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吐魯番出土文獻隨葬衣物疏“結發(fā)”詞義考釋*

        2023-03-04 07:09:00曹丹丹
        吐魯番學研究 2023年2期

        曹丹丹

        一、前 言

        目前為止,在新疆吐魯番古墓出土中古時期的漢文文書《吐魯番出土文書》圖錄本(四冊)中先后出現(xiàn)了九次“結發(fā)”,然而,頗具權威性質的《漢語大詞典》設立詞條“結發(fā)”的三個義項均與文書不合,引起了學界的討論??芸思t認為“結發(fā)”是“用于系發(fā)的頭飾,是指成人綰束頭發(fā)的纓帶,亦稱“頭結”,男女皆用①寇克紅:《高臺駱駝城前涼墓葬出土衣物疏考釋》,《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2期,第88~94頁。。王啟濤在其《吐魯番出土文獻詞典》中同意了寇先生的觀點。王璞在《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圖書館藏高昌郡時代缺名衣物疏考》經(jīng)過分析認為“結發(fā)”與《漢書》、《史記》中記載的“男子成年后將頭發(fā)束起來含義不同,認為“結發(fā)”應該是穿戴在婦女頭發(fā)上的裝飾品②王璞:《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圖書館藏高昌郡時代缺名衣物疏考》,《吐魯番學研究》2009年第2期,第63~70頁。。田河、秦鳳鶴在《甘肅高臺駱駝城前涼胡運于墓隨葬衣物疏考釋》一文中指出:“‘結發(fā)’可能指用來韜發(fā)或者束發(fā)的一種幅巾,因此,‘結發(fā)’前常以絲織物名稱作修飾成分?!雹厶锖印⑶伉P鶴:《甘肅高臺駱駝城前涼胡運于墓隨葬衣物疏考釋》,《絲綢之路》,2012第4期。高國藩在《敦煌巫術與巫術流變——中國民俗探微》一書中,將吐魯番出土文書中的“結發(fā)”釋為隨葬的頭發(fā)④高國藩:《敦煌巫術與巫術流變——中國民俗探微》,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54頁。。具體所指之物學界尚無定論,因此本文嘗試運用訓詁方法,對該詞的確切含義進行探索和詮釋,以便準確把握其意義。

        二、“結發(fā)”文書用例

        1.清(綪)結發(fā)一枚,紫結發(fā)一枚,取一枚帛絹。(66TAM59:2)①中國文物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錄本)第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12頁。

        2.故緋碧紺結發(fā)六枚,故雞鳴枕一枚。(75TKM96:15)②中國文物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錄本)第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29頁。

        3.絳結發(fā)兩枚,鍮釵一雙,白珠一雙。(59TAM305:8)③中國文物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錄本)第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3頁。

        6.故路緋結發(fā)兩枚,故銀導一枚,故帛練覆面一枚。(63TAM2:1)⑥中國文物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錄本)第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85頁。

        7.故緋結發(fā)一枚,故紺綪結發(fā)一枚,故釵一枚故木(梳)一枚。(75TKM99:7)⑦中國文物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錄本)第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90頁。

        三、“結”字考釋

        (一)從組合關系分析語境

        馬建忠在《馬氏文通·正名卷》中說:“字無定義,故無定類。而欲知其類,當先知上下之文義何如耳?!雹囫R建忠:《馬氏文通·正名卷》,上海: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3頁。詞義是語義構成、語境感知的基礎,也是文本解讀、情感獲知的基礎。語境可分為狹義語境和廣義語境,狹義語境為語言因素形成的語言上下文,即言辭語境,包括詞義所處的單個語句語境和封閉文本的整體作品語境;廣義語境為非語言因素形成的情景上下文,即言辭之外的語境,可指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語境。本文先對“結發(fā)”一詞出現(xiàn)的文書用例進行節(jié)錄,了解其在文書中使用的語境,進而討論其意義。

