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劍東
杭州亞運會閉幕式
中國承辦的第三次亞運會——杭州亞運會圓滿結束了。這次亞運會可以載入中國體育乃至亞洲體育史冊的標識和紀錄太多,存留在人們心目中的記憶和感動太多,衍生出來的話題和想象也太多。這是時代演進帶來的風尚使然,也是浙江人民捧出整個心靈的奉獻精神使然。
各種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會從自己的獨特角度來描繪藍圖。賽事組織者期望去更大的賽事平臺展露自己的能力,贊助商和媒體希望自己的付出獲得超值回報,亞奧理事會及其體育單項組織也許在琢磨以后的亞運會怎樣汲取杭州經驗,市民和觀眾或許奢望在家門口看到更高水平的賽事。
然而,任何一項賽事都包含著參賽、辦賽、觀賽三個場域。賽事結束之后,這三個場域的后續(xù)期望顯然各有千秋。
亞運會上,中國女籃險勝日本,但背后也有很多需要警惕的因素。
從亞運看奧運,我們的田徑只有少數(shù)項目有些實力,如女子投擲、男子跳躍等。
張雨霏在杭州亞運會獲得6金,但在奧運會上對手多而強。
辦賽是比較容易產生自然聯(lián)想的。北京亞運會成功舉辦催生了領導人的辦奧念想,隨后才有了我們的兩次申奧和2001年的申奧成功及2008年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
而去年結束的同樣無與倫比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了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遺產、經驗和資源。杭州亞運會一結束,我們就從眾多媒體看到了某某城市和區(qū)域今后可能主辦奧運會的報道,很多報道甚至不顧國際規(guī)則而大肆渲染。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這幾年中國被傳出想主辦奧運會的城市超過12個。
觀賽更加貼近百姓和體育愛好者的心境。對于東道國的民眾而言,家門口的賽事是他們獲得審美享受和展示愛國情懷的重要平臺。此次杭州亞運會一票難求的景象令人意外和驚喜,也讓不少其他賽事看到了一項綜合性大型賽事是可以達成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305萬張門票和92% 的上座率恐怕創(chuàng)造了亞運會的歷史之最。我所在的一個奧友群甚至有人在熱烈討論體育展示喧賓奪主的問題,因為現(xiàn)場與觀眾的頻繁互動,使得一些轉播商受到了干擾,有人發(fā)出了“讓體育展示低調”和“確保賽事轉播的首要地位”的呼聲。這真的可以看成是甜蜜的煩惱,因為過往的不少賽事無論組織者怎么使勁,也沒有多少觀眾捧場。我預言,如何平衡體育展示和賽事轉播的問題今后將在中國變得普遍起來,因為吸引和服務觀眾熱情過度,可能帶來現(xiàn)場轉播機構的困擾。
下面專門講講參賽這個場域。
就參賽而言,亞運會相對于奧運會而言,充其量算一次中考。對中國體育代表團而言,亞運之于奧運的價值也不明顯,有時還不如全運。前者不是我方主導和制定的規(guī)則,不可能專為我們的奧運而做專門規(guī)劃或者調整,反而全運會的這個意味明顯。在中國全運會的歷史上,有過幾次賽期的改革。1979年第四屆、1983年第五屆、1987年第六屆都在奧運會之前一年舉辦,帶有那個時代急于通過全運會選拔優(yōu)秀人才迅速在奧運會上為國爭光的想法。經歷1988年奧運會的巨大失落之后,我國的全運會開始調整在奧運會前三年舉辦,說明我們的奧運戰(zhàn)略變得更加理性了。所以,1993年的第七屆全國運動會和1987年的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之間隔了6年。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全運會都在上一屆奧運會后一年和下一屆奧運會前三年舉辦。與此同時,我國的全運會自1997年第八屆開始還做了一項的改革:將所有奧運會項目盡可能納入全運會(武術是個特例)。而與之不同的是,亞運會一般在兩屆奧運會之間舉辦,距離下屆奧運會兩年。而且,亞運會除將奧運會項目納入以后,還有一些照顧競技體育相對落后地區(qū)的項目設置,以使盡可能多的代表團有獲得金牌和獎牌的機會,從而確保他們參與亞運會的積極性。
從上述基本邏輯看,中國的全運會成績和運動(隊)員可能更能昭示奧運會的情況。然而這次杭州亞運會結束以后不足300天就要舉辦巴黎2024年奧運會,我們又可以怎么從亞運會審視奧運會呢?換句話說:中國體育代表團在杭州亞運會上整體優(yōu)異的表現(xiàn)能否遷移到巴黎奧運會上呢?
