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茜,李鳳增,陳愛軍,方圣
過去的幾十年,許多皮膚鱗狀細胞癌的亞型被人們所認識。毛囊性鱗狀細胞癌 (follicul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FSCC)是一種罕見的皮膚鱗狀細胞癌亞型。迄今為止,國外文獻少有報道,國內未見文獻報道。本文報告1例FSCC,對其臨床及病理學特點進行分析。
患者女,81歲,右面部皮疹逐漸增大、破潰伴癢1年。1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面部出現(xiàn)綠豆大小暗紅色丘疹,逐漸增大,形成結節(jié)斑塊,中央出現(xiàn)破潰結痂,伴有明顯瘙癢。病程中自行予以外用藥物治療(具體不詳),療效欠佳。否認家族中有類似病史。系統(tǒ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情況:右面部可見約2.0 cm×1.5 cm大小的暗紅色結節(jié)斑塊,形狀及邊緣不規(guī)則,中央破潰結痂,觸之質地堅實,有浸潤感,無壓痛(圖1)。實驗室檢查: 血尿糞常規(guī)、肝腎功正常、梅毒血清學檢測(TPPA+TRUST)、HIV抗原抗體檢測、乙肝兩對半、丙肝抗體檢測、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局部病灶切除活檢,皮損組織病理示:毛囊漏斗部擴張,可見由毛囊壁產生鱗狀細胞團塊,呈條索狀從毛囊壁向四周呈放射狀浸潤生長,腫瘤細胞為鱗狀上皮細胞,較正常表皮細胞稍大,部分可見核深染及核多形性,核仁可見,有較多的有絲分裂象,伴有豐富的嗜酸性細胞質,少量角珠及角囊腫;有多個連續(xù)的毛囊受累,毛囊間表皮未見明顯異常(圖2)。免疫組織化學示:CK、EMA、p63、p53、p16強陽性;CEA、Ber-EP4陰性;Ki-67>20%(+)(圖3)。結合患者臨床、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符合FSCC。予以擴大1 cm切除,術后患者一般情況尚可,切口愈合好。目前隨訪半年無復發(fā)。
圖1 右面部見暗紅色結節(jié)斑塊伴中央破潰Fig.1 A dark red nodular plaque with central ulceration on the right face
Dilated hair follicle infundibulum and neoplastic infundibular cords and nests (HE×40);~ The radiated neoplastic cords from hyperplastic infundibular at high magnification (HE×100); Marked cellular atypia and mitosis were observed (HE×400)圖2 皮損組織病理Fig.2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lesion
2004年,Diaz-Cascajo等首次描述了以毛囊為中心的皮膚鱗狀細胞癌,并命名為毛囊性鱗狀細胞癌[1]。毛囊性鱗狀細胞癌通常向毛囊漏斗部分化,因此也稱為毛囊漏斗部鱗狀細胞癌。盡管與傳統(tǒng)皮膚鱗狀細胞癌有一定的組織病理學重疊,但具有獨特的臨床病理特征,而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亞型,并在隨后的研究中被廣泛接受。Misago根據臨床和組織病理特點將FSCC大概分為兩類,分別是尋常型和潰瘍型。潰瘍型FSCC往往伴有似火山口樣的中央潰瘍出現(xiàn),組織病理上可見擴張的毛囊漏斗部形成的囊性結構[2]。FSCC較為少見,目前國外已有少量系列報道,但國內無報道。