        完整的作品語言能夠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語境。作者謀篇布局時,往往會使文義上下應和,互相映襯,所以對于具體詞義的闡釋分析也需要結合整篇文章的作品語境展開論述?!敖Y發(fā)”在《漢語大詞典》中有三個常用義項:一指束發(fā),古時男子自成童開始束發(fā),因以指初成年;二指成婚古禮,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發(fā),故稱;三指妻子,后亦指原配。⑨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13328頁。例如:

        1.唐李白《贈從兄襄陽少府皓》:“結發(fā)未識事,所交盡豪雄。”①蕭滌非、馬茂元、程千帆等編:《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第235頁。

        2.宋辛棄疾《滿江紅》詞:“想王郎,結發(fā)賦從戎,傳遺業(yè)?!雹冢ㄋ危┬翖壖玻鞚h明編校:《稼軒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0年,第16頁。

        3.兩漢《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雹郏铣悾┬炝昃?,(清)吳兆宜注:《玉臺新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4頁。

        4.漢蘇武《留別妻》:“結發(fā)為夫婦,恩愛兩不疑?!雹埽铣悾┬炝昃帲ㄇ澹﹨钦滓俗ⅲ骸队衽_新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3頁。

        5.宋《資治通鑒·梁紀·梁紀十三》:“妃是王結發(fā)婦,常以父母家財奉王。”⑤(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梁紀·梁紀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51頁。

        6.明《醒世姻緣傳》:“可奈又把一個結發(fā)妻來死了,家中沒了主人婆?!雹蓿鳎┪髦苌骸缎咽酪鼍墏鳌?,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5年,第536頁。

        在這六個例子中,例1、2的“結發(fā)”是表示男子初成年,二十歲行冠禮。例3、4的“結發(fā)”表示婚姻習俗,一種象征夫妻結合的儀式:當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一根頭發(fā),合而作一結,男女雙方結為夫妻。例5、6的“結發(fā)”則指妻子。

        但是吐魯番出土文獻“結發(fā)”出自某人隨葬衣物疏,所記多為隨葬物品的名稱與數(shù)量,因此《漢語大詞典》中“結發(fā)”的幾個義項均與文書不相吻合。

        語句語境是特定詞義存在于具體語句而形成的一種言語環(huán)境,是詞義面臨的最小語境,而同一語境中相關詞義也具有特定聯(lián)系。在文書用例中,“結發(fā)”分別置于鍮釵、白珠、帛絹、銀導或釵和梳之間,即在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式中,所使用的詞語詞性相同,詞義類別相同,因此初步斷定這是女性墓葬所特有的陪葬品,“結發(fā)”應該多為女性所使用,是一種頭飾或梳妝用具。

        (二)從句法結構分析詞性

        明語法以求詞義,是通過語法分析來探求和詮釋詞義或句意的訓詁方法。楊樹達先生說:“治國學者必明訓詁,通文法。近則益覺此二事相須之重要焉。蓋明訓詁而不通文法,其訓詁之學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訓詁,則其文法之學亦必不至也。”⑦楊樹達:《高等國文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84年,序例。以文法通訓詁是清儒訓詁的一大特色,也是清代訓詁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要對“結發(fā)”一詞用例進行語法分析。

        首先,用例中“結發(fā)”一詞存在于相同的句法格式中,即“定語+結發(fā)+數(shù)詞+枚”的句法格式中。首先可以根據(jù)定語修飾中心詞以及數(shù)量短語后置修飾中心詞的語法規(guī)則斷定“結發(fā)”一詞是屬于名詞性結構。田河、秦鳳鶴在《甘肅高臺駱駝城前涼胡運于墓隨葬衣物疏考釋》文章中指出:“‘結發(fā)’本為動賓結構,指束發(fā)為髻,在衣物疏中已轉化成名詞,轉指束發(fā)之物”。⑧田河、秦鳳鶴:《甘肅高臺駱駝城前涼胡運于墓隨葬衣物疏考釋》,《絲綢之路》2012第4期。認為這是“結發(fā)”動詞性結構活用為名詞性結構的詞類活用,忽視了“結發(fā)”本身就可以表示名詞性結構的情況,而且在古代漢語中動詞活用為名詞的用例很少,多為名詞活用為動詞,因此“結發(fā)”一詞本身即為名詞性短語。

