū)。灌區(qū)內環(huán)身掘溝,中心開溝與木梪相通。當水由木梪灌入后,即循中心溝向兩旁漫灌。潮退時水仍循中心溝及環(huán)身溝經木梪排出。平時潮漲讓潮水進梪,潮退時亦不予攔截,使潮水自由流出。 需水季節(jié)則潮漲時開梪進水,潮退時關梪蓄水。 這樣不但可以得潮水灌溉之利,而且可使潮水帶來的懸移質加速沉淀,收淤肥之效。 在春耕、播種、插秧及秋天水稻吐穗揚花時期,單純靠潮水的自來自去不能滿足沙田蓄水灌溉需求,農民此時要在潮漲到峰頂時攔蓄潮水灌溉。 這一帶的水閘,民眾習用外向雙掩閘門,這種閘門不用設置啟閉機械,利用水流進出水閘時的壓力啟閉,人力管理也較少。 為了滿足蓄水的要求,20 世紀50 年代曾一度推廣使用疊梁閘板,但每閘孔要二、三十塊,啟閉廢時間,不能于潮峰時候很快地關閘,使潮水向外流失,農民不甚歡迎,后調查發(fā)現(xiàn),當?shù)貍鹘y(tǒng)使用的前后兩道雙掩閘門,閘門利用水壓力的推動啟閉,前閘門向外掩,用以防洪排水,后閘門向內掩,用以蓄水灌溉。 在汛期用鐵鏈將后閘門系緊在閘臺上,洪水來時關閉前門,洪水退落時,漬水推開前門排水。 春耕及秋旱時,用鐵鏈把前門系緊,讓潮水進閘。 當潮水到達峰頂而要退落時,潮水壓力推動后門關閉,攔蓄潮水備用。20 世紀50 年代初期,在沙田區(qū)又復普遍推廣這種閘門,農民頗感滿意。②麥蘊瑜:《珠江三角洲引潮灌溉與排水的措施》,灌溉系統(tǒng)新建改建科學技術交流會議大會秘書處:《灌溉系統(tǒng)新建改建科學技術交流會議報告及論文集(Ⅰ)》,北京:水利出版社,1957 年,第184—201 頁。

        沙田區(qū)田間灌排主要以明、暗梪結合控制來進行。 如位于磨刀門與泥灣門間低沙田地區(qū)的白蕉公社,由120 多個大小圍田與部分山地、民田等組成。 各圍皆略呈方形,由于修堤取土和便于引潮灌溉,圍與圍之間富有寬闊而縱橫交錯的圍外河涌,圍內田面高差約15~30 厘米,土壤含有機質豐富,頗為肥沃。 圍內排灌系統(tǒng)的組成包括基堤、水梪、梪河、中心河、堤邊河、河仔、間基、間閘等。其中圍的四周筑堤基,堤基把圍內外水流分開,以控制圍內的水位與田間水層,堤基也是圍內陸上的交通道路和居民點所在地,堤基頂寬一般約1.2~1.5 米,高度因各圍位置不同、防洪要求不同而不同;水梪是圍內灌排的過水設備,設于堤基邊,按水流型式向分為明梪(屬平流)、暗梪(涵管出流),都是小型的過水設備。 明梪一般由土、石材料建成,暗梪是木料做成,裝有拍門,能自動排水。明梪一般寬1.2~1.3 米,梪底低于田面0.8~1.2 米,暗梪一般為40~80 厘米,頂面與田面平。 根據傳統(tǒng)經驗兩個水梪控制的田畝數(shù)一般明梪控制100~150 畝,暗梪40~60 畝。1949 年以前,長期使用的是木暗梪。 根據傳統(tǒng)經驗,暗梪施工技術簡單,木料一般為水松木,每個單梪的用量為兩側用二塊寬0.5 米,厚0.07 米,長10 米的木料,梪底及梪頂木料由小塊拼接成,共需100 塊,每塊長0.9 米,寬0.2 米,厚0.04 米。 因木料長期處于干濕狀態(tài),易腐爛,必須年年檢修一次以上,木暗梪使用年限一般為30 年,如經常檢修,保護好,可增長至40 年,暗梪可自動排水,適應低沙田區(qū)的水利要求。③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珠江三角洲沙田水利工作組:《白蕉公社低沙田圍內排灌系統(tǒng)的現(xiàn)狀及整改意見》,1961 年7 月,廣州地理研究所圖書館藏,65.4674。

