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聰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7)
公私觀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疇,縱觀中國歷史,“公”與“私”二字自產生之日起,它們的內涵便隨著社會發(fā)展而逐漸發(fā)生變遷。就二者的關系而言,先秦儒家學派認為,“公”與“私”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并非相互背離,“私”是“公”的起點,“公”是“私”的最終理想與實現(xiàn)目標。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私”對應著獨立的個體,“公”對應著社會。個體是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個體通過“修身”可以廓然大公,達到同天地、同萬物的境界。先秦儒家將公私觀念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眾人,儒家將“內圣外王”作為個體的最高價值追求,提倡個體通過“自省”“克己復禮”等主要方式塑造圣賢形象,構筑自我精神世界,從而充分展現(xiàn)個體價值。
內向傳播也被稱為人內傳播和自我傳播,內向傳播的過程就是個體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過程[1]。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傳入中國,從傳播學的角度關照儒家思想的論著不勝枚舉,其中經典之作更是多如繁花。筆者對照內向傳播和先秦儒家公私觀,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存在著異曲同工之妙。先秦儒家關注“私”,提倡個體以“公天下”為目標,以“修身”為具體實現(xiàn)方法,這是求諸內在之心與修煉道德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先秦儒家關注個體的過程就是內向傳播的過程,因此,本文擬通過內向傳播闡發(fā)先秦儒家公私思想。
《說文》對“公”的記載為:“公,平分也,從八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為公?!庇纱丝梢?,“公”的本意為平分?!墩f文》對“私”的解釋為:“禾也,從禾厶聲。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辈⒂栛虨椤凹樾~也”,段玉裁在 《說文解字注》中說:“古只作厶,不作私”,“今字私行而厶廢矣”。由此可見,奸邪而不能公開為私,這是“私”的本意。
在各個時期,“公”的內涵在不斷地擴充。殷商時,便認為“公”與“祖先”同義;周朝初,在原意的基礎上增添了“尊貴”之意;周朝末,作為“君”的含義開始顯現(xiàn),基于此,可以總結出在整個殷周時期“公”都是對人物的指稱[2]。隨后,“公”的內涵又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它在指代人物的基礎上增加了對事物和場所的指稱。依據(jù)日本學者溝口雄三的研究,“公”從一開始便擁有與道德倫理相關的價值判斷傾向[3],在這個邏輯上,“公”才慢慢地對我國民眾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儒家學派中,學者陳喬見將“公”“私”觀念劃分為兩種意思,一種是實義:“公”對應著國家、朝廷、社會,“私”對應著個人、小家庭;第二種是價值義:“公”對應著公正、公共,“私”對應著自私、自營[4]。而在本文中,筆者將運用儒家學說中公私的實義去解讀其中蘊含的傳播學原理。
華夏傳播研究是探索、梳理和研究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傳播觀念的學術活動,旨在建構一系列傳播機制和思想方法,去闡釋和推進中華文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5]。與西方各國的傳播理論相比,華夏傳播理論是中國學者對人類傳播規(guī)律的深刻領悟和總結,包含了中國人的傳播智慧和技巧。
社會心理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在研究人的內向傳播時發(fā)現(xiàn),自我意識在決定人的行為上起著主導作用。米德將“自我”分解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意愿和行為主體的“主我”,另一方面是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的“客我”[6],它們之間既互相關聯(lián),又互相作用。在他看來,“主我”與“客我”是相互統(tǒng)一的,“主我”既召喚“客我”,又對“客我”做出響應。儒家的公私觀是對米德思想的延續(xù),個體不僅要對作為個人的“私”有極大的責任,而且對作為社會的“公”也有著較大的責任。儒家注重“仁”與“禮”的結合,其實也就是“公”與“私”的結合,個人只有不斷修煉自我的意識,使其符合“禮”的規(guī)范,才能為社會發(fā)展貢獻一份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個體是實現(xiàn)集體的手段,普通大眾不僅要有為國家奉獻的意識,還要有不斷修煉自我意識,這樣才能達到“公私兼顧”的境界。公私觀是自我意識的凸顯,是“主我”與“客我”之間的一種良性互動,在雙方的不斷對話中,自我實現(xiàn)了超越和更新,變成了更好的自我。因此,公私觀既是一種內向傳播,也是個人自我意識的體現(xiàn)。
在中國人的思想中,“公”觀念貫穿于始終。自古至今,人們都滿懷對“公”的追求和期待,不管是對“公”這一理想的樹立,還是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而實施的具體方法,其實都是人們主動調整自我,不斷推動自我適應社會的過程,這與儒家內向傳播的價值不謀而合。
