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逃離“象牙塔”
        ——不確定性時代的大學與知識生產

        2023-03-10 10:16:50□劉
        中國圖書評論 2023年2期
        關鍵詞:象牙塔學術大學

        □劉 超

        【導 讀】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嬗變和經濟形勢的下行,高校的生態(tài)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由于就業(yè)壓力使然,在高度不確定性的助推下,越來越多的畢業(yè)生涌向體制內。而隨著“非升即走”等人事制度的普遍推行,高校教職對青年學子的吸引力大幅降低。學術體制遭遇了系統(tǒng)性挑戰(zhàn)。現(xiàn)行體制過于強調審計文化、量化考核和項目化管理,這在短期內拉升高校學術產出的同時,也明顯抑制了知識生產活動的原創(chuàng)性,加大了高校教師的額外負擔。這對知識生產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此形勢下,整個高校系統(tǒng)的知識生產亟待調整,有必要切實推進人事制度和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縱深變革,重建一種更友善、更具創(chuàng)新活力的智識環(huán)境。

        一、“新熱點”實乃“老問題”

        近一段時間以來,全國各地機關招聘人才時持續(xù)有許多一流名校碩士、博士報名的消息不斷吸引眾人的關注;特別是在南方的江、浙、粵等地,許多縣市發(fā)布的人才招聘,也吸引了大量國內名校博士甚至國外名校歸國的碩士、博士,許多高學歷人才參與其中,爭奪日益緊張的體制內職位。至于深圳若干中學以高薪招聘北大、清華博士,早已讓大家日益習慣(近年來眾多娛樂明星考編制的熱潮,坊間也不陌生)。凡此種種,均使僧多粥少的狀況愈演愈烈,且令各界矚目,以至于社會上出現(xiàn)了“宇宙的盡頭是編制”之說,“廳局風”也成為許多人的心頭好。

        高學歷人才越來越集中地涌向數(shù)量有限的體制內崗位,如今已然是一大社會熱點。這一問題或許近期才成為普遍關切的熱點,但其作為社會問題,則是實實在在并不新鮮。2020年,社會上一度熱議杭州市余杭區(qū)一批街道辦招聘公示的信息。人們注意到,入選者均為清一色的北大、清華碩士、博士畢業(yè)生。人們普遍質疑這是“大材小用”。相關部門則澄清,這并不是當年的情況,而是2018年招聘信息的公示。相關部門還表示,這并沒有大材小用,當?shù)亓己玫陌l(fā)展環(huán)境能夠為這些優(yōu)秀人才提供用武之地,而且未來還會有更多優(yōu)秀人才加入。一位入選的北大畢業(yè)生也表示,“相比外地去律所或者到大企業(yè)打拼的大學同學……自己的工作穩(wěn)定,晉升渠道暢通,特別是余杭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非常好”,今后“也會向自己的學弟學妹推薦來余杭工作”。[1]如此職位在如今的就業(yè)形勢下當然頗受青睞。此言不虛,一兩年后,同樣的工作崗位已更為稀缺,而且入選者中的博士占比進一步提升。甚至更多經濟發(fā)展水平一般的中小城市或縣城都已大手筆地將許多名校博士收入囊中。果不其然,2022年此類現(xiàn)象又屢屢刷屏,并最終讓人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不久前,又有一則新聞掀起了一波小小的熱潮?;浭|北部某縣于2022年1月中旬發(fā)布了《2022年引進高學歷人才公告》?!豆妗贩Q,為推進該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面向國內外引進各類高學歷人才到該縣事業(yè)單位工作。公告顯示,引進人才數(shù)量為82 名。截至1月30日下午,該縣政府官網顯示,已收到810 多份報名表。從學歷層次看,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1 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700 多名,其余均為雙一流大學本科生、急需緊缺專業(yè)本科生、海外留學本科生;從畢業(yè)院???有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畢業(yè)生,也有來自美、俄、日、英、法、澳、新等國著名高校留學生。由于報名人數(shù)大大超出該縣預期,預計1月底進行的電話面試不得不延期進行。[2]——該縣區(qū)位相對偏僻,經濟并不算發(fā)達,尚能吸引如此多的人才關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吸引力可想而知。因此,此前杭州市余杭區(qū)的街道招聘引發(fā)的熱潮也就不足為奇了。事實確實如此。深圳等地許多中學的招聘盛況,也讓大家再次領教了現(xiàn)在的學歷通脹。

        可以肯定,在此類競爭中,最終入選者相當一部分應是博士畢業(yè)生。這也就意味著,這些博士生基本上將由此離開學術領域;而那些入選的碩士畢業(yè)生,基本上也由此不再繼續(xù)在高校深造讀博。許多博士畢業(yè)生或因有意,或是無奈,基本上離開了科研工作。

        當然,這種現(xiàn)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統(tǒng)性的。其中的集中表現(xiàn)之一就是科研工作或學術職業(yè)所面臨的挑戰(zhàn),是大形勢的變遷所致。2021年,某老牌名校副教授、哈佛大學博士轉行就任深圳市公務員的消息,引起熱烈討論。2022年,北大核物理博士畢業(yè)后沒有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而是進入城管部門工作,此事也引起外界熱議??梢哉f,此類熱點在在皆是。局內人則對此早已不意外,因為相對如今的就業(yè)行情而言,此類職位意味著頗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有穩(wěn)定的編制,其性價比絕不低于一般名校。各種緣由,圈內自是了然。

        而在整整10年前的2012年,中科院研究員程代展的一則博文《昨夜無眠,為了一個學生》也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論:一位非常出色、學術前景看好的清華大學博士生,在即將步入學術職業(yè)之際,主動放棄了這條道路,選擇到中學做一位教師。這令程先生極為惋惜。他苦口婆心地反復勸說該同學出國做博士后,日后從事科研工作。然而,這位學生在最后關頭謝絕了這一建議,堅持認為“做研究太累,沒興趣,不想做了”[3](此后,不出意外,這位青年最終成了一名中學教師)。對此,相關各方進行了熱烈討論。表示惋惜者有之,表示理解和支持者亦有之。如果說此類現(xiàn)象在10年前是新聞的話,那么在今天則幾乎已成為“新常態(tài)”了,幾乎很少人會感到意外。如今,圈內早已公認:大學教師的職業(yè)吸引力在下降。[4]