1990年亞運會我國奪得183枚金牌,金牌總數(shù)幾乎等于第二名54枚和第三名38枚總和的兩倍,這體現(xiàn)出中國競技體育在亞洲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也是東道主效應在亞運會獎牌榜上的一次令人瞠目結舌的體現(xiàn)。然而,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中國的金牌數(shù)為16枚,位列獎牌榜第四名,韓國獲得12枚金牌,高居獎牌榜第七名。可見,亞運會上巨大的差距,反映在奧運會上是并不顯著的差距。
2010年廣州亞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奪得創(chuàng)紀錄的199枚金牌,引發(fā)了國內不少媒體對“亞運會金牌過多且反襯全民健身需要補課”的討論。同樣的情況是,我們在亞運會上的金牌數(shù)顯著高于韓國(76金)和日本(48金),但在兩年后的倫敦2012年奧運會上,我們奪得38金,位列獎牌榜第二名,韓國也以13枚金牌在獎牌榜上占據(jù)第五名的高位。
這次杭州亞運會上,我們的金牌數(shù)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201枚,第二名日本和第三名韓國分別奪得52金和42金。可以預見的是,明年的巴黎奧運會上,韓國和日本的金牌數(shù)不會與我們拉開如此大的差距,他們在獎牌榜上的排名也大概率會進入前12名。這也是2000年奧運會以來,亞洲三強在奧運會上比較穩(wěn)定的排名,中國處于第一集團,穩(wěn)居前三名。韓國和日本往往也能進入前12名甚至前8名(除去作為東道主獲得特別優(yōu)勢以外)。
從這些歷史數(shù)據(jù)和基本規(guī)律看,我們在巴黎奧運會上面臨的挑戰(zhàn)和壓力還是巨大的。畢竟這是勞師遠征和異地參賽,而且世界競技體育格局經過盤整之后,也充滿了更大變數(shù)和不確定性。而由于杭州亞運會結束距離巴黎奧運會開幕只有不到300天,我們根據(jù)短期間競技能力難有本質提升這一基本常識,很難將二者比照起來看。
必須特別指出的一個大型綜合性賽事的特點是:非充分、不完全、未對等的競爭特質。通俗地說,第一,項目設置并非對所有參賽代表團都公平,很多項目,尤其是小項數(shù)量多的大項可能明顯對某些國家有利。比如奧運會田徑和游泳大項,美國有漫長的150年左右的大學開展史,自然享有優(yōu)勢。第二,并非每個代表團充分投入資源開展每一個項目,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只是重點開展少數(shù)幾個項目。筆者于2006年在馬來西亞期間就發(fā)現(xiàn),當?shù)貓蠹埖捏w育版主要關注足球和羽毛球等少數(shù)項目,其余很多項目根本不予報道。第三,綜合性賽事由于參賽運動員眾多,某個項目的成績并不能代表兩個代表團之間的相對實力,因為混沌競爭可能打亂了格局。筆者曾經以田徑和游泳兩個可以較量成績的大項為例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北京2008年獲得金牌總數(shù)第一的我國體育代表團在這兩個項目上的成績充其量世界第六名。
如果我們不冷靜認識上述問題,我們就很容易對一項綜合性賽事的成績做出錯誤判斷。僅從表面成績看,特別容易讓人產生錯覺,乃至得出偏離實際的判斷。
當然,項目的特質不同,也需要專門的針對性的審視角度。
如奧運會上的集體球類:足球、籃球、排球、手球、曲棍球、橄欖球、水球(游泳)等項目,需要在世界錦標賽或杯賽爭奪參賽名額,或者在資格賽中爭奪參賽機會,就有可能出現(xiàn)一場失誤斷送參賽權的情況。而且,隊伍之間的勝負關系有時比較復雜,無法根據(jù)賽事的名次簡單地推斷奧運會的情況。這次杭州亞運會上中國女排和女籃都奪冠,但其實仔細分析,會發(fā)現(xiàn)背后有很多需要引起警惕的因素:女籃最后險勝日本,甚至有些僥幸。女排則戰(zhàn)勝了主力隊員缺席的日本隊。這種成績,無法讓我們對這兩支隊伍的奧運征程葆有充分的信心。女籃再遇日本還能確保獲勝嗎?女排與強隊較量有優(yōu)勢嗎?