        三、生物多樣利用與適應水情的耕作制度

        沙田堤圍建成后,農田與堤基防護栽培的作物也具有多樣性。 據鄔慶時總結:“沙田因在海邊,不患旱而患風。 風至傷禾,瞬卸成災,最為可畏。 其次忌水,咸流猝至,或潦水積滯不通,亦傷禾稼。防此兩患,為業(yè)主者乃各就地勢或地權而筑圍。 圍基高丈余,闊數(shù)丈,子潮落后,深挖河中之泥而為主。 一面阻水之入圍,一面利水之出誨,至相得也。 基上種蕉、間以番石榴及荔枝。 荔枝根能護泥,樹能阻風,果又最佳。但種之多年,乃有收益。番石榴比荔枝略差,而成長較速,不過兩年,便綠葉成蔭子滿枝矣。蕉則更快,數(shù)月之間,便收大效,為圍基必種之樹。近年亦有種蔗者。蔗可榨糖,其利尤大,而成本此較重,種之兩年,便須改換,與蕉相同。 兩者相間種植,最為適當。 佃人結茅為寮,居住其間。出作入息,漸成村落。較低之處、必留梪口。圍內需水灌溉,則按時開梪以進潮水。水既足用,則閉而留之。 水若有余,又開而泄之,圍基筑成,則不復患旱,不復患水,亦不復患風,……沙田除種禾,種草、種蕉、種蔗、種番石榴、種荔枝外,在百年前,每于圍基種水松。 水松之根,吸水份,種以護基,實為最宜。 但無果實,樹蔭不茂,成長亦慢,近人多不種之。 現(xiàn)存者多百年前物,最近亦已數(shù)十年,而其枝干,不及一二年之番石榴。只有斬伐,而無新種,想不多時,將不復見。又有種?者,亦無果實,惟樹茂而根深,宜于阻風以護基。 當風之處,現(xiàn)仍種之。 或于基外種蓼,亦以其能阻風,阻水以護基,雖無果實,猶取而種之。 ”①鄔慶時:《廣東沙田之一面》,《廣東文史資料》第5 輯,1962 年編印本,第72—89 頁。為了保護新筑圍基,還有在堤外種植水松抵抗風浪的,也有在圍基內坡種植大蕉和耐咸、抗風能力較強的香蕉、蔬菜等作物。②佛山地區(qū)革命委員會《珠江三角洲農業(yè)志》編寫組:《珠江三角洲農業(yè)志(初稿)·珠江三角洲堤圍和圍墾發(fā)展史》,1976 年,編印本,第 130 頁。如萬頃沙沙田的圍堤上,除十一涌種少數(shù)竹樹外,概種大蕉,間有少數(shù)香蕉,因受海風侵襲關系,香蕉樹干較弱,須用木棍支撐,不合經濟,且成熟期恰逢風季,易遭風害,而大蕉則可在風季前收獲完畢,故以大蕉出產為大宗。 農舍附近又有少量蔬菜,自給自食。 此外,又有木瓜、荔枝、番石榴等。③連兆煌:《廣東珠江三角洲萬頃沙的土壤》,華南農業(yè)大學藏,油印本,1954 年。

        人們充分利用河口灘涂區(qū)潮汐環(huán)境中生物多樣性特點,根據稻田內不同的指示動植物來分辨沙田水利條件的好壞及土壤母質狀況。 據番禺縣人民公社梁祥的考察,各田類的指示植物是:咸礬田有白江車草、迫拍草;低圍田有茜草、少數(shù)的浮蓮子、假芽菇草;中圍田和高圍田有水郎、三夾草,有針草;積水田有雞欄草。④農業(yè)部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編:《全國土壤普查鑒定深耕改良土壤學術會議文件選輯》上輯《土壤普查鑒定與土壤分類制圖問題》,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59 年。傳統(tǒng)時代沙田地區(qū)實行免耕,并利用休耕與輪作保持土壤肥力。屈大均提到當時沙田管理中耕作三年之后休耕三年:“故佃人每耕之三年,必荒之三年,不肯為田主長耕。如數(shù)納谷,此有沙田者之苦也。 沙田既多荒棄,于是賠秘虛糧,為累未已,而陰以其田賤賃于沙頭。有司捕問,則里長以沙頭告,沙頭乃上限狀于有司,請輸糧而后獲。 沙頭者何? 總佃也。 蓋從田主攬出沙田,而分賃與諸佃者也。 其以沙田為其貨,五分攬出,則取十分于諸佃,不俟力耕,而已收其利數(shù)倍矣。此非海濱巨滑不能勝任。當盛平時,邊海人以沙田而富,故買沙田者爭取沙裙,以沙裙易生浮沙,有以百畝而生至數(shù)百畝者。 今則以沙田為累,半委之于莫可如何者矣。 ”⑤屈大均著,李默校點:《廣東新語》卷2,地語,沙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年,第666—667 頁。

