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永,丁勝高,唐萬春
(1.江蘇電子信息職業(yè)學院 計算機與通信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2.南京師范大學 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頻率選擇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xiàn)SS)通常是由金屬貼片(或金屬屏上的孔徑)按照一定規(guī)律排列而成的單層或多層的周期結構,由于具有獨特、優(yōu)越的空間濾波特性,F(xiàn)SS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1],諸如天線罩、反射面天線、電路模擬吸收器、微波電磁屏蔽、高阻抗表面以及電磁帶隙諧振器等。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帶通FSS的雙極化、大角度穩(wěn)定性、雙邊陡降、寬帶外抑制以及較小的電尺寸等性能指標備受關注。
為了滿足工程應用需求,文獻[2]提出了一種基于亞波長感性網(wǎng)格結構的多層帶通FSS,實現(xiàn)了二階通帶響應。Jin等[3]通過將兩端帶有圓形金屬貼片的介質(zhì)諧振單元插入到帶孔的金屬板中,借助孔徑耦合效應,設計和實現(xiàn)了二階帶通FSS,但是其電尺寸較大。Yu等[4]基于方形波導結構提出了一種寬帶帶通FSS。文獻[2-4]提出的FSS通帶帶外無任何傳輸零點,直接影響了帶外抑制性能和頻率選擇性。為了解決這些不足,研究人員通過多層設計[5-6]、孔徑耦合[7]和雙層堆疊耦合[8-9]等方式實現(xiàn)了一些具有寬阻帶性能的二階帶通FSS,但是通帶的左側帶外仍沒有傳輸零點。近年來,一些三維(3D)FSS被提出[10-17]。一種基于雙邊平行帶線結構的雙極化、寬帶外抑制的帶通3D FSS被提出[10]。文獻[11-12]基于微帶線結構設計了2款具有雙邊陡降特性的帶通FSS,由于其單元結構非對稱,導致無法實現(xiàn)雙極化。Zhu等[13]運用3D打印工藝制作和組裝了一款雙邊陡降型帶通FSS,但是FSS組裝過程復雜和整體質(zhì)量較大。于正永等[14]基于改進型方同軸波導設計了一種具有雙邊陡降性能的帶通3D FSS。文獻[13-14]雖然實現(xiàn)了較好的雙邊帶外抑制性能,但是通帶的帶外阻帶帶寬均較窄。Li等[15]利用帶金屬過孔的屏蔽微帶線提出了一種具有多個傳輸零點的3D FSS,實現(xiàn)了雙邊帶抑制和寬阻帶性能,但僅能工作在單極化模式。文獻[16]基于空心金屬管和圓形金屬盤2層陣列設計了一種具有雙極化、雙邊陡降和寬阻帶特性的帶通3D FSS,但這種FSS周期單元的電尺寸大,導致角度穩(wěn)定性僅能達到20°。最近,一種基于多層嵌套方同軸波導的雙極化三階帶通3D FSS被提出,實現(xiàn)了雙邊陡降和寬阻帶,但是角度穩(wěn)定性一般[17]。
本文提出了一種以方波導(Square Waveguide,SW)和平行板波導(Parallel Plate Waveguide,PPW)的組合結構作為周期單元的3D FSS,該FSS能夠在雙極化模式下,實現(xiàn)60°大角度穩(wěn)定性、雙邊陡降以及寬阻帶等性能。
眾所周知,上下端面刻蝕相同金屬方環(huán)的介質(zhì)方塊的濾波特性為具有雙傳輸零點的帶阻型響應,通過嵌套金屬方筒形成SW路徑,既可以為端面提供電感,又可以增強上下端面2個金屬方環(huán)之間的電磁耦合。此外,通過嵌套介質(zhì)方筒形成PPW路徑,利用與SW路徑之間電場矢量反相疊加在通帶左側引入傳輸零點。依據(jù)上述設計思想,提出了一種具有3個傳輸零點的二階帶通3D FSS。圖1(a)和圖1(b)分別給出了具有多傳輸零點的二階帶通3D FSS單元結構的透視圖和俯視圖。該3D FSS單元結構由上下端面刻蝕相同金屬方環(huán)的介質(zhì)方塊、金屬方筒和介質(zhì)方筒三者嵌套而成,包括SW傳播路徑和PPW傳播路徑,SW路徑由介質(zhì)方塊與金屬方筒構成,PPW路徑由相鄰單元結構的金屬方筒與介質(zhì)方筒構成。P為單元結構的周期尺寸,h為單元結構的高度,t為金屬方筒的壁厚,s為介質(zhì)方筒的壁厚,l為金屬方環(huán)的外邊長,w為金屬方環(huán)的線寬,介質(zhì)方塊和介質(zhì)方筒的相對介電常數(shù)分別表示為εr1和εr2。
(a)透視圖
(b)俯視圖圖1 具有多傳輸零點的二階帶通3D FSS單元結構Fig.1 Unit cell of the second-order bandpass 3D FSS with multiple transmission zeros