        其次,“結發(fā)”后搭配的量詞為“枚”。王力在《漢語語法史》中指出:“‘枚’字本義為樹干,引申為單位詞,已經(jīng)發(fā)展為意義非常廣泛的單位詞?!雹嵬趿Γ骸稘h語語法史》,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31頁。通過語法分析可知“枚”跟“個”相近,多用于修飾形體小的東西。而三位學者指出“結發(fā)”都指的是發(fā)帶、纓帶、幅巾等長條布制品,其和“枚”搭配不符合。另外在吐魯番文獻中,量詞“條”、“段”、“面”就是稱量條狀物品,并且還多次稱量“巾布”類物品,如果“結發(fā)”是長條布制品,為何不用“條”、“段”、“面”來稱量呢?

        因此,通過對“結發(fā)”的語法分析發(fā)現(xiàn)與之前學者的一些論斷存在出入,筆者認為其本身就是名詞性的復音詞,肯定語境分析初步斷定是一種頭飾或梳妝用具的結論。

        (三)從聚合關系分析“結”字字義

        考釋文字的核心是明確意義,尋求意義的手段就是明確文字的形音,也正是惠棟所言“經(jīng)之義存乎訓,識字審音乃知其義”,疏經(jīng)明義以識字為本,即通過示字際聚合關系來明義,揭示假借通用關系、古今關系、正俗關系、繁省關系、正訛關系等明確字的形和音,進而識得字義,疏解經(jīng)義。

        若要推求“結發(fā)”二字的含義,可以通過字之間的聚合關系進行單字字義的推求?!敖Y”字是理解本次的關鍵,首先對就“結”字進行字義考釋?!墩f文解字》中的形聲字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聲義有關系的,一類是聲義無關系的?!墩f文解字注》中的“結”:“締也。從纟吉聲。古?切?!雹俣斡癫茫骸墩f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47頁?!镑佟痹凇墩f文解字詁林》中解釋為:“緫發(fā)也。從髟吉聲。古通用結。古詣切?!雹诙「1>帲骸墩f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9016頁?!短接[》引《說文解字》說:“髻,結發(fā)也?!薄稘h書》注,“結讀曰髻”。同時《廣雅·釋器》:“假結謂之?!蓖跄顚O疏證:“髻、結、并通。所以,“結”通“髻”,是聲義有關系的,在“結發(fā)”中指的是梳在頭頂或腦后的各種形狀的發(fā)結,即為“髻”。通過研究史料以及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發(fā)現(xiàn)了“髻”是有“假髻”之義。

        首先,在《中國古代禮俗辭典》中記錄:“魏晉以后盛行高髻,為了使發(fā)髻高聳,先做一木籠頭套裝上假髻,再在上面裝飾步搖、花鈿、簪、笄、鑷子等。”③許嘉璐:《中國古代禮俗辭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1年,第61頁。髻從魏晉時期就有了“假髻”之義。古代的女性把頭發(fā)烏黑、濃密視為美麗的象征,為了讓自己的頭發(fā)看起來濃密,一般會在梳理高大的發(fā)髻中使用假髻。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中寫道:“明旦,發(fā)樓屋,得所髡人髻百余。因此遂絕?!雹埽|晉)干寶:《搜神記》,北京:北京華文出版社,2018年,第143頁。其中的“髻”明顯指的是“假髻”,看出“假髻”的流行。

        其次,在文書中出現(xiàn)了“釵髻/釵結”、“右髻”的用例,即:

        1.高昌義和四年(公元六一七年)缺名隨葬衣物疏:“腳釋一,釵髻一具并□□具,煙支糊粉具。”(73TAM320:113:1)⑤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錄本)第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332頁。