        對此類現(xiàn)象,筆者已關注有年。這些年觀察下來,和許多同人一樣,產生了一些很強烈的新感受或印象,而這是若干年前所不曾有的。比如,1.近年高校畢業(yè)生特別是本??飘厴I(yè)生的就業(yè)形勢日趨嚴峻,碩士、博士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形勢也明顯下行,甚至留學歸國青年的就業(yè)前景也并不樂觀,“985five”和“海帶”現(xiàn)象屢屢成為熱議的話題。2.“文憑軍備競賽”愈演愈烈、考研熱不斷刷新紀錄(其中“二戰(zhàn)”“三戰(zhàn)”上岸者占比越來越高)[5][6],考試已成為許多中青年的人生常態(tài)和重要任務,各地甚至涌現(xiàn)一大批專門以考試為主業(yè)的青年和專做考試生意的專家及商家[7];然而,頭部名校碩士的讀博(特別是在國內讀博愿望普遍偏低,而且近年持續(xù)低迷,考公、考選調生進入體制內的熱潮則持續(xù)高漲。3.博士生畢業(yè)后,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成為選調生、公務員甚至中學教師等,而進入學術界的人明顯偏低。4.大學的運作乃至教師個人的發(fā)展越來越依賴于項目,項目化管理日漸普遍。大學教師工作壓力持續(xù)增大,工作節(jié)奏日趨加快,對項目的依賴也日益提高。5.教師隊伍的流動性持續(xù)加強。這其中當然有少部分高端人才被競相“挖墻腳”、另攀高枝,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出于種種原因被迫調出。此外,也有部分在職大學教師(甚至包括頗有成就的學者辭職,離開學術界,從事其他工作?!聦嵣?“非升即走”的政策近20年來已陸續(xù)鋪開,許多頭部高校每年調出教師一二百人的情況,并不鮮見。應當承認,各行各業(yè)都各有難處,每一行要干好都并不容易,基層公務員工作之艱辛也是無可諱言的。[8]但學術職業(yè)的性質和境遇完全不同。對許多名校青年教師而言,其參加工作之后的幾年內所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不是日后能否晉升的問題,而是能否保住職位留下來的問題。在淘汰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非升即走”使得最后不得不“走”的教師并不少。如此制度當然會有爭議,但在高校之中確實也造就了一批受益者,更多的學校聞風而動,競相效仿和攀比,“內卷”至極。此風毫不稀奇,甚至愈演愈烈,日漸蔓延。這是嚴重的人才浪費,它明顯加劇了青年學子對學術職業(yè)的畏難之心。多年前,某頂級大學就因博士畢業(yè)生擇業(yè)時進入教學科研工作者占比持續(xù)走低(在部分院系連續(xù)多年不足半數(shù)而遭受廣泛批評,甚至該校自身也進行了檢討。

        以上種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現(xiàn)實根源,例如,教師待遇、學術生態(tài)、對學術前途的迷茫,等等。它關乎時代心態(tài),關乎現(xiàn)實待遇工作條件,但在根本的意義上,關系到青年一代和整個社會對學術工作的認知。諸多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對學術的意義、學術工作的前景(學術職業(yè)何以安身立命產生的深層次迷茫和深刻的懷疑。比如,能不能應對不斷加大的挑戰(zhàn)?今天的堅持和付出是否值得?當下的付出是否能成就未來的夢想?……這些問題越來越加劇著人們的不安和惶惑。在這大加速的時代,不確定性越來越大。由于對不確定性的憂懼,也壓縮了大家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由于對未來缺乏信心和穩(wěn)定的預期,人們日漸缺乏等待的耐心和付出的熱情,越來越迫切地要求盡快兌現(xiàn)、立等可得,長期主義自然也無從談起(由于讀博成本高,回報卻難以預測,很自然地影響了碩士生的讀博意愿)。這一系列問題,說明現(xiàn)在的社會生態(tài)、心態(tài)出現(xiàn)了諸多挑戰(zhàn),知識生產系統(tǒng)和青年學生的心態(tài)也面臨著深刻的危機。

        二、光環(huán)漸失、活力消退的“象牙塔”

        外界對“體制內”的認知往往值得玩味,如有人認為公務員的職業(yè)都是“上班看報紙、工作光鮮體面、有特權”[8];而相當長時間以來,人們觀念中的大學教師的職業(yè)也令人艷羨:輕松自在、悠閑安適、光鮮體面、事少錢多、高大上、每年有寒暑假……但不得不說,這種認知與現(xiàn)今的情況相去甚遠。實情如何,局內人大概最清楚。

        盡管大學曾長期頂著“象牙塔”的光環(huán),但實際上,大學從來就絕非“象牙塔”、絕非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尤其是這些年來,大學所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已發(fā)生深刻變化,大學本身的內部結構、生態(tài)、氛圍也早已迥異于昔日,至于其運作邏輯、制度環(huán)境、知識生產方式等,更與昔日大相徑庭。時代氣候的變遷雖悄無聲息卻頗為峻急,十幾年前走出校園的人們如果今日重返大學,很可能覺得非常陌生。大學的環(huán)境和精神氣質早已發(fā)生深刻變化,呈現(xiàn)公司化傾向,人際氛圍亦鮮有融洽。這是學術市場化改革以來所造成的問題的一個縮影。如今,在許多高校的運作中,資本邏輯支配學術邏輯,審計文化取代學術文化,管理主義抑制學術自由。自此,高校績效考核的壓力也持續(xù)加大。學術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性質迥乎不同,它有很強的個體性、不確定性,然而現(xiàn)在高校對學術工作的管理與私營公司頗為類似。就社會屬性而言,高校自然有別于機關和企業(yè);但就其當下的運作邏輯看,如今的許多高校無疑已具備行政機關的科層制與公司的績效考核制元素,具有機關化、科層化、企業(yè)化與項目化等一系列混合特征。對于其績效化、數(shù)目字管理,局內人大都深有領教。

        任何人接觸今日的大學,都不難發(fā)現(xiàn)其巨大的規(guī)模。確實,大學已然巨型化。其巨型化又衍生出復雜化和科層化。特別是科層化,成為現(xiàn)在大學的一個顯著特征。數(shù)十年前,教研組—系—校的治理結構已變?yōu)榻袢帐⑿械摹罢n題組?教研室/教學組→學系→學院→學校”類型的結構,至少增加了1 ~2 個管理層級。這對大學的治理模式和生態(tài)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此一來,從普通教師到學校管理者之間無疑形成了遙遠的距離。據說,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頂級大學有的校領導對全校兩三千位教師幾乎都熟稔,而且聽過每位教師的課程,對每位教師講授的課程都“不陌生”。那些學校主要領導與普通教師之間的熟悉、親密關系,在今天幾乎已是傳說。如今,對多數(shù)高校的主要領導者而言,其主要注意力在于對上爭取政策、對外拓展資源和延攬高端人才,而很難顧及與內部員工(特別是普通教職員工的深入接觸。