        濱海沙田種植水稻的同時也收獲多樣的生物資源。 沙田區(qū)有豐富的水產資源,在新生的沙坦外水族種類更多,耕作沙田的農民不單為獲稻,也獲取多樣化的濕生動植物資源。 據《廣東新語》記載:“廣州邊海諸縣,皆有沙田。順德、新會、香山尤多。農以二月下旬,偕出沙田上結墩,墩各有墻柵二重以為固,其田高者牛犁,低者以人秧蒔,至五月而畢,名曰‘田了’,始相率還家。 其傭自二月至五月謂之一春,每一人一春,主者以谷償其值。 七八月時耕者復往沙田塞水,或塞篊箔,獵其魚、蝦、蟮、蛤、螺、之暑以歸,蓋有不可勝食者矣。 ”⑥屈大均著,李默校點:《廣東新語》卷2,地語,沙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年,第666—667 頁。沙田中盛產禾蟲,民眾大量捕撈作為食物,“田禾將熟,每值潮落,輒有禾蟲,從禾根涌出,五色班爛,浮游水面,隨流出梪。一去無蹤。知者于梪口設布袋截取。 煮而食之,其味鮮美,絕可口。 嗜之者眾,亦可獲利。 ”⑦鄔慶時:《廣東沙田之一面》,《廣東文史資料》第5 輯,1962 年,編印本,第72—89 頁。清初遷海之后,廣州府沿海地區(qū)的沙田區(qū)地少人稀,當時出現(xiàn)了大量的拋荒田,這些沙田主要用于潮間帶的水產養(yǎng)殖,“癸巳遷海以來,沙田半荒,主者賤其值以與佃人,佃人耕至三年,田熟矣,又復荒之,而別佃他田以耕。 蓋以田荒至三年,其草大長,佃人刈草以售,每一日之功,可充十日之食。 又有魚、蝦、蟮、蛤、螺、之屬,生育其中,潮長輒塞篊箔取之,其利甚饒。 草之未盡刈者,則燔以糞田,田得火氣益長苗。 而田荒之至三年,又復肥沃。 ”①屈大均著,李默校點:《廣東新語》卷2《地語·沙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年,第666—667 頁。清初屈大均耕作番禺茭塘的37 畝沙田,還利用西江淡水排灌來減少蟛蜞災害,“二三田父笑謂余曰,今歲雨水多,咸氣輕微,牂牁之水大至,其泥淤肥而毛蟛蜞不作,苗皆易滋蒔,一二日已青青,三四日而弟齊其兄,以不費我耘耔,當秋分前數(shù)日,即可接早禾而獲之。 不至如白露、霜降諸種之遲遲。 吾等自耕此外沙十數(shù)年來,未嘗有大禾之美如斯。 ”②屈大均:《翁山文外》卷11《雜著·耕辭》,北京:文物出版社,嘉業(yè)堂叢書刻本,1982 年。

