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講技法
觀后感屬于影評的一種,是在觀看一部舞臺戲劇或是欣賞一部熒幕電影之后,用語言文字這一媒介將自己觀看的感受或受到的啟示表達出來。寫作觀后感,既能反映我們的當代文化參與意識,也能體現(xiàn)出我們跨媒介閱讀的能力與水平。寫作觀后感,要處理好觀、感、寫三者的關系。具體來說,就是:
一、全方位、多角度地“觀”
寫作觀后感,“觀”是前提,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觀”,才有可能產生獨特、深刻、具體的“感”。影視戲劇作品屬于綜合性藝術,其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所以在觀看時要做到全方位、多角度進行。首先,可以從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入手,看作品通過哪些故事情節(jié),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從而傳達出什么樣的主題。其次,從影視作品特有的鏡頭入手,分析畫面,看這些畫面中的場景是如何襯托人物、烘托主題的;或者從戲劇作品的矛盾沖突分析作品是如何凸顯人物形象、傳達主題的。最后,可以看影視戲劇作品的一些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比如影視作品的特寫鏡頭、蒙太奇手法、演員的表演等,或戲劇作品的獨白、舞臺說明等。如《琵琶行》里就有對演奏者的詳細描寫,寫琵琶女以嫻熟的技藝彈奏當時的名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p>
二、獨特、深刻、具體地“感”
“感”,是觀后感的主體。在“觀”的基礎上,充分展現(xiàn)“感”,是觀后感的主要任務。一篇優(yōu)秀的觀后感,應寫出作者獨特、深刻、具體的“感”。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就是作者梁實秋在聽完梁啟超演講后寫的一篇觀后感,作者的切身感受是: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首先,觀后感的“感”應該是作者自己獨特的“感”。作者作為觀眾,應積極調動自己的各個感官去感受作品傳達出來的情感、理念等,當我們的情感與作品情感相契合時,便會產生共鳴,這種“感”一定是我們自己獨有的。其次,觀后感的“感”應該是深刻的。我們的感受不能停留在感動、同情等淺層面的情感上,而應該向前一步,多問一個為什么,向作品深處挖掘,從而有更深的感受:作品令人感動之處,是因為它觸動了人類深層次的需求?還是因為它觸動了人類更深層次的心理機制?還是因為它觸發(fā)了我們的民族集體無意識?對這些問題做深一步思索,能使我們的“感”更深刻。最后,觀后感的“感”應是具體的,即對應作品中的哪一點:到底是一個畫面、一個人物形象,還是一段臺詞觸發(fā)了我們的某一種“感”?不能泛泛而談。
三、有條理、有詳略地“寫”
觀后感最終要落在“寫”上,要有條理、有詳略地將觀看作品的感受寫出來。一般來說,觀后感的寫作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格式要求,因作者的安排而各具匠心,其大致的順序與讀后感相似,可采取“引——議——聯(lián)——結”的順序來安排層次。讀后感所“讀”作品和寫作同屬于語言文字這一媒介,所以相對來說較為單一,而觀后感就存在媒介轉化的問題,我們要把看到的場景、聽到的音樂用語言描述出來。如果我們把《琵琶行》《李憑箜篌引》這類描寫音樂的經典看作是作者聽完音樂之后的觀后感,那么詩中的聲形轉化、聽覺視覺的轉化就應該被視為不同媒介轉化的典范。并且影視、戲劇作品在表現(xiàn)手法上也與語言文字的表現(xiàn)手法有所不同,所以在“寫”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手法之間的異同。另外,在寫觀后感時要將所“觀”、所“感”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梳理,要有詳略、有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亮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寫作。
《雷雨》是劇作家曹禺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話劇,也是中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第一部話劇,在中國話劇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多次登上舞臺,也被多次改編。同時也被改編成京劇、滬劇、現(xiàn)代舞、音樂劇、歌劇等多種藝術形式。2004年,上海大劇院演出陳薪伊導演的話劇《雷雨》,由濮存昕、潘虹等主演,被稱為“明星版”,請觀看這一版本的《雷雨》,寫一篇觀后感。
要求:自選角度,明確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示例文
青春,沉悶之時的一記霹靂
——話劇《雷雨》觀后感
◎楊佩芝
曹禺的四幕劇話劇《雷雨》以20世紀20年代一個帶著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為背景,劇中充滿了雷雨到來前的沉悶與壓抑。在“明星版”的話劇《雷雨》中,優(yōu)秀演員將這種沉悶與壓抑演繹得淋漓盡致。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三十年的愛恨情仇……給觀眾帶來沉重的壓迫感,使觀者呼吸困難、捶胸頓足。但黑暗之夜總會有一處亮光,悶熱之時總會有一聲驚雷,那便是青春!
