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再林
(巴中市中心醫(yī)院 四川巴中 636000)
在消化道疾病中,結直腸癌作為惡性腫瘤較常見,該病死亡率高,需盡早發(fā)現(xiàn)和治療[1]。在結直腸癌治療中,實施傳統(tǒng)開腹手術,雖說術野開闊,操作過程簡便,能夠徹底切除腫瘤,但其具備有創(chuàng)特性,會損傷患者的機體,破壞其免疫系統(tǒng),引起應激反應,會影響術后康復[2-3]。如今,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推廣,其逐漸被應用到結直腸癌治療中,該術式具備微創(chuàng)特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強,療效顯著,還能夠減少并發(fā)癥。報道見下文:
本次實驗自2018 年8 月開始,至2020 年8 月結束,實驗對象為我院109 例結直腸癌患者。根據(jù)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54 例和觀察組55 例。
對照組男性27 例,女性27 例;年齡38~75 歲,平均(56.52±2.16)歲;結腸癌31 例,直腸癌23 例。
觀察組男性31 例,女性24 例;年齡40~73 歲,平均(56.51±2.08)歲;結腸癌34 例,直腸癌21 例;
兩組基礎信息保持一致,P>0.05,可比。
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治療,氣管插管靜脈結合全身麻醉,輔助患者平臥,根據(jù)病灶部位、大小,將切口位置確定下來。乙狀結腸切除術和左半、右半結腸切除術的切口位置分別在中下腹部正中、經(jīng)腹直肌旁。依次對膽囊、腹膜、肝臟、胰腺、盆腔、血管等部位進行探查,倘若腫瘤下緣與肛門之間距離超過5 厘米,實施Dixon 術,反之,行Miles 術。注意淋巴結清掃。觀察組實施腹腔鏡手術。全麻處理,截石位,把氣腹建立起來,操作孔數(shù)量為4 個,分別在腋下、下腹部位,將超聲刀、腹腔鏡、操作鉗放置進去,對腹腔進行探查。發(fā)揮纖維結腸鏡作用,進行檢查,把病灶部位確定下來,借助超聲刀將后腹膜、腸系膜切除,對腸系膜下血管進行分離,直至根部,離斷處理。(1)結腸癌:使用超聲刀,自腫瘤上緣10 厘米至下緣10 厘米對結腸系膜進行扇形切除,對下段腸管進行閉合處理,延長左腹Tmcar 孔,使之為小切口,放置切口保護器,拖出近端腸管和被切除的系膜,拖出距離應距近端腸管10 厘米,切斷處理,拖出腹腔內遠端腸管,使之與近端腸管吻合,再把系膜裂孔關閉。(2)直腸癌:切斷部位應位于腫瘤上方15 厘米處,發(fā)揮超聲刀作用,對乙狀結腸系膜分離,直至腸系膜下血管,切斷處理,超聲刀盆腔銳性解剖清掃,把兩端后腹膜切開,將輸尿管暴露出來。由腹主動脈前方至下剝離,至直腸后間隙,骶前筋膜前,借助超聲刀銳性分離,直至肛尾韌帶處,根據(jù)腫瘤下緣部位確定分離距離,通常其與腫瘤下緣的距離為5 厘米,倘若腫瘤下緣與肛緣距離為5~10 厘米,實施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在肛提肌上保留無瘤腸段,以3~5 厘米為宜,對結直腸進行吻合處理,自左下腹小切口取出腫瘤標本。倘若腫瘤下緣與肛門緣距離不足5 厘米,將切口設置在會陰部位,于腫瘤上方15 厘米部位把腸管切斷,自會陰部取出標本,拖動近端腸管至左下腹,造瘺。清掃淋巴結。
(1)手術指標: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2)炎癥應激指標:分別于術前、術后測定皮質醇、IL-6、CRP(C-反應蛋白)。(3)并發(fā)癥:統(tǒng)計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腸梗阻、吻合口出血等并發(fā)癥例數(shù)。發(fā)生率即以百分數(shù)形式顯示并發(fā)癥例數(shù)與總例數(shù)之比。
本次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通過(n,%)表示,χ2檢驗。P<0.05 提示數(shù)據(jù)差異。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比對照組長;觀察組的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觀察組的切口長度比對照組??;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少,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長度(cm) 肛門排氣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 55 150.32±14.31 168.43±2 11±1 0.45 4.32±1.05 2.05±0.13 7.35±0.42對照組 54 118.44±11.37 215.5.72 10.44±1.27 3.48±0.44 11.51±1.41 t-12.863 13.344 27.441 23.099 20.956 P-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治療前,兩組的皮質醇、IL-6、CRP 水平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皮質醇、IL-6、CRP水平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應激指標比較()
注:同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
皮質醇(μg/L) IL-6(ng/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5 169.41±20.55 351.44±40.29? 51.11±6.53 61.18±5.62? 6.57±1.45 24.33±6.42?對照組 54 169.35±19.71 481.32±38.39? 51.23±5.99 69.88±7.42? 6.71±1.39 34.89±7.55?t-0.016 17.225 0.100 6.909 0.514 7.872 P-0.494 0.000 0.460 0.000 0.304 0.000組別 例數(shù)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結直腸癌即我們常說的大腸癌,其中,以直腸癌較普遍。調查顯示[4],結直腸癌在40 歲以上中老年群體中多發(fā),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危害大,需盡早治療。開腹手術的缺陷在于創(chuàng)傷大,術中出血量多,難免會加劇患者的疼痛感,誘發(fā)一系列并發(fā)癥,導致術后恢復較慢,甚至造成預后不良。
本次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比對照組長,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少,切口長度比對照組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短,P<0.05,提示腹腔鏡手術于恢復有益。腹腔鏡手術的優(yōu)越性體現(xiàn)在視野開闊,使解剖結構更加清晰,便于準確定位組織間隙,實施銳性分離,能夠避免對周圍大血管造成損傷,使術中出血量減少,手術期間還能夠依托超聲刀分離,增強手術效果。同時,腹腔鏡手術能夠使患者的康復時間縮短,在短時間內便可進食,能盡快恢復腸道功能,使腸道菌群改善。
經(jīng)治療,觀察組的皮質醇、IL-6、CRP 水平均比對照組低,P<0.05,提示腹腔鏡手術應激小,這主要是因為該術式創(chuàng)傷小,而炎癥應激直接關乎術后康復,表明患者的康復效果理想。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64%,較對照組的16.67%低,P<0.05,這主要與腹腔鏡手術切口小、術后康復速度快等因素有關,該手術方式對患者的自主免疫系統(tǒng)影響也非常小,能夠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有效保護。
綜上,在結直腸癌治療中實施腹腔鏡手術,雖然手術時間與開腹手術相比較長,但術中出血量少,切口長度小,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比較短,還能夠減少炎癥應激和并發(fā)癥,說明該手術方式有效,具備臨床推廣應用價值。