        管理體制、學術評價的變革也引發(fā)了一系列新問題。首先,在今日大學中,公司化的績效考核和單位制度的科層化并存,形塑了非常奇特的文化景觀。多年以來,高校盛行的已是審計文化。審計文化背景下催生的是項目化管理。從管理體制和制度上看,目前的高校在沿襲傳統(tǒng)的工作量制度、教研組的單位制度基礎上,又增加了項目制、數(shù)目字管理、績效考核、量化考核、新管理主義等,出現(xiàn)了項目化、計量化等趨勢。許多高校在某種意義上將私營企業(yè)的管理模式直接移植過來,甚至有的名校還請私營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的人來培訓學校的各級管理者。在高校,形形色色的項目比比皆是:人才項目、科研項目、教改項目、人才培養(yǎng)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師資培訓項目、學生實習項目……項目制靈活機動,這種體制便于成本核算,便于考核、管控。它以特定項目的方式,通過經費、時間和程式等方面的控制,實現(xiàn)了對知識人、知識共同體乃至整個知識生產系統(tǒng)的強控制,減少了脫軌現(xiàn)象的概率。項目化管理缺乏穩(wěn)定性,難以給人更長久的預期,但它恰恰最充分地適配了所謂“流動的現(xiàn)代性”。在如今的學術體制中,項目化生存成為常態(tài),項目不僅僅是主要的資源來源,也是評價的核心指標,是許多人自我認知和身份建構的重要渠道、手段和判準,甚至是知識生產的越來越重要的方式。大項目似乎儼然日趨成為“高端”知識的主要方式和平臺。不適應這種形勢者則往往被迫出局,剩下無數(shù)“適者生存”的原子化個體。

        項目制已由財政領域滲入教育領域并成為國家對大學的最主要的治理術之一。然而,“項目制”的運作機制產生了嚴密的運作程序、新的學術等級系統(tǒng)等意外后果,使“科層制”成功嵌入“項目制”,進而控制、主導了“項目制”的運行與指向,從而重塑了大學治理的格局,加劇了科層化趨勢,加強了學術權威和文化資本的體制化,營造了新的大學生態(tài)。[9]在某些方面,如今大學的運作方式與企業(yè)有諸多相似之處,學術資本主義壓制了自由主義。學術資本主義的典型邏輯就是大家比拼“誰比誰生產更多”,無形中要求“又多又好”。這一點似乎已與物質生產部門和物質交換市場日漸趨同,將精神性生產與物質性生產活動完全混淆起來,致使前者的自主性受到深度抑制。一種無形而強勁、持久的壓力,讓大家置于“增長的焦慮”之中。尤須一提的是,印刷資本主義的出現(xiàn)和時間觀的改變對知識生產、學術職業(yè)和大學的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10]

        在此形勢下,許多學術大咖積極運作大項目,然后發(fā)包給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形成包工頭—打工人的學術分工。所謂“學科帶頭人”/“領軍人才”往往成為“學術包工頭”。這種現(xiàn)象由來已久,有關各方屢屢痛詆,然而近20年下來,此風不僅未有改觀,甚至愈演愈烈。[11]學術競爭被認為是一種“和平的角逐”,但這種角逐的烈度和殘酷性絕不因其“和平”而有所降低。大學也是資源競逐的角斗場,而且競爭的未必只是學術。過于激烈的競爭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同年齡段教師之間鮮有關系融洽、自主合作密切。過于頻繁的流動,使大家也不愿意再去建立和經營本應有的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在項目化體制下,教師個人已難以獨力應對,必然調動團隊,其中就大量起用研究生。因此,研究生的培養(yǎng)過程,很大一部分就是組織化的科研過程。而且正是在這無限的項目中,消耗了初涉學術的青年對學術、探索的敬意和熱情,也消損了他們繼續(xù)深造攻讀博士的動力。

        現(xiàn)代性的力量造成了空間膨脹,也造成了“時間荒”,侵蝕了意義感?,F(xiàn)代性關注精致的形式。韋伯等人所標舉的現(xiàn)代性雖然具有“理性化”的力量,但無疑也分明地有其“限制”[12],“形式合理與實質合理并重,才是好的社會”。管理者對量有著強烈的執(zhí)念,也有意識地追求確保每位員工“工作量飽滿”,不會輕易讓人有閑暇時光。吳國盛教授指出:“牛頓的絕對時間觀,實際上是海德格爾所謂的流俗時間觀的標準形式。它的歷史性形成,實際上伴隨的是近代科學世界對生活世界的替代和遺忘?!@里也許存在著揭示現(xiàn)代行之秘密的鑰匙?!盵13]時鐘被稱為“上一個千年最偉大的發(fā)明”(Joel Mokyr 語),它的出現(xiàn)為現(xiàn)代資本主義奠定了牢固的技術基礎,也成為學術資本主義的一個隱喻和象征。在注重工具理性的科層制下,世界的本源已由“人的關系”變?yōu)椤笆碌年P系”[14];在此種秩序下,“人”消隱了,其自主性、主體性也因之消解。哲學家在剖析現(xiàn)代社會時,也往往論及現(xiàn)代社會的去本質化轉向,呈現(xiàn)“原初遺忘”。許多量化考核極大地稀釋了學術研究直擊本質的意識和能量,迷失了學術自身,加劇了學術對現(xiàn)實的遲鈍和軟弱。由此,對形式化的追求壓倒了對本質的追問,精致的平庸大行其道。對于學術工作,管理者也表示,青年教師“必須對標”,在科研上“達到指標”,“其他的不是重點”;“先不要談什么學術貢獻、原創(chuàng)性突破,先達到指標再說”。而指標主要是某些量的呈現(xiàn),如論文數(shù)、課題數(shù)等一系列可量化的東西,唯獨缺失了最本質層面的思想貢獻?!安⒎撬兄匾亩伎捎嬎?并非所有可計算的都重要?!泵焚O琦指出,“學術的貢獻是不能以量來計算的”。不可否認,如今許多高校教師大量的時間、資源和注意力已耗費在這些煩瑣的形式化的東西和事務性的工作之上,這是對一種稀缺資源的巨大浪費,成本高昂。但很少有人去追問,這些煩瑣的無休止的量化考核、指標、數(shù)據、排名,到底有何實質性意義?是否真能推動知識躍遷、提升人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推動社會歷史進步?是否只能如此評價學術工作?……很難否認,現(xiàn)如今,我們對形式的追求替代了對原初本質的追問。精致的平庸、高端的無用大行其道,充斥著我們的眼界、思維世界和生活世界,污染了社會風氣。

