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主要是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進入肝組織后大量復制,導致肝星狀細胞異常激活,使組織發(fā)生炎性腫脹。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艾滋病(AIDS)是一種慢性傳染疾病,HIV 侵入CD4+T 細胞,引起免疫細胞減少,導致機體免疫功能受損。由于HIV 與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傳染路徑相似,AIDS 患者易引發(fā)病毒性肝炎,目前已有研究報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與HIV 共感染情況[1]。白介素(IL)-2、IL-18、IL-21 均屬于白細胞介素家族,可介導參與機體免疫應答過程,已有研究報道以上因子可單獨用于評估病毒性肝炎或AIDS 患者病情[2,3],但關于IL-2、IL-18、IL-21 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 感染AIDS 疾病轉(zhuǎn)歸關系的研究較少。鑒于此,本研究通過檢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 感染AIDS 患者血清IL-2、IL-18、IL-21 水平,分析其與疾病轉(zhuǎn)歸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95 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 感染AIDS 患者為研究組,按照1:1 原則選擇同期95例單純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作為對照組。研究組中男57 例,女38 例;年齡26~50 歲,平均(38.14±4.26)歲;體質(zhì)指數(shù)(BMI)18.6~26.8kg/m2,平均(21.59±2.01)kg/m2。對照組中男52 例,女43 例;年齡23~51 歲,平均(37.58±4.81)歲;BMI 18.9~27.0kg/m2,平均(22.13±1.85)kg/m2。兩組性別、年齡、BMI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參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診斷標準[4],Child-Pugh 分級均為A、B 級;AIDS 參照《艾滋病診療指南第三版(2015 版)》診斷標準[5],HIV 抗體檢測陽性。排除標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酒精性脂肪肝、長期膽汁淤積、丙型肝炎等;血液疾??;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疾??;嚴重心肝腎等器官障礙;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精神、智力障礙;有長期飲酒史;藥源性肝臟損傷;既往有胸部手術史;凝血功能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及疾病轉(zhuǎn)歸評估研究組治療方法:常規(guī)高效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口服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安徽貝克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246,規(guī)格0.3g),0.3g/次,1 次/d;口服拉米夫定(ViiV Healthcare B.V.,國藥準字H20171228,規(guī)格0.3g),0.3g/次,1 次/d;口服依非韋倫(上海迪賽諾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464,規(guī)格0.6g),0.6g/次,1 次/d。兩組均行保肝治療:恩替卡韋(湖南千金協(xié)力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093,規(guī)格0.5mg),0.5mg/次,1 次/d。連續(xù)治療3 個月。研究組經(jīng)治療后,檢查顯示HIV 病毒載量<1000copies/ml,肝硬化改善明顯,視為預后良好;HIV 病毒載量≥1000copies/ml,且肝硬化改善不明顯或加重,視為預后不良。
1.4 血清指標檢測取兩組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5ml,離心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治療前后IL-2、IL-18、IL-21 水平。采用比濁法檢測治療前免疫功能指標IgA、IgG、IgM,免疫熒光法檢測IgE。
1.5 觀察指標①比較治療前兩組血清IL-2、IL-18、IL-21 水平。②比較治療前兩組免疫功能指標IgA、IgG、IgM、IgE。③Pearson 分析治療前血清IL-2、IL-18、IL-21 與免疫功能相關性。④比較預后良好、預后不良兩個亞組患者血清IL-2、IL-18、IL-21水平。⑤分析血清IL-2、IL-18、IL-21 水平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 感染AIDS 患者疾病轉(zhuǎn)歸的關系。
1.6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Pearson 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Logistic 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血清IL-2、IL-18、IL-21 水平比較治療前研究組血清IL-2、IL-21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IL-18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血清IL-2、IL-18、IL-21 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血清IL-2、IL-18、IL-21 水平比較(±s)
分組nIL-2(μg/L) IL-18(pg/ml) IL-21(μg/L)研究組 951.36±0.43125.74±18.3979.45±10.98對照組 953.58±0.7298.19±13.69152.33±14.52 t 25.80111.71339.021 P<0.05<0.05<0.05
2.2 兩組治療前免疫功能比較治療前研究組IgA、IgG、IgM、IgE 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免疫功能比較(±s,g/L)
表2 兩組治療前免疫功能比較(±s,g/L)
分組nIgAIgGIgMIgE研究組 95 4.98±0.53 16.59±2.98 3.25±0.67 0.98±0.25對照組 95 3.12±0.44 13.47±1.69 2.15±0.48 0.73±0.11 t 26.3188.87713.0088.921 P<0.05<0.05<0.05<0.05
2.3 血清IL-2、IL-18、IL-21 水平與患者免疫功能相關性分析Pearson 分析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血清IL-2水平與IgG、IgM、IgE 呈負相關(P<0.05),血清IL-18水平與IgM、IgE 呈正相關(P<0.05),血清IL-21 水平與IgA、IgG、IgM 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各血清指標與患者免疫功能相關性比較
