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沙沙 劉小濤 張茂林 周 紅 馬光華 于福安
(1.東營市一邦農業(yè)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 山東東營 257000;2.天津市優(yōu)質農產品開發(fā)示范中心 天津 301505)
黃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濱海鹽堿地,水稻是鹽堿地先鋒作物,歷來在該地區(qū)鹽堿地種植作物中占有較大面積比例,鹽堿地通過種植水稻達到以稻治鹽、以稻治澇的生態(tài)經(jīng)濟效果。近年來,津原U99因其耐鹽堿、抗病性強、米質優(yōu)等特點在東營鹽堿地得到大面積示范,有望成為東營稻區(qū)的優(yōu)質稻主栽品種,迫切需要總結出該品種在東營稻區(qū)的適宜生產技術規(guī)程。大量研究圍繞播期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進行了探討,但由于地理位置、品種類型和栽培方式等差異,研究結果不盡相同[1-4]。分期播種、插秧可使水稻各生育時期處于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為研究水稻產量與品質的變化提供條件。因此通過開展優(yōu)質香稻津原U99不同插秧期對產量及品質的影響試驗,探討該品種在東營稻區(qū)的適宜插秧期,為東營鹽堿地優(yōu)質水稻栽培及推廣提供科學依據(jù)和理論指導。
試驗于2020年4-12月在東營市墾利區(qū)永安鎮(zhèn)28村試驗基地進行,試驗田為鹽堿沙壤土。供試品種為常規(guī)粳型香稻津原U99,由天津市原種場育成,2017年通過天津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津審稻20170001),2020年在山東省引種備案(備案號:魯引種2020057)。適宜在東營稻區(qū)種植,耐鹽較強,屬于彎曲大穗型品種,品質達到優(yōu)質稻谷一級,產量高。
將東營市2019年4-10月平均溫度、降水量、日照時數(shù)等作為設置不同插秧期的依據(jù)。試驗采用大區(qū)栽培、簡易大棚育秧方式。設置3個處理,T1:4月24日育秧,5月29日插秧;T2:5月6日育秧,6月10日插秧;T3:5月26日育秧,6月30日插秧。大區(qū)面積共占地6畝,每個處理2畝。
(1)耕作洗鹽。春季在水稻種植前深耕,耕深20 cm左右,同時施入底肥。洗鹽,先灌水,再旋耕平地,準備機插移栽。
(2)育秧機插。采用工廠化大棚基質盤育秧,播種量按照芽谷150 g/盤、秧齡20~45 d移栽。機械插秧,機插秧規(guī)格30 cm×14 cm(每畝1.6萬穴)。
(3)施肥管理。全生育期畝施磷酸二銨20 kg、尿素20 kg、復合肥(15∶15∶15)10 kg。底肥:64%磷酸二銨20 kg;返青肥:尿素10 kg;分蘗肥:尿素10 kg;穗肥:抽穗前畝施用復合肥(15∶15∶15)10 kg。
(4)病蟲草害防控。雜草防治:耙地整平灌水后畝施60%丁草胺100 mL+30%芐嘧磺隆可濕性粉劑20 g,水層3~5 cm保持5~7 d,封殺雜草。水稻生長期間使用20%氯蟲苯甲酰胺10 mL/畝、咪鮮胺50 mL/畝、井岡蠟芽菌150 mL/畝,重點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及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
產量構成因素測定指標:成活率、分蘗動態(tài)、有效穗、穗粒數(shù)、結實率、千粒重等。
品質測定:峰·速LTJM160精米機測定出米率;日本左竹RLTA10B2-K食味計測定食味值及蛋白質、直鏈淀粉含量。
試驗數(shù)據(jù)錄入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并運用DPS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各處理耕層土壤含鹽量見圖1。冬耕前各處理耕層土壤含鹽量在1.67‰~1.77‰之間,平均1.73‰,基本一致。洗鹽后各處理的含鹽量均明顯下降,總趨勢表現(xiàn)為不同插秧期隨著水稻的生長進程呈降低趨勢,水稻分蘗期因田間水層作用,各處理含鹽量顯著下降,平均為1.03‰,T1、T2、T3分別為1.17‰、0.88‰、1.05‰,抽穗期平均為0.92‰,成熟期最低,為0.84‰,各處理在不同生育期間含鹽量差異不顯著。表明不同插秧期對水稻耕層含鹽量無顯著影響。