        2.高昌重光元年(公元六二〇年)信女某甲隨葬衣物:“釵結一具,黃陵裙、紫陵褶一具,大小練衫一具?!保?0TAM31:12)⑥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錄本)第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358頁。

        3.高昌延昌七年(公元五六七年)牛辰英隨葬衣物疏:“右髻一枚,右鏡一枚,右脂粉具,右梳一?!保?7TAM88:12)⑦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圖錄本)第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198頁。

        陸娟娟的《吐魯番出土文書語言研究》中解釋:“假髻成為一種時尚,吐魯番地區(qū)亦不例外,隨葬衣物疏中的‘釵髻’即為固定假髻的釵和假髻。‘髻’很顯然是指假髻?!雹嚓懢昃辏骸锻卖敺鐾廖臅Z言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61頁。

        因此,經(jīng)過前面的層層分析可以斷定“結”通“髻”,“結發(fā)”就是“髻發(fā)”之義,即為“假髻”。

        (四)從歷史文化背景印證物品

        語言是屬于社會現(xiàn)象之列的,詞和詞義的發(fā)展都是和人類的社會生活密切地聯(lián)系著的。了解一個詞的意義和詞義的發(fā)展變化,不僅要考慮到它的形體和聲音,而且還要對與這個詞有關的人類社會生活情況有所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清楚、更準確地掌握這個詞的意義和它的發(fā)展變化,并且進一步掌握和這個詞有關系的一些詞。

        (1)印證不是“幅巾”等發(fā)帶

        “幅巾”是古代男子以全幅細絹裹頭的頭巾,是指用一塊帛巾束首,士人裹巾流行于東漢時期,《后漢書·鄭玄傳》中記載“(何)進為設幾杖,禮待甚優(yōu),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①(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208頁。并且根據(jù)歷史文化考察,“幅巾”則多是古代男子的裝扮,并且在發(fā)展中沿用下來,多為王公雅士來戴用,是一種表示男子儒雅的裝束。到了宋代,幞頭演變成一種官帽,官吏退朝燕居時,不帶官帽而裹巾,于是幅巾在文人士大夫中第二次盛行起來。后朱熹拜祭先祖和孔子也穿戴幅巾方履。但是在吐魯番出土文獻衣物疏中出現(xiàn)的“結發(fā)”分別置于鍮釵、白珠、帛絹、銀導或釵和梳等髪飾之間,并且疏主多為某人的妻子,與“幅巾”的古代主要適用對象存在一定的差別。另外,通過了解古代婦女妝發(fā)文化的發(fā)展,在戰(zhàn)國以后漢代以前,發(fā)簪已經(jīng)成為古代婦女挽束頭髪的最常用的首飾,“男以定冠,女以綰發(fā)”,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簪子的作用,其實就是用來固定頭發(fā)的工具。只不過身份地位不用,簪子的材質、做工、品相不一樣,但它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束發(fā)。所以綜合判斷“結發(fā)”如果是“幅巾”等發(fā)帶用品,是不符合歷史文化背景以及語境的。

        (2)印證是“假髻發(fā)”

        在梳髻時代,婦女以長發(fā)為美,頭發(fā)長的婦女梳高髻,自然很美,而頭發(fā)短的婦女,為了能使自己的發(fā)式看起來也時尚美麗,只能在自己的發(fā)間摻入假發(fā),用假發(fā)梳成的高髻,我們稱為假髻。晉唐時期的吐魯番地區(qū),婦女佩戴假發(fā)就已經(jīng)十分流行。假髻是多用馬尾、金銀絲和紗制成。