        現(xiàn)代性是一場精心的籌劃,籌劃就是其存在方式。它用形式/表象替代了實質,用科學世界替代了原初世界。在此現(xiàn)代性體制下,人們很自然地調動工具理性去籌劃一切。為了“表現(xiàn)”出眾、為了讓對方印象深刻,人們往往極力精心籌劃,贏得他人的關注。正如瑪吉·伯格(Maggie Berg等人指出的那樣: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通過“高度忙碌彰顯自己的重要性,使人印象深刻”。在許多人看來,“忙碌是成功的象征”,而閑暇則幾乎是平庸/窩囊的別名。教師積極向管理者表現(xiàn)、展示,學院領導向學校各級管理者表現(xiàn),而學校管理者向上級部門和公眾(潛在客戶、捐款人、納稅人等展示自己的成功。大學抓住和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提升自己的聲譽,以作為自身業(yè)績的一部分(甚至“低姿態(tài)”地迎合新生,通過低錄取率來暗示對方的出眾和學校的卓越)?!泊朔N種,皆是為了“表現(xiàn)”(performance)。于此,外在的聲譽和觀感替代了對實質性改革與進步的謀求。

        對于學術工作的評價,管理者主要不是考察實質性的水平和能力,而是其在一系列指標上的表現(xiàn)(業(yè)績或產出),例如,論文所載刊物的級別、重要期刊論文數(shù)、影響因子和被引量、課題級別及數(shù)量、經費數(shù)量、獲獎級別及數(shù)量、咨詢報告報送的級別、肯定性批示的級別和數(shù)量,而這些都是外在的、易測算的;至于成果本身的質量,恐怕就一言難盡了。在量化考核下,一切形式化的、容易測量的東西都膨脹到了極致。當然,這種環(huán)境也客觀上要求教師善于推銷自己。在學術資本的侵蝕之下,數(shù)目字管理也無孔不入,“數(shù)字/業(yè)績”成為中心邏輯,人的主體意義彌散,“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學術賴以安身立命的精義也隨之消散。自然,此種體制也注定將導致學校的注意力重科研不重教學、重可量化的指標(硬指標輕難以量化的指標(軟指標)。對于管理者而言,最關注的也不是知識和思想本身,而是符合學術考核標準而已。甚至管理者也對此直言不諱,幾乎是“論文為王”“指標至上”。凡此種種,對其學校的生態(tài)、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

        近些年來,許多高校尤其著力追求國際化,而這最突出地表現(xiàn)為強制性的國際發(fā)表(主要是英文發(fā)表)。為此,高校教師需要遵照英語學術圈的話語和規(guī)范,瞄準若干重點的SCI/SSCI/A&HCI 期刊進行寫作。此類期刊大都有一整套體例程式、評審規(guī)則和價值取向。為了謀求發(fā)表,作者們不得不向西式理論和思路做出不同程度的妥協(xié)。這種學術體制特別是論文發(fā)表及學術評審體制,迫使研究者將中國的素材、數(shù)據套用到某個西方學術權威的理論框架和模型中,以求僥幸通過評審獲得發(fā)表,謀求穩(wěn)定的職業(yè)保障。論文的投稿往往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一次次修改,也就意味著經歷一次次規(guī)訓和自我規(guī)訓的過程,而這很可能就內隱著思想殖民的過程。在這種發(fā)表體制中,理論源于域外,發(fā)表在域外,本土所承包的只是素材加工的過程。上游/前端的理論和方法、下游/后端的發(fā)表和評價都在國外,輸入、輸出均受制于人,僅僅加工過程在中國本土完成,自然難以談得上學術本土化、在地化。國人自然難以掌握定義規(guī)則的能力。這種“兩頭在外”的知識生產鏈條,無疑隱含著不可忽視的風險。而這種現(xiàn)象近些年來愈來愈突出,貽害深遠。這是一種潛意識下的文化政治,被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所規(guī)訓和鉗制。這種體制是一種強大的規(guī)訓,在這種西方主導的論文生產系統(tǒng)中,中國研究者完成了自我規(guī)訓,也逐步進行了自我思想殖民。而中國研究者這種費時費力費錢的所謂科研,僅僅是完成了所謂成果、所謂業(yè)績,往往沒有扎根中國情境、面對中國的真實問題,甚至威脅到民族文化主權和教育主權。這種高度體制化、格式化的知識生產,往往容易誘致知識乃至認知體系的形式化、碎片化,而大學也成為規(guī)模不等但高度標準化的“論文作坊”。

        目前,我們的知識系統(tǒng)遠未健全,許多研究者往往滿足于非生命化知識的低水平生產。日漸碎片化、去意義化和非生命化的知識,銷蝕著人的生命感,阻斷著人們與原初世界之間的有機聯(lián)結,消解著人們接地氣的真實體驗。它逼迫人們把寶貴的時間消耗在無謂的瑣事和平庸的文字上。如今,知識生產的程式化、定式化、套路化日趨明顯,精致的平庸處處可見。許多研究者一談學術,動輒就是理論、概念、模型、假設、方法論、技術路線,其所關注的是看似精致的概念和理論而未必是真實的問題和體驗。此種研究過度理論化,迷失于概念的叢林和理論的迷障中。人們的研究工作關注的是指標,是績效,是“誰比誰生產更多”、業(yè)績更突出。這是一場“形式”的大比拼。這種耗時費力的知識生產,面對的往往并非真實的社會人生、生命體驗,而是標簽化、去情境化的理論模型,只見事物而不見人。如此“知識生產”,無論如何精致,注定只能疏離于真實的“生活世界”,難以回答我們生命的核心關切,不能回應社會訴求,不能賦予人生的意義,不能應對生活世界的難點和痛點。這種所謂科研,并沒有關注真實的原初世界和現(xiàn)實難題,沒有很好地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增益他們的生命熱情、營造高品質的智識生活。它們無助于解決現(xiàn)實問題、改變現(xiàn)實困境,因此往往不是生產性的,而是消耗性的。

        時下盛行的“短平快”的研究只迎合功利化的量化考核,但是對實質性的思想突破和理論貢獻的追求,無疑被稀釋、阻滯甚至替換了。而這樣一來,許多所謂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淪為知識人的自娛自樂,耗費了自身的時間及精力、社會資源及注意力,卻未必能取得實質性的知識建樹,也談不上實質性的學術突破和社會貢獻,不可能為現(xiàn)實貢獻智慧和力量。大量研究沉迷于自娛自樂、自我滿足、自我感動,沒有面對真實的情境,沒有扎根原初世界,自然也就無助于參與公共生活、解決現(xiàn)實難題。很多學院中人,自進入學校開始就隔離于公共生活之外,缺乏社會參與意識,更談不上相關能力和智慧。此種情狀,無疑極大地抑制了人類的生命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催生出許多缺乏活力和創(chuàng)意、意義感的知識人。因此,不少頗有學術潛質的青年學子也對時下的所謂科研缺乏熱情和敬意,對留在國內讀博深造的動力明顯降低。