FSCC好發(fā)于老年人,大部分患者平均年齡超過70歲。男性多見,男女患病比率大約是3∶1[3]。發(fā)病部位主要位于頭頸部,少見于四肢。尋常型表現(xiàn)為孤立性較小的膚色或微紅色結節(jié),中央有角化區(qū)域,直徑<2.5 cm,邊界清晰;潰瘍型常表現(xiàn)為孤立的、不規(guī)整的、更大的結節(jié),直徑>2.5 cm,中央有潰瘍性或火山口樣角化[1,3-4]。研究發(fā)現(xiàn),后者發(fā)病年齡更大,且女性居多[2]。同時,潰瘍型FSCC較尋常型進展更快,生物學行為更具侵襲性,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區(qū)域淋巴結轉移和復發(fā)。本例患者為老年女性,腫瘤發(fā)生于右面部,病程1年,伴有中央破潰,更符合潰瘍型FSCC的臨床特點。
尋常型FSCC的組織病理特點往往表現(xiàn)腫瘤團塊或細胞條索從1~2個相鄰的毛囊漏斗部囊壁放射狀浸潤生長[5]。細胞存在明顯的異型性,包括核深染及病理分裂象等,類似于典型的鱗狀細胞癌[6]。腫瘤細胞有時從受累毛囊壁擴散到與毛囊交界處的鄰近表皮。它們與毛囊之間的正常表皮存在清楚的分界[1]。但是在一些更深的位置,也可見到毛玻璃改變的高分化鱗狀細胞團塊,類似角化棘皮瘤。潰瘍型FSCC往往還出現(xiàn)毛囊漏斗部擴張引起的中央角質充填的囊性結構[5]。腫瘤細胞有時會出現(xiàn)棘層松解[1,6-7]。周圍的真皮中存在嚴重程度不等的炎性浸潤。本例患者組織病理提示毛囊漏斗部擴張,囊壁形成鱗狀細胞團塊,呈條索狀向四周放射狀浸潤生長。有多個連續(xù)的毛囊受累,融合成擴大囊腔,伴有真皮炎性浸潤。符合潰瘍型FSCC組織病理特點。既往免疫組織化學研究表明,F(xiàn)SCC和經典SCC 具有共同的免疫表型[1]。細胞角蛋白 AE1/AE3 和 MNF116 呈彌漫性陽性染色。此外,腫瘤表達EMA和波形蛋白,而不表達CEA、CD34[6]。本例患者EMA、p63、p53、p16強陽性,CEA、Ber-EP4陰性,Ki-67約20%(+),符合FSCC的診斷。
FSCC應與角化棘皮瘤 (keratoacanthoma,KA)、轉移性鱗狀細胞癌、皮膚反應性假上皮瘤增生和毛囊皮脂腺單位的其他腫瘤(如毛鞘癌和皮脂腺癌)相鑒別[1,3]。越來越多人認識到KA是一種毛囊來源的腫瘤,即以毛囊的鱗狀細胞增生為基礎,這種增殖性病變具有良性特征且部分會自發(fā)消退[8-9]。KA的病程更短,病理上無毛囊漏斗部放射狀腫瘤細胞條索,且KA的腫瘤細胞分化良好,多表現(xiàn)為毛玻璃樣的高分化細胞團塊,中央伴有火山口樣的充滿角質的結構[2,10]。相反,F(xiàn)SCC的腫瘤細胞異型性明顯,可見病理分裂像,免疫組織化學也出現(xiàn)p16、p53的強陽性, Ki-67高表達提示腫瘤細胞增殖活性強。有些學者認為FSCC的潰瘍型可能代表了與KA相對應的生物學行為更為惡性的實體[2]。毛鞘癌為附屬器角質形成細胞的侵襲性透明細胞腫瘤,與表皮或毛囊相連,通常出現(xiàn)在老年患者的曝光部位,表現(xiàn)為快速生長的結節(jié)性角化病變,可能會出現(xiàn)潰瘍[11]。但病理上,其表現(xiàn)為真皮內毛鞘細胞增生,成小葉樣結構,腫瘤細胞具有透明的細胞質,呈輕度嗜酸性,周圍瘤細胞團塊柵欄樣排列,與本病不符[12]。此外,F(xiàn)SCC應與SCC的毛囊受累相區(qū)別,SCC毛囊受累常見于多毛皮膚,最明顯的病理特征是整個毛囊間表皮的受累,并且經常累及表皮衍生的附屬器,亦無從毛囊壁放射狀的條索或團塊樣腫瘤細胞[13]。
Diaz-Cascajo[1]對13例FSCC進行10個月~12年的隨訪,沒有發(fā)現(xiàn)復發(fā)或轉移,支持了 FSCC的預后良好。然而,Misago在2015年隨訪了9例潰瘍型FSCC的患者,有2例分別出現(xiàn)區(qū)域淋巴結轉移和復發(fā),提示與普通形式相比,潰瘍型FSCC可能具有侵襲性生物學行為[2]。因此,雖然大多數FSCC預后良好,如果臨床出現(xiàn)潰瘍,仍需提高警惕。本例患者明確診斷后予以擴大1 cm完整切除,術后6個月隨訪無復發(fā)和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