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娟
歷史是一門記載過去、啟迪未來的學科,能幫助我們了解世界、認識社會。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它厚重;歷史也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它“好玩”;歷史還是一門需要不斷思考的學科,它具有實證性,不能異想天開。歷史和我們的距離很近,我們既是歷史的研究者,又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初中歷史教師肩負著為學生開啟歷史知識大門、培養(yǎng)學生正確歷史觀的重任。如何有效地開展歷史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每名歷史教師需要關心的重要問題。本文探討初中歷史家校共育的策略,以期指導教師和家長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歷史。
一、初中歷史家校共育的必要性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fā)展的時期,部分學生在這一時期會產生逆反心理,他們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情緒波動較大,在學習和生活中可能出現一些偏激的行為。同時,處在這個時期的學生存在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容易與教師、家長產生分歧。因此,在初中時期,教師與家長開展家校共育,有助于分析學生當下的心理狀態(tài),全面掌握學生在學校與家庭中的行為表現,從而對教學策略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家長的日常行為對學生具有直接影響。初中時期開展家校聯合共育,有助于充分發(fā)揮學校與家庭的雙向作用,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學習觀,進而保持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二、初中歷史家校共育策略
(一)教師利用教材構建歷史知識框架
歷史發(fā)展看起來紛繁復雜,變化萬千,但也遵循著一定的規(guī)律。只有抓住歷史發(fā)展的特點,了解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條件以及參與歷史事件的人物,才能掌握科學的歷史學習方法。
第一,教師要牢牢把握課與課之間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如某個歷史事件對另一個歷史事件的影響,或者兩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這有助于學生形成連貫的歷史觀念,更好地厘清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掌握歷史事件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如將同一時期不同地區(qū)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或者將不同時期同一地區(qū)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發(fā)展的趨勢。
第二,教師要重視目錄、引
言和標題的教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目錄引導學生了解每個單元的學習主題和重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整體的認知,更好地厘清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在閱讀目錄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不同章節(jié)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提高總結和概括能力。引言部分通常包含該單元或該課的主題、背景和主要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引言,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引用引言中的句子作為開場白,幫助學生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知識網絡。標題是每個歷史事件的總結和概括,它有助于學生快速了解每個部分的主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標題幫助學生抓住重點,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行總結標題,鼓勵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提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第三,教師要重視并利用歷
史事件的原始文字資料。這些原始文字資料包括古代文獻、碑文、銘文、信件、日記等,它們是歷史事件的第一手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通過閱讀和理解這些原始文字資料,學生可以更深入地探究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和過程,提升歷史素養(yǎng)。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文字資料,如古代文獻、重要人物的日記、信件等,引導學生閱讀并理解這些資料的內容和意義,對原始文字資料進行總結和概括,如對一個歷史事件進行簡單明了的總結,或者對一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教師還可以將原始文字資料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引導學生將兩者相互印證,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
第四,教師要注重歷史地圖的使用。在歷史學習中,時空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歷史人物的歷史活動才會具有特定的意義。而要想了解特定的時空,學生就要借助歷史地圖。因為歷史地圖與文字不同,其能夠更為全面地呈現歷史事件的發(fā)展。
(二)家庭教育中滲透歷史知識
歷史是縱向的生活,生活是橫向的歷史。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為學生多種課外學習的途徑,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掌握歷史知識。
第一,家長要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歷史書籍。如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引入小說題材,展現了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小人物的命運;梁啟超的《李鴻章傳》以深刻的惋惜和中肯的評價,真實再現晚清“國進民退”,重溫晚清改革者的一生。
第二,家長要帶領學生參觀文物古跡、博物館和展覽館。或斑駁蕭條,或巍然挺立的文物古跡無聲地向世界訴說著古往今來的興衰榮辱。博物館里收集著人類歷史的記憶,珍藏著民族的靈魂,抵御著歲月的剝蝕,也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走進它們,學生能夠感受到千年運河的“斜暉脈脈水悠悠”,感慨紫禁城里“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的威嚴,感受歷史的厚重。
