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霞
(甘肅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70)
在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背景下,改善樓內垂直交通的重要性、緊迫性更為突出,為進一步完善城市既有多層住宅使用功能,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的安裝量也逐年上升。但是,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問題并非簡單的依靠現(xiàn)有技術所能解決。既有多層住宅多采用砌體結構或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基礎形式為條形基礎、獨立基礎或樁基礎。根據(jù)國家現(xiàn)行規(guī)范要求,對既有建筑進行改建或擴建時,如需變動原有的結構,必須按改建或擴建后的結構狀態(tài)建立力學計算模型,進行抗震分析和安全性鑒定,并按現(xiàn)行蘭州市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程》的要求進行抗震設計?,F(xiàn)行規(guī)范和政策的要求對既有建筑加裝電梯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問題并非簡單的依靠現(xiàn)有技術所能解決,還涉及建筑結構、技術創(chuàng)新、經(jīng)濟分析、資金來源等問題。
1)增設電梯結構與原結構脫開。該方案指的是增設電梯與原有結構間增設防震、伸縮縫,增設電梯部分在設計時應按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的要求計算。這種方案的特點是增設電梯結構為獨立結構體系,與原結構完全脫開,在建模型計算時比較方便、簡單,且對原結構不產生任何影響,故對原結構無需進行相關的抗震鑒定及加固設計。依據(jù)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2016年版),其中第6.1.5條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甲、乙類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 m的丙類建筑,不應采用單跨框架結構;高度不大于24 m的丙類建筑不宜采用單跨框架結構。故若新增電梯與原結構脫開,新增電梯的設計高度不應超過24 m,這會大大限制新增電梯的適用范圍;若增設電梯井道采用砌體結構,電梯井道往往是高寬比較大的結構體系,使用砌體結構其抗震性能很差,通常不建議使用砌體結構體系[1]。目前常用的增設電梯井道結構采用鋼框架結構,新增電梯與原結構完全脫開,很難避免不存在單跨框架結構體系,故適用范圍受限;若完全脫開,目前只有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較好,但目前剪力墻結構普遍存在造價高、濕作業(yè)較多、工期長、施工難度系數(shù)較高,對于經(jīng)濟性及工期較敏感的電梯工程來說,不是很理想的推廣方案,而原主體結構的相關抗震性能沒有受到直接的影響。
2)增設電梯結構與原結構相連。目前很多地區(qū)已經(jīng)實施的工程案例中,選擇較多的為新增電梯與原結構之間采用鉸接相連的方案。目前國務院辦公廳指出《關于全面推進城鎮(zhèn)老舊小區(qū)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fā)[2020]23號)明確了重點要支持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qū),目前該部分住宅設計時依據(jù)遵守的規(guī)范及標準已經(jīng)遠遠落后于現(xiàn)行規(guī)范及標準。若按我們目前的常規(guī)的鑒定及加固的相關流程進行實施,需新增電梯的建筑依據(jù)現(xiàn)行規(guī)范及標準幾乎都需進行整體加固。目前既有建筑增設電梯項目存在最大的難題,就是籌措資金困難較大,若需考慮原建筑的檢測及加固的相關費用,既有建筑增設電梯項目將很難再推動下去。現(xiàn)根據(jù)多地區(qū)新增電梯的實踐經(jīng)驗及結構方面專家的經(jīng)驗和看法,當增設電梯井道結構體量相對于原結構很小(5%以內)時,它對原結構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因此,當新增電梯后結構的質量和剛度變化均不大時(變化值在5%以內),并且能夠判斷新、老結構連為整體不會使整體建筑抗震性能更惡化時,應將新增電梯結構與原建筑結構連為整體[2-3]。
