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海霞
(開原市民主教育集團)
指向人人,促進每一名學生健康成長,既是教育的題中之義,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健全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育人機制,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和校際差距,讓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整體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美育發(fā)展,加強分類指導,鼓勵特色發(fā)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美育發(fā)展新局面?!边@為學校美育工作提供思路、夯實根基、打開格局。
開原市民主小學(以下簡稱“學校”)始建于1950年,建校者提出“學校時時以至善至美為樹人宗旨,事事以至真至愛為治校良風;塑完整人格以擔天下道義,開健全心智以成美好人生”的辦學主張,明確把“真善美”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將培養(yǎng)具備健全人格的學生作為學校的追求,樹立了“指向人人的和諧育美”的大美育觀。2011年,開原市政府建設了里仁學校,成立了民主教育集團,學校美育工作也得到了充分延伸。
學校是一個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由學生、教師、管理者等文化生態(tài)主體和物質、行為、制度、精神等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構成。文化生態(tài)中的美育傳承,能陶冶師生的情操,鑄造師生的良好品格,激發(fā)學校的教育活力,形成共生共進的和諧氛圍。
依據國家對教育的新要求,學校提出“望師者人格引領,學術見長;望學子堅毅厚德,才藝飛揚;望學校科學育人和諧向上,成師生理想學校之辦學理想”的辦學目標,在傳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繼續(xù)將每一名學生的多才多藝發(fā)展和人格完善作為核心主張。
2018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提出“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等要求?;诖?,學校確立了“明德致善、樂學致遠、修藝致雅、健體致美、勤勞致樸”的辦學文化,形成了“五育”相互支撐下的特色發(fā)展,實現了滿足學生幸福感的辦學追求。在這種傳承辦學初衷、尊重歷史文化、追隨教育發(fā)展變化的文化追求下,學校將文化價值定義為:使每一名學生的知識世界與精神世界共同成長,將教育的功能內化為健全人格的涵育;培養(yǎng)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
學校的美育是從歷史中走來,以文化傳承的方式向下生根、向上生長的;是學校幾代教育人智慧的積淀與基于實證研究的積累;是“十四五”時期學校在“辦師生理想的學校,在生態(tài)民主、課程民主、學術民主、管理民主”上的著力點;是努力追求讓每一名學生都得到關注,每一位教師都得到發(fā)展,從而使學校真正成為學生的文化學園、教師的精神家園。
美育課程是在中小學美育工作持續(xù)推進的過程中得以確立和優(yōu)化的,承載著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等多重價值期待。美育課程以顯性的藝術課程和隱性的蘊含美育元素的其他課程為載體,具有延續(xù)以美化人傳統(tǒng)、推進“五育”有機融合、增強美育教學實效、完善學校課程體系的作用。除了體育、音樂、美術學科以外,語文、數學、物理、科學等學科中也都有美育資源。教師應不斷提升審美素養(yǎng),同時把審美精神、審美方法運用到學科教學中。這樣不但能使美育有了更多的實現路徑,而且能讓這些學科的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學校結合幼兒園、小學、初中三個學段學生的特點,不僅探索學科融合下的美育途徑,也探索學段一體化美育課程體系構建的有效路徑,形成“學科知識走向學科文化,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藝術教育走向教育藝術”三大美育核心理念。以下是幼小初一體化美育課程構建的具體做法。
幼兒階段是兒童發(fā)現美、感受美、欣賞美,進行美育啟蒙的關鍵時期。學校幼兒部從課程審美化的視角,設置了動感籃球和快樂騎行課程,使幼兒在活動中通過旋律與肢體的協(xié)調配合感受運動之美、韻律之美、力量之美、堅韌之美,達到以健康之美育體的目的;教師根據視覺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審美判斷等領域內容進行游戲建構,實現游戲課程中物質美與精神美的統(tǒng)一,以滿足幼兒對美的追求。
小學是學生審美意識、審美能力逐漸形成的重要時期。在教學實踐中,學校深挖每一門學科的美學價值,使教學有靈魂、有價值引領,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能站在美學的角度認識學科、理解學科,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鑒賞能力,更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語文學科,教師主要以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向學生傳遞文學之美。語文教研團隊分別從“文字之美、詩詞之美、書法之美、成語之美、語言之美”五個專題向學生滲透學科之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數學學科,教師通過主題教學向學生傳遞數學之美。數學教研團隊基于課程體系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共創(chuàng)設了24 個立足學科美學的主題活動。例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美術作品中的數學元素進行數學學習,從經典建筑中發(fā)現數學元素,在音樂中探尋數學足跡。由此,學生不僅掌握了數學知識,更感受到數學的奇妙之美、獨特之美。