        早期沙田的傳統(tǒng)耕作以一種免耕的生態(tài)方法進行,不進行深耕除草工作。 《廣東新語》記載有:“其地邊于海洋者,田無淳鹵,潮汐之膏,魚蛤之肥,打秧而不薅草,大禾尤易生育。 ”③屈大均著,李默校點:《廣東新語》卷14《食語·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年,第335 頁。傳統(tǒng)時代沙田經營中對潮間帶水文環(huán)境中旺發(fā)的水生動植物資源的防治措施中,最典型的是每年都飼養(yǎng)大批鴨群為水稻生產服務。 鴨群在淺水稻田中,極喜尋覓和啄食水生動物,能除去相當一部分稻田中的幼齡雜草;鴨群還喜歡啄食許多種水稻害蟲,如蟛蜞、稻飛虱、粘蟲等,特別是在稻飛虱發(fā)生期間,放鴨進田,能基本上消滅其為害;鴨群且成群行走,踏起很多泥漿,對水稻起了中耕松土的作用,同時鴨糞可以肥田。④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辦公廳編:《國營農場工作經驗選編》,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65 年,第29 頁。20 世紀60 年代初期的珠江農場沙田仍保留養(yǎng)鴨,該場一年飼養(yǎng)四批鴨。有二批是專為早、晚兩造水稻中耕服務的,叫做中耕鴨。 投放小鴨的時間,一為早造插秧前二十至三十天,約在三月下半月;一為晚造插秧前二十至三十天,約在七月下半月。 當小鴨重達五兩至一斤的時候,是中耕開始的最好時期。 過小起不到中耕除草的作用;過大會把稻苗踏壞。 另外二批是專為吃食早、晚兩造水稻收獲時遺落田間的谷粒而飼養(yǎng)的,叫做食埠鴨。 也可以說中耕鴨為水稻生產服務,水稻生長又為食埠鴨提供廉價的飼料服務,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⑤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辦公廳編:《國營農場工作經驗選編》,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65 年,第31 頁。民國時期梁光商考察的東莞明倫堂萬頃沙地區(qū)沙田即是典型免耕:“早造插秧,行距甚闊,普通為16×8 寸,插后不施肥,亦不中耕除草。 ”⑥梁光商:《東莞沙田農業(yè)考察報告》,載于倪根金,陳志國主編:《民國農業(yè)調查報告輯刊》第1 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8 年,第 469 頁。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20 世紀50 年代初期,當時萬頃沙沙田插秧后二十天的水梆田,田間已長出很多的水生雜草,這些雜草與水稻競爭養(yǎng)分,影響水稻生長,但農民對中耕除草工作不重視,大行在插秧后一二星期間用推踏(中耕器)中耕一次,亦有在掙稿時重行進行中耕一次的,也有用小鴨(孵出后30~40 天小鴨最好)代行中耕,這是一種節(jié)省勞動力的有效方法,也有的農民不進行中耕。⑦連兆煌:《廣東珠江三角洲萬頃沙的土壤》,華南農業(yè)大學藏,油印本,1954 年。

        沙田區(qū)普遍利用河流環(huán)境養(yǎng)鴨、養(yǎng)鵝進行除草,這一傳統(tǒng)自明代形成后在珠江三角洲地區(qū)長期延續(xù),如民國時期鄔慶時對沙田區(qū)養(yǎng)鴨場景的描述:“每排視其面積,養(yǎng)鴨千數(shù)百頭不等,一人或二三人手持長竹竿,竿端扎葵葉少許,清晨趕鴨上圍基或梪口,縱鴨搜捕蟛蜞或魚、蝦、螺、蜆與及蟲類以為食。 暮則趕回鴨排。 迨收獲后,田中多遺穗,則趕鴨落田,取所遺谷粒食之。 鴨至是成長極速,而且肥碩,即可上市,獲利不貲。惟利之所在,人所共趨,不有約束,紛爭立起。乃設沙夫以管理之。按鴨收費、名曰鴨阜?!杏叙B(yǎng)鵝,取魚蝦蠔殼等?!雹噜w慶時:《廣東沙田之一面》,《廣東文史資料》第5 輯,1962 年,編印本,第72—89 頁。據廖遠祺等的調查,20 世紀80 年代珠江三角洲沙田區(qū)還有20 萬公頃的土地仍有趁潮大排大灌的習慣,不僅利用水流帶進淤泥,增加土壤肥力,一排一灌又可更新土壤中空氣和沖洗有害物質,改善田間小氣候,防蟲防草,但20 世紀80 年以后的圍墾因傳統(tǒng)大排大灌圍墾高程、圍墾面積、圍墾速度受到限制,新墾灘涂不再使用這個模式。⑨廖遠祺等:《珠江口灘涂發(fā)育和圍墾利用》,《人民珠江》1983 年第2 期,第9—16 頁。