        在吐魯番晉唐墓葬中出土了很多女性干尸,這些女性干尸有很多都擁有編發(fā),出土了發(fā)辮的實物,在吐魯番出土文物以及石窟壁畫中,可以見到最多的就是女性頭式中的發(fā)髻。如圖1 所示,1972 年吐魯番阿斯塔那184 號墓出土唐代的假髻,高13.5厘米、寬6.5 厘米,現(xiàn)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此假髻是以麻布為襯里,用棕毛纏繞在麻布上,再經(jīng)過染色處理制作而成?,F(xiàn)為棕黑色,呈螺旋狀,工藝精細勻稱。吐魯番阿斯塔那張雄夫婦合葬墓中同樣出土了一件木制的假髻,該假髻用木頭做成,外涂黑漆,表面繪白色忍冬紋。如圖2 所示,1980 年發(fā)掘的鄯善蘇巴什古墓葬中,考古工作者注意到有一個女性干尸頭上戴有一個黑色毛質發(fā)套,這件發(fā)套是墓主人的實用物,出土時還在頭發(fā)上,是網(wǎng)狀呈長筒形,下部漸細,殘長25 厘米,中部直徑4.5 厘米,由于是網(wǎng)狀結構,故而其粗細有伸縮。這個發(fā)套的出土一方面說明當時假發(fā)工藝的流行,另一方面也為古代勞動婦女發(fā)飾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206號墓內(nèi)也發(fā)現(xiàn)了3個戴云髻式假髻的女子①尚衍斌:《唐代西域服飾考略》,《新疆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第45頁。。

        圖1 1972 年阿斯塔那184 號墓出土唐代的假髻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編:《古代西域服飾擷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23頁。

        圖2 蘇貝希墓地出土的發(fā)套②吐魯番地區(qū)文管所:《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葬》,《考古》,1984 年第1期,圖版伍,第4頁。

        因此,通過參考文獻用例中出現(xiàn)的髻發(fā)的數(shù)量問題,查閱分析相關的考古出土文物,以及結合隨葬衣物疏女主人的社會地位,筆者認為吐魯番出土文書隨葬衣物疏中多次出現(xiàn)的“結發(fā)”一詞應該是當時晉唐社會流行的“假髻發(fā)”。

        而在吐魯番所出的這些衣物疏中,在“結發(fā)”的前面均有對顏色描述的形容詞,如“絳、緋、紫、紺”等,筆者試猜想“結發(fā)”應該是帶有顏色的穿戴在婦女的假發(fā)上的裝飾品。高國藩在《敦煌巫術與巫術流變——中國民俗探微》②高國藩:《敦煌巫術與巫術流變——中國民俗探微》,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54頁。一書中,將吐魯番出土文書中的“結發(fā)”釋為隨葬的頭發(fā),認為是古代頭發(fā)巫術衍化出的喪俗,“絳結發(fā)”“紫結發(fā)”等即用各種彩線扎起來的發(fā)結,所以便有了“絳、緋、紫、紺”等顏色的記載,進一步印證了筆者的猜想。另外,新疆漢代的山普拉墓葬中就發(fā)現(xiàn)了很多辮發(fā)和發(fā)髻,作為裝飾品隨葬墓中,2007年在吐魯番地區(qū)洋海墓地發(fā)現(xiàn)的女尸梳辮,其中的粗辮子中夾有各色毛線裝飾品。另外通過觀察阿斯塔那178號墓出土壁畫中的婦女發(fā)式來看,她們發(fā)束高髻,辮發(fā)盤起來的,且上面帶有顏色飾品點綴,更印證了筆者的猜想。如下圖3所示:

        圖3 阿斯塔那187號墓葬出土唐仕女奕棋屏風畫③葛承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47頁。

        四、考釋價值

        通過運用訓詁方法對“結發(fā)”進行考釋,發(fā)現(xiàn)其為“假髻”之義的研究,實際上反映了重大的民族文化交流價值。在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頭發(fā)的樣式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標志,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最顯眼的區(qū)分。從先秦時期中原與四夷的區(qū)分,魏晉時期民族間的發(fā)式與民族區(qū)分,到清軍入關以后強迫漢人剃頭編發(fā),再到辛亥革命以后剃發(fā)去辮,頭發(fā)的樣式其實就被賦予了文化內(nèi)涵。雖然女性發(fā)式在更多程度上是出于美觀的,但其必然是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而存在的,與時代的大潮流是一致的。