青春并不是話劇《雷雨》的主旋律,卻是沉悶之中的一記霹靂,劈開舊社會的黑暗,迎接新時代的光明。
青春是四鳳的單純與活力。她在《雷雨》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影射?!独子辍分械娜齻€女性:魯侍萍、蘩漪、四鳳,她們有著不同的身份和性格,但都是不幸的。魯侍萍溫柔賢惠卻慘遭拋棄,但她堅韌頑強地面對苦難。蘩漪有知識有理想卻難逃封建魔爪,最終走上一條“母親不像母親,情婦不像情婦”的不歸路。年輕、單純、善良的四鳳與她們二人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生活的磨難中,魯侍萍選擇認命,蘩漪選擇等著“枯死”。而四鳳的掙扎似乎是在提醒她們:認命與等待都是不會有希望的。四鳳年輕而充滿活力,這與《雷雨》整個沉悶的氛圍相悖,正如黑暗之中微茫的希望。蘩漪與四鳳談起二少爺,蘩漪連著的三句話:“告訴他(二少爺)我很好就是了”“回頭叫賬房拿四十塊錢給二少爺,就說是我給他買書的”“那就叫他到樓上來見我”,四鳳都只用一個“嗯”來回答,但聲音嘹亮、悅耳、飽滿,充滿活力,蘩漪不得不驚嘆。
青春是周沖的美好與理想。他接受了新知識、新思想,向往美好、自由的愛情,有著崇高的理想。周沖喜歡四鳳,認為她是真善美的化身。周沖的喜歡不是占有,而是對美好的熱愛。他希望四鳳能夠擁有幸福,甚至愿意將自己的教育費的一半分給四鳳。周沖自己就是美好的一部分,他一出場就陽光燦爛、朝氣蓬勃,一身網球服,洋溢著青春的活力。他同情勞動人民,為工人們的罷工而興奮,當?shù)弥軜銏@辭退魯大海時,他也為工人們吶喊:“這是不公平的?!敝軟_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接受了民主、自由的思想,有著改造舊社會、建立新秩序的崇高理想。他們向往一個“真世界”,“一個真正干凈、快樂的地方,那里沒有壓迫,沒有虛偽,沒有不平等”。他們的思想雖然幼稚不成熟,但假以時日,便會行動起來。周沖無疑是沉悶的《雷雨》中一記閃閃發(fā)亮、振聾欲聵的霹靂。
青春是魯大海的奮斗與實干。魯大海生活在社會底層,見多了不公、剝削和壓迫,慢慢成熟起來,組織工人團結起來爭取自身的權利。魯大海是工人中最先覺醒的代表,他能夠意識到資本家的殘酷——“只要你能弄錢,你什么都做得出來”“故意叫江堤出險”“淹死了兩千二百個小工”“每個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塊錢”“發(fā)的是絕子絕孫的昧心財”。既然有了率先覺醒的“代表”,必然會帶動一個“群體”,整個無產階級的覺醒也必將到來。魯大海的覺醒,體現(xiàn)了工人階級的覺醒,魯大海的反抗必將帶動一個階級的反抗,甚至革命。魯大海是《雷雨》中最響亮的一記霹靂,必將開辟一個新的時代。
四鳳、周沖、魯大海并不是《雷雨》的主角,但他們卻是《雷雨》亮色之所在、力量之所在,這便是配角的力量。作者正是以這三個不同身份的青年為代表,呼喚一個光明時代的到來。
【陜西渭南市尚德中學2025級(11)班】
◆點評
可以看出,作者做到了全方位、多角度地觀看話劇《雷雨》,從中選取了三個有代表性的青年,結合劇情、臺詞、表演對他們進行了獨特、深刻、具體的解讀。這篇觀后感圍繞“青春的力量”這一中心解讀話劇,對三個人物的分析詳略得當、層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