我們絕不要因為女籃的世界亞軍和女排一度所向披靡而大意。因為到了奧運會上,很多隊伍的情況會發(fā)生大的變化,很多隊伍都會針對我們制定戰(zhàn)略,導致相互之間的較量出現(xiàn)變數(shù)。
其他如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高爾夫球等個人項目,也會出現(xiàn)對手情況不同可能引起不同表現(xiàn)的情況。比如某種打法相克的問題,這在歷史上是有很多案例的。
而格斗對抗項目:舉重、拳擊、摔跤、柔道、跆拳道等更是對手不同結果就大相徑庭的項目。同樣是東京2020奧運會上,我們居然自2000年以來第一次沒有一塊格斗對抗類金牌入賬,這顯然是訓練理念和方法出了大問題,絕對不可小覷。
基礎大項中,我們的田徑只有少數(shù)幾個女子投擲項目和男子跳躍項目有點實力,但也可能因為對手成績提升而取代我們。至于游泳,更是一個奧運會上成績全面提升的項目,我們切不可靜態(tài)地審視我們幾個優(yōu)秀運動員的成績,以為別人沒有進步。從近年來奧運會游泳比賽的情況看,大幅度提升成績的項目和選手十分普遍。張雨霏的短距離蝶泳對手多而強,覃海洋的優(yōu)勢正在縮小,也不排除對手們在努力找到技術的薄弱點來補強。不能因為我們在大運會和亞運會上風卷殘云一般的田徑和游泳表現(xiàn),就斷定我們的巴黎奧運會之旅會一帆風順。女子100米欄冠軍林雨薇就很清醒,她知道自己的成績進不了世界前列,差距很大,不能盲目樂觀。
奧運會的技巧項目:跳水、體操、藝術體操、蹦床、射擊、射箭等,會因為裁判因素和環(huán)境變化等帶來變數(shù),這也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的。我們在這些項目上的亞運會優(yōu)勢,很難直接轉換為奧運會上的優(yōu)勢。
還有自行車、現(xiàn)代五項、鐵人三項及賽艇、皮劃艇、帆船帆板等水上項目,受到對手和環(huán)境的影響也很大。
最后討論一下巴黎2024年奧運會的幾個新增項目:霹靂舞,攀巖,沖浪,輪滑。這些項目正好是青少年熱愛的項目,選手往往年輕,心理不穩(wěn)定,容易出現(xiàn)波動,而且項目對精細把控能力要求很高,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出現(xiàn)意外。所以,這些項目的偶然性較大,加之客場比賽的因素,很難對任何選手打包票。年輕的崔宸曦在杭州亞運會上一飛沖天,但她在巴黎奧運會上并無奪冠的把握。攀巖項目我們在杭州亞運會上奪得兩金,但在巴黎不容有任何失誤,而且對手強大,我們絕無十足的勝算。
總之,大賽之前,哀兵必勝,驕兵必敗。我們對200多天以后的巴黎奧運會自然抱定了取得境外參賽最好成績的信念。但是杭州亞運會上我們的成績已經成為過去,我們在賽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絕不該因為整體成績好而被忽略。主場作戰(zhàn)和勞師遠征顯然不一樣,競爭環(huán)境變化和對手能力提升帶來的影響不可低估,賽事規(guī)律和項目特質的研究應該深入細致。這些都是短短的200多天里我們須臾不可忘卻的大事。
洛杉磯2028年奧運會新增五個球類項目:棒壘球、棍網球、腰旗橄欖球、壁球、板球,其中四個項目是集體球類項目,只有一個壁球屬于個人項目。這對我國奧運戰(zhàn)略提出了新的嚴峻的挑戰(zhàn):如何提升球類項目,特別是集體球類項目的國際競爭力。
幾乎每次奧運會后,我國體育代表團的總結中都會提及集體球類項目的成績有待提升。這一次,我們能不能系統(tǒng)地把提升集體球類項目的認知能力和訓練水平作為重點,借著巴黎奧運會備戰(zhàn)的有限時間,我們能不能有點超常規(guī)的舉措呢?
從杭州看巴黎,從亞運審視奧運,我們不能過于樂觀,我們需要的是精進的勇氣、精心的布局和精細的把控。
巴黎奧運會越來越近,圖為倒計時一周年時的巴黎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