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家儀 亢學良 譚雅琴 陳向云 李堯鋒△※
月經后期也稱“經期錯后”“經遲”“經事愆期”或“經行后期”等,是指女性月經延遲7 d以上,久則3~5個月,且連續(xù)發(fā)生2個周期以上的病癥[1]?,F代醫(yī)學根據其臨床表現歸屬于“月經稀發(fā)”的范疇[2]。月經錯后,但月經周期基本正常是其臨床特點,多伴有經量過少、腰膝酸軟、痛經等癥狀,嚴重者可繼發(fā)閉經或不孕癥[3]。中醫(yī)學常分為腎虛精虧、陽氣虛衰等虛證和氣滯痰凝、寒凝血瘀等實證。近年一項調查研究發(fā)現,中國育齡女性中月經稀發(fā)患病率為12.2%,肥胖、卵巢肥大、多囊卵巢綜合征等是導致月經稀發(fā)的常見原因[4]。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和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育齡女性面臨學業(yè)、家庭、職業(yè)的綜合壓力增大,月經后期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5]。
補腎調周法由國醫(yī)大師夏桂成教授首次提出,是根據《黃帝內經》陰陽學說和《易經》太極圓運動學說,結合多年臨床實踐經驗總結出的周期性治療月經疾患的體系[6]。該體系被婦科醫(yī)家廣為接受,并普遍應用于臨床。補腎調周法將月經周期分為行經期、經后期(初、中、末)、經間期和經前期(前半期、后半期)。行經期是重陽轉陰期,宜活血調經以利祛瘀生新;經后期陰長陽消,應滋陰養(yǎng)血為卵泡發(fā)育奠定物質基礎;經間期是受孕的最佳時期,此期重陰轉陽,可用調氣活血之藥以助排卵;經前期陰充陽長,應溫腎助陽以待孕或為下一輪經血來潮作準備[7]。筆者發(fā)現在補腎調周法中,女性月經生理周期的陰陽消長關系大致呈正弦變化規(guī)律,故以正弦圖加以展示,以便更直觀地對各期陰陽變化規(guī)律逐步把控。見圖1。
圖1 月經生理周期陰陽消長變化圖
案1 陳某,女,30歲。2021年3月17日初診。主訴:月經推遲2年,近1年經期越推越后。12歲初潮,末汛1月27日—1月31日,月經天數4~7 d。痛經,量多色淡,有血塊。刻下:畏寒怕冷,基本不出汗,上班久坐。長期臥遲于子時,白天犯困嗜臥,精神較差。大便每日2次,稀黏,不通暢,小便清長。舌小、淡紅,苔白微膩,略有齒痕,脈弦略緊。診斷:月經后期,脾腎虛寒證。治法:溫經攝血、補脾益腎。方擬:溫經攝血湯加減。處方:北五味子3 g,肉桂(后下)3 g,柴胡6 g,砂仁(后下)6 g,續(xù)斷10 g,黨參10 g,川芎10 g,炒白術15 g,白芍15 g,熟地黃20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天3次,飯前半小時溫服,藥渣泡腳。囑患者調攝生活起居,多運動。
2021年3月21日二診:上方未盡,已于3月20日月經來潮。量可,色淡紅,微有血塊,小腹隱痛,神疲乏力,情緒低落。舌淡紅,苔薄白,略有齒痕,脈滑。方擬:養(yǎng)血調經湯加減。處方:當歸10 g,黨參10 g,川芎10 g,赤芍10 g,月季花10 g,玫瑰花10 g,澤蘭12 g,黃芪15 g,丹參15 g,益母草15 g,茯神15 g,烏藥15 g。4劑,煎服法同前。
3月25日三診:患者訴當日月經已凈,前方后畏寒減輕,痛經明顯緩解,量可,經色淡紅。舌幾平,脈弦細。方擬:左歸丸加減。處方:砂仁(后下)6 g,山萸肉10 g,枸杞子10 g,菟絲子10 g,懷牛膝10 g、山藥15 g,炒白術15 g,鹿角霜(先煎)15 g,龜甲(先煎)15 g,熟地黃20 g。7劑,煎服法同前。