圖1 不同插秧期土壤耕層含鹽量的差異
由表1可知,不同播種期的津原U99全生育期為139~157 d,說明該品種在6月30日之前插秧即可滿足其生育期要求。
表1 津原U99不同插秧期水稻生育期差異
機插后15 d調查機插秧苗成活率,由表2可知,各處理的成活率差異顯著,以T1成活率最高,為97.1%,較T2、T3分別提高2.4個和4.8個百分點。表明津原U99在鹽堿地機插適宜在5月底前插秧,有利于提高水稻秧苗成活率。
表2 不同插秧期對津原U99秧苗成活率的影響
由圖2水稻分蘗動態(tài)調查表明,津原U99不同插秧期分蘗動態(tài)均表現(xiàn)為移栽后21 d進入分蘗旺盛期,旺盛分蘗過程約15 d后達到分蘗高峰,移栽后42 d各處理分蘗數(shù)開始下降,至56 d停止分蘗,而移栽后63 d出現(xiàn)無效分蘗淘汰降低;T1分蘗率(371.4%)明顯高于T2(343.2%)和T3(309.8%)。說明津原U99在5月底前插秧(T1)對鹽堿地水稻分蘗的形成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圖2 不同插秧期水稻分蘗動態(tài)
各處理水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見表3,T1有效穗最高,達292.7穗/m2,其次是T2(280.6穗/m2),T3最低,為275.3穗/m2,T1較T2、T3分別提高4.3%和6.3%。T1、T2和T3的結實率分別為90.7%、86.4%、85.0%,以T1最高,較T2、T3分別提高了5.0個和6.7個百分點。水稻單位面積產量以T1最高(9 426.0 kg/hm2),較T2、T3分別提高5.2%和22.1%,差異顯著,隨著插秧期延遲,產量依次降低。表明津原U99在5月底前插秧(T1)最利于水稻生長,可以提高水稻產量。
表3 不同插秧期對水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4可知,不同插秧期對水稻出米率及食味值有顯著影響。T1出米率最高(72.2%),較T2和T3分別提高了2.0個、6.3個百分點;食味品質指標以日本越光米標樣作為對照值(CK),與CK相比,直鏈淀粉和蛋白質含量均表現(xiàn)為T3>T2>T1>CK,食味值為T3<T2<T1<CK。T1食味值(68)最高,較T2和T3分別提高了4個和5個點,蛋白質含量(8.4%)最低,直鏈淀粉含量(19.7%)最低。說明,津原U99在5月底前插秧(T1)可提高稻谷的出米率和食味值。
表4 不同插秧期對稻谷出米率及米質影響
水稻分期播栽的產量和品質受到試驗地點、參試品種、播種時間的影響[5-10]。有研究表明,推遲播期對遼優(yōu)9946產量和品質性狀均有顯著影響,對每穗實粒數(shù)呈負面影響,導致產量降低[11];也有研究認為推遲播種期會顯著降低水稻有效穗數(shù)和結實率,縮短生殖生長時間,從而使產量受到負面影響[12]。王文玉對墾粳7號不同插秧期的研究表明,5月8日插秧優(yōu)于5月18日插秧,早插在提高干物質積累量的同時,通過提高有效穗數(shù)、結實率和千粒重顯著提高了水稻產量,并提高了食味評分[13]。本研究結果表明,津原U99不同插秧期對土壤耕層含鹽量變化無顯著影響,在東營地區(qū)6月30日之前插秧即可滿足其生育期要求;而在5月底前插秧(T1)對鹽堿地水稻提高成活率、促進分蘗、提高結實率、促進增產、提高稻米米質等方面效果明顯,T1分蘗率最高(371.4%),單產最高(9 426.0 kg/hm2),分別較T2、T3提高了5.2%、22.1%,且隨插秧期延遲,產量依次降低;T1出米率(72.2%)最高、食味值(68)最高、蛋白質含量(8.4%)最低、直鏈淀粉含量(19.7%)最低,米質最優(yōu)。對于津原U99產量性狀來說,推遲插秧期對其產量構成因素都產生負面影響,隨著播期的推遲,水稻營養(yǎng)生長期縮短,使群體數(shù)量減少,其中有效穗數(shù)和穗粒數(shù)隨著插秧期的推遲依次降低,兩者減少是引起水稻減產的主要原因,同時隨著插秧期延遲,結實率也顯著降低,最終造成減產;對于品質性狀而言,隨著移栽期的推后,蛋白質含量顯著提高,直鏈淀粉含量也呈上升趨勢,食味品質直線下降。因此,津原U99插秧期延后不利于高產和稻米品質。筆者建議在東營地區(qū)該品種適宜的插秧時間為5月底至6月初,如遇到特殊情況需延遲播種與插秧,建議于6月10日前進行,后期可通過淺插秧、分蘗期淺水灌溉、提高土壤溫度、促進營養(yǎng)生長及噴施營養(yǎng)劑等措施,減少產量損失,提高稻米品質,如在6月中下旬插秧,建議增加插秧密度來保證分蘗的不足以增加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