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制”最后得以推翻確實存在一些偶然因素,但如果沒有持續(xù)努力的抗爭,這一偶然機會即便出現(xiàn),也沒人敢伸手去抓。與獻文帝、孝文帝等人出生后便被從生母身邊奪走不同,“孝明帝出生后,由宣武帝親自安排養(yǎng)于別宮”,也就是說宣武帝最先邁出堅決廢除“子貴母死”舊制的實質(zhì)性步伐。因宣武帝比同父異母哥哥晚出生不到一個月,宣武帝之母高照榮才僥幸暫時逃脫舊制的打擊。羅新教授推測,此時高照榮應該還會得到本書幕后主角王鐘兒的照料。
等到后來宣武帝即位時已14 歲,初具是非判別能力,與生母高照榮自然母子情深,此時效仿舊制逼其改認“嫡母”,根本無從替代生母的心中地位。另外,正處于青春期的叛逆時代,碰上生母不明不白地死亡,宣武帝豈能不記恨于心?與宣武帝前面的幾位皇帝不同,此時皇權(quán)力量的天平正在向他這邊傾斜,這也最終釀成小馮大馮的命運悲劇。
羅新教授不只是關注宮廷傾軋,還關注一些溫暖的記憶,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宮廷的血腥文化有所平衡。“宣武帝元恪把對于母親(高照榮)的溫暖記憶,轉(zhuǎn)化為親近和信任那些與母親有關系的人。這一點因與王鐘兒慈慶相關,因而本書特別關注?!蓖蹒妰核狼靶⒚鞯墼H自探望,死后朝廷為其舉辦了隆重葬禮,并由專人撰寫墓志,在羅新教授看來這絕非偶然?!皩m女的法律地位遠比普通農(nóng)民低下,但她們更靠近權(quán)力中心,因而也更有可能偶然地成為權(quán)力的一部分。當然,絕大多數(shù)宮女不會有墓志,只有那些在巨大的不幸之后又幸運地爬到某個位置的宮女,才可能獲得官費安葬甚至刻寫墓志的優(yōu)待?!惫磐駚?,一個人哪怕身份再卑微,一旦與權(quán)力產(chǎn)生某種聯(lián)系,其地位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產(chǎn)生某些變化。
書到最后越發(fā)沉重,王鐘兒就像是湮沒于朝廷暴力爭斗中的一葉孤舟,她的出現(xiàn)與否對改變力量走向根本無關緊要。她就像偏居北魏宮廷一角的一位沉默看客,人微言輕,除了遠遠地觀察,不可能有更多的舉動。也正是這種冷靜的遠離,才使得她沒有卷入其中,才有可能為自己“贏”得一塊墓志銘。今天看來,王鐘兒的這種存在,同樣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書的最后,羅新教授引用了田余慶先生的話:“猶以田余慶先生的這些話發(fā)人深省、余韻優(yōu)長:‘在拓跋部向文明攀登的過程中,殘酷的暴力是催化劑。暴力鑄成了許多傷天害理的罪惡。……子貴母死的研究給我一種認識:野蠻孕育文明;同時也給我一個疑問: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使用殘酷的暴力手段,難道古今文明都需要野蠻殘酷才能孕育?我思之再三,無從做出答案?!?/p>
歷史從來沒有腳本,文明進程本身也是一種摸索,不可能唾手可得。本書主人公王鐘兒,只能算是一個安靜地位于宮廷一角的歷史見證者,她可能從來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高壽幫她見證了一個舊制的覆滅,順帶也見證了田余慶先生筆下的“文明孕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