        三、困在“業(yè)績—時間”的系統(tǒng)里

        大學是一個巨大的利益共同體和矛盾體,有諸多的利益相關方(stakeholders),其中恐怕很少有人會有主人翁的感覺,甚至認同感、歸屬感也相對有限。學校與教職工之間更像是雇主與雇員的關系。于此,普通教師深感壓力,而管理者也承受著上級管理者的壓力,而且各級管理者流動頻繁,很少久任。因此,在此環(huán)境下,教職員(特別是青年教師往往歸屬感很低,很多人甚至公開自詡為學術民工、搬磚人、高校打工人、人肉干電池?!扒嘟贰备翘幘称D難。在“非升即走”的催迫下,除了要適應職場新手的諸多挑戰(zhàn)外,他們還額外地被安排了許多事務性工作;而晉升副教授時,學校往往只關注顯性的學術發(fā)表。至于晉升教授,則更有難度。在此環(huán)境下,青年研究者極少人有長期的穩(wěn)定預期和較強的歸屬感。人與人之間也缺乏緊密、長期而信任的關系。這一切并非自今日始。2008年開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或是一個重要拐點,從此開始了一個長期的下行年代。各國財務狀況的惡化自然也會傳導到高校之中。在世界很多國家、很多地方都出現(xiàn)了無償實習、付費實習,甚至自籌經費的課題、自帶項目的博士后。最近,美國名校中還出現(xiàn)了無薪助理教授。這是新的學術資本主義的極端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將競爭提升到無以復加的高度。“我們的自由也永遠不會完全實現(xiàn),而是一場我們例行投入的戰(zhàn)斗”。[15]42“競爭永不停息,其結果永無定局,皆可逆轉。”“所有的競爭都蘊含著壟斷的趨勢。”[15]110許多人已在輪復一輪短程錦標賽中,漸次被拋出局。

        知識系統(tǒng)以普遍主義為核心價值,但它也是一個高度競爭性、高度不平等的體制。其不平等已被高度制度化,大牌教授和普通教師之間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為了激勵大家力爭上游,許多管理部門及高校熱衷于推行物質刺激,將學術榮譽與物質利益深度捆綁,有“帽子”的教師和普通教師之間的地位和待遇懸殊驚人。有管理者公開表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要對優(yōu)績者重獎,而對表現(xiàn)不佳者進行重罰。正是此形勢下,高校人事制度和評價體系的改革獲得了強勁的推力,其中“非升即走”制度影響尤大。許多青年教師為了謀求長期教職,長久地進行著學術上的苦斗,以求更好的業(yè)績(performance),實可謂“為表現(xiàn)而掙扎”。[16]

        目前,絕大部分研究型大學都以量化考核為時尚。量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對知識生產“算工分”,使教師和其他各類“打工人”一樣“困在系統(tǒng)里”,不僅工作上“壓力山大”,整個生存狀態(tài)更是“壓力山大”。很自然地,科研人員英年早逝的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其中很多人甚至只有二三十歲。這從各地的官方媒體和各種小道消息渠道都時有耳聞,并不稀奇。多數(shù)教師在30 多歲開始進入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成為家庭的頂梁柱,承受著巨大壓力。而科研比拼成為一種無形但無止境的“軍備競賽”,對身心及社會性發(fā)展等各方面都產生深刻影響。高度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貢獻往往應該是閑適的產物。教育是一種時間的藝術,學術更是才情智慧在從容時光中的沉淀。真正的教育和學術創(chuàng)造,應自由而從容,帶著“閑逸的好奇心”,去欣賞生活中的美,領悟和踐行教育的真諦。

        大學教師工作的顯著特點之一便是其多元性。目前,高校教師大都擔負著繁重的科研工作。學術工作極具多義性、不確定性,正是這種特性決定著它的開放性和無限可能性。這些特點決定著學術性職業(yè)的特點,如需要自由空間、需要尊重個性與差異。學術工作與行政工作和教學工作不同,其工作時間和業(yè)余時間并無清晰的邊界,工作與生活、業(yè)內與業(yè)余之間并無明顯的區(qū)隔,研究者必定會有許多“影子工作”時間。這決定著教師在教學和公共服務時間之外,很多時間都是被無限度需要的。然而,實際上,教學、科研、學術交流、公共服務等多種因素,共同制約著教師的時間安排。時間的安排直接關乎青年教師學術職業(yè)的成敗,以至于有學者呼吁青年教師要勇于“保衛(wèi)自己的時間”(李連江語)。外界所艷羨的大學教師的寒暑假,反而正是教師指導學生實踐實訓、申請課題和科研的關鍵期,此間工作任務更是繁重。正如有的青年教師所說,“只要醒著,就在工作”。相當一部分大學教師每周工作時間都超過70 小時,有時甚至接近100 小時;絕大部分青年教師都在超負荷勞作。這成為“過勞社會”的典型縮影。在此情況下,教師難以實現(xiàn)工作與休息、工作與生活、工作與家庭、工作與社會交往的平衡,甚至難以維持工作和健康之間的平衡。如此,工作的空間無限延伸,而生活的空間不斷收縮、萎縮。多年來,大學教師的過勞死頻頻發(fā)生,大家早已習以為常。這無疑是個人的損失、家庭的損失和社會的損失。如此生存狀態(tài),當然令許多碩士生將讀博及從事科研工作視為畏途。何況,在近乎公司化的管理體制下,大學的教職也很難說是嚴格意義上的“體制內”工作了(至少,“體制”所特有的穩(wěn)定性,在高校教職中已所剩不多)。相比之下,體制內的其他許多職業(yè)的性價比更高、發(fā)展預期更穩(wěn)定,學術職業(yè)自然難稱理想之選。

        在過度競爭的體制下,青年教師難以久安其位。在“非升即走”的無形壓力下,青年教師一天到晚在“趕死線”(deadline)[17],不僅身體疲于奔命、處于透支和亞健康狀態(tài),而且精神上也容易出現(xiàn)問題(大學教師自殺現(xiàn)象、心理疾患的比例并不低)。長期在這種狀態(tài)中生活,深感競爭之殘酷,難以保持健康,更不要說愉快。女性尤其壓力巨大,往往不敢輕言婚育。