4月2日四診:患者精神狀態(tài)好轉,訴大便通暢,每日一行,小便可,帶下不臭不穢。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略數。方擬:補腎促排卵湯加減。處方:紅花6 g,丹參10 g,續(xù)斷10 g,菟絲子10 g,巴戟天10 g,炒當歸10 g,白芍10 g,赤芍10 g,山萸肉15 g,炒山藥15 g。7劑,煎服法同前。此方后患者未及時復診,4月21日月經來潮,量可,色淡紅,經期4 d。后續(xù)經過2個月經周期的調理后,患者數月來月經如期,痛經及畏寒明顯緩解。
按語:《傅青主女科·經水后期》云:“后期而來多,血寒而有余……但血既出矣,則成不足。治法宜于補中溫散之”?;颊唠m在經前期,但并無經前諸證,是因陽長不足,難以轉陰,血寒而經水不下,下則量多而色淡。色淡辨為血寒,量多宜收澀,故選方為溫經攝血湯,以補澀為主,佐以溫散,收散結合。重在滋補腎水,溫腎助陽,順應經前期“陽長陰消”的生理過程?;颊叩脺仃栔?,陽氣到達“重陽轉陰”狀態(tài),故二診時已月經來潮。行經期以通為要,予養(yǎng)血調經湯以調氣活血,促進子宮內膜剝脫,祛瘀生新。養(yǎng)血調經湯是郭志強教授的經驗方,該方以桃紅四物湯為基礎方,另加水蛭、三棱、莪術等活血通經藥[8]。該患者血寒而有余,通經太過恐傷正氣,故用玫瑰花、月季花代替破血之品,兼能理氣開郁。三診正值經后期,是陰長運動的關鍵時期。左歸丸在一派填精滋陰之品中佐以溫補的鹿角膠(鹿角霜代),再用川牛膝引藥下行以入腎,達陽中求陰,泉源不竭的效果。四診時患者處于排卵期,諸證已減,重在調周,以促進排卵為要。補腎促排卵湯是夏桂成教授自擬的經間期常用方,方中白芍、炒當歸、熟地黃為四物湯去川芎,意在血中養(yǎng)陰;配伍續(xù)斷、菟絲子等補陽藥既可陽中求陰,又為經前期陽長作準備;佐以牡丹皮、赤芍、紅花等藥活血促排卵,共奏經間期“重陰轉陽”之功?;颊咂⒛I虛寒已久,故在補腎調周的序貫治療中,以溫腎健脾之法貫穿始終,收到較好療效。
案2 周某,女,20歲。2021年7月2日初診。主訴:月經不規(guī)律推遲1年余,外陰瘙癢。13歲初潮,末汛6月13日—6月16日,月經天數1~3 d。經前兩乳脹痛,腰酸軟,小腹墜脹。經期全身乏力,嚴重腹痛,量少色黯紅,有瘀塊,月經周期35 d左右,在當地診所間斷服用活血化瘀中藥未見好轉??滔拢嚎诟捎嫑鏊?,飲不解渴。惡熱,神疲乏力,全身困重,素性急,易抑郁。帶下增多,色黃質穢。大便3~4 d一行,偏干,小便黃。舌質紅而干,苔黃偏膩,舌底靜脈曲張,脈弦數。診斷:黃帶,濕熱下注證。治法:清熱化濁,理氣活血。方擬:易黃湯加減。處方:大黃5 g,柴胡10 g,佛手10 g,郁金10 g,白果10 g,鹽黃柏10 g,蒼術10 g,車前子(包煎)15 g,雞血藤15 g,大血藤15 g,山藥30 g,芡實30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天3次,飯后半小時溫服,藥渣煎水熏洗會陰。
2021年7月8日二診:前方后外陰瘙癢已痊愈,精神好轉。刻下:口渴喜溫飲,飲能解渴。大便改為2日一行,小便略黃。納可,眠差夢多。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細。予通經湯加減。處方:川芎6 g,當歸6 g,牽牛子6 g,白芍9 g,桃仁9 g,紅花9 g,桂枝15 g,雞內金30 g,鹽菟絲子30 g,懷牛膝60 g,生麥芽60 g。5劑,煎服法同前,藥渣泡腳。
7月13日三診:前方服4劑后月經來潮,訴少腹隱痛,量可,色稍黯,有血塊。睡眠改善,大便暢通。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略弦,尺脈滑。方擬當歸芍藥散加減。處方:酒當歸10 g,赤芍10 g,白芍10 g,川芎10 g,澤瀉10 g,茯苓12 g,茯神12 g,白術12 g。3劑,煎服法同前。