        潮區(qū)河涌淤泥是沙田最重要的肥源。 沙田區(qū)沒有施肥的習慣,民國時期丁穎等發(fā)現(xiàn),沙田稻作概不施肥,然連作多年,其每畝平均谷產量仍有四百余市斤。 他們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其肥養(yǎng)分之給源,第一當為較淡期間之潮水灌溉,第二為圍內溝泥之利用,第三為早造藁稈之施用,第四則為耕家大規(guī)模養(yǎng)鴨,亦有若干關系存焉。至施用肥料,除秧田外,殊罕見也?!雹俣》f,林伯壎:《咸性沙田水稻土施肥之研究》,《中華農學會報》1936 年第155 期,39—50 頁。沙田區(qū)特別是低沙田區(qū)農民都有挖河泥積肥的習慣,每年冬春季節(jié),農民利用小艇挖河涌淤泥鋪高田面,既解決了肥料問題,又利于潮水排灌。 民眾的習慣入泥時間是在冬春季節(jié)且無咸潮的時候,每次入泥厚度2~3 厘米,同一塊田隔年輪一次。沙田入泥的同時,挖深了河涌,改善了沙田的排灌條件。入泥可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質地,增進深軟性,因而獲得增產。民眾反映,一次入泥2~3 厘米,兩年內共增產200斤/畝,有“糞壅生一造,泥壅生兩年”的說法。②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勘測設計院:《珠江三角洲沙田水利情況的調查資料》,1963 年4 月,廣州地理研究所圖書館藏,65.4674。沙田區(qū)的水稻收獲之后,早稻秸稈一般直接回田,晚稻秸稈則焚燒在田間做肥料,這一傳統(tǒng)在明末清初時已形成,見于《廣東新語》中記載:“田苦太肥,稈壯盛而谷稀不實者,常十而三四,白秕盈穧,不能一一粒米也。 余稈多根株于田,乘北風大作,海水益咸,焚之,以其灰濾而成鹽,其白如雪。 秋末冬初,彌望波潮之際,有煙四起,蒙如也。 ”③屈大均著,李默校點:《廣東新語》卷14《食語·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年,第358—359 頁。

        掙藁耕作制是沙田地區(qū)長期適應珠江三角洲潮汐排灌的傳統(tǒng)耕作習慣,適應于沙田地區(qū)的勞力、水利條件,耕作比較粗放,靠大排大灌來增加土壤肥分,早造日灌夜排,晚造日排夜灌,灌水深度一般達4~6 寸。 掙藁早造插秧14 天后,正是分蘗初期,不灌不排,田面保持濕潤5 天左右,插秧20 天后,保持大排大灌,最大灌水深可達7 寸,直到揚花吐穗時,灌水3~4 寸,黃熟時若干曬田,早造做到經常換水,早造收割后,晚造尚留田中,大暑至立秋期間應進行曬田,這次曬田是掙藁晚造田間管理的關鍵,對產量影響最大。 曬田因地勢土質有所不同,一般曬田15 天左右,曬至田土龜裂。 曬田階段結束后,保持夜灌日排,直至黃熟期落干。 晚造夜灌,其主要原因是秋分以后,夜潮大于日潮,同時晚造期氣溫高,土溫也高,夜灌涼水以降溫。④廣東省水利電力廳農田灌溉研究站:《珠江三角洲中珠聯(lián)圍水利情況調查報告》,1962 年1 月,廣州地理研究所圖書館藏,65.4674。據民國時期丁穎在萬頃沙的調查,掙藁即為適應珠江河口潮汐水情環(huán)境的耕作制度:“普通一般耕農咸謂早春屢因淡水遲來,至早造未能依時移植及生育成熟;同時因土壤性咸,栽培品種嚴受限制,早熟適種不易獲得,亦至熟期過遲,因而晚造之適期移植受其影響,遂成為現(xiàn)行之晚造掙植法。 加以夏秋多雨,田水過深,排泄不便,移植困難,植后秧苗幼弱,亦因浸水而易生障礙;至秋冬則咸潮間或早來,晚造遲植之發(fā)育旺盛組織弱者,最易受害,故有提早掙植之必要。 ”⑤丁穎、竇瑚清:《咸性沙田水稻耕作法之研究》,《中華農學會報》1936 年第153 期,第46 頁。萬頃沙沙田區(qū)地廣人稀,勞力缺乏,解放前水稻田的整理工作很簡單,種植方法采用掙稿制。 掙稿插秧方式為種大行,行據18~20 寸,株距10~12 寸,早造插秧10~15 天內即在行間插晚造,因早晚造插秧時間相差約十余天,所以早造插秧時間受晚造影響,產量很低,晚造生長期較長,產量較早造高,每畝約可收300~400 斤左右。⑥連兆煌:《廣東珠江三角洲萬頃沙的土壤》,華南農業(yè)大學藏,油印本,1954 年。1949 年以前的白蕉公社耕作制度全部采用掙藁,中耕少,不施肥料,用水制度全部采用大排大灌。⑦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珠江三角洲沙田水利工作組:《白蕉公社低沙田圍內排灌系統(tǒng)的現(xiàn)狀及整改意見》,1961 年7 月,廣州地理研究所圖書館藏,65.4674。