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往往要改變房屋結構,還涉及節(jié)能、抗震、消防等新的建筑技術要求,使增設電梯困難重重。
1)結構加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多層住宅,建造年代較久,當時的建造標準及技術水平較低,如增設電梯后按現(xiàn)行規(guī)范進行驗算,則房屋必有大范圍的結構構件需要加固。目前,設計時通常將增設電梯與原住宅進行柔性連接,并在既有結構墻體作局部開洞處理,避免大范圍結構構件加固,但此時仍需對原結構局部開洞的相關部分作局部承載能力驗算。
2)節(jié)點連接。既有建筑增設電梯時,必須進行受力分析與整體穩(wěn)定性分析。分析電梯井道主要豎向荷載,并進行井道在風荷載作用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分析,用以進行結構內力包絡設計與井道結構整體穩(wěn)定分析,以確定增設電梯井道結構與原有結構的連接節(jié)點設計,使其周圍的新增構件在電梯偏心振動荷載作用下,具備足夠的穩(wěn)定性且與原結構可靠連接,保證電梯運行的安全性及必要的舒適度[4]。
3)外管線分析。住宅樓前管線錯綜復雜,有天然氣管線、強弱電管線、給排水、消防及供暖管線等等。解決好管線是增設電梯的根本,不拆移管線能減少施工工序,縮短施工周期、節(jié)約資金,所以管線拆移方案十分關鍵。增設電梯前,首先要摸清管線現(xiàn)狀,每棟樓每個單元都不一樣,根據(jù)個體定方案,并結合小區(qū)住宅樓分布情況和樓前管線情況,最大可能躲避管線,處理好相互之間關系。
現(xiàn)以某住宅樓增設電梯為例,進行相關結構技術探討,該住宅樓原設計為9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約建造于1999年,平面布置呈“一”字形,住宅樓長度57.7 m,寬度為12.8 m,建筑總高度為26.4 m,1層~8層層高均為2.85 m,9層層高為3.2 m,出屋面樓梯間層高為3.0 m。該住宅樓所在地區(qū)的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設計地震加速度值為0.2g,設計地震分組第三組,結構的安全等級為二級,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結構的抗震等級為一級。原基礎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樁的基礎形式,基礎持力層為卵石層。原結構混凝土強度設計等級為:樁基及地梁采用C20;框架梁、柱采用C30,其余構件均采用C20。
出于使用功能需求,需在該住宅樓各單元樓梯間外側增設電梯。新增電梯結構體系為鋼框架結構,電梯主體高度為25.9 m,結構的安全等級為二級,鋼框架的抗震等級為三級,結構設計使用年限取值為25 a,基礎同原結構基礎形式,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主體鋼構件均采用Q235B鋼材[5]。改造方案平面布置圖見圖1。
運用的結構設計軟件分別為PKPM和Midas Gen相關系列軟件,建立增設電梯后的既有多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住宅模型,并就結構安全性中最為重要的結構抗震性能進行抗震計算,從層間抗側剛度、自振特性、樓層位移以及樓層位移比4個方面分析了整體結構的抗震性能。
1)層間抗側剛度。整體結構層間剛度比計算結果列于表1。從表1中可知,PKPM與Midas Gen計算得到的各樓層層間剛度比均非常接近,表明原結構新增電梯后計算結果可靠,整體結構各樓層層間剛度比均大于1.00,滿足規(guī)范要求,明確原結構新增電梯后不存在側向剛度不規(guī)則情況。
表1 層間剛度比
2)自振特性。結構自振特性主要分析周期和振型。表2結果提供了整體結構的前3階周期及振型計算結果。從表2中可以看出,PKPM與Midas Gen計算得到的結構前3階周期非常接近,表明計算結果可靠,并且從表2中的平動及扭轉系數(shù)計算結果可知,結構的第1階振型為平動振型,第2階振型為扭轉振型,第3階振型為平動振型,滿足規(guī)范要求。