        對當今許多研究型大學的青年教師而言,“996”微不足道,“007”很常見,“5 加2、白加黑”并不新鮮。很多教師每天工作繁重,以辦公室為家,基本上沒有正常的生活。以至于北大教授吳飛非常憂慮地說:只剩下學術的生活是危險的。這種工作狀態(tài)容易使人失去應有的人間情懷和人情味,容易成為論文機器和工具人,失去人性的溫度。因此,有人建議學術工作者要有一些“庸俗的愛好”[18]。每年水漲船高、不斷花樣翻新的評價標準等,都在銷蝕著學術職業(yè)的自主感、意義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對許多青年教師而言,除了高強度的學術勞作,還有各色各樣的深度焦慮。因此,廣大“青椒”成為名副其實的“青焦”。高校新入職教師在五六年或更長時間內必須為tenure 而掙扎,之后則須為教授而掙扎,即便成為教授之后,還要面臨各級各類“帽子”的誘惑或壓迫。他們在獲得長聘教職前,被剛性的評價指標所鉗制,其時間被操控;而獲得長聘教職后,還有同樣漫長的升等之路,仍有一系列隨之而來的升等和競爭壓力,如長聘教授、特聘教授、講席教授、長江學者/杰青、院士/學部委員/文科資深教授……科研上的競爭是無止境的,榮譽之爭自然也是沒有盡頭的,這是一個無形無止境的“階梯”,而且都被清晰地量化、可視化。競爭不只存在于單位內,而且存在于全國、全球范圍內。正所謂“前有標兵,后有追兵”,永無休止。

        學術資本主義的重壓造成了知識生產和知識人的變異。在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巨大壓力下,學院體制中也隨之出現(xiàn)一系列奇異的現(xiàn)象。比如,某些院系機構內部生態(tài)奇異,同年齡段的同事之間的關系極少有和諧的。按理說年齡相仿的人之間最有共同語言,但實際上恰恰是在這類群體內部,人際關系最緊張也最難溝通、最難合作。過于激烈的競爭,已嚴重破壞了同事之間的共情基礎。再加上種種歷史積怨和現(xiàn)實因素,人際關系更是微妙。又比如,在高校中,一方面是應屆博士畢業(yè)生就業(yè)難、極難獲得教職的機會,即便僥幸獲得教職后,也是待遇不好、入編難、晉升難;另一方面是許多年事已高的教師仍位居要職,掌握大量資源,付出少而回報多。青年人求職難而老年人不退休,已成為各高校的常態(tài)。再比如,近年大學改革和跨越式發(fā)展的壓力分布不均衡,青年教師承擔了大部分代價,但并沒有成為主要受益者,成本與收益的分布明顯失衡。青年教師的種種艱難處境,往往讓許多學術青年望而卻步,早早地放棄了學術之夢,這進一步加劇了人才流失。

        多年來,部分高校流連于“創(chuàng)新驅動”“使命驅動”等概念的叢林中,沉迷于“彎道超車”“世界前列”的口號中,卻往往輕視了扎實地潛心于基礎性工作,可能造成很多彎路。如今,我們尤其需要引導大家潛心于那些原創(chuàng)性的長線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那些蹭熱點、打游擊的科研方式,改變“短平快”的突擊隊或缺乏常性的游擊隊的風格,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在注重數(shù)量的條件下,深度的長線研究非常困難。目前學院體制之中的許多研究者漸趨迷失,追逐于失去靈魂的“表現(xiàn)”,未能根本改變知識的貧困。在目前情況下,國內學界確有個別學者或學術群落很出色,但是總體而言,知識系統(tǒng)表現(xiàn)并不理想,遠未能承擔起使命。

        多年來,相關各方疾呼要改善青年教師的成長環(huán)境,要“破五唯”、堅持質量導向、資源向青年教師傾斜,要重點扶持青年教師、積極支持青年教師潛心長線研究。這些論斷都言之有理。只不過,理想是豐滿的,現(xiàn)實卻往往遠比理想更骨感。事實上,近年青年教師的生存環(huán)境或有日漸艱難之勢。著名學者渠敬東先生在回顧20世紀八九十年代求學時代的學術風氣時,不由得感慨道:“我常想,若是沒有遇到像蘇(國勛老師這樣的學者和朋友,若是沒有日常世事中這些歡快的場景,若沒有各種各樣、色彩斑斕的思考和知識環(huán)繞著自己,若是換成了今天年輕人正在遭遇的冷冰冰、陰沉沉、苦哈哈的評估制度,我還會不會選擇這樣的職業(yè)?!盵19]人們常說機遇重要,其實機遇之中最重要的是人遇。而在這樣的考核評價體系中,每個人(從青年教師到資深學者都被捆綁在密實的考核體系、數(shù)目字管理的體制中,被固定在學術資本主義的學術秩序下,讓人們很難有余裕和心境去了解、欣賞和關愛他人,去相互學習和理解。古典大學的“自由與寂寞”、凡勃侖時代的“閑逸的好奇心”均已難覓遺蹤。過大的壓力容易使人失去部分的自主空間和能動性的空間,容易擊傷人的自主性,造成思想的扭曲,從而流失其獨立性。而在托爾斯泰看來,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多大程度上依照別人的思想生活,這就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個主要區(qū)別”。

        目前的大學和知識生產正經受著多重夾擊。此現(xiàn)狀無論是對個體、對大學、對學術職業(yè)(知識共同體)還是對社會而言,都造成了一系列困擾、損失和危害。對個體而言,這讓知識人普遍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知識更多的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安身立命之地;知識人也不能充分承擔自己作為知識人的職責,實現(xiàn)學術抱負和社會擔當,承擔歷史使命。

        對大學而言,這也不利于其水平提升和學術生態(tài)建設。大學以其特殊的地位,理應對時代和社會有重大的貢獻,也唯此才能得到充分的認可和支持。目前我國的研究型大學學術發(fā)表量已全球領先,但原創(chuàng)性的學術工作方面仍明顯不足,世界性的知識貢獻相對遜色,國際話語權仍相對較小。這與社會期待和國家戰(zhàn)略需求之間仍有相當?shù)木嚯x。大學是社會的中樞機構。它理應貢獻強有力的知識,承擔社會責任。一流大學必須為社會提供思想。然而目前的情況,其實力、貢獻、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仍很有限。如果后續(xù)不進行范式性的變革,將難以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做出更大的世界貢獻?!按髮W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為一體,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大學確實傳授知識,但它以充滿想象力的方式傳授知識。至少這是它對社會所應起的作用?!盵20]110“青年人富于想象力……人類的悲劇在于,那些富有想象力的人缺乏經驗,而那些有經驗的人則想象力貧乏?!髮W的任務就是將想象力和經驗融為一體?!盵20]110-111大學的意義不僅在一般意義上的教學和科研,還在于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人對未知世界的熱情和想象力。而這,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牽涉博士生培養(yǎng)。博士生是未來學術發(fā)展的生力軍,優(yōu)秀博士生是中國未來學術的希望所在。博士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是一國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潛力的重要標志。誠如弗蘭克·羅德斯(Frank H.T.Rhodes所言:“博士學位代表著大學中最高的學問與最人格化的指導的結合,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盵21]現(xiàn)代以來,研究生教育已成為“專業(yè)繁殖的主要機制”[22],博士生培養(yǎng)則是高校學術再生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高教系統(tǒng)(學術專業(yè)乃是“關鍵專業(yè)”[23],是訓練其他所有專業(yè)的一個專業(yè)場域[24]190。它不僅為其他職業(yè)培養(yǎng)后備人才,也為自己培養(yǎng)下一代從業(yè)者。它通過博士生教育對未來的學術人員進行精心篩選和培養(yǎng),通過對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選聘實現(xiàn)學術的延續(xù)與發(fā)展,實現(xiàn)自我的“再生產”[24]49,51。能否培養(yǎng)出一批高水平博士生并吸引足量高水平博士生進入學術職業(yè),直接關乎下一代人員的水平和質量,關乎日后幾代大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我國博士生教育承載著國家意志,“旨在為高校輸送師資”[24]162。歷史上,優(yōu)秀人才的流失曾造成我國大學和學術界的諸多問題;而當前的學術邏輯和生態(tài)給足量高水平博士生的持續(xù)培養(yǎng)又一次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此種形勢不利于學術職業(yè)擔負應有的重任、做出應有的貢獻。