7月16日四診:經行4 d已凈,患者訴服藥后經行天數及經量均有增加,痛經明顯好轉。舌淡,脈緩,雙尺略沉。方擬四物湯合資生湯加減。處方:雞內金6 g,砂仁(后下)6 g,酒當歸10 g,白術10 g,白芍15 g,熟地黃15 g,鹽菟絲子15 g,山藥20 g,桑寄生20 g。7劑,煎服法同前。此后隨訪患者周期基本正常,痛經明顯減輕。
按語:患者因月經后期前來就診,正值“重陰轉陽”的經間期,水濕充盛,濕熱郁里,下注成黃帶,可先用清熱化濁之品以祛其邪,再調月經周期。黃帶在現代醫(yī)學常見于盆腔炎、宮頸炎、陰道炎等婦科疾病[9]。《傅青主女科》云:“夫黃帶乃任脈之濕熱也……法宜補任脈之虛,而清腎火之炎,則庶幾矣。方用易黃湯”。以山藥、芡實補任脈之虛,白果引藥入經,其效速也;蒼術、黃柏為二妙丸,清熱燥濕,標本兼治;佐以佛手、郁金、柴胡疏肝理氣,大血藤、雞血藤養(yǎng)血活血。全方既治療濕熱下注之黃帶,又照顧“重陰轉陽”之樞機。二診時已至經前期,黃帶既除,瘙癢自去。患者舌下靜脈曲張,脈弦細,經前乳脹痛。平素經量少而色黯,伴有血塊。說明肝郁血虛,經水無源化生,導致精虧血少,沖任不充。加上氣滯血瘀,經水難下。若單用活血化瘀藥反而傷正。故用通經湯加減,補血養(yǎng)血,引血下行。通經湯是吳雄志教授的自擬方,方中大劑量牛膝與大劑量麥芽升降并調,通沖任,引經血。當歸、川芎、白芍為四物湯去熟地黃,因熟地黃滋膩,有礙通經。桂枝、菟絲子溫腎助陽以調動經前期陽長運動。三診時月經來潮,用當歸芍藥散加減順“重陽轉陰”之勢。全方活血通經,經行得暢,以利祛瘀生新。經行4 d,進入“陰長陽消”的經后期,以四物湯合資生湯滋陰養(yǎng)血,脾腎同調,以后天養(yǎng)先天,使氣血生化有源。針對該患者濕熱下注之證,先祛其邪,再根據月經周期分時分段靈活遣方,療效顯著。
3.1 補腎調經 本于陰陽月經后期是育齡女性的常見疾病,多與腎精虧虛,沖任不充有關[10]。西醫(yī)常用激素療法促進排卵,但有增加靜脈血栓栓塞和乳腺癌復發(fā)率等風險[11,12],而且長期服用外源性激素會產生耐藥性,會導致機體內源性激素分泌功能減退,停藥后容易復發(fā)[13]。夏桂成教授認為陰陽消長是月經的本質,根據女性月經生理周期規(guī)律,調節(jié)陰陽的消長平衡是治療月經疾患的關鍵[14]?!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骸爸尾”厍笥诒尽??!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酚终f:“生之本,本于陰陽”。補腎調周法的核心不在于治經,而在于順應育齡女性月經周期的生理特點,以調節(jié)機體陰陽消長為本,針對各期生理特點順勢而為,序貫用藥,最終重建月經周期。多項臨床研究表明,此法對月經后期有顯著效果,可調節(jié)月經周期,增加子宮內膜厚度,促進排卵[15,16]。
3.2 先祛其邪 再調周期運用補腎調周法治療月經后期,當守正而不泥古,辨證而不離其宗。月經后期有屬實證者,多兼痰濕、瘀血阻滯沖任,經血運行受阻,或濕熱下注,或外邪熾盛,冒然補腎恐引邪入里。邪氣是導致人體陰陽運動失衡的重要因素,而補腎調周的核心在于重建陰陽消長平衡?!端貑枴ぴu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許叔微在此基礎上提出“留而不去,其病則實”的觀點。邪氣入里始于正氣虧虛,留滯不去則成實證。此時可根據正邪虛實關系,或以祛邪為主,或扶正與祛邪并進。均當先祛其邪,再因勢利導以恢復人體陰陽平衡,以達治療月經后期的目的。臨床中應辨證施治,因時因地因人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