通過高頻結構仿真器(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HFSS)研究了該FSS單元結構參數(shù)對其性能指標的影響,最終得到了較優(yōu)的一組設計參數(shù),如表1所示。具有表1所示設計參數(shù)的3D FSS傳輸系數(shù)和反射系數(shù)仿真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該FSS在中心頻率fc=5.205 GHz處產(chǎn)生了一個二階通帶,通帶中2個傳輸極點分別位于fp1=5.17 GHz和fp2=5.31 GHz,3 dB帶寬為0.41 GHz(5~5.41 GHz),對應的3 dB相對帶寬為7.9%。在通帶兩側產(chǎn)生了3個傳輸零點,分別位于fz1=5.62 GHz,fz2=7.46 GHz和fz3=4.14 GHz,形成了雙邊陡降特性和較寬的帶外抑制性能,通帶右側20 dB阻帶帶寬為2.61 GHz(5.55~8.16 GHz),相對帶寬為50%。
表1 二階帶通3D FSS的設計參數(shù)Tab.1 Design parameters of second-order bandpass 3D FSS
圖2 二階帶通3D FSS傳輸/反射系數(shù)Fig.2 Transmission and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of second-order bandpass 3D FSS
為了闡述所提出的3D FSS工作機理,構建了對應的等效電路模型(Equivalent Circuit Model,ECM),如圖3所示。由圖3可以看出,該等效電路模型可以被劃分為SW路徑和PPW路徑2個串聯(lián)子網(wǎng),每個子網(wǎng)等效電路拓撲可以看作由兩端的不連續(xù)性電路和中間傳輸線的級聯(lián)。SW路徑上下端面的金屬方環(huán)和方筒端面的方環(huán)可以分別等效為L1C1串聯(lián)諧振器和電感L2,其中L1為介質(zhì)方塊端面上金屬方環(huán)的自電感,L2為金屬方筒端面上方環(huán)的自電感,C1為金屬方環(huán)與金屬方筒之間的間隙電容。PPW路徑上下端面的不連續(xù)性可以通過相鄰金屬方筒之間的間隙電容Cp來表征。
圖3 二階帶通FSS等效電路拓撲Fig.3 Equivalent circuit topology of second-order bandpass FSS
L1和C1串聯(lián)諧振支路可以產(chǎn)生一個傳輸零點fzc,L2支路、L1和C1串聯(lián)諧振支路的并聯(lián)可以產(chǎn)生一個傳輸極點fpc。由于SW路徑上下端面混合諧振單元之間的層間耦合作用,fzc和fpc均耦合分裂為2個諧振點,對應產(chǎn)生2個傳輸零點fz1,fz2(fz1 (1) (2) 為弄清傳輸零點fz3的產(chǎn)生機理,圖4給出了fz3=4.14 GHz處的電場矢量分布。由圖4可以看出,PPW路徑與SW路徑出射端的電場矢量具有180°相位反相,導致該3D FSS兩個傳播路徑出射端的電磁場相互抵消,由此引入傳輸零點fz3,改善了通帶左側帶外抑制性能,提升了其頻率選擇性。 圖4 傳輸零點fz3=4.14 GHz處的電場矢量分布Fig.4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field vector at the frequency of the transmission zero fz3=4.14 GHz 上述電參數(shù)L1,L2,C1以及Cp的初始值可以通過文獻[18]中相關公式進行計算獲得,電參數(shù)的最終取值可以通過曲線擬合方法[19]來確定,如表2所示。 表2 等效電路模型中的電參數(shù)最終取值Tab.2 Final value of the elec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EMC SW路徑中間的傳輸線可以等效為SW傳輸線(Z1,q1),PPW路徑中間的傳輸線可以等效為邊長為(p-2s)、厚度為2s的PPW傳輸線(Z2,q2)。主模TE10模式下SW傳輸線、TEM模式下PPW傳輸線的特性阻抗和電長度的計算如下[20]: (3) (4) (5) (6) 以上2個子網(wǎng)的傳輸矩陣可以表示如下: (7) (8) 由于上述2個子網(wǎng)為串聯(lián)關系,因此,可以求得整個等效電路模型的阻抗矩陣參數(shù): (9) (10) 最后,F(xiàn)SS散射矩陣可以通過以下方程組求解[21]: (11) (12) 式中,Z0為該3D FSS兩端自由空間波阻抗,其取值為377 Ω。 運用HFSS軟件仿真和ECM兩種方法計算所得的傳輸系數(shù)和反射系數(shù)對比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運用HFSS軟件和ECM計算所得的3D FSS傳輸/反射系數(shù)Fig.5 Transmission and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3D FSS by using the HFSS and ECM 可以看出,2種方法的計算結果基本一致,證明了等效電路拓撲的正確性,也較好地說明了所提出的3D FSS的工作機理。當f>8 GHz時,所提出的ECM的計算結果相比于HFSS軟件仿真結果產(chǎn)生了一定的偏差,其原因在于等效電路建模過程中將SW等效為TE10主模下的傳輸線,并未考慮其高次模產(chǎn)生的影響。 