        于國家而言,學術職業(yè)的損失和高等教育質量的受限,也嚴重影響到當下的運行和未來的發(fā)展。這不利于我國“為世界做出較大的貢獻”[25]。知識體系是最強的軟實力,要使物質力量轉化成精神力量,要使中國學術在世界上有較大話語權,就需要有強大的知識體系,需要中國大學有所作為。經過長時間的持續(xù)努力,中國科研工作已取得歷史性進展,進入了新階段,并貢獻了大量論文,但其思想貢獻和理論貢獻仍相對有限,深度思考和高端的理論建構還明顯不足。如此學術工作的質量仍與其規(guī)模、投入不相稱,更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戰(zhàn)略需求遠遠不適應。

        四、扎根大地,走出“象牙塔”

        大學是學術共同體、是學術領地,有自身的學術傳統(tǒng)和學科文化,但隨著環(huán)境變遷,隨著機關(公共機構與公司(盈利機構兩種邏輯的混合,大學本身的取向、結構、邏輯和生態(tài)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大學必須“研究高深學問”,必須為社會“供給學術”。[26]92-93中國近代大學建立之初就有此共識。它所賴以生存的理由是要為人類高品質、創(chuàng)造性的智識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它理應賦予人類智慧,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然而,現(xiàn)實未必總是如此。若說當今大學之中無人專心“研究高深學問”,肯定絕非事實,畢竟目前數(shù)百萬高校教學科研工作者中仍有一大批踏踏實實潛心學術的優(yōu)秀師者和學者;但無疑,真正高水準研究相對而言還是太少了,“短平快”的研究依然比比皆是。這有制度原因,也有風氣、環(huán)境原因。道德譴責或許解氣,但無濟于事。在此,我們亦無意于做道德評判,那毫無意義。我們需要現(xiàn)實的作為,需要扎扎實實的行動,需要追求更好的政策和生態(tài)。

        知識本身有其德行承諾,知識人也有其社會責任。但是這種責任的承擔離不開客觀的條件。正如醫(yī)療等行業(yè)不能完全市場化一樣,教育及學術事業(yè)也不能交給市場,教師管理和學術評價尤其不能只奉行市場原則。在大科學時代,越來越需要以國家的力量推動有組織的科研;同時,也同樣需要為個體化知識創(chuàng)造保持基本的空間。市場導向的治理模式暫時有利于提高效率,但長期看危害不小。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很“燒錢”的風險投資,大量的投入或許最終只能取得極少量高附加值的產出,在基礎研究領域尤其如此。然而,充足的資源投入仍是必要的:正是其中極少數(shù)實質性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可能帶來巨大的學術、經濟乃至社會的回報,可能推動歷史的巨大飛躍。顯然,對這種持續(xù)的、大規(guī)模的資源投入,需要國家的力量介入予以支持。否則,將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學術事業(yè)的損失。這不僅是學人、學校和學術的損失,也是國家和社會的損失。應該承認,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高校系統(tǒng)已經發(fā)展到新的高水平,特別是知識生產的專業(yè)性方面已遠遠超過此前數(shù)十年,但問題和矛盾的積累也日趨逼近新的臨界點。多年來,大量有識之士長期批評大學正在迷失于“失去靈魂的卓越”,呼吁人們走出“象牙塔”,但20 余年過去了,局面并未有大的改善,許多矛盾仍一如既往甚至空前尖銳?,F(xiàn)今,仍有諸多挑戰(zhàn)存在,仍有許多工作尚待開展、務實推進,需要人們對知識系統(tǒng)進行系統(tǒng)性的重審和重塑。

        第一,轉變觀念,回應現(xiàn)實。要重新定義我們當今時代所需要的知識生產,重塑知識生產系統(tǒng)、重新定義學術本身和大學。學術特別是人文學術理應有其生命質感,而不是與生命無關的純智力游戲。大學是能夠讓人萌發(fā)夢想、實現(xiàn)夢想的所在。在這一方天地中,人們可以仰望星空,也可以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并不意味著沉迷于虛浮、自我的議題,回避應有的責任,而是要有現(xiàn)實關懷、學術抱負和強勁的學術想象力,鉆研最重要的關鍵議題,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為此,需要特別有意識地加強現(xiàn)實觀照和公共參與?!案叩冉逃荒芑乇軞v史”,大學絕非“象牙塔”,它依舊要重新根植于現(xiàn)實生活,面向校園之外更廣闊的世界。學術研究需要歷史感,更需要現(xiàn)實感,需要彌合“象牙塔”與生活世界的鴻溝,重建知識與生命、大學與社會的有機聯(lián)結,要關注重要議題和現(xiàn)實難題,徹底解決思想的貧困和理論的貧乏的問題。自然,學院中人也應積極參與第一線、關注現(xiàn)實,用知識專長回應社會與時代的訴求。

        第二,簡政放權,踐行善治。要完善治理體系、制度體系和體制機制,加強政策供給,優(yōu)化學術生態(tài)。要充分探索教育學術機構的特點,順應教育學術規(guī)律,切實矯正對學術機構的行政化、公司化管理。要更好地進行分層分類治理,營造更友善、更能激發(fā)學術創(chuàng)造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讓更多知識人安身立命、潛心學術、人盡其才。學術發(fā)展不是靠量的累積,而是取決于質的突破。真正對學術進步有決定性意義的成果,往往是極少數(shù)。這極少數(shù)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為此,我們需要營造更好的環(huán)境以促成其出現(xiàn),實現(xiàn)其最大價值。因此,特別需要完善教育學術評價體系。評價體系決定資源配置,也決定注意力的分配,決定相關人等付出什么、獲得什么、處于什么位置,得到怎樣的認可和激勵。其意義可謂重大。因此,有必要盡可能減少形式化的審核評估,更多地關注實質性的學術貢獻和社會價值。為此,還有必要進行細致的分類評價。對基礎研究來說,要更多地關注本源性問題,要強調原創(chuàng)能力、命題能力,也要提升知識服務現(xiàn)實、改造現(xiàn)實的能力。要切實扭轉某些高校中教育及學術行政化的態(tài)勢,將學術評價權交還給學術共同體,充分發(fā)揮同行評議及代表作制度的功能。