在我國歷史上,不少哲學家均從自身理論原則出發(fā),對未來社會的整體結構以及民眾的基本道德修養(yǎng)提出了各自的構想和觀點??鬃拥暮诵睦砟钍恰叭省?,他從“仁愛”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天下為公”這一崇高的社會道義理念。在 《禮記·禮運》一篇中,孔子為天子的選拔提供了一種新的形式,堯舜禹的禪讓不再以私相授受和“家天下”為主要方式,而是要把真正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選拔出來治理國家,這也體現(xiàn)了內向傳播學中的“客我”期待,為政者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產生,“公則天下平”這一偉大的社會理想才能成為現(xiàn)實。
“公”觀念體現(xiàn)在對社會和國家的美好構想上,它對古代君主和個人都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和目標,目的是實現(xiàn)“天下為公”的社會道德理想。但是,提出的具體目標并不是社會中的他者,而是以圣賢為標準的“客我”,在“客我”的感召下,“主我”不斷顯現(xiàn)出來,只有將這種標準轉化為激勵自我的內在動力,這種“公天下”的偉大目標才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
在 《尚書·酒誥》中,周公提倡“中德”,如此看來,“中”的本意是中正、正確、得當。至于“庸”,東漢何晏所解是“常道”的涵義,即自然、社會、人生的準則。將“中”與“庸”結合起來,意思為:正確處理人生和社會問題的方法與規(guī)則。儒家認為,要實現(xiàn)全社會的文明和諧,大眾需要傳承中庸之德,踐行中庸之道。在個人處理外部的各種事情時,中庸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在對待個人和君主的關系時,孔子強調既要尊敬、忠心于君主,又要保持住自己的初心,不人云亦云。
中庸的主要特征是將個人的內在需求作為出發(fā)點,這與內向傳播的根本特征相一致;中庸也需要合理把控外部環(huán)境,從而達到內部與外部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中庸之道是一種至道,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法則中,中庸思想無處不在,它不僅能調節(jié)自我,而且能讓自我和外界得到和諧的互動。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體現(xiàn)了主體不斷在內心與自己對話,并且不斷調適公私關系這一內向傳播的顯著特征,使之達到內外和諧,并且使主體在為人處世時能夠做到不偏不倚,逐步達到“致中和”的境地??偠灾杏拐嬲w現(xiàn)的是個人與社會的有機統(tǒng)一以及內向傳播的要求和旨趣,處處彰顯著個人的智慧,它對我們的為人處世提供了非常明確的指導意見和建議。
在儒家學說中,“私”觀念主要體現(xiàn)在對自我的關心上,在 《論語》中主要表現(xiàn)在孔子及其弟子對自己言行的反省上,其實這與內向傳播學的目標極為一致,即在個人的內心深處實現(xiàn)自我對話,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反省,推動個體向完善自我、適應社會的理想境界前進。而要實現(xiàn)此種境界,修身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方法。在儒家的思想觀念中,“內省”和“克己復禮”是實現(xiàn)修身的主要途徑。因此,下文將從這兩個方面展開具體闡述,以求探討其中蘊含的內向傳播智慧。
內省強調個人對自己心靈的省察和審視,即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時,考慮實踐中個人的智慧能否成為治世的方法。內省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思想基礎,可以從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中看到其始末,曾參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孟子從道德論的角度,肯定了個人對待善惡的主體意識和自由選擇,提倡“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他認為,一個君子道德的好壞并不能被他人的思想左右,而是個體內省和能動的結果[7]。這種內省體現(xiàn)了內向傳播的主動性,使個人的行為在一次次主動的思考過程中更加與社會適應。
反思內省不僅是道德高度自覺的表現(xiàn),也是儒家內向傳播追求至善的心路過程。儒家學派的修己觀,既從正心和修身兩個方面重視個人對內在世界的感性介入和理性批判,又從內向傳播的角度來判斷認知、觀念、行為規(guī)范的合理性。儒家學派的內向傳播是在人的心靈深處完成自我心靈的凈化,因此,人們只有進入這種自覺、深刻的反省狀態(tài),才能超越世俗的喧囂,為自己建立一個至善、淡泊的精神家園。
儒家學派的核心觀點是“仁”,而修身觀點一直都是在“仁”的指導下踐行的。個體在修身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自覺性一直是孔子關心的,而且孔子還強調,要約束“私”之己身來維持道德與公共社會的秩序。正如他所說:“克己復禮為仁”,這里的“己”在孔子的語境中是一個行為主體,他在重視自我地位的基礎上,也十分強調個人主體精神的發(fā)揚[8]??鬃铀f的“克己”之“己”其實指的是個體非正當?shù)睦婧筒磺袑嶋H的欲望,“克己復禮”是指克制住這些利與欲,使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規(guī)范。只有掌控自己的不合理欲望,人生才能真正被自我掌控。在控制欲望的過程中,孔子認為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關鍵,提出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觀點。由此可見,個體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違背規(guī)矩,突破道德的底線。