        為適應珠江口潮汐水文影響下的沙田生境特點,水稻以選擇早熟避風或抗風力強和耐咸品種為主。 如早造品種多系新興白,此類品種的特點是早熟耐咸,可在颶風到來以前收割,不致遭受風害,所以沙田區(qū)的新興白種植面積在90%以上,晚造品種有白殼金風、黃殼金風種和大花殼金風三種。 白殼金風和黃殼金風種植在沙田區(qū)沙頭中土壤含鹽分較低的地區(qū),大花殼金風耐咸力強,分布在沙田區(qū)沙尾含鹽份較多的地區(qū)。 咸汶也是適應珠江三角洲沙田的一類耐鹽品種。 每當春旱或秋后江河枯水期間,沙田常有咸潮入侵,使灌水鹽份增高,一般品種因耐鹽力弱都不能栽培,咸汶適應性強,這種適應性由其光溫反應特性和生理上的耐鹽性共同構成,咸汶同時感光性強,作單季稻栽培,要到9 月底到10 月初才出穗,因此,當年五六月汛期來臨,水層變深,但植株正處在營養(yǎng)生長階段,耐浸力強,只要不沒頂就能繼續(xù)生長,至秋后水情平穩(wěn)時出穗,此時雖咸潮上涌,灌水鹽分增多,但由于咸汶耐鹽性強,仍能正常出穗成熟。①梁光商:《水稻生態(tài)學》,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3 年,第78 頁。

        四、小 結

        沙田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口門區(qū)下部近海地帶,由灘涂圍墾而成,傳統(tǒng)時代為適應潮汐河口特殊的水文環(huán)境條件,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區(qū)特色的生態(tài)農業(yè)與水利技術,沙田農業(yè)系統(tǒng)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業(yè)文化遺產,其適應潮汐水情的灌排技術也具有水利遺產價值。 傳統(tǒng)時代當?shù)厝烁鶕榻跒I海灘涂的自然演替規(guī)律,對其所處發(fā)育階段加以較好地利用,本地區(qū)對珠江口岸段灘涂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的歷史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將其劃分為“櫓逼,魚游、鶴立、草坦”四個階段,并按不同階段采取不同利用方式,建立起富饒的珠江三角洲農業(yè)區(qū)。 傳統(tǒng)時代主要在珠江河口和內灣主要利用蘆葦、茳芏等水生植物促淤,利用短葉茳芏改良海濱鹽土。 濱海地區(qū)當?shù)鼐用褚餐ㄟ^種植水草與紅樹林,加速灘涂的演替,將灘涂改造成稻田。 1949 年以后,廣東省水利部門在沙田區(qū)進行了一系列農田水利建設,提高了防潮防咸能力,改善了排灌條件,1980 年,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仍有沙田270 萬畝,提供商品糧15 億斤。②國家農業(yè)區(qū)劃委員會,珠江三角洲農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組:《珠江三角洲農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1982 年10 月編印本。傳統(tǒng)時代如何運用灘涂的自然生態(tài)演替過程進行開發(fā)的經驗,利用河口水情灌溉的傳統(tǒng)水利技術,仍可以為今天珠江三角洲河口灣地區(qū)生態(tài)修復及相關工作提供借鑒。

        猜你喜歡
        沙田珠江三角洲灘涂
        明清珠江三角洲基塘區(qū)的田場與經營者
        廣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4:30
        中國發(fā)起外來灘涂草治理戰(zhàn)
        英語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8:22
        改革開放后珠江三角洲外來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霞浦灘涂
        從鹽田到沙田
        墨韻書香
        沙田鎮(zhèn):“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頒布地
        珠江三角洲口袋公園設計探究
        海邊灘涂軟淤地基擋潮閘基礎設計
        《珠江三角洲》一課教學的粗淺嘗試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久久99免费精品国产| 亚洲专区路线一路线二网|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精品 |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日本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漂亮人妻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亚洲巨乳自拍在线视频| 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 性一交一乱一乱一视频亚洲熟妇|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又爽av| 小蜜被两老头吸奶头在线观看|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伦视频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大屁股xxxx高潮喷水|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9|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嫩模高潮叫床| 久久国产自偷自免费一区100| 国产在线天堂av|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6|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喷吹| 欧美日韩性视频| 女同视频网站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区在线观看| 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 欧美一级色图| 日本伦理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激情另类小说区图片区视频区| 亚洲av网站首页在线观看| 情爱偷拍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亚洲精品有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