        第三,加強隊伍建設。學術發(fā)展需要代際傳承,需要資深學者發(fā)揮好學術守門人和傳幫帶的作用,但也需要扶持新人,要在二者之間實現(xiàn)動態(tài)平衡。要在吸納新生力量和延聘返聘老專家之間積極協(xié)調,實現(xiàn)繼承與發(fā)揚、傳承與變革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在后備人才隊伍培養(yǎng)方面,博士生培養(yǎng)需要把控規(guī)模、提升質量。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中國并不需要過多的博士,無論如何不宜以大幅擴招博士生作為緩解就業(yè)壓力的手段;但同時,我們也需要一批最優(yōu)秀的青年成長為學術人才,去為登攀學術高峰而努力。為此,有必要進一步擴大博士后隊伍,加強產學研合作,壯大企業(yè)博士后的隊伍規(guī)模,更好地發(fā)揮博士后流動站的人才蓄水池和思想庫的功能。

        此外,還有必要加強資源投入,優(yōu)化資源配置方式。要加強科研基金的支持力度,增設普惠性的資助。同時,還需多方協(xié)力,改良社會生態(tài)。社會應逐步形成更包容的心態(tài)。要允許試錯,充分尊重教育學術事業(yè)的自主權和特殊性,鼓勵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共同營造良好的生態(tài)。

        在人類社會,無論是思想世界還是實踐領域,都是問題叢生、布滿荊棘的場域,有無盡的漫漫長路。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而問題的解決正是推動事物發(fā)展、社會變革的內在動力。通過不斷迎接挑戰(zhàn)、更多地付出解決問題的努力,人們就有可能推動問題的解決。無論如何,對于大學、對于知識的“象牙塔”,我們仍有理由期待更高品質、更友善的智識生活,更好地實現(xiàn)知識的自身價值和社會貢獻。

        注釋

        [1]街道辦招8 人,全是清華北大畢業(yè)生?! 余杭區(qū)一張招聘公示刷屏,官方最新回應[EB/OL].https:/ /mp.weixin.qq.com/s/LhSLq1gePgfGsWyXAIly9A.

        [2]小縣城年薪26 萬招博士,正科級儲備干部! 結果報名人數(shù)實在太多,導致面試延期……[EB/OL].https:/ /mp.weixin.qq.com/s/X7yBD-Pf3zpRRLSsTlkuWQ.

        [3]昨夜無眠,為了一個學生[EB/OL].https:/ /blog.sciencenet.cn/blog -660333-632151.html.

        [4]熱議! 放棄985 大學副教授教職,北大博士后從政擬任縣長! [EB/OL].https:/ /mp.weixin.qq.com/s/UOIb70EFx1s D_HYjokUzgA.

        [5]啃老的年輕人:父母每月發(fā)五千,留我在家結婚[EB/OL].https:/ /news.sina.cn/sh/2022 - 08 - 27/detail -imizirav9937669.d.html.

        [6]2023 考研人數(shù)預計超500 萬,或再創(chuàng)新高! 報錄比將擴大至4 ∶1! [EB/OL].https:/ /mp.weixin.qq.com/s/P8xUhY78 -r30TcxykbKASg.

        [7]“失敗者”擠滿縣城自習室[EB/OL].https:/ /mp.weixin.qq.com/s/eRfb1 gntnkRo-1lSS1X65Q.

        [8]鄧磊,楊燕,何鑫興.沉默的中堅——基層青年公務員的特質審視、現(xiàn)實困境與自我重構[J].中國青年研究,2021(11).

        [9]熊進.科層制嵌入項目制:大學學術治理的制度審思[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6(3).

        [10]錢力成.記憶研究的未來:文化和歷史社會學的聯(lián)結[J].南京社會科學,2020(3).

        [11]熊丙奇.“學術包工頭”現(xiàn)象該治治了[N].光明日報,2018-09-04(11);佚名.“學術包工頭”現(xiàn)象該治治了[J].協(xié)商論壇,2018(9).

        [12]李純一.蘇國勛:形式合理與實質合理并重,才是好的社會[N].文匯報,2012-07-23(00A).

        [13]吳國盛.第二版序[A].吳國盛.時間的觀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

        [14]蘇國勛.韋伯及其社會學思想(下)[J].新聞戰(zhàn)線,1989(3).

        [15][英]鮑曼.社會學之思[M].李康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

        [16]項飆.為承認而掙扎:社會科學研究發(fā)表的現(xiàn)狀和未來[J].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

        [17]李琳琳.時不我待:中國大學教師學術工作的時間觀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7,15(1).

        [18]劉憶寧.科研人員要培養(yǎng)一些庸俗的愛好[EB/OL].https:/ /blog.sciencenet.cn/blog-3464286-1277073.html.

        [19]渠敬東.我的老師,我的世界——懷念蘇國勛先生[EB/OL].https:/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139722.

        [20][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2.

        [21][美]羅德斯.創(chuàng)造未來:美國大學的作用[M].王曉陽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64.

        [22] 陳偉.西方大學教師專業(yè)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93.

        [23] PerkinHarold James,KeyProfession:theHistoryoftheAssociationofUniversityTeachers.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69,pp.1-26.

        [24]張英麗.學術職業(yè)與博士生教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25]章永樂.康有為的“中土比較”與戊戌的世界圖景[J].東方學刊,2018(2).

        [26]傅斯年.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1950)[A].傅斯年全集(第6 冊)[M].臺北:聯(lián)經出版公司,1980.

        猜你喜歡
        象牙塔學術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學校園?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4
        象牙塔中的明珠
        走出象牙塔僅僅是開始——性別批評視角下的“大女主”劇女性敘事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48
        透視“學術象牙塔”里的腐敗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20:02
        国产专区亚洲专区久久| 欧美色精品91av| 精品日韩欧美|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看|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无码一区|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专区| 日韩女优av一区二区|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综合久久久| 日韩成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极品美女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麻豆国产在线精品国偷产拍|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观看入口| 按摩女内射少妇一二三区| av日韩高清一区二区| 欧美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 91av国产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久久午夜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久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成人无码不卡网站| 精品av一区二区在线| 无套无码孕妇啪啪|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 成人无码网www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经典一区二区日韩|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二区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中文字幕色一区二区三区页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 伴郎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观看 | 黑丝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可以免费看亚洲av的网站|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软件| 亚洲AV秘 无套一区二区三区 | 看曰本女人大战黑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