        唐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其文化藝術充分吸收中外文化的精華,這一時期的發(fā)式和妝飾多種多樣,千姿百態(tài)。當時的很多發(fā)式被叫作云髻、云鬟、云鬢等,是這一時期所流行的一種狀如云的高髻。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206號墓葬是高昌國時期名將張雄和其妻子麴氏的合葬墓,于1973 年被發(fā)掘,隨葬品中出土了一批彩繪木俑及絹衣女舞俑也都是頭梳高髻,她們窄袖上襦配齊胸長裙,這些都是服飾風格的實物遺存。2018年12月,絹衣彩繪木俑還入選《國家寶藏》第二季節(jié)目,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開播。她們的樣貌如下圖4所示:

        圖4 絹衣彩繪木俑圖①圖片引自2018年《國家寶藏》第二季第六期節(jié)目。

        圖4左邊的女舞俑頭梳雙刀半翻髻,身著窄袖短襦,配紅色高腰裙,身上披有帔帛;圖4右邊的女俑頭梳雙環(huán)望仙髻,上身穿著窄袖U 字領短襦,下身穿紅黃相間的間色條紋齊胸長裙,身披魚子纈帔帛;圖4中中間的女俑頭梳雙丫髻,身著綠色窄袖短襦,外套聯(lián)珠紋錦半臂,下穿紅黃間色微喇長裙,長裙外面還有一層已經(jīng)破損的薄紗,呈青色。高昌國時期的服飾妝發(fā)文化深受中原地區(qū)的影響,同時來自西方的服飾妝發(fā)文化又通過古時的高昌地區(qū)傳入中原。這些女俑身著服飾以及頭戴高髻不僅有延續(xù)前朝隋代遺風,并且也體現(xiàn)了西域風格,是絲綢之路上西域文化與中原漢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極佳例證。

        吐魯番出土文獻在時間上屬于十六國至唐西州時期,這是云鬢高聳的時期,并且吐魯番盆地地處絲綢之路交通要道,在歷史時期受多民族的影響。吐魯番出土文獻中出現(xiàn)了關于假髻的記載,可以從側面反映當時的女性由散發(fā)到編發(fā)到髻發(fā)的演變,其實是民族融合、交流的結果,尤其是在盛唐時期,政治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民族文化交流頻繁,中原與西域各民族間相互兼收并蓄,體現(xiàn)在妝發(fā)文化中。

        五、結 語

        筆者發(fā)現(xiàn)吐魯番出土文獻中多次出現(xiàn)的“結發(fā)”一詞無法與《漢語大詞典》收錄詞條的三個義項對應,且學界學者指出的含義也并無定論,因此本文結合訓詁學方法從組合關系、句法結構、聚合關系、歷史文化背景四方面分析“結發(fā)”的實際含義,發(fā)現(xiàn)“結發(fā)”是“假髻發(fā)”的含義,但是由于本人學識水平所限,導致本文還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因此,今亦列出觀點以供參考。

        六月婷婷亚洲性色av蜜桃| 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广区| 久久精品美女久久| 水蜜桃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国产| 亚洲成熟女人毛毛耸耸多| 免费中文熟妇在线影片| 国产成人啪精品| 国产美女高潮流的白浆久久|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经典|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中国|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4se| 亚洲产国偷v产偷v自拍色戒| 国产资源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av天堂中文亚洲官网|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在线不卡|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久久99精品这里精品动漫6| 国产视频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97人伦色伦成人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久久亚洲一级av一片| 人妻少妇久久中中文字幕|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五码av在线观看| 无套内谢老熟女|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久草精品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熟女人妻在线 |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久久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蕾丝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被三个男人绑着躁我好爽视频| 91国际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东京热| 草色噜噜噜av在线观看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