孔子基于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克己復禮”,并將它運用于社會網絡中,期待建立相對完善的社會關系網絡和制度體系?!翱思簭投Y”以“己”為中心,追求個人內在的修煉,這符合儒家內向傳播的法則和規(guī)律。首先,它認可“自己”作為道德行為的主要方面,并認為所有道德觀念、道德行為的出發(fā)點都是自己。其次,應該如何正確對待這個道德自我,孔子認為要“克己”,控制自己的欲望,專注個人道德品質的提升。但是,先秦儒家的理論體系并不是以否定自我、抑制個人的正當欲望為宗旨,恰恰相反,它極其重視自我的價值和意義,因而孔子提出“為仁由己”的思想主張,他不僅關注個人理想的達成,還提倡凡事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恰恰也符合儒家的內向傳播原則,首先強調對個人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而后再推己及人,以自身的言行影響別人。
“差序格局”這一理論是費孝通先生針對中國的社會結構,并結合自己在田野中觀察到的許多社會現(xiàn)象而提煉出來的,從他對這一社會結構的解釋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的社會關系是以個人為中心,不斷地向他人擴展的一種同心圓結構,這其實和傳播學中的內向傳播極為相似,先修己,再渡人,最后實現(xiàn)個人和社會的有效聯(lián)動,從而達到“公私兼顧”的目的。
費孝通先生以一個生動形象的例子來表示中國的社會關系:“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9]我們每一個人就是漣漪的中心,一圈圈的波紋就是我們的社會關系網,親疏遠近各有不同,內圈就是我們關系親近的人,越往外推關系越遠。費孝通先生指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其實與儒家的道德體系息息相關,不僅如此,“差序格局”還體現(xiàn)了儒家的公私觀,它形象地描繪了儒家構建理想社會的基本框架,即“個人——家——國——天下”。
“差序格局”是儒家內向傳播最生動的體現(xiàn)??鬃邮紫瘸姓J的是自己,也就是個體,對此要克己于禮,也就是說,首先要修身,然后沿著這個同心圓將好德行向外推至社會。在社會關系網絡中,儒家以“己”為中心,重視人的自我意識。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即自己總是處于宇宙的中心位置,像四季不移的北極星,其他的星辰都會圍著它轉動。由此可見,孔子所講的“公”“私”關系其實就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基本路徑的思維路線。因此,只有將滿足個人基本需求作為出發(fā)點和根本價值依據(jù),才能保持人與物的平衡,并在此基礎上,以“私”作為中心點,逐漸向“公”推進,進而實現(xiàn)“公私兼顧”。
“差序格局”就是一個將個體作為核心的社會網絡,在這個社會網絡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被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也導致了矛盾和沖突不斷地發(fā)生。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發(fā)展,網絡紅人直播帶貨變得日趨流行,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偷稅漏稅現(xiàn)象層出不窮,因此,有關部門必須重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整治此類現(xiàn)象的蔓延。
由此看來,在中國社會中,要杜絕或減少違背道德的不良行為,加強個體道德修養(yǎng)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個體需要在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價值觀在自己的社交網絡中傳播,最終通過“差序格局”將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向外不斷推開,從而逐步營造一個良性的社會氛圍,促使個人價值和團體價值得以正向增長,公私之間的矛盾得以化解,“公私兼顧”得以真正實現(xiàn)。
學者張立文指出:“儒家哲學無疑是時代的精華,它是一定時代的深層本質特征的體現(xiàn),也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民族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和文化理想?!保?0]時至今日,儒家哲學仍然在對中國人產生著深刻影響,探究儒家內向傳播的機理歸根結底就是探究中國人的靈魂以及中國人身上幾千年來的時代烙印。華夏民族始終渴求自己成為圣賢和君子,并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希望自己在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上都達到一定的高度,不斷通過“修身”來探求內向傳播的真理。從儒家內向傳播學的角度來說,處理“公”與“私”的過程,其實就是內向傳播的過程。個體在頭腦中合理把握公與私的內在聯(lián)系,權衡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使其實現(xiàn)“中合”。也就是說先秦儒家在“天下為公”的崇高道德理想指導下,通過“內省”“克己復禮”的方法實現(xiàn)修身的目的,并“差序格局”的社會中傳播個體的思想,從而達到影響他人、影響社會的效果,最終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以及和諧、仁愛的理想社會的同時,實現(xiàn)人的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