2.4 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血清IL-2、IL-18、IL-21水平比較預后不良組治療前后血清IL-2、IL-21水平均低于預后良好組,IL-18 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P<0.05)。預后良好組治療后血清IL-2、IL-21 水平較治療前升高,IL-18 水平較治療前降低(P<0.05);而預后不良組血清IL-2、IL-18、IL-21 水平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血清IL-2、IL-18、IL-21 水平比較(±s)
表4 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血清IL-2、IL-18、IL-21 水平比較(±s)
注:與預后良好組比較,△P<0.05
分組nIL-2(μg/L)IL-18(pg/ml)IL-21(μg/L)治療前治療后tp治療前治療后tp治療前治療后tp預后不良 29 0.89±0.24△0.97±0.35△1.015 0.314 158.71±28.74△149.74±20.28△1.373 0.175 62.18±10.25△68.52±13.89△1.978 0.053預后良好 66 1.57±0.23 2.34±0.40 13.557 <0.05 111.25±13.42 95.29±12.23 7.141 <0.05 87.04±12.32 105.62±17.78 6.978 <0.05
2.5 血清IL-2、IL-18、IL-21 水平與患者疾病轉(zhuǎn)歸的關系分析以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 感染AIDS 患者疾病轉(zhuǎn)歸情況作為因變量(預后良好=0,預后不良=1),將血清IL-2、IL-18、IL-21 作為自變量(以平均值為界,≤平均值=1,>平均值=2),Logistic 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后血清IL-2、IL-18、IL-21 是影響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感染AIDS 患者疾病轉(zhuǎn)歸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5。
表5 血清各指標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 感染AIDS患者疾病轉(zhuǎn)歸的關系
病毒性肝炎與AIDS 是常見傳染病,且病毒傳播途徑相似,有10%~15% HIV 感染AIDS 患者可發(fā)生病毒性肝炎[6]。病毒性肝炎合并AIDS 患者在HIV 感染后,可引起CD4+T 細胞減少,機體免疫功能穩(wěn)態(tài)被打亂,同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入侵肝臟,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
IL-2、IL-21 是白介素2 家族成員,在結(jié)構上均依賴于γ 細胞受體鏈,目前已有報道顯示其在抗病毒感染、免疫重建、炎癥反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7]。IL-2 主要是由CD4+T 細胞經(jīng)受體抗原或分裂原刺激合成,并能促進細胞生長分化;也可由B細胞、NK 細胞、單核細胞合成,能夠促進細胞增殖,提高NK 細胞殺傷活性[8,9]。IL-21 是新發(fā)現(xiàn)的細胞因子,主要由活化CD4+T 細胞分泌產(chǎn)生,通過促進細胞增殖分化,在抗病毒感染、免疫調(diào)控方面起重要作用[9]。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AIDS 患者血清內(nèi)IL-2、IL-21 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對照者,且與CD3+、CD4+細胞數(shù)量呈正相關[10]。本研究顯示,治療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 感染AIDS 患者血清IL-2、IL-21 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IL-2、IL-21 可能參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 感染AIDS 疾病進展。相關性分析顯示,治療前血清IL-2、IL-21與免疫功能呈負相關,推測可能是患者血清內(nèi)IL-2、IL-21 水平降低,能促進CD4+T 細胞活化,減少細胞合成,導致免疫功能紊亂,進而促進疾病發(fā)生發(fā)展。
IL-18 是白介素1 家族成員,最初被稱為干擾素誘導因子,可誘導參與T 細胞、NK 細胞激活,進而參與機體抗病毒感染、增殖、免疫功能、炎癥反應等過程[12,13]。有研究發(fā)現(xiàn),病毒性肝炎合并AIDS患者血清IL-18 表達水平高于單一AIDS 患者,經(jīng)抗病毒治療后,患者血清IL-18 下降,且與患者病毒載量、CD4+T 細胞數(shù)量顯著相關[14]。本研究顯示,治療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 感染AIDS患者血清IL-18 水平較高,提示IL-18 可能參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 感染AIDS 發(fā)生發(fā)展。相關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血清IL-18 與患者免疫功能指標IgM、IgE 呈正相關,推測由于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因子大量釋放,導致血漿中IL-18 含量升高,機體保護機制被打破,促進疾病發(fā)展。經(jīng)過3 個月保肝、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后,發(fā)現(xiàn)預后良好患者血清IL-2、IL-21 水平明顯升高,IL-18 水平則降低,而預后不良患者以上指標無顯著變化,提示血清IL-2、IL-18、IL-21 有望成為評估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 感染AIDS 患者預后的潛在標記物。而預后不良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2、IL-21水平低于預后良好組,IL-18 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且以上指標與患者疾病轉(zhuǎn)歸顯著相關,故推測血清IL-2、IL-18、IL-21 可為臨床判斷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 感染AIDS 患者疾病轉(zhuǎn)歸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HIV 感染AIDS 患者血清IL-2、IL-21 水平較低,IL-18 水平較高,且與患者免疫功能、疾病轉(zhuǎn)歸顯著相關,治療前檢測以上指標,可用于輔助預測該病疾病轉(zhuǎn)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