表2 周期和振型
3)樓層位移。整體結構樓層最大位移計算結果列于表3,表4給出了整體結構最大層間位移角計算結果。從表3中可知,PKPM與Midas Gen計算得到的結構樓層最大位移值非常接近,表明計算結果可靠。從表4中可以看出,PKPM與Midas Gen計算得到的結構最大層間位移角非常接近,而且最大層間位移角均表現(xiàn)在2層,說明該計算結果可靠,原結構X及Y方向的最大層間位移角均能滿足不大于1/550(規(guī)范限值)要求。
表3 樓層最大位移
表4 最大層間位移角
4)樓層位移比。整體結構樓層最大位移比計算結果列于表5。從表5中可知,PKPM與Midas Gen計算得到的結構樓層最大位移比較為接近,且樓層最大位移比均出現(xiàn)在1層,表明計算結果比較可靠,并且結構X,Y方向的樓層最大位移比均滿足規(guī)范限值(≤1.50)要求。
表5 樓層最大位移比
5層、7層整體結構層間剛度比計算結果分別列于表6,表7。從表6,表7中可知,無論是5層結構,還是7層結構,PKPM與Midas Gen計算得到的各樓層層間剛度比均非常接近,并且整體結構各樓層層間剛度比均大于1.00,滿足規(guī)范要求。以上結果表明,計算結果可靠,整體結構無側向剛度不規(guī)則情況,層數(shù)不影響增設電梯后整體結構的層間抗側剛度。
表6 5層結構層間剛度比
表7 7層結構層間剛度比
表8,表9分別給出了5層、7層整體結構前3階周期和振型計算結果。從表8,表9中可以看出,無論是5層結構,還是7層結構,PKPM與Midas Gen計算得到的結構前3階周期均非常接近,并且從上述兩個表中的平動及扭轉系數(shù)計算結果可知,5層、7層結構的第1階振型均為平動振型,第2階振型均為扭轉振型,第3階振型均為平動振型,滿足規(guī)范要求。以上結果表明,計算結果可靠,層數(shù)不影響增設電梯后整體結構的自振特性。
表8 5層結構周期和振型
表9 7層結構周期和振型
5層、7層整體結構樓層最大位移計算結果分別列于表10,表11;表12,表13分別給出了5層、7層整體結構最大層間位移角計算結果。從表10,表11中可知,無論是5層結構,還是7層結構,PKPM與Midas Gen計算得到的結構樓層最大位移值均非常接近。從表12,表13中可以看出,無論是5層結構,還是7層結構,PKPM與Midas Gen計算得到的結構最大層間位移角均非常接近,且最大層間位移角均出現(xiàn)在同一樓層,同時結構X,Y方向的最大層間位移角均滿足規(guī)范限值(≤1/550)要求。以上結果表明,計算結果可靠,層數(shù)不影響增設電梯后整體結構的抗變形能力,結構整體剛度滿足規(guī)范要求。
表10 5層結構樓層最大位移
表11 7層結構樓層最大位移
表12 5層結構最大層間位移角
表13 7層結構最大層間位移角
5層、7層整體結構樓層最大位移比計算結果分別列于表14,表15。從表14,表15中可以看出,無論是5層結構,還是7層結構,PKPM與Midas Gen計算得到的結構樓層最大位移比均較為接近,且樓層最大位移比均出現(xiàn)在同一樓層,同時結構X,Y方向的樓層最大位移比均滿足規(guī)范限值(≤1.50)要求。以上結果表明,計算結果可靠,層數(shù)不影響增設電梯后整體結構的抗扭轉能力,結構扭轉效應控制在規(guī)范要求范圍內。
表14 5層結構樓層最大位移比
表15 7層結構樓層最大位移比
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在電梯井道結構相對原有結構的剛度和質量均較小且確保實現(xiàn)新、舊結構之間柔性連接的前提下,既有住宅層數(shù)和戶型對增設電梯后整體結構的抗震性能沒有影響,增設電梯方案能夠適應層數(shù)及戶型的變化。
本文通過總結增設電梯主要技術難點,在實際工程中運用結構加固、新型節(jié)點連接新技術與綜合配套技術,并使用軟件進行抗震效果分析,結果表明,采用適用技術后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后,整體結構的相關主要抗震指標均能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的最小要求,結構抗震性能較好,增設電梯后對原結構整體抗震性能影響較小(5%以內),它對原結構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原住宅增設電梯方案合理且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