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路
我與吳伯邨的老宅僅一河之隔,他家在河北,我家在河南。老人年長我30歲,與他40多年的忘年之交中,使我對吳家橋抗日三兄弟的敬仰與日俱增。
1939年春,新四軍挺進縱隊從江南北上來到揚州東鄉(xiāng)的吳家橋(現為吳橋鎮(zhèn))開辟抗日根據地。那時候,吳伯邨的父親吳壁南經濟條件好,老人不僅將自家變成了新四軍的聯絡站,還支持大兒子吳伯邨為新四軍當交通聯絡員。當年,陳毅、粟裕、聶揚(葉飛的化名)、吉洛(姬鵬飛的化名)、喬信明、惠浴宇等領導人均在吳家食宿過,受到吳家熱情接待。聯絡站接待過多批過往參加革命的青年、新四軍干部和家屬,為他們無償提供食宿,并把他們安全送往目的地。當年的吳家,被新四軍稱為“抗日飯店”。
在新四軍的影響下,吳伯邨弟兄3人全部投身抗戰(zhàn)。二弟吳仲邨(戰(zhàn)爭年代曾用名吳江、江濤),是吳橋地區(qū)抗戰(zhàn)時期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吳仲邨參加新四軍后,任溱潼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中共溱潼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委,新中國成立后曾先后擔任江蘇省鎮(zhèn)江地區(qū)、蘇州地區(qū)主要領導。在兩個哥哥的影響下,15歲的三弟吳飛(原名吳叔春,參加新四軍后改名吳飛)也投身革命。1940年,任新四軍挺進縱隊分隊長的吳飛,接受組織安排來到沿江地區(qū)新老洲開展民運工作。同年7月8日,因叛徒告密,吳飛在執(zhí)行任務時不幸被捕。為了掩護戰(zhàn)友脫險,他一口咬定自己是新四軍,日軍對他多次嚴刑拷打仍堅貞不屈。殘暴的日軍用鐵絲將他的兩條腿拴在馬后,一直牽到孟家港的江邊渡口,吳飛依然守口如瓶。喪心病狂的日軍用鐵絲穿過他的肩膀綁上石頭,將其墜入長江,這位新四軍勇士壯烈犧牲時年僅16歲。新中國成立后,吳飛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為展示對烈士的永久紀念,吳伯邨應二弟吳仲邨要求,將自己的大女兒吳秋融改名吳繼飛。如今,曾任高級工程師的吳繼飛早已退休。說起父親20多年前為悼念叔叔揮淚寫詩的情景,她依然為之動容。每年叔叔忌日這一天,吳繼飛都要面對長江吟誦父親的那首《憶弟詩》:六十年前是坤仲,六十年后各西東。若問此君今何在,熱血灑入大江中。
1939年2月,新四軍在吳家橋地區(qū)建立抗日根據地后,吳伯邨被選為鄉(xiāng)抗委會主任。期間,他不顧安危,夜以繼日地為新四軍工作。他曾秘密護送上海地下黨到達新四軍控制區(qū);受命用木船將槍支彈藥和文件越過敵占區(qū)的磚橋船閘,安全送達新四軍指定地點;帶領人員秘密前往泰州城,機智地闖過敵偽道道關卡,將地下黨籌集的800多萬元巨款,安全送交黨組織。
新中國成立后,吳伯邨先后在江蘇省蘇南干校、鎮(zhèn)江人民銀行等單位工作?!拔幕蟾锩逼陂g,他被打成“反革命”,送回原籍監(jiān)督勞動,當地干部和鄉(xiāng)親不僅尊重他,還想方設法保護他。后來,被徹底平反的吳伯邨重回鎮(zhèn)江,生命的最后幾年他病臥在床,我代表鄉(xiāng)親們經常前去看望。2014年7月8日,老人走完了97歲的人生歷程。
清明又至,哀思如雨。祈愿遠去的新四軍先輩們在天堂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