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觀看歷史紀錄片、歷史專題片和紀實的影視作品。無數的過去,鑄就了現在;無數的現在,指向了未來。紀錄片其實是影像化的歷史書。如《河西走廊》描繪了從漢代至今2000多年河西走廊的發(fā)展變化,充滿了歷史滄桑感與厚重感;《西南聯大》以日記、文章、口述片段和人物訪談為載體,再現了西南聯大從學?;I建、搬遷、選擇校舍、正式建成,到師生日常教學、生活、研究的一系列歷程;《二戰(zhàn)啟示錄》以新穎的方式述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故事,展示了一般平民百姓對戰(zhàn)爭的看法。這些作品都能夠加深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增強他們和世界的聯絡感,有助于學生形成更開闊的思維方式。
第四,家長要鼓勵學生關注生活熱點問題和社會問題。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世界局勢,都需要學生去關注、去思考。如2021年春晚的特別節(jié)目《國寶回家》和2021年河南省春節(jié)聯歡晚會的節(jié)目《唐宮夜宴》,都能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促進民族的繁榮昌盛。
(三)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歷史家校共育策略
第一,要通過分析歷史史料,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可以從不計其數的歷史事件中發(fā)掘合適的資料信息,利用這些歷史資料信息,與家長加強合作,指引學生深入分析和探討歷史事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資料實證分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第十九課“社會生活的變遷”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搜集、整理歷史資料,通過與父母的溝通、交流,發(fā)現家中的相關照片、視頻等。在此過程中,家長可以提供一些他們年輕時所使用的生活物品的圖片,給學生講一講過去的生活狀況,對比今天富足的生活,讓學生知道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與時代變遷相關的歷史資料信息,引導學生從這些歷史資料中深入分析我國近年來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物質水平的變化,讓學生對社會經濟新圖景有充分的了解,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要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強化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展現歷史基本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論,而時空觀念是指將事物置于特定的空間和時間中進行仔細觀察和深入分析。歷史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借助時空觀念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加深學生對事件的理解,從而樹立唯物史觀。
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第十五課“探尋新航路”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地圖引發(fā)學生的聯想,帶領他們追隨哥倫布與麥哲倫等人的步伐,探尋新航路。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空間上進行深入分析,如航海家大部分從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國家動身,主要原因是這兩個國家西接大西洋,地理位置優(yōu)越;而從時間上深入分析,當時歐洲經濟總體水平飛速提升,資產階級興起,對貨幣需求量增加,急需拓展海外市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以英國為核心的國家發(fā)現新大陸有著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充實的礦物資源。從英國迅速崛起的進程中,學生可以理解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思想觀點。在課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向家長復述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家長一同圍繞“探尋新航路”的知識點繪制出思維導圖,既鞏固知識,又增進親子關系。
第三,要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家國情懷。初中學生在校園里除了學習活動,還可以參與很多其他主題的活動。由于部分初中學生是寄宿生,一個星期或更長時間才回家一次,因此為了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借助手機的動感相冊、美篇等App記載學生在校園里的一點一滴,將其分享給學生家長。這可以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園里的日常生活,同時便于家長把這些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保存起來。另外,在校園舉辦各種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利用對應的手機App,與孩子一起制作小視頻或相冊圖片,并將其融入主題活動,從而推動家校之間的積極互動。
愛國精神是歷史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學的關鍵目標是讓學生清楚自己國家的發(fā)展歷史,形成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自豪感,將自己與國家關聯在一起,成為一名出色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歷史知識過于繁雜,學生缺乏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對國家發(fā)展歷史懵懂無知?;诖?,教師應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加強和家長的合作,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結語
歷史課程中存在著很多難懂、復雜的內容,同時由于歷史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較遠,部分學生缺乏時空觀念,他們在學習歷史知識時總感到非常吃力。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家校共育機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探索中了解歷史、掌握歷史、讀懂歷史,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濱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