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然然
(汶上縣人民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山東濟寧 27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臨床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典型特征為氣流受限,可造成慢性咳嗽、氣短等,隨著病情進展,可發(fā)生呼吸困難[1]。 本病患者病情容易反復,病情進行性加重,可造成肺功能逐漸下降,運動耐力逐漸降低。 臨床多予藥物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穩(wěn)定病情,降低急性發(fā)作風險。但為了改善肺功能,常規(guī)治療后多通過康復訓練干預,如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改善呼吸狀態(tài)[2]。 但在病程長時,患者肺功能損害嚴重,呼吸形態(tài)異常。 負荷深呼吸能通過提高呼吸肌力,改善胸腹壓力與運動耐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肺功能受限,運動耐力下降,有氧運動能改善肌肉功能,提高運動耐力,并可預防肌肉萎縮[3]。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6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對象,通過隨機對照,探討負荷深呼吸訓練聯(lián)合有氧運動的應用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21 年1—12 月收治的6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滿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4];(2)病情穩(wěn)定;(3)認知功能正常;(4)未合并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及運動障礙;(5)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存在康復訓練禁忌證者;(2)合并精神疾病者;(3)合并惡性腫瘤者;(4)合并傳染性疾病者;(5)依從性極差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對照組(n=30)男18 例,女12 例;年齡51~78 歲,平均年齡(67.52±5.37)歲;病程2~19 年,平均病程(8.14±2.36)年。觀察組(n=30)男17 例,女13 例;年齡50~79 歲,平均年齡(68.10±5.42)歲;病程2~20 年,平均病程(8.22±2.41)年。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獲得院醫(yī)學倫理會審查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1)腹式呼吸。平躺在床上,屈膝,雙手分別放在胸腹部,以鼻吸氣,鼓起腹部,胸部維持不動,而后經(jīng)口緩慢呼氣,腹部內(nèi)收。 呼吸時間10~15 s/次, 10~15 次/組,3~5 組/d。 (2)縮唇呼吸。 取坐位,以鼻部吸氣,而后經(jīng)口呼氣,呼氣時縮唇,吸呼時間比以1:2 或1:3 為宜,15 min/次,3 次/d。(3)步行訓練。 在有人陪同下步行,步速80 步/min,30 min/次,1 次/d。 在步行中, 控制好上臂擺動幅度,維持平衡,避免跌倒。期間密切監(jiān)護,步行結(jié)束后輕拍前胸后背,促進排痰。
觀察組則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同時,采用負荷深呼吸訓練聯(lián)合有氧運動干預。負荷深呼吸訓練:(1)站立深呼吸。 緩慢吸氣,最大限度擴張胸腔、肺部,而后緩慢呼氣, 盡可能排除肺內(nèi)氣體,3 次/d,10 min/次左右。(2)加壓深呼吸。在嘴唇上扣上肺功能儀(便攜式肺功能儀(廣州紅象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7 2210734,型號:A1)吹嘴,漏氣孔直徑小于6 mm,以最大肺活量迅速吸氣,吸氣時上抬身體,至最大限度后,迅速呼氣,然后自然呼吸1 次,以此交替,訓練10 min,如出現(xiàn)頭暈立刻停止。 (3)加壓深呼吸。 患者取仰臥位,放松身體,在上腹部放置沙袋,以3 kg 為宜,讓患者勻速深呼吸。 吸氣時,腹部頂高沙袋,呼氣時自然下沉,3 次/d,3 組/次,2~3 min/組。 有氧運動:通過心肺功能運動試驗評估患者身體狀態(tài),根據(jù)其最大心率控制好運動強度,初始運動強度以最大心率的60%~85%為宜,每間隔2 周,結(jié)合患者心率及感受,調(diào)整運動強度的5%。 有氧運動項目推薦慢跑、快走、騎自行車等,患者在運動期間密切監(jiān)測心率,1次/d,30 min/次。 運動前需要通過3~5 min 的伸展活動熱身,如發(fā)生胸痛、乏力等,立刻停止,并休息。
兩組均干預12 周。
(1)肺功能。 于干預前與12 周后,采用便攜式肺功能儀檢測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氣流量(PEF)。(2)運動耐力。指標為最大攝氧量及6 min 步行距離,6 min 步行距離在平地上測試,50 m 內(nèi)往返走,總距離越遠表示患者耐力越佳。(3)生活質(zhì)量。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評估,共有50 項,包括呼吸癥狀、活動受限、疾病影響3 個維度,獲得分值均按照陽性分值/總分值×100 獲得標準分,總分標準分均0~100 分,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佳。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FEV1、FEV1/FVC、PEF 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 觀察組FEV1、FEV1/FVC、PEF 水平均較對照組大,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比較()
表1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比較()
?
干預前,兩組最大攝氧量、6 min 步行距離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最大攝氧量水平較對照組高,6 min 步行距離較對照組遠,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運動耐力比較()
表2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運動耐力比較()
?
干預前,兩組圣喬治呼吸問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該問卷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
表3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比較[(),分]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長期氣流受限、呼吸困難,肺部通氣不足,可導致肺功能進行性下降,進而可影響骨骼肌功能,再加上心肺功能損害,運動耐力可明顯下降,這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有嚴重影響[5]。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積極用藥控制病情的同時,通過肺康復訓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呼吸功能。 在常規(guī)訓練中,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均為常用方案,能提高膈肌、腹肌肌力,提高呼吸肌運動協(xié)調(diào)性,促進肺內(nèi)殘余氣體的排除,預防小氣道塌陷、閉合,進而可改善患者肺功能[6]。 再通過適當步行,則能改善患者活動能力。但該方案訓練強度不足,且步行訓練方法單一,起效緩慢,患者容易感覺枯燥,整體康復效果欠佳。
負荷深呼吸訓練,在呼吸中增加胸腹壓力、呼吸阻力等,能增加呼吸肌收縮的負荷,并可協(xié)調(diào)腹肌、膈肌,增加肋間外肌纖維,提升呼吸肌運動強度,改善肌肉活動的耐力。具體來看,深呼吸可促進胸廓起伏,增加呼吸時容積,可提高肺泡通氣面積,改善肺部氣體交換。強化吸氣呼氣訓練,也能提高肌力與耐力,可預防呼吸肌疲勞導致的呼吸困難。 再通過加壓呼吸,能進一步提高訓練的強度,改善患者肺功能與通氣狀態(tài)[7]。在有氧運動中,根據(jù)評估結(jié)果指導患者控制好有氧運動的強度,一方面可能保證運動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保證運動的安全性。 選擇多種訓練方法,可豐富訓練內(nèi)容,提高患者依從性。 通過規(guī)律、規(guī)范的有氧運動,能減少呼吸肌對氧氣的需求,提高肺活量、通氣量,能改善機體耐力,提升患者運動功能[8]。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聯(lián)合負荷深呼吸訓練與有氧運動干預后,F(xiàn)EV1、FEV1/FVC、PEF 均較對照組大(P<0.05),可見該方案可提高患者肺功能。 干預后觀察組最大攝氧量較對照組高,6 min 步行距離較對照組遠(P<0.05),說明該訓練能提升患者運動耐力。干預后觀察組圣喬治呼吸問卷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也證實其可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 負荷深呼吸訓練聯(lián)合有氧運動能提高患者肺功能與運動耐力,可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