此外,學校的韻律之美、運動之美等也都是基于美學的視角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健康之美育體、以科學之美育腦、以文化之美育心,成為學校小學階段審美化育人的不懈追求。
經過幼兒、小學兩個學段的審美浸潤,初中學段的學生對學科的美學價值已經擁有一定的鑒賞能力?;诖?,初中學段在課程審美化構建的過程中將課程內容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審美體驗。學校通過多元化教學方式、結合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以及跨學科實踐項目,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潛能。
語文學科,教師引領學生誦讀經典,讓學生透過古詩文中的文字“吟”出音律美、“想”出畫面美、“悟”出情感美。學生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感受到拳拳愛國情;在“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中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感受到真摯的友情。此外,古詩中那楊柳依依的送別場景、呦呦鹿鳴的廣袤草原、萬物有情的山水大地都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
數學學科,畢達哥拉斯學派中的完美圖形——圓、“阿基米德螺旋”等都可作為學生發(fā)現美、鑒賞美的載體。數學中的圖形美、運動美、比例美、和諧美等,激發(fā)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素養(yǎng)。
物理學科,教師通過實驗操作和探究的方式進行美學鑒賞活動,運用美學原理優(yōu)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親身感受物理現象和規(guī)律的奇妙,增強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
學校教師以審美視角審視學科價值,不僅使教學呈現動態(tài)生成的新格局,而且讓美育融入學生的生活。這也達成了學校學科審美化構建的初衷。
學校構建的幼小初一體化美育課程,打破了學科的壁壘,使教師以新視角審視學科的價值,使教學呈現動態(tài)生成的格局。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內心變得美好、溫暖,每名學生都能找到成長的自信、生命的快樂。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達到了“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的美好境界,形成“人各有禮,事各有序,懷仁愛之心,行禮儀之路”的校園新樣態(tài)。
學校美育實踐活動突出對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力的培養(yǎng),凸顯向美而行、融美于心的目標。學校本著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目標,從立美實踐的角度,基于美育課程追求普適課程與個體發(fā)展相結合的原則,通過課堂教學夯實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同時,學校重視課外活動的開展和社團的建設,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再輔以適切的教育評價,多路并進,共同構成一個立體的審美化課程體系。學校近百個藝術社團不僅活躍于校園,還活躍于社會各項活動中。學生人人具有藝體特長,人人懂藝術、會欣賞,能適應未來發(fā)展對美的需要。學生只有具備這樣的審美能力,才能在生活中感受美、欣賞美、表達美。
在學校美育中,學生樹立的是信念,陶冶的是情操,鑄造的是品格,升華的是心靈。學生學會了做事,變得寬容與善良;學會了共處,懂得了謙和與禮讓;學會了交流,懂得了合作與共贏;學會了融合,懂得了吸納與優(yōu)化。學校合唱團參加第五屆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獲得相應組別的銀獎,管樂團連續(xù)兩年參加遼寧省教育廳舉辦的第一、第二屆中小學生管樂比賽,均獲特等獎。此外,學校還承辦了全國“體育、藝術2+1 項目”觀摩研討會,迎接了教育部首批領航校長團隊專家考察。學校先后獲得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學校、全國美育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美育的發(fā)展既需要感性的激情與沖勁,也需要理性的思考與行動;一種教育變革既需要自上而下的設計,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實踐;師生的成長既需要學習中的共同經歷,也需要陪伴中的彼此滋養(yǎng)。學生因美育的滋養(yǎng)而快樂成長的美好樣態(tài),便是教育者最大的幸福。學校將把做的哲學深入下去,依托美育這一重要方式,精耕細作,矢志不渝地行走在追求幸福教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