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芬,黃麗芳,劉昊虹
韶關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廣東 韶關 512000
地中海貧血簡稱為地貧,是一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疾病,該病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東南亞為高發(fā)地區(qū)之一,而我國又以廣東、廣西和四川最為常見[1]。地貧患者的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進行性溶血性貧血、肝脾腫大、免疫力低下等。目前,臨床上雖然可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對地貧患者進行治療,但是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高,嚴重影響治療的效果。地貧分為α地貧和β地貧,其中α地貧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發(fā)生突變,導致肽鏈的生成不足或者完全缺如,引起血紅蛋白結構和功能異常所導致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血紅蛋白疾病。該病輕重不一,靜止型的可完全無癥狀。標準型、中間型及血紅蛋白H病會導致患兒出現(xiàn)溶血性貧血,進而影響生長發(fā)育。重癥可引發(fā)胎兒致死性水腫,進而導致死胎或者流產。加強產前遺傳咨詢、婚前篩查,對于防止中重癥地貧患兒出生的有效措施?;蛟\斷是地貧確診的金標準,但是耗時較長,且價格高昂,一般基層醫(yī)院無法推廣應用。因此,對于地貧患兒重在預防,才能從源頭上避免地貧患兒的出生[2-3]。本研究旨在探究韶關市孕產婦α地貧基因檢測結果及其血液學特征,為產前地貧篩查以及基因診斷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0 月至2021 年10月在韶關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就診的2 200例孕產婦展開研究。納入標準:(1)均為單胎產婦;(2)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楚。排除標準:(1)急性感染、慢性失血及近3個月內服用影響血細胞參數(shù)藥物產婦;(2)存在溝通障礙產婦;(3)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者。2 200 例產婦年齡21~34 歲,平均(26.3±4.5)歲;孕周12~17 周,平均(14.7±1.4)周。本研究經醫(yī)院科教科審核批準并備案,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地貧篩查 采用美國海倫娜全自動電泳分析儀SPIFE-3000 及其配套試劑檢測孕產婦血紅蛋白A2 (HBA2)水平,相關操作嚴格參考儀器的說明書。
1.2.2 血液學檢測 采用Sysmex XT-4000i 血球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孕產婦的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1.2.3 基因診斷 采用地貧基因檢測試劑盒(深圳亞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檢測基因,選擇廣東珠海黑馬Hema9600PCR 擴增儀擴增基因,同時混合PCR 產物。選擇Powerpac Basic,Bio-Rad Laboratories,Inc.進行電泳。在恒溫雜交儀[亞能生物技術(深圳)有限公司生產,型號:YN-H16],標記探針薄膜,并完成雜交,判斷分子雜交反應及顯色反應。試劑盒可對3 種缺失型α-地貧基因進行檢測,其中包括東南亞型缺失(--SEA)、右側缺失(-α3.7)以及左側缺失(-α4.2)。
1.3 評價標準 將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2 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27 fg 或HBA2<2.5%或HBA2>3.5%作為初篩陽性,以基因診斷作為金標準[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血液學指標對α地貧的診斷價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孕產婦產前篩查結果 血液學和血紅蛋白電泳篩查結果顯示,2 200例孕產婦初篩陽性患者為408例,陽性率為18.5%?;驒z測后確診為188例,檢出率為8.5%,其中包含單純α地貧基因缺失95例,占50.5%。