圖6給出了3D FSS的結構參數(shù)對傳輸與反射系數(shù)的影響。如圖6(a)所示,當高度h增大時,SW路徑上下端面諧振單元之間的層間耦合效應減弱,2個傳輸極點fp1和fp2、2個傳輸零點fz1和fz2隨之靠攏。如圖6(b)所示,當p變大時,金屬方筒端面方環(huán)的周長變大,導致L2變大,同時金屬方環(huán)與金屬方筒的間隙會隨之變大,導致C1變小,而金屬方環(huán)的自電感L1未變,由式(1)和式(2)可知,右側阻帶中心頻率位置是由L1和C1決定的,C1變小顯然會導致阻帶的中心頻率隨之往高頻移動;通帶中心頻率是由L1,C1和L2共同決定,因此,L2和C1的變化必然會帶來通帶中心頻率的變化,L2變大和C1變小綜合導致通帶的中心頻率隨之往低頻移動;金屬方筒端面方環(huán)的周長變大,使得Cp變大,因此傳輸零點fz3往低頻移動。如圖6(c)所示,金屬方筒壁厚t變大時,金屬方筒端面方環(huán)的實際周長變小,導致L2變小,同時金屬方筒與金屬方環(huán)之間的間隙也會變小,導致C1變大,L1不變,因此,右側阻帶的中心頻率往低頻偏移。由于t的變大帶來了SW路徑內(nèi)徑的變化,因此會改變PPW路徑與SW路徑的耦合效果,從而導致傳輸零點fz3往高頻偏移。如圖6(d)所示,當w變大時,L1變小,但C1和L2均不變,導致通帶和右側阻帶的中心頻率均往高頻移動,對傳輸零點fz3影響不大。如圖6(e)所示,當l變大時,L1,C1均變大、L2不變,因此通帶和右側阻帶的中心頻率均往低頻移動,對傳輸零點fz3基本沒有影響。如圖6(f)所示,當s變大時,Cp變小,導致傳輸零點fz3隨之往高頻移動,此外,s變大時,增加了周期單元尺寸,導致右側阻帶的中心頻率隨之往高頻移動,而對傳輸極點fp1和fp2基本沒有影響。 (a)厚度h (b)周期p (c)金屬方筒壁厚t (d)線寬w (e)邊長l (f)介質(zhì)方筒壁厚s圖6 不同結構參數(shù)變化對傳輸/反射系數(shù)的影響Fig.6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tructural parameters on transmission and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圖7給出了該3D FSS在TE和TM雙極化模式下的傳輸系數(shù)和反射系數(shù)對比曲線??梢钥闯?,在TE和TM模式下的仿真曲線基本吻合,驗證了FSS的雙極化特性,原因在于FSS單元結構的對稱性。 圖7 雙極化模式下3D FSS的傳輸/反射系數(shù)Fig.7 Transmission and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3D FSS under dual polarization modes 圖8給出了不同極化和不同入射角下的傳輸系數(shù)仿真結果??梢钥闯?,在TE和TM極化模式下,電磁波以0°,30°,60°入射時,該3D FSS具有穩(wěn)定的傳輸系數(shù)曲線。 (a)TE極化 (b)TM極化圖8 不同入射角度下3D FSS傳輸系數(shù)Fig.8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of 3D FSS under different incidence angles 如圖8(a)所示,TE極化時,q變大,通帶插入損耗變大,端口波阻抗增大,導致3D FSS諧振單元具有較高的品質(zhì)因數(shù),使得通帶的帶寬變窄[22]。如圖8(b)所示,TM極化時,q變大,通帶插入損耗變化不明顯,端口波阻抗減小,導致3D FSS諧振單元具有較低的品質(zhì)因數(shù),使得通帶的帶寬變寬[22]。 為了進一步說明所提出的3D FSS性能優(yōu)勢,表3給出了與現(xiàn)有一些具有相似濾波響應的FSS的性能對比。可以看出,本文所提出的3D FSS具有雙極化、大角度穩(wěn)定性、雙邊陡降、寬帶外抑制以及小型化等方面的優(yōu)勢。 表3 具有類似濾波響應的FSS設計的性能對比Tab.3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the FSS designs with similar filter responses 本文提出了一種由SW路徑和PPW路徑組合而成的新型三維單元結構,以此作為周期單元設計了一種高性能的帶通3D FSS。SW路徑上下端面的混合諧振單元可以產(chǎn)生一個傳輸極點和一個位于通帶右側的傳輸零點,在電磁耦合作用下,分裂為奇模和偶模2種諧振模式,形成了包含2個傳輸極點的二階通帶和包含2個傳輸零點的右側寬阻帶。通過PPW路徑和SW路徑出射端的電場矢量反相抵消,在通帶左側帶外產(chǎn)生了另一個傳輸零點,實現(xiàn)了雙邊陡降性能。通過仿真驗證,該3D FSS具有大角度穩(wěn)定性和較小的單元電尺寸,具有較為廣闊的應用空間。3 FSS性能分析及結果對比
3.1 結構參數(shù)對FSS性能的影響
3.2 極化獨立性和角度穩(wěn)定性
3.3 不同帶通FSS設計的性能對比
4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