2.2 地貧基因檢測結果 188例確診地貧孕產婦基因檢測共檢出5 種α地貧基因缺失類型,11種β地貧基因突變類型和7 種α/β復合型地貧基因類型。其中95例α地貧基因缺失類型中東南亞型缺失(--SEA) 76例,占80.0%,占比最高,見表1。
表1 α地貧基因檢測結果Table 1 Detection results of α-thalassemia gene
2.3 基因檢測結果陽性與陰性孕產婦的血液學指標比較 基因檢測顯示陽性孕產婦的MCV、MCH及MCHC 水平明顯低于檢測結果陰性孕產婦,HBA2水平則明顯高于檢測結果陰性孕產婦,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基因檢測結果陽性與陰性孕產婦血液學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atological indexes of pregnant and lying-in women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gene detection results()
表2 基因檢測結果陽性與陰性孕產婦血液學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hematological indexes of pregnant and lying-in women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gene detection results()
2.4 血液學指標對α地貧的ROC 曲線診斷模型 ROC 診斷模型顯示,MCV 診斷靈敏度為0.873、特異度為0.718,MCH 診斷靈敏度為0.897、特異度為0.743,MCHC 診斷靈敏度為0.808、特異度為0.759,HBA2診斷靈敏度為0.512、特異度為0.676,見圖1。
圖1 MCV、MCH、MCHC以及HBA2診斷α地貧的ROCFigure 1 ROC of MCV,MCH,MCHC,and HBA2 in diagnosis of α-thalassemia
地貧是因紅細胞內血紅蛋白數(shù)量及質量異常,導致紅細胞壽命縮短引起的一種先天性貧血疾病。目前,臨床中尚無根治方法,僅能通過輸注濃縮紅細胞或間斷輸血的方式補充體內紅細胞,糾正患者的貧血狀況。地貧患兒由于進行性加重的血管外溶血性貧血和過度骨性造血,會導致機體缺氧,營養(yǎng)成分缺乏,機體免疫力低下,易發(fā)生各類感染性疾病[5-6]。此外,長期輸血的鐵沉積也會帶來多臟器衰竭。對孕產婦而言,若胎兒是重癥α地貧,會導致胎兒基因缺陷而先天發(fā)育不良,很可能胎死腹中,即使存活下來也需要長期輸血或接受骨髓移植。因此,孕產婦產前地貧篩查和基因診斷對改善妊娠結局十分重要[7-8]。
基因診斷雖然是α地貧的診斷的金標準,但價格昂貴且耗時較長,故目前尚未廣泛應用于臨床。而血液學指標在α地貧篩查應用中,價格低廉、方法簡單。因此,常作為胎兒α地貧篩查的首選方法[9-11]。臨床研究顯示,針對血液學檢測MCV、MCH偏低的孕婦展開基因檢測,有助于簡化診斷過程,提高患兒的確診率[12-13]。本研究中,2 200 例孕產婦初篩陽性408 例,陽性率為18.5%。經地貧基因檢測確診188例,檢出率為8.5%,其中單純α地貧基因缺失95 例,占50.5%,單純β地貧基因突變84 例,占44.7%,α/β復合型地貧9 例,占4.8%。而對188 例確診地貧孕產婦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共檢出5種α地貧基因缺失類型,11種β地貧基因突變類型和7種α/β復合型地貧基因類型。其中95例α地貧基因缺失類型中東南亞型缺失(--SEA)占比最高,為76 例(80.0%),占比最高。研究結果顯示本市α地貧和β地貧攜帶率較高,而α地貧以缺失型為主。因此,了解本地地貧遺傳特點及基因突變類型后,有助于針對性開展地貧產前教育,提高產前診斷價值,有效避免中重癥地貧患兒的出生。本研究顯示,地貧基因檢測結果陽性孕產婦的MCV、MCH 及MCHC 水平均低于檢測結果陰性的孕產婦,HBA2水平高于檢測結果陰性孕產婦,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α地貧基因缺失孕產婦血液學指標進行多項分析后建立ROC 診斷模型顯示,MCV 診斷靈敏度為0.873、特異度為0.718,MCH診斷靈敏度為0.897、特異度為0.743,MCHC診斷靈敏度為0.808、特異度為0.759,HBA2診斷靈敏度為0.512、特異度為0.676。目前,已知的α地貧基因型至少有77種。但是為了避免中、重型地貧患兒出生,即使夫妻一方血液學指標或HBA2篩查為陰性,仍需進一步進行地貧基因診斷[14-15]。
綜上所述,α地貧最常見基因缺失類型為東南亞型缺失(--SEA),血液學指標可作為α地貧的聯(lián)合篩查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